-猴王智库

致力于做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政治层面的研究,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兰德机构。
个人资料
正文

从1976年开始的风起云涌(连载一)

(2012-11-25 18:56:21) 下一个

从1976年开始的风起云涌(连载一)



今天第一篇,先把201012月份写的一本电子书《决战2011》里面大事记的部分贴出来,这个里面主要是从结果的角度描述了这两百年的大事记(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到2008年为止),大家先把这个大致看一下,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浅一点(就事论事,同时主要是从经济和金融这个角度出发的,因为当时对地缘政治和政治这块还没有深入研究),后面重点从1976年开始的全球局势以及中国国内局势的发展开始描述,后面连载部分就会写的比较深一点,另外会把里面的逻辑关系会详细描述清楚。

 

首先,世界上面的军事和政治大都是为经济而服务,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自己的经济版图扩张,都是实力和势力范围的矛盾引起的。

以下部分描述摘录自网络,部分根据自己理解描述,由于内容太多文城万维上传不了,故省略了一些内容,在去年“决战2011”里面都有的。

   纵观世界近两百年的现代经济史,可以划分了三个阶段:

1)  二战前发展阶段,因为工业革命,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由于供需不平衡造成频繁和大规模经济危机。

2)  二战后修正阶段,全球全面进入商品社会,供需趋于平衡,但是因为工会力量的增加和区域的不平衡造成成本难控,这阶段的经济危机大部分和物资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相关。

3)  前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发展阶段,全球从商品社会开始进入资本社会,进入资本社会的前提就是全球化,这个时候的经济危机以资本的攻击为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1.1.    二战前发展阶段大纪事

(下面各节内容省略)

1.1.1.   第一次经济危机(1788年)

1.1.2.   第二次经济危机(1793年)

1.1.3.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年)

1.1.4.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年—1814年)

1.1.5.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年)

1.1.6.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1823年)

1.1.7.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年)

1.1.8.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年—1843年)

1.1.9.   第九次经济危机(1847年—1850年)

1.1.10.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年—1858年)

1.1.11.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年—1868年)

1.1.12.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年—1879年)

1.1.13.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年—1883年)

1.1.14.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1893年)

1.1.15.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1900-1903年)

1.1.16.       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1907-1908年)

1.2.    一战至二战阶段大事记 

1.2.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内容略)

1.2.2.     最大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19291933

(内容略)

1.2.3.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内容略)

1.3.    二战后修正阶段大纪事

1.3.1.     二战后的世界形势

  (内容略)

1.3.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5月-19493月)
(内容略)

1.3.3.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内容略)

1.3.4.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月-11月)

  (内容略)

1.3.5.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1958年)

(内容略)

1.3.6.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内容略)

1.3.7.     越南战争(1962年-1974年)

  (内容略) 

1.3.8.     中印战争(196210月)

  (内容略)

1.3.9.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19676月维持6天)

  (内容略)

1.3.10.中苏珍宝岛战争(19693月)

   (内容略)

1.3.11.欧洲货币联盟正式实施(19713月)

   (内容略)

1.3.1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815

    1971年8月15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从这里开始,美元可以自由浮动了,再也不用被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所限制。

1.3.13.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0月)

   苏联看到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经济受到很大削弱,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1973106,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美苏在中东的较量中为避免直接对抗,力图在中东制造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通过这次战争,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1.3.14.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第一次石油危机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於1973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苏联的支持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1.3.15.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年到1975年)

   1961 年到1969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8年的繁荣期。危机使美国工业的工资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国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改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带动军费支出猛增,国内需求不断膨胀,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国企业设备更新的高潮,至1966年下半年即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就国际经济而言,1965年上半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66年至1967年西德爆发经济危机,增加了美国进出口的压力。只是由于侵越战争升级,军费开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场危机的到来。代价是累计财政赤字高达604.5亿美元,再加上信贷扩张,为7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同时,美国贸易顺差不断缩小,到1968年时已不到10亿美元,国际收支则连年巨额逆差。1969年至1970年,由于尼克松采取紧缩性政策,并开始分期从越南撤军,美国经济终于开始新一轮危机。

1.3.16.中越战争(19792171979316

   (内容略)

1.3.17.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

    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2月的39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伊朗于1978年爆发伊斯兰革命,至19792月革命胜利,而后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两伊战争,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1.3.18.阿富汗战争(1979年-1989年)

    苏联当时认为美国因为越南战争被削弱,另外第二次石油危机又打击了美国经济,苏联的帝国梦想开始膨胀,所以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苏军撤出阿富汗,美国对阿富汗包括拉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严重削弱了苏联的经济,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1.3.19.两伊战争(1980年-1988年)

  (内容略)

 

1.3.20.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1982年)

   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回升、增长乏力,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美国经济从19771月到 19801月为高涨阶段,但37个月时间里工业生产仅增长15.4%,折合年均约4.8%,比以往各次高涨都低。英国则直到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连德国、日本经济都落入滞胀,无法自拔。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而且危机程度超过上一次。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1.3.21.英阿马岛战争(19824月-6月)

  (内容略)

1.3.22.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月-9月)

  (内容略)

1.3.23.广场协议(1985922

    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这也标志着美国与欧洲货币体系在共同利益之下一致对外的方针。也奠定了后面日元的升值和日本经济泡沫的疯狂扩张和破灭。

1.3.24.海湾战争或者叫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因海湾战争而爆发,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1990海湾战争爆发,被称作是一场石油战争。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落入萨达姆的控制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海湾石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当时3个月内原油从每14美元,涨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最后以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结束。

这次战争也是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全球军事扩张的开端,是美国军事实力填补因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真空的时期。

1.3.25.二战后以日本为代表的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年-1991年)     

1980-1982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

这在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国经济学界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在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作用下,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降至低于西欧主要工业国的水平,使得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际竞争力。1985年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又严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里根赶上了石油和初级产品降价的好时代。石油价格在1986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考虑到七十年代以来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率,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与涨价相反,降价扩大了市场需求,并且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是,仅有这两条还不足以维持长达8年的繁荣。里根8年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达13382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672亿美元,是70年代财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间,不仅政府债台高筑,个人通过分期付款和信用卡贷款方式积累的债务也急剧增长,而且股票价格在1980年到1989年间上涨了181%,推动了个人需求的增长。

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却是一波三折。先是从1983年到1985年强劲扩张,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全世界惊呼日本的经济侵略。接着是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压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从19852月到19868月间,日元竟升值69%,到1988年又上升28%,这就使日本进口大增,出口停滞,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1986年日本工业生产下降0.2%。随后,日本经济被泡沫化,内需旺盛,大批豪华型服务项目、娱乐设施、高档轿车纷纷上马;企业大量投资,从198819891990三年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4.8%16.6%12.4%,投资额超过美国同期的投资额;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狂涨,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2755点,涨至1989年末的38915点;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从1986年的1000亿美元下降到1990年的700亿美元。但是,泡沫经济毕竟不能持久。1989年底起,泡沫开始破裂,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

西德从19831月起开始经济回升,但增长乏力,曲折较大,失业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19831月失业率8.9%,到198510月,升至9.2%1983-1990年平均失业率高达7.3%。这一失业率高于日本(2.7%)和美国(6.7%),但低于同期英国(9.55%),法国(9.72%),意大利(10.65%)。当然,以失业为代价,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1983年到1990年间通货膨胀率仅为1.88%,是主要工业国家中最低的。在失业的压力下,八十年代名义工资增加缓慢,实际工资有所下降,使得进出口连续保持顺差。

八十年代的繁荣极不平衡而且酝酿着更大的危机。以跨国公司为后盾的保守主义的经济势力主宰各国,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工人的福利和工资削减,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相互竞争,初级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债务也越来越沉重,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唯一从中获益的是发达国家的各垄断财团和跨国公司。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

实际上,美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历程应该从198710月的黑色星期一算起,美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为最高点,接近7%,从1988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这次危机从表现上看似乎比较缓和,实际上其严重程度比上一次更甚。这次危机经历了历时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10月至1990年初,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呈现w+w型。直至1993923日,美国财政部长小劳埃德·本森特在华盛顿就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一事向新闻界吹风时,仍将包括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的“经济衰退”比做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说“我们至今还没有滑出跑道”,并呼吁日本和西欧作出努力,“以避免发生连续第五年的全球经济萧条。”在危机的恶化阶段,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5.2%1990年企业破产数达6万家,8月以后每周宣布破产公司达1500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也严重衰退。1991年上半年企业破产430033家,其中商业、服务业、运输和公用事业占56.6%。失业率于19926月达最高值7.8%,但直到19938-9月间,仍达6.7%,高于危机始发时的5.5%

日本的情况更糟糕。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危机或萧条。从1990年到19928月,日经指数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与土地市值共损失406.9万亿日元,相当于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65.4万亿日元的87%。在泡沫高涨的年代里,日本金融机构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产,并且还大量贷款给股票和房地产的投机者,形成丰厚的账面资产和利润。泡沫破灭后,资产转眼间成为负债,银行的不良债权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银行倒闭。其中日本最大的信贷联盟宇宙信用社的不良债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72%,消息传出,该信用社即发生挤兑风潮而倒闭。日本大藏省19956月公布,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40万亿日元,相当于全部放款额的6%。后来的情况表明,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萎缩,其次是营业外亏损增多,第三是流动资金缺乏。因此,工业生产连续3年下降(降幅为11.8%),企业设备投资连续3年下降,企业经常利润连续4年下降。

为摆脱危机,日本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率,19958月竟至0.5%,仍然不能奏效。从1993年起,财政出现赤字并且逐年加大,至1995年赤字占gdp3.9%,经济情况也不见好转。但是,在萧条期间,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一直很高,每年约为1000多亿美元,出口数量逐年增多。同时,日本海外投资的利润回流也不断增加。1985年海外利润回流为24亿美元,1989年即增至163亿美元,1994年更增至410亿美元。回流的利润和贸易盈余缺乏投资出路,在日本银行低利率的逼迫下,纷纷投入美国证券市场,是促成美国九十年代股市狂涨的重要力量。在日元升值一倍,日本工资增长率远高于美国的情况下,日本产业仍然展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贸易盈余和利润回流下,日本经济仍不能摆脱萧条,说明日本此次萧条之严重。九十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稍有回升即又跌落,东南亚金融风暴后,日本经济更加萎迷不振。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时至今日,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日本经济衰退之势加剧,日经指数跌破10000点大关,日本银行体系的坏账进一步增长,而日本政府却已经债台高筑,累计债务高达gdp130%。现在还看不到日本经济回升的前景。

在美国陷入危机时,由于两德统一,西德正处于“统一景气”中。为接管东部地区,统一后的德国政府每年投入1500亿马克,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89年的4.0%升到1990年的5.5%1991年的4.9%,机器设备投资增长率1990年、1991年分别为13.2%9.1%。但是,投资很快饱和,而国际市场却仍处在萧条之中,于是德国经济于1992年第二季度起陷入危机。危机是严重的,20个制造业除原油提炼外都出现负增长,且传统的优势行业遭受的影响尤其严重。其中,汽车业下降18.4%,机械制造业下降11.3%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下降达1.8%(西部地区为2.4%)。失业率直线上升,1993年底西部为8.9%,东部为17.1%。这次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西德前三次危机,除周期性因素外,八十年代以来,德国相对工资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1992年,德国全年实际工作时间只有1519天小时,美、日分别是1857小时和2007小时。1994年,德国西部地区工人的小时工资为43.97马克,而其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仅为36.01马克,美国仅为27.97马克。此外,德国的社会保障费用已达工资总额的85%,占财政支出的1/3。这样,德国的直接和间接工资成本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由此付出的代价,一是即使在经济恢复增长后失业率仍居高不下,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全德失业率分别高达9.6%9.4%9.3%11.1%。二是进出口顺差缩小,国际竞争力削弱。三是财政赤字继续扩大,1996年债务总额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2%

由此可见,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高度流动性,日本和西欧以及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萧条,反而促成了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使美国经济获得了营养。

1993年底起,美国经济慢慢开始摆脱危机,进入新的高涨期。

 

1.4.    前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发展阶段大纪事

苏联正式解体是在19911225日,苏联的解体深刻得影响了全球得世界格局,从一个2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也为90年代末欧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90年代末欧元的成立又标志着这个世界从单极世界又变成多极世界(美国是唯一的帝国,具有大影响力的经济体依次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

     1991年的117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

1994年的美国攻击墨西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的美国攻击东南亚,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打击日元资本为目的的行动)

1998年的美国攻击卢布,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8年初美国攻击巴西,导致巴西金融动荡,巴西从此从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1999年美国攻击阿根廷,导致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9年欧元诞生,同时美国挑起了科索沃战争,使欧元诞生起就一直暴跌。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

2001911号发生911事件,从此美国确立了3个敌人: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

2001年美国以反恐名义入侵阿富汗,实际是控制了南亚和中东链接的重要战略位置,可以压制伊朗,同时牵制中国和俄罗斯,为后来前苏联国家颜色革命打下了伏笔。

2003年美国军事攻击伊拉克,导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2003年—2010年),美国原来扶持的萨达姆被美国绞死

2003年格鲁吉亚发生颜色革命

2004年欧盟大规模扩充成员,前苏联国家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

2004年小布什连任

20067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在34天后撤军

200612月,美国扶持的萨达姆被美国人控制的伊拉克法庭判处死刑后绞死(很具有戏剧性)

2007年美国次贷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2008915兄弟倒下(雷曼兄弟),标志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