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导师讲词:成佛作祖的方法(视频和文字)

(2014-09-26 11:03:37) 下一个
耕云导师讲词:成佛作祖的方法--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yNTM3MjIw.html


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九八七年七月讲于台北市
一、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

佛法是心灵救济的法门。因为每个人的祸与福、痛苦与喜悦……都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如果我们每个人把心保持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那么每个人活着都是在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否则,如果我们的心态摆得不好、观念不够正确,那么生活对生命而言,毫无疑问地就形成了一种煎熬、折磨。

人,是过得喜悦、幸福、自在,还是愿意接受无奈、惩罚、煎熬……,完全由人自己决定。

有很多人醉生梦死不觉,不肯觉醒,不肯去追求生命的觉醒,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生追求正法、追求解脱,不得其门而入,求解脱转而不解脱,求开悟转而更迷惑,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我们说:“正法难遇。”



 二、为弘扬安祥禅而写作,内心会涌出安祥

各位花了很多心血,为弘扬正法而写作,今天出席的是最近三期的禅刊的执笔人。各位在写作的当中,一定有一种亲切的感受──安祥。因为修学佛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相应。“相应”,用现在新潮的话来讲,就是“来电”,是否“来电”?是否有“感应”?如果佛法对你不起作用,你研究佛经、佛学,只是吸收一些道理,那些对你来讲并没有帮助。如果各位在写作的时候,感受到内心的安祥,写完了以后,不会像写一般的文章感觉很疲劳,这就是“相应”,这是非常可贵的,这显示了你在正法中并不孤立,你与法相应了,也就是瑜珈(联合)了。



 三、一切的供养以法供养最殊胜

各位赶很远的路到禅学会来,坐在这里,都会亲切地感受到心境为之一变,何以如此?因为这是道场。若不是这样的话,道场与非道场又有什么不同呢?那也算不得是真正的道场了。真正的道场是会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觉受。由于各位的法供养,合当享用这份美好的心灵飨宴。

各位做了法的供养,就会消除障碍,就是报佛恩、报众生恩。就佛法来讲,“一切的供养,以法供养最为殊胜”。各位写正法的文章给别人看,就是法供养,这种功德极大,可以消业障。

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电阻太大,电流不通,也就是“业障”。我们做的事业障碍了我们的自性,这叫“业障”。各位行法供养,就会消除业障、降低业障,逐渐地和宇宙、和法界、和宇宙的真实产生联合作用,这叫“瑜珈”,用我们中国话来讲就叫“相应”,这是非常可贵的。相应到最高度,就进入了不二法门。


四、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

我们学禅常常接触到“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这样的句子,感觉到非常矛盾,不能统一。众生明明是众生,众生是热恼痛苦、愚昧不觉、自掘坟墓,而佛是光明解脱、至高无上,怎么说“众生就是佛”呢?烦恼是痛苦无奈的,甩都甩不掉,怎么说它即是菩提呢?

这看起来好像是矛盾,而实际上对于真正的佛法来讲,它是“不二法门”。如果“佛是佛,众生是众生”,那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如果“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那也是二法,那就不叫“不二法门”了。这样说,是否勉强把佛和众生变成一样?勉强说烦恼就是菩提呢?不是勉强,你若往深处去发掘,你就会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分几个看法:

第一个,为什么说“众生即佛”?你若认识佛,你就认识了众生,《六祖坛经》讲得很清楚。你若不认识佛,你也不认识众生。

佛是什么?佛就是布大(Buddha),布大就是“觉”。“觉”是什么?“觉”是生命的表征、生命的特性。若是不觉,就不叫众生,而叫做众死。“佛者,觉也”,众生是因为“觉”才叫做众生的,所以众生即佛了。如果他离开觉性,那就不叫众生,那叫“众死”,若把太平间躺着的人叫做众生,那并不实在,他已经没有知觉了,算什么众生呢?

第二个,既然众生就是佛,生命就是“觉”,为什么他不解脱?为什么他烦恼?因为他不肯扬弃、不肯放弃、不肯付出、不肯舍。

我们读过《圆觉经》就知道:“众生是什么?众生是金矿里的矿石。佛是什么?佛是净化、提炼了以后的纯金。”金的矿石虽然含有黄金,但毕竟不能马上当黄金使用。你如果拿块矿石去买一碗面吃,老板会说:“我送碗面请你吃,吃完面请你把石头带走吧。”这简直是找人家麻烦嘛!但是,如果没有矿石,根本就没有黄金。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因为佛是由众生自己提升、净化了以后完成的。



 
五、成佛作祖的方法


(一) 彻底反省忏悔,不断地净化

所以禅者们所强调的是“但愿空其所有,切莫实诸所无”,也就是说,把你原本不有而多余的东西丢掉,而原本没有的东西你不要再补充,一层一层地剥,像剥香蕉树一样,剥到最后,那你真实的自我就出现了,所以说:“众生本来是佛。”

“众生本来是佛”,也就是说矿石本来就是黄金的来源,没有矿石就没有黄金,但是你拿着矿石当黄金来用,是不可以的,没有人接受的。从第二个观点我们知道,众生是佛、即佛,他是因地佛,具备了成佛的基本前提,但是还没有得到结论。有没有弹性?弹性很大。如果他自甘沉沦,保持原状,那众生还是众生,他就不是佛。众生虽然还不是佛,但是他佛性不失,因为有生命就有觉,有觉就是生命。众生虽然不成佛,但是他也没有丧失成佛的资格。因缘成熟,时间到了,众生必定成佛。到了无限远,他也会成佛。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找出一个成佛的方法,也就是说佛是纯化了的黄金,众生是金矿的矿石,那么要想成佛不难,只要净化。

因此,所有佛教的各宗派都主张人要忏悔,而忏悔就是要找到应该忏悔的东西,所以忏悔以前应该先做一番反省,要搜罗、剿绝,把土匪、强盗、坏人搜光,彻底消灭。盗贼都清除完了以后,就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所以从“众生即佛”的认知上,我们就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唯一的方法就是净化,不是要你知道些什么,多读些经书,多讲些道理,那些东西会滞碍自己的心灵,那不是摩诃般若。


(二) 只要用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成佛

虽然我说不必多读经书、钻研道理,以免变成滞碍、理障,但我经常劝大家要多读《六祖坛经》,这里头是有作用的,你若不熟读《六祖坛经》,你根本就不认识佛法,也没有办法认识禅。《六祖坛经》在你看来,好像可以当小说、故事来看,实际上禅的五家七宗都是从《六祖坛经》来的;没有《六祖坛经》,就没有五家(法眼沩仰临济云门曹洞)、七宗(再加上杨歧黄龙)。而《六祖坛经》最精彩的是开头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若了解这一句就够了;“但用此心”──只要用那个原本清净的心,“直了成佛”──直截了当就成佛了。

因为你本来是佛,“佛者,觉也”,你本来就没有丧失知觉,只是你的知觉被很多的妄想、私欲、本能、偏去的机械惯性捆住了、埋没了,而你又没有作一番垂死的战斗──不胜就死,没有这个决心,所以你始终因循过日,时间过去了,你没有改变什么,而你的生命腐蚀了;时间再过去了,而你的肉体消失了,这是很可悲的事。

我们了解了“众生是佛”,大家就知道这不是二元的,不是对立的。“众生本来是佛”,若离开了佛(觉),众生即非众生,就没有众生了。大家了解了这一点,便知道禅是什么──“禅是突显生命的”,而佛学就是生命之学。布大在菩提树下所悟的十二因缘,说生命的形成、业障的形成,而又带业再往生,轮回所累积的业,积重难返,要再回到你原本的心(真实的自我),就不容易了。

为什么强调“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才可以修行。人若不修行,就很容易失掉人身,而且“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只能不断地沉陷在生死苦海中,很难脱离,因此人的使命就是修行。你若不经过一番的修行、净化,矿石仍然是矿石。金矿石里虽然含有黄金,但是不能当黄金使用。而金矿石里的杂质,就叫“根本无明、俱生无明、无始无明”,就这么解释。你了解了这个事实,对于佛经讲的无明,你也明白了。“俱生无明”就是金矿石的杂质与黄金的成分同在,这个就叫“俱生”,也叫“根本”,也叫“无始”,你在的时候,无明(杂质)就在,什么时候就在,时间都算不清楚了,所以罪垢与生命同在。净化了以后,然后就是大智慧(突显摩诃般若)。

(三) 时时勤拂拭,本来无一物

读《六祖坛经》,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神秀大师的伟大。神秀大师说的“时时勤拂拭”固然不究竟,但是你修行入门,你若不“勤拂拭”,那你就没有“无一物”。“无一物”是结论,“勤拂拭”是入手的功夫。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否则容易落空。

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就超越了希腊的哲学家。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你不管讲宇宙的形成是“星云说”还是“创造说”,实际上宇宙是原本没有的,“本来无一物”就看到了这一点,那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六祖大师所说的。讲到这里,你就了解:“你知道多了,就佛学来讲,那叫做所知障。”因为你脑子里挤满了常识,你就被常识所操纵了,便了无新意可言,你的创造力都被已知的那些常识捆绑住、窒息了,所以你不再有灵感,没有创造的泉源,你的智慧枯竭了。

六祖大师和神秀是两种人,六祖大师是出格的,是了不起的;神秀大师是务实的,是脚踏实地的,两个人都得到解脱。尤其是当时南北对立的时候,神秀大师的弟子都瞧不起六祖大师,说:“他是一个文盲,也不认识字,凭什么得五祖的衣钵成为六祖?六祖应该是您老人家才当之无愧。”神秀说:“事情不是这样子的,你们搞错了,他得无师智。”无师智是没有师父教,“不学而知,谓之良知”,就是绝对的知。绝对的知是很难得的。


(四) 自觉就能继祖传灯、超佛越祖

有人对我说:“我修行很好,不错。”我说:“可能是如此!但是你如果每天能够拿出一个小时来做自觉,就会更好。”“自觉”者,“觉自”也,只觉着自己,只有一个“觉”字,没有思、没有想。你如果每天做一个小时的“自觉”,一年以后你就超佛越祖;你若一天做两个小时的“自觉”,半年以后你就继祖传灯,了不起了。但是你们十分钟也做不到,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全生命力地投入!

这个“无师智”,你看到它是“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但它就是“自然智”。什么叫“自然智”呢?譬如一块画布没有素描、着色以前,是平等的,具备了充分的创造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说这块白布画什么都可以,一旦画上了,那就僵化了,画了释迦牟尼,就不能再画耶稣,创造力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说他(六祖)也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说如果没有这个“根本智”,那么一切的知识学问、一切的理性都无从建立,因为它没有基础了。你若没有一块地皮,你就没有办法盖房子了,想盖个空中楼阁,实在无法着手。你们看!六祖这句话(本来无一物)极为简单,却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你若得了“根本智”,使“根本智”常常现前,那么你活着就是佛,你秒秒发光。

如果你能够每天做一个小时的“自觉”工夫,那就是“根本智”,也就是高级的观心,高级的观心是“不观而观”。因为佛法原本是无为法,“有为”是入手的方便,“无为”才是修行的正途。

“时时勤拂拭”是入手的工夫,“本来无一物”则是到家以后的话,所以五祖告诉神秀说:“你还在门外,还没有入门。”五祖一看到六祖的“本来无一物”,马上擦掉,为什么?天机不可泄漏,他就擦掉了,恐怕别人忌妒他。五祖心想:“这个人(六祖)还得了,如获至宝。”所以法是大公无私的,神秀跟着五祖一二十年,是五百人的教授师、上座,师徒情谊非只一朝一夕,而六祖见五祖只有几个月,不会讲普通话,讲话都不大通,一个字也不认识,讲不出啥道理,又没有出家,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他。这个高明啊!古往今来像这样子的传承,恐怕只此一家,可以说是“绝响”,神来之笔的“绝响”。试想,如果五祖的衣钵不是交给六祖,而是交给神秀惠明,那以后就没有禅了,只有道理和学问了。

从以上你就知道:“众生是佛,众生是自甘堕落,不肯承当。”若肯承当,把那些多余的、原本没有的东西丢掉,众生就是佛。你比佛只多不少啊!你不要误会说:“我比不上佛,佛有的,我没有。”这个完全是误会,其实“你有的,佛没有”,只要你把“佛所没有的”丢掉,你就跟佛完全一样了!我们学佛要这样学才对。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就知道:“众生即佛,不是戏论,不是诡辩,而是事实。”



六、“烦恼即菩提”的方便说与实在说

什么叫“烦恼即菩提”呢?这更简单。

就佛法的基本出发点来讲,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这个话怎么讲呢?因为众生追求解脱,是因为他活得太苦、太烦恼了。他如果活得很自在,极乐无忧,像极乐世界一样,像《圣经》上描述的天国一样,那他就不追求解脱了,也不追求“菩提”了;他认为“菩提”对他毫无边际效用,没有价值可言。所以有了烦恼的觉受,然后觉得解脱的可贵,才有了解脱的渴求。如果没有烦恼的感受,他就不要去摆脱烦恼,也不会去追求菩提了。我们这样说,这个叫“方便说”。

若说一句实话,那就更明显了,烦恼与菩提本来是一个,因为死人并没有烦恼;“菩提”者,“觉”也,菩提就是觉。一个没有知觉的人,他会有烦恼吗?就因为你有烦恼,就显示你有知觉、你没有死,你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你。所以由烦恼的感受上,就证实你自己是有觉性的。而你只要把你的觉性净化了以后,那就是“菩提”了,就没有“烦恼”了。

人的反省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时光倒流的顺序去反省,你会发现到生命的基因、生命的起点。发现生命的基因、生命的起点,就是“见性”。

“烦恼即菩提”,是说你感受到烦恼了,就表示你有感受、你有觉受。若是一个死人、机器人,他就没有烦恼,因为他没有觉受。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从烦恼的感觉上,当下证实你有觉性,所以它是不二的。诸如此类,我们把所有的法都汇归到“不二”以后,然后“一也不立”,连“一”也不要去建立。这样的话,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一种成就,而当下就可以得到生命的升华。


七、佛法的简要处

佛法是很简单的,“道不远人,人自远人”。

我们了解了“烦恼即菩提”,就了解了整个《六祖坛经》的基本精神,是告诉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就是要那个“清净”,就是要净化。

我们了解了《六祖坛经》所讲的是“无住、无念、无相”,要求我们“定慧圆明”。定慧如何能圆明?什么是“定慧圆明”?我把它变成一句话,就是“安祥”。当你内心安祥的时候,心就不乱,这就是“定”;你虽然安祥,但是你并没有失去知觉,并没有到了“无记”,别人喊你一声,你立刻答应;看到车子来了,你立刻知道闪避,这就是“慧”。这个就是“定慧圆明”,唯有安祥才是真实的定慧圆明。其他的那些是分节分段的,例如四禅八定,就算你到了四禅天,你还是要下来,那个是不究竟、不解脱的。

我们了解了《六祖坛经》,就明白“根本智”的可贵。“根本智”就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本心”。



 八、如何理入?

如果你们真正肯下工夫,有两个工夫,这是达摩祖师在《四行观》讲的,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理入”,你就去追求这方面的道理,大家若肯从理入下功夫,十多年前我在台南第一次讲禅,我说:“什么是禅?禅就是生命的共相。”生命共同的是什么?你若把它找到了,你不就悟了吗?我还说:“禅是心的原态。”心的原态是什么?这个更好找,从自己下功夫,一层一层地剥。生命的原态就是本心,就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那就是“众生即佛”。你若是把众生跟佛的矛盾统一了,你就进入“不二法门”。这是极简单的,十多年来没有人真正下工夫,真正下工夫、真正去做的人都会有成就。



九、心灵救济的事业,是功德中的功德

在传统的佛教,讲四谛(苦、集、灭、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佛法的起点就是苦的觉受,等到自己不苦了,然后怜悯众生的苦,“除苦予乐”──“把他的苦除掉,把快乐给予他”,这个就是法的布施、法的供养,这个就是心灵的救济。整个佛教活动的过程,就是心灵救济的事业。而各位参与这个心灵救济的事业,是功德中的功德,是最伟大的事业。

总之,禅刊是众生的慧命所寄,各位每一滴心血注入了禅刊,都增加了禅刊的活力,增加了禅学会对众生的影响力和贡献。而各位每注入一滴心血给禅刊,各位必能获得心灵的进步、进展与突破。各位自己感觉得到,不必我讲。所以我希望各位继续不断地发心做法的供养,以“上乘法”来供养众生,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供别人借镜。那这样的话,对各位的进步,是绝对有帮助的。我这么讲,绝不是强调,而是事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