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AKB4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靖国神社到底是什么?

(2014-01-02 20:53:16) 下一个

靖国神社到底是什么?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1869年(明治2年)明治政府为吊唁戊辰战争中牺牲的官军而修建的。在那之后,日清(甲午战争)、日俄、日中等战争中的战亡者也逐渐被供奉于此。

    如今这里供奉着大约250万人,但并不包括在原子弹爆炸和空袭中死亡的普通百姓、与官军交火的旧幕府方的军队以及反抗明治政府的西乡隆盛等人。

    自1952年日本恢复独立以来,吉田茂等历届首相基本每年都去参拜靖国神社。然而1975年时任首相三木武夫第一次在8月15日终战日这一天进行参拜。当时,围绕参拜靖国神社是以政府立场还是个人立场进行的问题,引发了有关宪法第20条“政教分离原则”的热论。

    开始引发中国和韩国强烈批判的是,1985年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因为1978年,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被合祀在这里。中韩两国对这次参拜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此举是将侵略战争正当化的行为”。

    中曾根首相以首相身份参拜违反了宪法中的“政教分离原则”,在日本国内也引发强烈反响。不断有诉讼主张该行为违法,1992年大阪最高法院裁决中曾根的参拜“涉嫌违宪”。另外,2004年福冈地方法院和2005年大阪最高法院均认为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参拜是职务行为,判定该行为违反宪法。

    1978年甲级战犯被合祀到靖国神社以来,二战后一直坚持参拜的昭和天皇就再也没有去参拜过。1988年昭和天皇曾说:“自从这里合祀了甲级战犯,我就没再参拜过。这是我的决心。”这段话被时任宫内庁长官富田朝彦纪录下来,后来被人们发现。现任天皇从1989年即位以来也从未参拜过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由军方负责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二战后,成为独立于政府的宗教法人,出于政教分离的规定,国家不再涉及靖国神社的事务。
朝日新闻   2013.12.30


BBC:一个中国记者的靖国神社印象



中国记者   刘海宁


BBC     2013年12月27日
   


安倍晋三选择在自己二次执政周年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震荡。日本官方照例将其定义为“个人行为”,而中国官方则照例迅速回应,强烈谴责。

   安倍是最近七年时间里首个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上一次是在2006年,时任首相的小泉纯一郎为兑现自己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的承诺,在8月15日即“终战纪念日”进行参拜。随后,便是中国外交部的严正抗议,中日关系落入低谷。


“危险游戏”

   对于这次安倍的行为,中国民众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的反应。参拜、谴责、冷冻关系、中断互访、重启谈话,围绕靖国神社发生的种种事件似乎已经变成中日之间一个循环往复的危险‘游戏’。

   11月下旬,我在日本东京采访录制BBC的广播纪录片节目,主题就是中日之间对战争历史的教育与认知差异。靖国神社是无可回避的关键话题之一。

  在我的“刻板”印象当中,靖国神社一直与战犯、罪恶、挑衅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这或许与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但如果暂时抛开记者的身份不谈,在当天前往靖国神社的出租车上,我一度希望即将拜访的是东京浅草寺,至少在那里,可以许下一个和平的愿望。


   然而,靖国神社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恰恰是“和平”,或者说,是表面上一种平静甚至有些圣洁的气氛。我们先前担心的日本右翼分子游行并无迹可寻。在初冬的温暖阳光下,这里看起来就像一个带有典型日本美学色彩的公园,古树,飞鸟,进进出出的人群。

   远远看着,一切再正常不过。但是靖国神社当中,确实有一些不寻常,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内容。比如在作为战争博物馆的游就馆中,日本侵华战争被淡化为“支那事件”,反复播放的录像片把那段历史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展现出来



南京大屠杀、战争道歉等问题都成为中日之间难以打开的结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国籍,参观者都会觉得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挑战。另外就是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一千多名二战战犯都被供奉在靖国神社中,接受人们的参拜,想到这一点,恐怕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得重新审视自己来到靖国神社的合理性。

   平和和躁动,完全相反的气氛在这里共存。我觉得,面对靖国神社时,连自己的逻辑都变得十分费解。

   死者与罪恶 我的日本朋友,一个26岁的年轻人,试图用文化差异的理论来解读我的疑惑。他说,在日本神道教的信仰当中,死者为尊,即使生前犯下罪恶,死后也烟消云散,不予追究。而中国文化对死者罪恶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如“父债子偿”、“遗臭万年”这样的说法就是典型例子。

   对于他的解释,我部分认可,但文化理解并不能解决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上的根本差异。更何况这种差异涉及到人类历史上创伤最为惨重的战争之一,以及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伤亡人数。

   面对靖国神社这个中日关系中的‘定时炸弹’,有人提出,解决方案之一是将战犯名字从靖国神社的供奉名册中去除。不过考虑到当下日本的国内政治局势,这样的政策恐怕短期内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靖国神社的问题并不孤立。钓鱼岛争端,战争道歉问题,甚至是细节到南京大屠杀中的中国平民死亡人数,中日之间可能引起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实在太多。

   而让形势更加复杂的是,如今中日两国的关键人物,习近平与安倍晋三,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或多或少都可能对历史有一些主观意见。习近平成长于‘红色’家庭,父亲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亲身参与了抗日战争;而同样出身政治世家的安倍晋三,其外祖父岸信介,曾在1930年代管理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三省伪满洲国。

   有人担心,安倍在这个时候参拜靖国神社,可能加倍激发部分中国民众的强烈爱国情绪,导致2005年和去年的反日游行再次重演。毕竟,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场战争,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一个尚未愈合的伤口。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街道和社交媒体上还是相对平静。或许,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现在这个时候,对空气污染和高房价的忧虑让他们无暇顾及日本这个有些麻烦的邻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NZ_nhzn 回复 悄悄话 很简单的道理,日本战败后美国出于反共需要重用原日本战时官僚集团(战犯集团),战犯的后代成了现在掌权的红二代。谁去骂自己的老子?
lidongmei 回复 悄悄话 "如今这里供奉着大约250万人,但并不包括在原子弹爆炸和空袭中死亡的普通百姓、与官军交火的旧幕府方的军队以及反抗明治政府的西乡隆盛等人。"
显然,死者并不平等!
xwenxuecityy 回复 悄悄话 靖国神社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