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导师讲词:心经释疑(视频和文字)

(2014-10-25 08:06:59) 下一个
耕云导师讲词:心经释疑--视频链接网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zNzcyMjA4.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疑

~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九日讲于台北市社教馆

一、前言


  (一) 要“诚、敬、信”

  首先我要祝各位新春如意、事事顺心、秒秒安祥。

我从台南台北胡说八道也有十多年(编者按:这是 耕云导师自谦之语),尽管我的希望是能够使有缘的人得到法的受用,实际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只怪我自己的修为不够。我记得在台南第一次说法,我就讲了“诚、敬、信”。今天在解答问题以前,我想作一个总的回顾与复习。

为什么讲“诚、敬、信”?因为儒家讲:“诚者,至诚,不诚无物”;佛教讲“因果”──虚伪的因,只能得到幻灭的果。敬,就是认真,我们对任何事情不认真,难期有成效。信,就是你找到你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要你信别人,起码你可以信你自己;你可以找到你生命的真实,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个就是“信”。


 (二) 力求“心安无愧”


  第二,我要求每一个人,不可告人的事绝对不要做,连做都不能做的事,千万不要去想,想了会污染你的心,构成你生活的阴影,遮蔽你生命的光彩。不可告人的事做了以后,就会叫人心不安。每个人都有一颗不能欺骗自己的心,这个心就叫“良心”;没有良心的人,做人都有问题,何况是学佛法?根本不可能!因为它本身就是电阻,所以首先我就要求大家:“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

我们不做亏心事,每件事都心安无愧,我们才能心安。因为二祖拜见达摩祖师求法,乃至为了表示诚敬信,自己砍掉一条臂膀。达摩祖师问他:“求什么?”他也只是“求心安”。人之所以活得不好,主要是因为心没有地方安顿,我们的心若是有所安顿,那就是佛法最大的利益。要“求心安”,就要有所不为,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这个事很难做到。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你若想做到,首先就必须要战胜自己。因为让你不安的,让你活得不自在、不洒脱的,让你埋没一辈子时光、断送大好生命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三) 要努力“强作主宰”


  中国的哲学讲八卦、讲太极,就讲阴阳;不管是讲数学或者物理,都有正负;我们的生命有反面,也有正面。反面,就是无始无明;正面,就是我们光明的生命的本来面目。要想保持、恢复本来面目很难,首先你必须要下决心,轰轰烈烈地大战一场,跟谁打仗?跟自己。

有位会友很有正见,他两年前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为什么还记得?因为我太高兴了。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很可贵,因为没有这个见解,就说不出这些话。能够说出这些话来,就可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切认识的价值在于指导行为,我们行为的正确是因为我们认识的正确,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他讲这个话,我很高兴,他说:“打败强敌不过是英雄,战胜自己才真正是圣人。”

这样的话讲得非常的好,因为我们的苦根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有我欲,就有基本的欲望──食、色,还有更高的欲望、种种的欲望,而且是填不满的;当你欲望得到了以后,它又往上升一级(往上晋升),所谓“欲壑难填”。种种的欲就是我们的苦根,就是求不得,就是来自于欲求。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这是佛讲的八苦之一──求不得,这就是苦根。有了我,就有我求,自我保存难免防卫过当,别人没有存心对你不好,你还怀疑别人不友善,乃至防卫过当,你先去陷害别人,这些都是苦根。因为你种的是苦因,你得到的是苦果。苦的根在哪里?就在我、有我、虚伪的我、假我、表层意识构成的我,这是我们的苦根。我们不战胜表层意识,我们就没有办法拔掉苦根,也没有办法得到彻底的解脱。

所以我首先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求心安”,“求心安”就要战胜自我,战胜自我就必须“自我主宰”。什么叫“自我主宰”?《论语·颜渊篇》有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它的意思是说:“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做的不要做。”我再补充一点:“不该想的不要想”。你能够自我主宰,然后你才能够走上解脱大道;你若不能够自我主宰,你没办法走上解脱大道。

很多人学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表层意识还是起作用。表层意识怕谁呢?怕真我。假如有一个人恢复真我,全场的表层意识就会收起来,它就不敢露脸!我现在讲话,各位听得清清楚楚,我现在不讲,你去看看你的表层意识是否还在活动?躲起来了。如果你自己的本心(真心)出现、摩诃般若出现,你的表层意识就不敢抬头。摩诃般若有大力量,能消千灾,能解百难。

修行,一定要行。前两次这位会友讲了这样的话,两年了,我都还牢牢记住,我不需要记,我是欢喜,我觉得他的见解很正确。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对象,找到了对手,找到了敌人;敌人就是自己,当你打败了自己的私欲、自己的主观、偏执,大战一场以后,你就得到解脱。

他讲这个话很好,我再重复一遍,他说:“打败强敌无非是英雄,战胜自己才真正是圣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太浅,其实有很深的道理,与佛法相契合。为什么呢?“英雄自古皆寂寞”,英雄苦在心里,我们苦在脸上,他苦在内心。他既然是英雄,他就与众不同,虽“与众不同”,身体却与众相同,他也是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的。那个小孩要逞英雄,在他头上打一下,问他:“疼不疼?”“不疼”,再用劲打,眼泪都流出来了还说“不疼”。所以众生苦在脸上,英雄苦在心里,只有圣人才是真正的解脱──以众生之苦为苦,个人不苦。

所以我再重复一下,我们要“诚、敬、信”。不诚,是虚伪的因。我也讲过几遍,“诚”是儒家的道统、心法,我在这个地方再重复一遍。第二,我们一定要求“心安无愧”。第三,要努力“强作主宰”,自己要主宰自己。

现在就开始解答问题。



 二、问题解答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

答:
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观”,一个是“觉”,一个是“照”。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它们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或修行的方法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不契合如来法门。“作”就是有所作为,如念经、磕头、拜拜,当然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乃至包括打坐。“止”,你多余的妄想要叫它停止,也就是说停止妄想,这也是错。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就没有妄想,没有水就没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你进入了真正的不二法门、进入了佛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无念,我能讲什么呢?因为语言是念的声音;我若是有念的话,能够使各位无念吗?我现在不讲,你看你有没有念?你若保持这个心态,就是真正的修行,真正地修行摩诃般若。“无为法,观无念心”就是修行的方法。


 问:“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请问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行深”?就安祥禅的修行方法来讲,于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才能契入甚深般若的状态?

答:
若讲甚深般若、行深般若,你行了,就知道;你不行,光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知道。那我若不说,好像敷衍你。你现在的心态就是行深般若。各位!现在的心态就是在行深般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都抱着这颗心,那个就是“修行”,也就是“真正的修行”。你想念和行为有点不对,你修正它,这个叫“修行”;把错误的、不正确的、不符合中道的、不符合八正道的想念和行为都修正过来,这个就是“修行”。除了这个以外,没什么叫“修行”;念经、打坐、磕头、烧香,那个不叫“修行”,那叫迷信,是在“自我否定”,那叫“愚痴”。


 问:当运用表层意识而同时觉知起心动念,在无私、无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层意识的状态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经上路?

答:
绝对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佛法讲深,是很深的,你无法接近;讲浅,也是很浅的,就在你跟前。各位现在已经把全部《心经》做到了,你们现在的心态,完全符合摩诃般若。


 问: 导师说:“从小学至大学所学的教材都叫做蕴,而蕴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工作上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虽然理上知道这些都是假有不实,但是事上却难以摆脱,每天均需处理各项繁杂的事务,均与五蕴为伍。请问如何才能去除五蕴所累积的不良影响?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那么又如何“过化存神”?如何“空其所有”呢?

答:
各位知道,佛门是不二法门──有无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过我《不二法门》的讲词,那只是题纲,里面还有很多,我只是开个头而已。那么“照见五蕴皆空”,空是什么?我在《心经浅解》里面讲:“空就是无限的可能,是发展的余地,是万有的本源。”今天各位问我,我再跟各位讲:“空的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有解脱、无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无解脱,空是受罪的,是业障。因为空有两个基本的属性,第一个是解脱,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脱了;第二个是般若,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满了希望,但是空是个大生命,是宇宙的生命,是宇宙的心,所以它是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聚集,蕴就是蕴藏、聚集的意思。“五蕴皆空”就是要五蕴都解脱,就是学识变成工具,不再构成你的障碍,要你自我主宰,你去运用这些表层意识,而不被这些表层意识所干扰。所以你得到了“空”,把五蕴空了以后,五蕴当下就成了解脱与般若。大家不要把“空”当作消灭,“空”没有消灭的意思,“空”是不生不灭,是永恒,没有消灭的意思。不是说你空五蕴,就埋没了五蕴,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各位如果照见五蕴皆空,在你真心照耀之下,你的表层意识、你的分别心、你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都原封不动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会干扰你,它不会驱使你被私我欲望支配,它不会成为你达成一种不良意图的工具,如此而已,并不是要你消灭五蕴。而“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当下得到解脱,当下就是摩诃般若。坦白地说,摩诃般若就是知觉;露骨地说,它就是大智慧──一切智慧的母体。


问:如果用般若观照,不用分别,当体即空,请问(一)如何才能使用般若观照?(二)既不用分别,那么在过活实际人生时,应如何用心?

答:
(一)般若是“佛用”,般若不是个东西,看不到的。你用安祥心,就可以使用般若观照了。(二)不二法门,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你用真心、用无我的心、用客观的心去过活人生,你取得(获得)的想法和行为都不会过当,都不会有偏激,都是极为正确的。


 问:“观照般若”与《信心铭》上说的“虚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
这个也同、也不同。这是不是很矛盾呢?不矛盾。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门,哪里有不同的呢?既然是不二,当然相同。就不同而言,它迥然不同。因为讲实相般若,是就教下(佛教)的般若系统的佛经来讲的。它讲般若,大概地归纳起来有四种般若:第一是“实相般若”,是生命的本体。第二是“观照般若”,顺应万事万物。第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能够显示佛(佛法)的胜义。第四是“眷属般若”,般若是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属,如六波罗蜜,属于眷属般若。那这么看起来,般若分散来讲,不可胜计,归纳起来则有四大类,而“虚明自照”只有一个。什么是“虚明自照”?我刚才已经讲了,觉、照、观是同义字,所以“虚明自照”就是“虚明自觉”、“照体独立”、“照而不照,不照而照”,它是不二法门,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释这一句,古人讲的话很好,“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发出的光,照亮谁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与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问:有能、所否?若有能所,谁照?谁被照?若无能所,合成一体,何须言“照”?如眼不自见其眼,镜不自照其镜。

答:
你问“何须言照”,是你言“照”,我没有言“照”啊!我刚才不是跟你们讲嘛!“如珠吐光,还照珠体”,是你说“照”,我都没有说这个“照”啊!这个“照”,是就作用来讲,它是个作用,也就是说般若不是死的。它照谁呢?它照它自己,它没有照别人。

这个能所,有能照,有所照,能所不二,佛法是个不二法门,若是真正的佛法,是能所不二、自他不二、得失不二、毁誉不二……,都是不二的。谁是能照?谁是所照?“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还是借用这句话来解释。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认知里,“不异”就是“即是”,在《心经》这样精简的短文当中,为什么要重复这两句呢?“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流于冷淡呢?

答:
这个大家不知道,因为佛为了要说明“色即是空”,他必须要强调。古人说“前箭犹浅后箭深”,“色即是空”还浅,那一箭只射了五寸,“色不异空”就射了一丈。说“色即是空”,你不相信;为什么“即是”?因为它没有差别、没有距离,所以它当体就是,色的地方就是空的地方。“不异”就是说没有差异、没有差距,这叫“不异”;“异”就是不同、差异,“不异”就是没有不同。为什么“即是”?因为它没有不同,所以“即是”。

为什么会流于冷淡呢?因为你没有走入佛法正途。我经常跟会友们讲“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而我在《观潮随笔》也经常用这样的词汇说:“热情炽然,迥超无我。”一般凡夫的热情是我爱、我欲,这个有漏洞,但是可以激发热情;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对你同情不因为你是我的亲人,不问你跟我有什么关系;“同体大悲”──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若能够有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就不会冷漠,你会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你没有“我”,只有热情,你的热情不因为“欲”而有。你修学佛法,因为自己的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个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来愈热情、愈老愈热情、愈无私愈热情,才是走向正途。你看!不要说别的,就说“急公好义”,就是一种热情的表现,既然是急公好义的热情,当然是有助益的。你去掉了私我,对别人同情,对别人关怀,你就可以避免冷漠。


问:《心经》的主体乃描述修行人须达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声香味触法)空,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行要如何才能达到人、法两空?

答:
你的答案就在你的问题里面,你的问题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问题的前半截,就是你问题后半截的答案。我刚才跟各位讲了,所谓的“空”,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你若空了“眼耳鼻舌身意”,那你当下解脱,但是智慧还在;你若空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当场立刻消失障碍,但是不消失“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道理非常明白。

如何达到人法两空呢?就是要你“空”。“空”,我再重复一次,“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入”,你只要保持现在的心,也就是这颗安祥心,就是达到目的地。


问:菩萨所体现的空,二乘的分析空,凡夫的恶取空见与无记空,在认知上有何差别?修行人应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确?

答:
安祥禅就是修行的途径,你必须是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每一秒钟都安祥。时时自觉、念念自知,这个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领。你“时时自觉”──“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发光自照;“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你有个念头,自己都知道;你知道了,就去约束;不正的,你就去修正,这个就是修行。


 问:“空”是大宇宙的真实与永恒,请问人世间因互爱与真情感的交流,而显示出多彩多姿的生活情趣;而修道者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不再缘起于世间度化有情,于真实与永恒的空相中,会感到无聊否?若说那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而已吗?若“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答:
大家不了解修行,以为修行就是“缘起”。什么叫做“缘起”?“缘起”用在这个地方并不恰当,“缘起”就是万事、万有形成的条件,“缘”是条件,说氢二氧可以做成水,你把氢二氧分开,没有水,这个就是条件,所以“缘起缘灭”。问这个问题、用这种词汇不很恰当。你说人会寂寞吗?因为有我,才寂寞;我执没有断,他就寂寞,不甘寂寞也不能学佛。我还记得前几年陈董事长有几次要我讲《牧牛图颂》,我都不肯讲,我说这个太浅了嘛,这个就是学安祥禅的过程啊,你若真修安祥禅,不用我讲,你自己就知道了。十牛牧记,这些都是安祥禅的体悟。我说你若要我讲,我要扩大,我要讲《牛的礼赞》,我要借题发挥,借用牛来讲人天一贯,世法、佛法一齐讲。那就是说“你做任何事、要学任何事,想获得任何东西,都是必须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那是贼”,所以你若不付出寂寞,你也难证安祥。释迦牟尼他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权势,付出了一切别人梦寐以求得不到的,然后他成佛了。你学佛法,要付出什么呢?起码你要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费时光的、无谓的交际应酬、无谓的游戏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问:修道者如果证得了永恒的空性,就是“常乐我净”,是乐在“无挂碍”而已吗?

他若真正证得了永恒的空性,他就自由了,他就不问这个问题了,他也没有这个问题了,任何问题都不发生了,无欠无余,没有多也没有少,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处。


问:如果“缘起”不息,迷于“隔阴”,又未遇良师,岂不容易沉沦?

“缘起不息”与“证得空性”是相矛盾的,前面你讲证得空性如何、如何,下面又讲缘起不息,缘起、缘灭与你无关。你若真的证得空性,我一再强调“佛法人格化”,你若完成了“空”的人格化,“空”是你生命的内涵,是你生命的全体,是你生命的本质,你生命的本质就是解脱与般若,那就没有什么缘起。缘起就是缘灭,你不起、你不灭,“缘起不息”与你无关。


 问: 老师在《心经浅解》当中提到,菩萨当体是空,生命的“全体大用”没有个别的作用,无六根、六尘及十八界。请问这生命“全体大用”的状态及用处为何?这“大用”的形成,是否与根器、发心以及使命有关?

答:
你讲的那个,都有关、也都无关。什么叫“全体大用”?提问题的人我相信现在一定在座,以你现在的心态无论做什么都是“全体大用”。你若不用现在的心态,你要去修,是修不来的。所以你讲“无六根、无六尘”,这个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佛法不讲“有、无”,它是不二法门;说六根、六尘,就是没有六根、六尘,是个“空”,只讲“空”。佛法是只讲“空”的,“空”就是解脱与般若,般若是生命的现象,解脱就是一种生命的觉受。


问:读《心经》读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智亦无得”,顿觉身心泰然,颇有回乡的亲切感。可是仔细观心,尚觉尘雾蒙蒙,似有尘缘未了的牵挂。古德说“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难道要横着心肠去了断吗?

答:
等你要横着心肠去了断的时候,那就表示不能了断,你没有了断的能力。不二法门,了断就是不了断,你要了断,当下就了断。佛法叫你离边见,“了”与“不了”,这边了、那边不了,这些都是边见。我教你学安祥禅,乃至佛教你照着《心经》去修行,都没有边见,也没有什么“了、不了”,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也没有什么叫做“此岸、彼岸”,都没有的。最现实、最不落空的,就是“安祥”两个字,你能保持安祥,就不落空。我可以说,当我说话停止几秒钟,你们各位不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还没有念头,但是你的鼻子、眼睛都在啊,没有人给你割掉啊!《心经》为什么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都被解脱了,因为“空”啊,一“空”,都被解脱了,都被般若了,这时候只有知觉而无牵挂,只有自在的觉受而没有一切的障碍,都被解脱了。


 问:《心经》中提到般若的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弟子体会,无论是般若的慧或是慈悲心,均不是靠学习、培养等有为法可臻,而是在安祥保任久了,纯然在般若呈现之时,自然的流露,也就是表层意识下载档案(download file)的自然运作,但是仍有一层顾虑,就是面对较复杂的人事物时,如何确知那不是仍然含有微细我、法二执的纯知觉?而又能恰如其分?

答:
面对复杂的问题,你认为会有我、法二执,那你就是功夫不到,功到自然成,你功夫不到。孟老夫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管人多人少、事多事少都没有关系,你抱持着心安无愧的心、无私无我的心、抱着秒秒安祥的心去处理,这就对了。


 问:十二因缘的起点──“无明”,是怎样来的呢?

答:
刚才我讲的,就假象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有两面性,有正必有反,有正必有负,有碱必有酸。“无明”的本质、重点在哪里?“无明”就是不认识自己、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己,这叫“无明”。“无明”与生命同在,所以佛经上叫“无始无明”。佛经上讲:“无明”没有开始,与生命同在,是生命的一部分。当你认识“正负、真假、是非、正邪”,也认识“自己的生命是什么”,再认识“真实的是原本的,真实的才是永恒的”,再进一步,你若认识“你永恒不变的生命”而且肯决你那个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


问:我们人生的觉受,几乎百分之百的真实,与《心经》所描述的觉受──“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作比较,几乎又百分之百的错误。请问“为什么众生会沦于把虚幻当真实?就像是众生面对生老病死的苦痛那种感受,是那么的真实?”

答:
你若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那你就不必学佛法了。我们学佛首先要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你要肯定真假、正邪、是非、真伪”。你若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真实的,那你也不必学佛法了,因为你已经得到真实了。学佛法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真实,你既然已经得到真实,就不必再学佛法了。

为什么会沦落?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我执,这个我执是错的。真我是不可执、无所执的,真理是自他不二的、物我不二的,真我是与宇宙合一的。只有“假我”才生执、才可以执,“假我”是什么?是私情、私欲,就是表层意识。你的表层意识是你原本没有的,离开“真我”都是错的,因为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有这个生命,但是没有这些垃圾。学佛法,就是要“空其所有”──把你原本多余的东西拿来当工具,不要再让它当主人;“切莫实其所无”──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你还要充实什么呢?


 问:我们应该要如何用心,才能过活实际人生?而又能既存在又超越,迈向觉醒之路?

答:
这个地方我若讲起来,就是博陵王牛头融禅师:“恰恰用心时,若为安稳好?”就是说:“我现在用心的时候,要怎么样才妥当呢?”牛头融禅师跟他讲:“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这个话怎么讲呢?他问:“我要怎么用心才妥当?”牛头融禅师就回答:“当你正在用心的时候,就没有心可以用,你拿来看看,拿出你用的心;虽然没有心可用,但是并不妨碍你用心”;“曲谈名相劳”——“曲谈”就是讲道理,用佛教的名相(专有名词)一讲,那就很累;“直说无繁重”——直截了当地说,就没有那么繁重。真正的修行人是无心的,无心就是“体用不二”──心空、用空,“用空”不是无用,“用而不执着”就叫“空”,“有而无我”就是“空”。有人问:“如何用心?”就是这样在用心,刚才讲的这个就是“安祥心”。

各位若是能够保持现在的心态,就不虚此行;若能够一直保持到老,就不虚此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这个是无为法。你若保持到一年,什么都有了,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所达不到的能力,你也都有了,问题是你的诚敬信够不够?


 问:观察自在、循声救苦、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心态、境界,是否不必要等到摆脱肉体之后,如法修行即可到达?而我们有个臭皮囊的时候,如何确知已经达到解脱的彼岸?又如何防微杜渐、不退转?

答:
像这样的问题,答案都应该是你自己提出来。你如何到达循声救苦的心态、境界?你若看到痛苦的人,你同情;你看到可怜的人,你流泪,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态了,你当时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显现。

如何能够不退转?你能够“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不断地找自己的麻烦,不断地战胜自己,保证你不退转。


 问:常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能消业障、除一切苦的原因在哪里呢?

答:
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你一脑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你那些妄想、邪念就起不来了,很简单。


问:《心经》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当身体有病痛的时候,“能除一切苦”,是否系指安祥的感受不变,而身体的痛苦依然存在?

答: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应该是安祥的感受不变,而且把身体的痛苦冲淡,稀释了痛苦,也就不感觉到什么痛苦了。


问:证得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跟在 老师面前所传心态的本来面目,是否相同?层次是否不一样?

答:
本来面目,就看你们每个人的根基,你是不是累劫修行,到这一世触机遇缘大事了毕。你在我面前安祥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我不可能知道。我们看到禅刊杂志的报导,有些大陆读者看了禅刊、看了《安祥集》,桶底脱落,一切“空”了。“空”是什么?刚才我讲了,就是解脱与般若,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妨碍、干扰、障碍都没有了,但是你的生命还在。


 问:圣人无明,也就是住地无明,可以用安祥心来察觉、打破吗?还是需要明师点破?

答:
没有人给你点破,点不破,要你自己打破,你要自己肯定、肯决、认知、认同“真我”──那个原本的心态、生命的基因,而且你要能够保住它,不起执,那么这个无明就打破了。

修安祥禅的正确途径,我(老师)给你传心,只能传“离执禅定”──“当下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私欲、没有私心,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还在,生命还在”;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下功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没有不付出就能获得的;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只能获得牢狱之灾,那是贼,那是不可能的。

你得到了离执禅定,你还要下一番功夫,还要去执。去执就是反省,你要知道你最大的毛病在哪里?然后你用时光倒流法,回溯你自己对不起哪些人?做错哪些事?如何弥补?如何改?弥补就是消业障,我欠你的钱我还了,这个障就消了;由这个造成欠人家债这件事情的心态,有哪些错误,你把它找出来,去执(舍弃执着)。你把一切的执着、一切的偏去个性、一切的心垢都去掉了以后,就无执(没有执着)了,那时候就彻底打破无始无明,不再有执着,不再有无明,大明大亮,像现在各位的心,都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问:“三圣大道”算不算是住地无明的一种?

答:
“三圣大道”与你无关啊!你不必问这个问题。


 问:修学安祥禅,为何“肯决心”总是不够坚定?如何来增强自己的“肯决心”呢?

答:
这个问题,你就是出难题,我没办法教你答案。你自己肯决,就肯决了;你自己不肯决,别人不能给你肯决心,别人不能代替你肯决。天下的事情,我一再说,只有两件事是不能替代的。你“肯决心”不够,叫老师给你,老师也没办法给你。哪两件事不能代替?第一件是吃饭。说“我现在忙,请你帮忙吃饭”──我现在胀得不得了,你说“再吃一点,再吃一点”,结果吃得我肚子胀破了,你还是肚子饿,这个不能取代。第二件是修行,说“我很忙啊!你替我修行”──我修行是我的,你得不到,你还是不能取代。肯不肯决?是你决心够不够,就看你苦头吃够了没有?你若是苦头吃够了,该是下决心的时候了,你就可以下决心。如果我的判断不错,今天在座有很多会友从此以后将走向坦途,有很多人还是无所谓。


问:既然是不二,为什么又要分悲、智?又如何将般若智与普贤愿融为一体?

答:
因为那个“不二”,所以它才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到家,就是这一个门进去,但是到家的路却是四面八方。

悲智不二,若没有“智”,你怎么感觉到“悲”呢?你怎么产生同情心呢?同情心是般若智的流露,流露在大悲心,就是般若悲心;流露了同情,流露了同感,那就是悲心,那就是断无始无明的起点。因为你要回到家,必须有汽车,但是没有汽油也不行,慈悲就是汽车的汽油。修行人归家,必需要的就是“这个能量”;没有“这个能量”,你的修行都会落空。

你若要分,它不只这么多,有八万四千。其实普贤的愿就是悲愿心,普贤由大悲心产生大愿。他若没有悲心,他就没有愿力,悲心是愿力的根。而不二法门,我跟各位讲过的,若没有方便多门,连“不二”两个字也不会产生、也不会成立。


问:能行深般若波罗蜜,是否就是观自在菩萨?反过来说,观自在菩萨就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答:
观自在的当体就是菩萨,菩萨必能“观自在”;若“观他在”,那就不是菩萨,是二法,那就不叫“不二法门”;所以当你观自在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菩萨的境界。我刚才讲,观、觉、照三者是同义字,当你观自在的时候,觉得“自觉自在”,也就是照见了自己,“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问:我知道安祥禅的珍贵,但是无奈因为现实环境的生活,为很多事操心,而使心不能安祥。 师父曾说:保有安祥,过去不如意的事不再重现,所得到的比所求的还要多。但是逼于现实,在不如意的时候,要如何修持来保持安祥心态,而转逆为顺?

答:
你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我刚才开始说的“你没有战胜自己”。如意、不如意完全是私心,完全没有包容性,完全没有开阔的领域,所以你才如意、不如意,你才感觉得忙不过来,随着外在的环境在转,像你这样,没办法修行。你必须首先坚持只求心安,一切的得失、一切的好恶不要在意,我经常讲“不要让别人的主观、偏见、好恶来决定你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自己的存在不受别人主观、偏见的影响才对,你只要心安无愧,像诸葛亮讲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只要自己知道就好了,自己知道自己无愧、自己心安。古德说“心不负人,面无愧色”,假如你要等你心安了再修行,那你也不用修行了,因为你心已经很安了,还修行什么?修行就是求心安嘛!

这个问题就在于你不肯大战一场,不肯打败私我,不肯拔掉苦根,所以才有这些问题。因此你首先必须反省,拔掉你的苦根,然后你再学安祥禅,才有可能。否则的话,你只会进进退退。

而且,今天一会,千古难逢,不是经常有的。现在你坐在我面前,你就是观自在菩萨;若是你不肯认同,那是你的事,我也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帮你认同你自己呢?没有办法。


问:明心与见性相同吗?

答:
明心就是见性。你若明白表面意识的心,那只是看到波浪中的水。水是宁静不动的,大海的表面虽然波涛汹涌,但大海的海底却是纹风不动的。水的属性是不动的,湿性就是水,觉性就是心。若没有知觉,就没有心;若没有知觉,就没有生命的属性。我们讲的见性,不是讲得悬空,而是很落实的,见什么“性”?就是见生命的属性。所有的生命的基本属性都是相同的,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就像水,所有的水不管是矿泉水,不管是淡水河的水,不管是下水道的水、化粪池的水,都是湿的,不湿不能叫水。不管是太阳表面四万度,划根火柴二百度,它们都是热的,不热不能叫火。所有生命的属性都是有知觉,没有知觉,就是死人一个,那不叫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矿物也是有生命,大宇宙就是生命的海洋,就是大圆觉海。在我们看来,这个麦克风的基座是金属的,它是静止的;其实它不是静止的,因为它里面有电子;所有的物质都有电子、质子,所有的电子都不是静止的,它是不断地在旋转,否则质子也会消失。


 问:既然本来无一物,既然性体本空,那么谁来承受因果呢?

答:
《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你若“了”了,没有我了,业障往哪里放呢?我在《观潮随笔》中写了一段随笔说:“垛生招箭”,在射击场,你竖个靶,子弹就打你;没有那个靶,子弹打谁呢?打别人,不干你的事;你不要竖起来,你若竖起来,那就吃子弹。竖与不竖,就是有我与无我;执着我,就有业报;若连我都没有了,业报往哪里报呢?子弹没有目标,往哪里打呢?它乱打,乃至打别人,与你无关,你自己没事,你就了解这一点。所以《证道歌》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夙债”,你过去欠的债,还是要还。人不死,债不赖。没有人了,谁向你讨债?你向谁讨债?有了人,你当然要还债,这个因果也是这样子。


问:何谓桶底脱落?要如何去做?

答:
在座的各位,现在的心态就近乎桶底脱落,只有知觉,没有念头,“空”了。刚才我讲完了“空”,“空”就是解脱与般若。般若就是知觉,就是佛性。般若用在日常人生,就叫般若;就生命的属性来讲,这叫“见性”,这叫“作用”,“佛者,觉也”,就是觉性。桶底脱落就是现在这个状况──有心无念,简单地说,就是“有心无念”。你要修多少劫,才修到这种心态?所以你必须珍惜在我面前的这种心态。否则的话,正法不是天天可以碰到的。


问:学禅如何来破“三关”?

答:
什么叫做“三关”?我没有听说过。我只听说过山海关雁门关,没有听说过什么“三关”,那个是既迷信、又骗人,哪有什么“三关”?一关都没有。我不是外道,不要问我外道的问题。


问:修行中有行悟、体悟、顿悟、证悟,要如何做到一念不起,才算是正修的起点?

答:
很简单啊,就像现在这样。现在你有念吗?谁有念,请举手。这就是正修的起点,就是现在这个心。


问:《心经》里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就是安祥的写照吗?

答:
就是安祥的写照,也就是法身的写照。


问:如何来填补智慧的漏洞,方可以达到为学日益?

答:
智慧没有漏洞,你只要去掉私心、去掉物欲,就可以了。智慧有两种,一是世俗讲的“聪明智慧”,那个本身就是漏洞,分别心嘛!二是本心(摩诃般若),那是没有漏洞、完美无瑕的。


问:当安祥深深的时候,这种心态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是否一样?

答:
你应该很清楚,你比我还清楚,当你甚深安祥的时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一点,就是“无所住”。若无心,那就是死人一个。你“有心而又无念”、“有念而又没有被任何东西勾住、挂住”,那就是“无所住”,完全一样。


问:有人说念《心经》治心病,心病影响到生理的生病,修行当中如何运用安祥来帮助解脱生、老、病、死之苦?

答:
佛法的本质是无为法,你说用安祥,那是错的,把那个动词去掉,你只管安祥,就没有生老病死苦。有生老病死,没有生老病死苦。有安祥,不是用安祥,只是一直保持安祥下去,到了甚深安祥的时候,就没有生老病死苦。

如何念《心经》可以给人治心病?有药,你要吃,你不肯吃,也不能治病。如果你口里念《心经》,心里想别的事;在家里念的时候很好,一出去,一个人碰了你一下,你就马上发脾气,那就是你自欺。《中庸》给“诚”下个定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要欺骗自己,我们要做到诚敬信,只管保持安祥下去,自然没有生老病死苦,特别是生老病死过程中的苦。


问:道家修练纯阳,到达身软如棉的境界,而《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是否必须要先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身暖乐”),才可以再修下去?

答:
这个问题,简单的话,只有一句话──“打破邪见”,旁的话呢,就很多。先从简单的来答复喔!“此事不与他家共,一切有为法不同”,佛法跟一切的法不能比较,无法比较,完全不同。广义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在《金刚经》是那么讲的。

道家身软如棉,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人的三魂七魄,他的魄还守在身上,没有走;等到火葬的时候,还是有痛觉,那是苦,不是乐。观自在菩萨不着相,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解脱”,他只要观察自在,他不需要身软如棉,这个不能当佐证,乃至烧出舍利来没有?那也不足为佐证。但是烧出舍利来,最起码值得钦佩,这种人戒律精严,下过苦功夫,与解不解脱,很难有绝对的定义。

就广义的讲,法是有正邪。其实佛教、道教在修法上,大家如果看过《道藏》,张紫阳邱长春那一派所传下去的法,跟佛法没有大的歧见,大同小异,大的地方完全相同,差别不太多。乃至于老子所讲的《道德经》五千言,在经上哪个地方你翻不出来,你翻不到啊,但是它里面已经告诉你,道家为什么以《道德经》为主要的依据,它里面如何修行、乃至如何守窍、守哪里,都讲得清清楚楚,你看不懂,是你的事啊,与太上老君无关。但是他老人家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表达了五千字,表达得干干脆脆,留待有缘的人,也就是说够条件的人,“缘”当“条件”来讲,狭义的“缘”可以当做“条件”来讲,遇到根器够利、够条件的人才看得懂,不够条件的人也看不懂。


问:在座有一位会友,他修学安祥禅已经有五六年了,但是从八十年元月开始,他的女儿及一位外孙相继过世。这种痛苦的阴影一直缠绕在他的心际,使他无法心安地来继续修学安祥禅。请问他要如何去除这种伤痛,才能正常地修行?

答:
你不必为他伤痛,为什么?所谓“一切的果都是有前因”。前因,是讲三世因果,其实不止三世,“一切结果都有原因,一切原因产生结果”,你不必为他痛苦。为什么呢?人活着是受煎熬的,除非他已经得了“道”,他已经证得无上法门。否则的话,这个地球不是替他安排的,这个中国不是替他安排的,这个台湾小岛也不是替他安排的,处处、人人、事事不合他的意,伤脑筋透了,人活着并不顶好。

如果你问我:“老师!你现在死了,你高不高兴?”我说:“我真心感谢,如果上天现在召我去,我现在奉主召,我是感谢万分啊!因为人活着无所作为。”我记得八九年前,我在台北一个会友的家里讲“苏俄崩溃、两岸探亲……”,因为其中有个人讲:“老师!你如果不能预知未来,你连先知都不够,你讲的法门,谁相信?”我说:“他不相信,是他无缘啊!我并不要求人相信啊!我也没有耶稣那么伟大啊,说信我者得救,我不敢讲这个话!”但是你说:“过去、未来的事,你知不知道?”“知道”,知道了有什么用?没用,能改变吗?不能改变,不能改变什么。看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一草、一木、一个个人乃至一个砚台都有一定的宿命,它哪年、哪月、哪日、哪时破,破几块,都有一定的,你不能改变,因为你不是大圣人。你只要努力修行,修成了之后,你才能够帮助他。生命是不灭的,你若超越了三次元的世界以后,人随时都可以见面,因为时空不二,时间与距离是合一的。我本来想讲得更详细一点,可惜找不到恰当的词汇。


问:在座还有一位会友,他因为以前修行别的法门,修行得错误,因此导致气冲顶,精神有点混乱,是否可以借由学安祥禅,而使生命的循环系统恢复正常?或有更好的方式?

答:
修行的方法,极高明的人说“有所执,就有所失”,不管你执哪里,都有损失;说“有所守,就有所失守”,你不管守哪一窍,它都有副作用;所以禅根本是个无为法。如果你能够秒秒保持安祥,忘掉一切的邪思妄想,乃至你过去学过的法门的动机通通都忘掉,那你渐渐就会好。乃至我可以讲一句很狂妄的话:“你现在听法的时候,你的病已经好了百分之八十。”


问:学安祥禅,可不可以打坐?

答:
原来的禅,在达摩没来中国以前讲的禅,乃至达摩中国时讲的禅,都只是打坐──禅观、止观;到了六祖以后,禅产生了新的定义:“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禅与禅定原本是一个系统、一个脉络下来的。有些人认为打坐可以止念,你试试看就知道,你止不住的。修学安祥禅,现在就是无念,不二法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说是无念嘛!又不影响说话,也不影响听话;说有念嘛!他根本什么都没有。

能不能打坐呢?打坐是加速器,更快,问题是你不要找错了人,像刚才那一位打坐就打出了毛病来。打坐,坐不好,很容易走火入魔。所谓“走火”,是三昧真火走错了方向;入魔,就是自己折磨自己,不是说魔鬼,不要心里存着一个鬼,怀着鬼胎是不好的。所以能不能打坐呢?能打坐,但一定要有明师。你若是有缘或者有诚心,你找印顺大师,请教止观法门──天台宗天台止观,那是最妥当、最正当的打坐方法。

你若是学那些登广告传打坐、什么动功、不动功,那都是骗人的东西,那些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受害。可以打坐喔!但我是不会打坐的。我自己打坐过没有?我也打坐过好多年,后来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打坐,我就不坐了。坐与不坐,都是一样。坐,是比较快,快什么?快在能够帮助你控制肉体,让肉体不作怪,肉体也会作怪的。修行不但是降伏其心,而且要降伏其身,所以我在《杜漏歌》讲:“躯壳起念滋三毒。”你为这个肉体着想,你就贪,淫、怒、痴三者就抬头了。


问:在我的认知里,佛是只打坐、不睡觉的,所以我也想这么做,可不可以?

答:
佛不是只打坐、不睡觉,你这样做不可以。所谓五盖──食、色、名、利、睡,这“五盖”盖什么呢?盖住了真如佛性。这个要自然才行,自然到达那个境界。你不到那个境界,勉强自己不睡觉,你就会出毛病,你这个肉身马上就陷入魔道,也就是说你这个错误就折磨你自己,这个事万万不可做。但有没有可能不吃饭、不睡觉?那是绝对可能的,当你的心态到达秒秒安祥的时候,你不睡觉,第二天起来还是容光焕发,但是你必须活在安祥里。如果你不睡觉,一夜着急“我怎么失眠”,不停地妄想──东想西想,第二天就会面目憔悴。


问:所谓佛渡有缘人,一般来说,执着名与利的人,是不是比较不容易学安祥禅?

答:
他若没有执着,就不必学安祥禅了,他已经够了,已经到家了。古德说“要执着一个不执着的”,你什么都不要执,就执着一个安祥好了。照样可以学安祥禅。


问:既然上帝与佛不二,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为宗教的不同而相争不息?

答:
圣人,他的语言、他的词汇因为他出生、生长环境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同、需要不同,他的说法也有所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看过《旧约圣经》讲的很多话,教宗若望保禄讲的话引喻很多名词,这就使人联想到佛法,它是有很多地方相同的。乃至太上老君《道德经》最高的修行法门与佛的止观法门也没有多大的差距,这都是人为的。如果说你是中国人,他是外国人,耶稣是洋鬼子,孔夫子是我们老乡,那就太荒谬绝伦!

你把心胸放大一点,上帝无所不在,佛法身遍虚空,完全相同。但是你若说:“有上帝就没有佛,有佛就没有上帝,因为一个(佛)是遍虚空,一个(上帝)是无所不在,那要怎么摆、怎么放呢?”实际上,上帝是个大生命,“佛者,觉也”,佛是有知觉的,上帝有知觉,上帝就是佛,佛法身遍虚空,佛就是上帝,不要去争。你若读天主教修行人的话,那里面有很多说“人要归还上帝”,人若灵修成功了,就跟上帝合一。天主教也有“与上帝合一”的说法,这不是我杜撰的。不必要的争执不应该有,因为每个时代的环境不同,众生当时病的重点不同,所以说法也不同。

其实,若是要讲“修学”,还是一门深入。你若是读读《新约》、读读《旧约》、读读《金刚经》、读读《可兰经》,那就糟糕,还没有读完,“无常已到,万事休”。修行是一门深入,毁谤别人是不正确的。


问:有位会友非常遗憾尚未归依 师父,希望在这里归依 师父,并请 师父略略地说明一下安祥禅的基本功课。

答:
你讲这个话太着相,在座的没有几个人归依过我。你要归依,不论用什么方式,我都不拒绝,其实你说归依,就已经归依了。归依不是个形式,形式是假归依。有许多人老早归依了三宝,受过基本五戒,但是破戒了,归依不久就破戒了。所以归依不需要什么形式,你想归依我,就已经归依。而且你只要想念我,我就与你同在。

安祥禅修行的要领,我刚才已经讲过了,“求心安”,从诚敬信到心安无愧;心安无愧的条件,就是战胜自我;要战胜自我,就要作反省忏悔的工夫,如此而已。说起来,要语不繁,繁语我们不要,很简单。


问:最后一个问题,请 老师开示:《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桶底脱落”,就是有心,但是没有停留在任何地方,这个心没有被任何东西所钩住、挂住,我们的心也没有牵挂任何事物,所以这是一个解脱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解脱心;“应无所住而不生其心”,那是死的,死了就不是生命。佛法是个生命的现象,佛法指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佛法的永恒生命是凡圣不二、自他不二的生命。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牵无挂、无挂无碍、无有恐怖的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