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家趣事-道风

(2012-08-29 11:20:33) 下一个

佛家趣事-道风 

十多年前,笔者来到加州一个南传佛教的道场修习“吡钵舍那”(Vippasana)。那是一个小庙,平时没几个人,是修行的好地方。早上四点起床,参禅至晚上十点。每天有早,中饭两次。南传佛教戒律很严,比丘在一起用餐,而在家人只能和比丘尼在另一处用餐。当时有三个在家人和两个比丘尼。佛教是不鼓励用餐时说话,因参禅无法交谈,大家就在用餐时间作些交流。通过交谈得知其中一位比丘尼仅然是笔者归依师父的师妹,我还得称她为师姑。有了这一层关系,师姑对笔者有些关照。见我饥不择食的样子,师姑对我说,Mindful AwarenessMindfulness)应当保持在所有当下,而不光在参禅时刻。吃饭时更要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被“业” 力推动。如果是的话,应该等“业”力过去再动手吃东西。师姑的话使得笔者明白很多。不仅仅用餐应当如此,在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时都应该如此。只有这样观察每一细节,才能知道虚假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相反,如果不能观察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如何运作以形成“自我”,那“自我”的消失是不能彻底的。受,想,行,识都没有根,在行者的观察中来来去去。只要不给加能量,慢慢它们自己就会熄灭。然而,相对于想与识,受与行的缘起非常细微。人们往往不自觉地给它加能量。因此必须观察清楚,才有利于Mindfulness的建立。所以,“吡钵舍那”的渐修必然是顿悟的基础。师姑师门大乘,精修于唯识又曾在圣严法师处参禅。尽管如此,她仍然学习南传“吡钵舍那”的观法以加深体会佛法。有了她的帮助,那一段的修行使得笔者获益非浅。在离开庙时笔者回头看见师姑来关庙门,忽然感到一股无形的东西撞击胸口,因为师姑走路的样子就像飘过来一样。那一瞬间,笔者突然明白什么是道风。那是人的觉知脱离思辨和“业”动的自然状态,它含有某些grace的特征。道风不仅仅能表现在人的举手投足间,也可存在于人的话语,文字,以及书法丹青上。悟道者,及修为高的行者都显现出道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菜' 的评论 :
分别心就是:“我感觉,我认为,等等”。这个“我”有真实的部分,也有虚假的部分。
真实是指:是乎存在一个有感觉的主体(在认为,在感觉);虚假是指,深入内在却找不到这个主体。
也就是说,这一连串的感觉与动作的意识流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主体在推动。而真正推动这意识流的原因是:前意识推动后意识的重复。只要能修行,并深入;任何人都会发现这点。所以,这个自我意识有虚幻的部分。佛教所有修行,都为了通透这层虚幻,达到更觉醒的状态。但是,这条路非常艰难,以至于极少人能通达。渐渐地就被人认为迷信了。
花菜 回复 悄悄话 分别心的后面,就是虚假的自我。---什么是分别心?什么是虚假的自我?有真实的自我吗?

谢谢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菜' 的评论 :
当非常饥饿,又面临美食时,人常常会有一种下意识的冲动,并伴随不由自主的行动。这些通常就是“业力”。即以前“识”的作用。生气也是如此。分别心的后面,就是虚假的自我。
花菜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这篇小故事,师姐提醒:吃饭时更要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被“业” 力推动。如果是的话,应该等“业”力过去再动手吃东西。

吃饭的动作被业力推动,是不是狼吞虎咽是业力,细嚼慢咽不是业力。要等"业力"过去再吃,怎么可以意识到业力过去?

另外推演到发脾气,是不是火气上头是业力推动?这个稍微极端一些,观察业里容易一些,那平常的行立做卧,如何辨别背后的业力?


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