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幽默的禅, 微笑的然

(2016-01-29 16:33:30) 下一个

幽默的禅, 微笑的然

自六祖慧能后,禅的含义渐渐地从传统的“禅那”转向与行住坐卧紧密相连的生活禅。即在生活动态的瞬间,以各种参究方法直指人心,彻见本性;例如,机锋,棒喝,话头,等等。许多人熟知这些禅宗公案;但他们却很少关注生活中最普通的禅 – 幽默。知识的发展,使得人越来越热衷于思考。逻辑的链条将人的觉知紧紧地捆绑在语言的SENSE。从而使得“心”与真实存在产生隔阂,走向“我思故我在”的肤浅。然而,所有禅宗方法都是为“直入人心”,而创造机会。机锋与棒喝就是为阻断人们头脑中的意识流;造成头脑意识流的短暂停止,从而使得“心”瞬间显现。如有止观功夫,此时行者就有可能瞥见“心”的本性。而幽默也具有此相同的功能。如果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幽默产生在与正常逻辑相违背的情况下。正因为与COMMENE SENSE的逻辑相反,头脑中意识流的惯性得到了短暂停顿;所以“心”就显现。中国人将这说成“开心”是恰如其分。“心”开的那一刻是快乐的。西方对幽默有另一种说法,即上帝通过它来嘲笑“智慧果”(逻辑思维)那卓越的愚蠢。幽默的禅意是显而易见的。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幽默也是禅机,那么怎么没有人通过它而明心见性呢?这就涉及到佛教唯识理论了。唯识论是先辈圣人的经验表述;它指出,逻辑思维不仅主导了人的当时行为,并且在潜意识里播下认知种子(识)。此认知种子对将来行为产生影响,并表现为习性;即下意识行为。例如,如果人对某种美食有较强的欢喜认知;潜意识中的此认知,使得他在以后面临此美食时,即使无思维也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行动或者心理意向。佛教将此类潜意识统称为“业障”。所有业障都是二元对立的,即喜欢与排斥。而笑就是一种对立平衡点附近的颤动;业障越大,颤动越烈。它使得人无法瞥见真实心性。近日,有个网民说自己是佛,已经悟道。出于好奇,笔者问他:“会笑吗?”。回答内容证明此人不可能是佛。因为这句话不仅仅是机锋,而且还重叠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会”与“不会”都不是“于无所住”;更进一步,佛是不笑的;最多只是微笑。庙里从来没有笑的佛像,只有笑的罗汉。这是因为佛没有业障。释迦拈花时,迦叶也仅微笑而已。而此微笑,已经是通透存在的然了。它也使得禅宗心法不立文字,又代代相传。而在修行道路上,低的笑感往往意味着禅修的深入。

十六字令 - 然

然,梅兰竹菊照怡漫 溯桃源,桑蝉润幽然。
然,琴棋书画沐馨涵 朝天悦,睿智于浩然。
然,行住坐卧尽尤参 承无意,正道曲自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下本无事2006' 的评论 :
你说的很对。佛教中有大圆境智的境界。
天下本无事200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方朔' 的评论 : 您好,我是一名佛教徒.您提到您对佛教没有任何研究.那您凭感觉说它像玄学是可以理解的. 但您叫佛教圆圈教我倒觉得挺贴切. 换句佛教的话说就是圆融.也是无碍的意思.在大修行人的心里,没有与外境和与自己内心的冲突.所以他们有时的说法给人一种"圆圈"的印象. 但这是一种大修行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或阿Q精神. :) 个人的一点浅见,和您探讨.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你的问题挺好。它关系到人生中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从思维(二元逻辑)的角度是无解的。真正的出路在“形而上”,也就是你说的玄学。
问题是: 玄学是虚无的吗? 有些人甚至质疑儒家心学也是虚无的。的确,对自大(思想的奴隶)的人来说,他们总在否定玄学。不走入精神,人永远无法知“道”精神。反而会从自大的角度去否定精神。这些人可笑,也可悲。实际上,一个问题就能提醒这些人。
人能骗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那个能识别自身谎言的东西就是心。可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究竟又了解多少呢? 人生如果有意义,这就是最关键的地方。
弥勒不是当今佛,而是下世佛。去看看经典。
哭是一种执着的情绪,所以它不在平衡点;而笑不是一种执着的情绪。你能执着笑吗?
西方朔 回复 悄悄话 弥勒佛的笑应该超越了微笑的幅度。如果连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之一或全部都是业障,那我等人类岂不是太无辜了。那样的话,何必给我们人类繁衍功能。
“笑就是一种对立平衡点附近的颤动;业障越大,颤动越烈。它使得人无法瞥见真实心性”。那哭呢?。我对佛教没任何研究。凭感觉我觉得很像玄学。玄妙的人凡人永难明白其真。总感觉佛教是横竖都有说法,我曾经给它起名叫圆圈教。不好意思,在下肤浅愚钝。说说真心想法罢了,大师见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