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伏天

(2014-07-22 10:28:05) 下一个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进入“三伏”古人还总结了许多养生方式。比如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汉书》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按理,三伏日食羊不合时理,农家为何要在伏腊日烹羊斗酒呢这一方面是羊肉有大补身体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人把伏腊作为节庆看待,所以要像过年一样庆贺一番。汉代除了民间这样做,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

三伏日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消暑食物了。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约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晋《邺中记》说,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种就多了,如长安就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虽然是盛夏,但个个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宫廷内还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

宋代朝廷盛夏赐冰传承了唐代的传统,但宋代宫廷赐冰的对象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赐的份,其他官员只是放几天假而已。据《岁时杂记》载: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赐黄绢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特殊照顾是不足为奇的。但史官与近臣为什么有同样的待遇呢?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质不同,才有这样例外的待遇。

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发冰票领冰还是历史上头一回,此次这种做法一直传沿下来。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丰富多彩。《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清稗类钞》则记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风俗。其文载: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概而言之,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