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败也是人生。 辉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下盲棋

(2014-05-03 03:52:19) 下一个

     我从小喜欢下象棋。那时,马路上有人摆摊,利用象棋赚钱。化一毛钱,你可以与他对弈。赢了给你一付象棋,输了就损失一毛钱。不过不是通常下棋,从头开始。他摆了一些棋局,多数是残局。也不是普通的残局,而是所谓“排局”。就是人为安排的棋局,不是真实走出来的棋局,或根本不可能真实走出来的棋局。有许多巧着在里面。一般你是赢不了的,所以我知道不能试。有时看起来似乎明明可赢,其实有埋伏。有时无人下,摊主就让同夥假装顾客,三下两下就把摊主赢了。那人的走法正是你跃跃欲试的想法。等你去下,摊主就不用刚才的走法了。后来我去看棋书,才知道奥妙。每种排局都有一个好听的名称。什么“七星聚会”,“远交近攻”,“焚书坑儒”,等等。每种排局都有许多可能的变化。像“七星聚会”,有二十八种变化,一般人哪能掌握?如果真正有人熟读棋谱,连赢几局,摊主就会打招呼:“兄弟出来混口饭吃,请高抬贵手”。你不好意思再苦苦相逼了。
    说到棋谱,我到上海图书馆去看。不能借出来,我就带了像棋,一边看,一边在书桌上摆起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干涉了。我说,不摆,怎么记得住?人家不管。这大概是我想下盲棋的开始吧?也许是受了一则报导的影响。那时,上海有个棋手,叫屠景明。后来眼睛坏了,正式比赛参加不了了。于是,在著名的大世界游乐场举行下盲棋表演。相当于摆擂台,观众可以自由上台与他对弈。为了方便观众观看,另外用一个大棋盘把对弈情况复制出来。棋手每走一步,大棋盘的棋子也作相应移动。这个大棋盘是竖着挂在台上的。这样,观众就不必上台围观对弈的棋盘了。下盲棋就是屠景明不看棋盘 (他也看不见), 光用嘴说,告诉工作人员,他如何走步。工作人员就帮他移动棋子。反之,上台与他对弈的人,每走一步,也用话告诉他,走了什么。棋盘相当于几何学中的直角坐标。每个棋子都在一定的坐标位置上。每走一步,就是棋子从一个坐标移到另一个坐标。所以,下盲棋就是用嘴代替手。描述走步情况就是描述棋子几何坐标的变化情况。不过,象棋有专门术语来描述走子情况,不是直接用几何学术语。下棋,中国古代也叫“手谈”。下盲棋,下棋变成“嘴谈”了。以后,眼睛没有毛病的人也下盲棋,这是游戏。有的棋手摆盲棋擂台,可以一人同时对多名上台打擂的观众。也就是他脑中要同时记住多盘棋。这时,无论是他或打擂者,每走一步棋,不仅要讲如何走子,还要讲是哪一盘棋。     
      我开始下盲棋的时候是高中二年级。下盲棋的思考过程可以作个比喻。杂技表演有一个节目,表演者拿出一些餐厅的盘子。先拿出一个,竖起来旋转。以后不断加入新的盘子旋转。前面的盘子快停了,表演者赶紧去抽打该盘子,使它加速,不让它倒下。最后,台上十个盘子同时在转,他不断轮流去加速。下盲棋也类似。棋盘上当前争夺焦点,记忆最清楚。相当于刚刚加入的那个新盘子,旋转力最强,所以最稳固。但对棋盘上其它地方情况,也要迅速轮流去回忆,防止忘记。相当于其它老盘子,不断需要强化。这种扫描不是很清晰的回忆,只是一种悬念。到那里成为焦点时,再把它强化起来,清晰起来。还有一点。下盲棋,越到后来越难记。也就是棋盘上棋子越少越难记。刚开始,棋子多,可以相互依靠作坐标。隔一步是兵,隔两步是炮,等等。棋子少了,记忆,走步,要数空格,容易搞错。后来读到唐宋传奇故事,有一篇讲到围棋下盲棋,那是两个神仙在下,我想更难了。因为围棋没有车马炮等多种子类,只有黑,白和空三种状况,不好区分。棋盘也比象棋大,棋子也比象棋多,更难记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