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儿童文学的故事性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2018-08-06 22:46:55) 下一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儿童研究的深入,儿童文学也越来越受到地球村的重视。各国的教育家在不同时期对儿童文学的说法也各有千秋,总的来说,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为了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其成长所需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故儿童文学需具有独特艺术性、是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它是能被儿童接受,并被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对儿童具有审美、认知、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方卫平,王昆建, 2016)。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按照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故事性的思维完成对世界的认知。故儿童文学的故事性,对儿童发展的意义重大。本文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故事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故事性对揭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强化艺术效果都有着积极作用”(方卫平,王建坤,2016)。儿童文学的故事性思维是儿童文学作品中要有故事,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以直接印象切入故事情节,并从故事层面去感知故事,使得儿童容易为环环相扣的故事所吸引。本文以日本绘本大奖得主伊东宽先生的代表作《小蛇散步》为例加以说明。故事元是小蛇在雨后散步时遇到了一个大水坑。故事性在于小蛇为了能继续自己的散步,用自己的身体搭建一座桥以越过这个大水坑,这时出现了蚂蚁、蜗牛等小动物,小蛇用自己身体搭建的桥帮忙蚂蚁、蜗牛、壁虎等小动物走到了大水坑的另一边。没想到狼、狮子和大象来了,它们也想从小蛇的背上走过去,小蛇让这些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从自己背上走了过去,又累又渴的小蛇把大水坑里的水全部喝进自己的肚子里。最后,小蛇变成了圆滚滚的大蛇,它的鼻子还能喷出了瀑布(伊东宽,2011)。在这个故事中,小蛇以自己身体搭成的桥成为促成故事情节展开的“矛盾体现物”,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了精彩的故事。小蛇散步的故事性契合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小蛇形象发展起来的动物们过桥的情节深深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儿童的故事性思维体现在儿童通过故事来进行思考,因为之前下了大雨,所以会有大水坑,小蛇要继续散步,就要越过这个水坑,既然小蛇搭了桥,有动物们需要帮忙时,小蛇应该把搭好的桥给其它动物们用。由此可知,儿童明显是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来阅读儿童文学,故有学者提出“儿童思维是故事性思维”(转引自方卫平、王建昆, 2016)。

       儿童发展指的是儿童在生理、认知、情绪与社会三大领域的发展,这些领域以完整且相互整合的方式描绘出儿童的生活与成长,且三个领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故此,研究者将儿童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是产前期,从受孕到出生,由单一细胞变成具有惊人能力去适应生活环境的婴儿;第二是婴儿与学步期,从出生到二岁,儿童的身体和大脑开始发展并促成各种肢体动作、知觉及智能;同时也在发展语言和学习走路;第三是儿童早期,二岁到六岁的儿童,其身形开始长大,动作技能越来越精确,能独立思考,语言发展迅速,喜爱朗读节奏明快的童谣、儿歌、童话故事,谓之韵律爱好期。第四是儿童中期,六岁到十一岁,运动能力越来越强,能参与有规则有组织的游戏,具有逻辑思考能力,具有读写、数学等学习基本知识的能力,对自身、道德、友谊等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七到八岁的儿童喜欢鬼怪神仙类故事、寓言等,谓之想象驰骋期,九到十一岁的儿童开始独立思考,谓之勇气赞扬期。第五是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时期,开始有成人般的体型和生理特征,有抽象思维和理想,部分儿童接受高等教育,另一部分儿童准备进入职场,有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并开始独立,谓之传奇趣味期。(古黄守廉等,2015)

       新加坡华文教育署编写的幼儿绘本《我们都是好朋友》可用来阐述其对儿童认知、道德情感和语言发展的意义。故事讲述的是一只骄傲的小母鸡,它拒绝了想和自己一起玩的小鸭子、小花猫和小猴子。有一天晚上,下起了暴风雨,小母鸡的家被雨水冲跑了,小母鸡也差点儿被淹死,幸好小猴子和小鸭子及时赶来救起了它,并让它住在小花猫的家里。从那之后,小母鸡懂得了如何和朋友们相处。这是一本为幼稚园大班的幼儿们编写的故事书,故事选用了幼儿们熟悉的动物--小母鸡、小鸭、小花猫和小猴子,小母鸡拒绝和小猴子们玩耍,拒绝吃小鸭子给的面包,到拒绝接受小花猫给的饼干,故事一开始以“玩耍、面包、饼干”这类儿童日常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幼儿们能有生动的感性认知和亲近感,之后是“乌云、雷雨”等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色,再逐渐过渡到“淹水、母鸡的屋子倒塌”等情境,这时的幼儿需要思考与联想,淹水是当地面上的水越来越多,无法及时排泄到下水道或河里时,地面上的水漫起来,像一条河一样就是淹水。儿童能将母鸡在获救后的改变等融入认知之中,了解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绘本《我们都是好朋友》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物故事,将道德情感融入其中,告诫幼儿应该如何和睦相处,比如有了食物要分享、朋友遇到困难要出手帮助、做错了事要敢于认错等等,简单的故事却将道德情感深深地印入幼儿的脑海,幼儿可暨由故事中的道德情感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以《我们都是好朋友》为例,故事要有明确的形象性,如“母鸡在田里浇水时,看见天上的乌云越来越多”,儿童在阅读时,可以感受这样的情境好像如泼墨画一样清晰,既可看见又能触摸。《我们都是好朋友》又能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如猴子说:“别怕!快拉住我的手。” “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方卫平等, Page72) 雨中的母鸡伸出翅膀抓住猴子手的一幕活灵活现出现在幼儿的脑海中,我在课室让六岁的幼儿们演艺这个故事,他们都能精准地将这一幕大声地喊出来并演艺出来。儿童文学的语言简洁生动,儿童易于在阅读故事时对语言的多样性及表情达意的理解与应用,例如《我们都是好朋友》里的对话:小猴子邀请母鸡一起玩,母鸡说:“我才不要跟你们玩!”小鸭子请母鸡吃面包,母鸡说:“我才不要吃你的面包!”小花猫请母鸡吃饼干,母鸡说:“我才不要吃你的饼干!”答句的排比形式,再加上“才”字的点睛之笔,将母鸡的没有礼貌跃然纸上,儿童文学的叙事性易于儿童通过观察图片、倾听、阅读和演艺将故事表述出来。

        儿童发展是儿童的感性认知与语言的发展,是由具体事物到抽象与概括性思维慢慢发展起来的,儿童通过儿童文学的故事性思维逐渐理解抽象道理,故儿童文学的故事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够引导儿童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将推动儿童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