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财经 - 纽约报道

对于股票财经市场的一些想法和笔记,另附其他。
正文

次债的小故事之五 (娱乐一下)

(2011-08-06 11:39:38) 下一个

今天继续写一下吧,Howie Hubler,一个次债的悲剧人物,创造了历史上单比亏损最大的交易。


其实在那以前Howie Hubler是一个债券市场的大牛,模根斯坦利债券交易部门的明星,每年为MS在债券市场上创造以billion计的盈利。而且2007年的时候他才36岁而已。


他实在是太牛了,所以显得狂妄自大。他最瞧不起的人是他的客户,尤其是那些有钱的日本人。他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买的是什么东西,随便骗他们一两个billion是轻而一举的事情。而且他实在是太牛,经常要挟MS的老板。他的组一直是MS当中提成和奖金拿的最高的,所以所有优秀的交易员都恨不得跳过去。甚至到最后他还是不满意,要辞职自己出去单干。MS也是胆子小小,生怕他跑了,愿意答应他的一切要求。他就干脆把自己的组从MS的大楼搬了出去,到中城找了一个地方。项目单独结算,自立为王,除了挂一个MS的名号,和一个单独的hedge fund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而且他还带走了很多的优秀的交易员。


那个时候他已经敏锐的看出来,次级债券一定会崩盘。他在卖次级债券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short这个市场。他也找到了保险这个途径,开始和AIG做生意。而且Howie Hubler这个人特别的精明。他协商的保险条款特别的苛刻。对于一个债券的一揽子portforlio,只要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亏钱了,他就可以拿到赔偿。打个比方说,他买了一个房屋的flood保险,但是如果只要房子的任何地方漏了一个小水珠,你就得赔他钱。


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亏钱呢?是他的面子和虚荣心害了他。还有就是评级机构。待我慢慢道来。


后来CDS的市场标准化了,有了标准的合同和市场。当然Howie Hubler买了一大把的CDS。但是他也面临和别人同样的问题,就是在市场崩盘以前,你不能赚钱,而且还要付保险费,就是说要亏钱。前面说过,这个问题差点导致了那个麦克医生的破产。但是Howie Hubler这个时候耍起了小聪明。他不能接受人家说,这么一个优秀的交易员,居然一整年都没有赚到钱!他的想法是,他可以卖出一部分AAA级别的CDS,可以收别人的保险费,然后用来付自己手上的BBB级别的CDS的保险费。他的如意算盘是,BBB级别的CDS肯定先破产,然后他再回头把AAA级别的CDS买回来。


问题是,AAA级别的CDS保险费要低很多,他必须卖出多的多的AAA级别的CDS,才能cover他手上BBB级别的CDS。但是有一个好处,MS公司的规定,对于手持的任何AAA评级的资产,你可以不用上报,也就是说,他可以把他手上卖出去的AAA的CDS藏起来,而不被那些他最讨厌的风险控制部门的审查。最后他手上卖出了16个billion的CDS,而且没人知道。


那么CDS的评级是怎么回事情呢?其实这都是高盛单手搞出来的妖蛾子。高盛就是一个制造CDS的机器。机器这头是一大堆廉价买来的滥债,另一头是各种级别的CDS,机器呢?就是评级机构,主要是moody's。高盛就是一个生产商,根本就不承担任何风险。而Moody呢?他是一个上市公司,是要盈利的。他生怕高盛把生意交给S&P或者Fitch,所以全盘答应高盛的要求,而且全盘采用高盛自己提供的数据和模型。而且,高盛把次级债券一层层剥离,包装成各种五花八门的不同级别的CDS,看起来很像是把风险分散了的样子。


这么多的CDS的评级对于Moody是一个很大的生意。当年他们的利润翻了4倍。但是Moody本身根本搞不懂CDS是什么玩意。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从来只有Moody的人往投资银行跳,从来没有投资银行的人乐意往Moody跳。在Moody的分析员大多都是混吃等死的混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作为一个权威性的评级机构,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知识和能力来评级。


这对Howie Hubler来说是一个灾难。在2006年房价已经开始下跌的时候,CDS的市场还是异常的坚挺,这也更加坚定了Howie Hubler持有大量AAA级别的CDS空头的信心。但是MS的风险部门已经有所警觉,他们对Howie Hubler的整个portforlio作了stress test,发现房价下跌的时候,他的portforlio至少要损失25%。但是Howie Hubler坚持说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已经Hedge了,不用担心。是啊,用aaa的cds来hedge BBB的cds。这就是他的hedge。


后来他本来还会损失更多。在崩盘的前两天,两个日本人来找他,出于奇怪的原因,买走了2 billion他手上的次级债券。房子正在着火,居然有人这个时候来推销火灾保险!!!


现在Howie Hubler在新择西,开了一个公司,还在做房屋债券,是帮default的房主同银行讨价还价做mortgage mordification。


(免责声明:本人所用资料一切来源于公开媒体,本意不是诋毁任何人。如有事实失实,不承担任何法律后果。请勿转载。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知行一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有趣,让人开眼,谢谢! 尤其喜欢第一篇,典型的美国式
的enterpreneurship!
觅音 回复 悄悄话 太好看了!继续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