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导师讲词:《如来禅、祖师禅与安祥禅》(视频和文字)

(2014-10-28 06:36:56) 下一个
耕云导师讲词:《如来禅、祖师禅与安祥禅》--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zNTAxNDky.html


如来禅、祖师禅与安祥禅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讲于北京中国佛学院

今天能有这份胜缘,和各位谈谈安祥禅,感觉到无比的荣幸。



 一、禅的范围与类别

在佛法方面,有很多宗派,唯独禅宗是中国独有,是纯中国的佛法。谈到禅,范围很广,首先我们讲全称的禅,也就是一般的禅,一般的禅有“教外禅”和“教内禅”。谈到“教外禅”,我们不敢说人家是外道,其实“外道”这个名词并不坏──“心外有法”就是“外道”。“教外禅”很多,现在的超觉静坐、瑜伽禅定、各种身印、道教的大小周天……,都通称为禅定。“教内”的共法,也是“教内”和“教外”共通的法,有最古老的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天台的大小止观禅定、密宗的金刚坐禅、金刚大手印的禅定,像这些也都属于禅的范围。至于说“教内禅”,除了止观、四禅八定和密宗的金刚坐禅以外,还有禅宗的禅。



二、宗门禅

禅宗的禅虽然是“教内”,但是它叫做“宗门禅”──禅宗独特的一种修持方法,以前的禅都是打坐。那么“宗门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各位都知道是从达摩大师来的,那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开始凋零,具备佛教根器的人已经不多,于是他想找一个肥沃的文化土壤,来把菩提种子移植,他发现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来了以后,他想找人把这个法传出去,找不到,于是他老人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他来的目的不是来打坐的,印度有很多高山、平原,他可以打坐啊,为什么要来中国呢?他是来找人、来传法的。等了九年,等到二祖慧可大师,把法传了,达摩大师就走了。


(一) 如来禅

达摩大师一直到五祖都是宗门禅,但是它叫“如来清净禅”。“如来清净禅”是很简单,但是很难体会,你不到“如来”,就没有“清净禅”。什么叫做“如来”?“如来”是佛吗?不然!不限于“如来即佛”这个意义。“如来清净禅”就是把你心的状态恢复到“如其本来”,也只有把心恢复到“如其本来”,才叫“如来”,才叫“佛”,才是真正的佛。

各位知道,不管你是研究哲学,还是研究世间法、各种法门,它都是说“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因为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谁能创造一个真理?它只是发现“原本如此”,这就是真理。真实的都是原本的,你能够把心恢复到“如其本来”,就是“还得本心”,你就恢复了“真心”。经上很多地方说到“真心”、“真如”、“如如”,这些都是讲“真心”,乃至讲到“摩诃般若”,也是讲“真心”。什么叫摩诃般若?大智慧。为什么不翻译成大智慧?因为它的含意不仅仅只是大智慧。如果翻译成大智慧,那好像比“小聪明”略胜一筹而已。实际上,若讲“摩诃般若”是大智慧,是说“摩诃般若”是一切智慧的根源;若没有它,世法、佛法、一切法都不能建立,所以叫做“大智慧”。“大智慧”就是根尘相对以前(六根对六尘以前)原本的心态,所以叫做“本心”。“如来清净禅”的要领就是要你先把心恢复到“父母未生前”的心态。“父母未生前”,这个太玄了,父母已生后,你也没有接触六尘,接触也没有关系,你把它扫掉,然后就自然进入“如来清净禅”。

如来──如其本来,“如其本来”就是没有六尘、没有想念、没有想念的素材,那我们的心就是菩提自性。菩提就是“觉”,自性就是生命的属性。有些人认为见性很难,其实见性不难;性者,生命的属性也;水的属性是湿的,不管是液体、固体、气体,氢二氧不变,湿性不变;火的属性是热的,所有的火都是急遽氧化,不管它是二百度、划根火柴或者是一万度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它都是热的,不热不能叫火。那我们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呢?各位一参,答案就出来了,很简单!从初祖达摩一直到五祖都是“如来清净禅”,它主要的依据就是《楞伽经》。等到你进入了“如来清净禅”,你也不必把《楞伽经》的每段经文拿来引证,只要一句话:“如来自觉圣智”。这个“圣智”是什么“圣智”呢?就是“自觉”。古人对这句话有个比喻——“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就是自己照亮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生命的光辉照亮自己,就是“如来清净禅”,也不守窍,只调和心,然后如如不动,这是宗门禅的前半部。


(二) 祖师禅

到了六祖以后,禅定两个字的定义改变了。原来讲禅定叫做“清净修”,也叫“思维修”,坐在那个地方不是参瞌睡,也不是打盹,而是在思维,思维宇宙、人生的真实。到了六祖以后,他不思维了,他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禅定的定义就改变了,而过去的如来清净禅是坚持要打坐的。六祖以下有很多宗派,虽然也有坚持要打坐的,像石霜,大家叫他“枯木桩”,他有一句口号叫做“只管打坐”,但是大多数南宗的正统都是不讲打坐的。

我们知道,现在除了日本还有少数的曹洞宗以外,大概天下的禅宗都是临济了。而临济的老祖师就是南岳,而南岳的弟子就是马祖南岳接引马祖的时候,马祖正在打坐,南岳看这个人根器很好,器宇不凡,可以成为佛法的大器,就想接引他,但马祖只管打坐不理人。南岳却有个善巧方便,就拿块砖头在旁边磨,拼命地磨,吵得马祖坐不住,问:“老法师,你磨砖头干什么?”“我磨个镜子。”“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南岳问:“你打坐干什么?”“我想成佛!”“我的砖头若磨不出镜子来,你打坐也不可能成佛。”“为什么?”“我请问你,比方说牛拉车,车若是不走,你是打牛才对?还是打车才对?”“当然是打牛啦!”“你现在却明明在打车。”于是马祖恍然大悟,就追随南岳大师学禅宗了。

马祖座下有很多人才,有个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收了一个弟子叫黄檗禅师,这个人很了不起。当时黄檗大师座下就有一个临济义玄禅师,这个人很忠厚、很老实、很本分,平常不提问题,只是随众上殿、禅坐,但是他就是不提问题。南院首座睦州看出临济的秉赋好,禀赋好并不是说这个人小聪明很多,是大智若愚,很忠厚、很真实。首座问:“你来了多久?”“三年。”“你为什么不向老和尚提问题?”“我不晓得问什么好?”“你为什么不问什么是佛法的的大意?(即佛法最真实、最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临济就去问黄檗:“师父啊!……”,话还没说完,黄檗老和尚拿起棍子揍了他一顿,打得他莫名其妙,就跑出来了。

第二次南院首座又劝他:“你再去问呀!”又挨了一顿揍。一直问到第三次,连挨了三顿揍。“佛法的的大意”这个问题引来三顿揍,不但临济挨打,被打得莫名其妙,我们也不懂是什么意思。他问个问题,你不答他就算了,他也没犯错,还打他干什么呢?其实临济若不挨这三顿棒,就没有以后的临济了。禅宗原来有五家七宗,到现在只剩下临济了;曹洞宗很少了,曹洞宗日本还有,在中国内地恐怕是没有了。

临济挨了三顿揍以后,决心要走,因缘不契啊!南院首座说:“你要走的话,大丈夫来得光明、去得光明,你不能开小差,偷偷地溜走了,你要向老和尚辞行啊!”

临济黄檗以前,南院首座先找黄檗沟通:“临济这个人虽然是个后生,但是根器很好,将来会成为一棵大树,为天下人遮荫,请您老人家好好引导他。”

临济去向黄檗辞行,说:“报告师父,我在这里因缘不契,要到别处学法了。”黄檗说:“你要到哪里去呀?”“我还没有一定!”“你不要到别的地方去,只要到高安滩去找大愚,就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了。”

临济就去了,到了高安滩大愚问:“你从哪里来?”“我从黄檗来。”“黄檗是天下闻名的大善知识,你不在他哪儿好好地学,跑到我这边干什么呢?”“我因缘不契。”“为什么因缘不契?”临济就把经过情形讲出来,说:“我犯了什么错,我自己都不知道。”大愚跟他讲:“你啊!你师父为了让你开悟,累得要死,你还问你犯了什么错?你还问你师父打你对不对?”

临济一听明白了,恍然大悟,他悟了什么呢?他就把大愚的手抬起来,在最敏感的胳肢窝捅了三下。大愚说:“这没我的事,你的老师是黄檗。”

临济大愚的胳肢窝捅三下,他的意思就是“请求大愚禅师给他印证,给他印可”,但大愚推掉了,不捡现成;大愚是给他印可了,但是不接受这个徒弟,不捡便宜。

临济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看到黄檗黄檗说:“你这个家伙来来去去,什么时候才算了结啊?还有完没完呢?”“只因为您老婆心切,太慈悲、太疼我了,所以我又回来了。”“谁告诉你的?”“大愚禅师!”“下次我看到这个老小子,要好好揍他一顿!”临济说:“何必下一次呢?现在就揍。”临济便把他师父揍了一顿。黄檗发脾气说:“你这个家伙!敢拽老虎尾巴!”

临济原来很拘谨,连话都不肯说,等到开悟了以后,悟到“原来如此”,连他师父都敢揍,这显示什么呢?他师父说:“要揍大愚”,临济说:“我现在就揍他(大愚)”,结果拳头打到他师父身上;他当然不是打得很重,只是意思一下,这显示了“自他不二”的现量。各位,临济到底悟了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看《五灯会元》、《指月录》,有很多人悟的跟临济一样。譬如那个俱胝和尚,有一天,一个尼姑到他那儿借宿。尼姑说:“你若说得对,我就住在你这里;你若说得不对,我就走了。”尼姑问:“什么是佛?”俱胝和尚不晓得说什么好,他干脆就不说。他想留住这个尼姑,说:“不用说了,天晚了,你就住这儿吧!”尼姑说:“你叫我住,我倒不敢住呢!因为你没说,怎么可以‘不用说’呢?”尼姑说完,就走了。结果还是留不住。

俱胝和尚很难过,他想:“我出家办道,结茅庵在这里清修,连个尼姑我都没办法对付她,我还修什么呢?我要去行脚、要去参访,我真的还没有到达不疑之地。”半夜里山神就给他托梦,说:“你不要行脚啦,明天就有一个天龙和尚要经过你这个地方,你把这个情形跟他讲,你的问题他会帮你解决的。”

第二天,天龙和尚果然来了,俱胝和尚就跟他讲这件事,讲完了以后,天龙说:“你问我!”俱胝就问:“你若说得对,我就住……”,天龙和尚竖了一根指头,不开口。只竖了一根指头,俱胝和尚就大彻大悟,这就是“天龙一指禅”。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一定是说:“向上嘛!上面不是有个空吗?”若是那样的话,那就不是禅了。若是那样说,不学禅,我也会,不是这个意思。“以想心取之,是颠倒见”,在这里头“琢磨”,是这个意思,天下的聪明人都上了当。禅是专坑聪明人的,聪明人看见“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庭前柏树子”这玩意儿什么意思啊?这是超逻辑的,逻辑都解不开,它外面好像是个秤锤一样,外面是铁,他不相信,里面一定有玄机、有奥妙,一定要把它锯开来看看,锯坏了好几支锯子,把秤锤锯开了,发现里面还是铁,这叫做“锯解秤锤”。因为它的外举就是内涵,它不会是表里不一,禅是“不二法门”,它怎么可能表里不一呢?这个俱胝和尚出了名了,一根手指头,远近闻名,不管谁来问佛法,俱胝和尚一概不开口,只竖一指。

俱胝和尚有个徒弟,一个十多岁的小和尚(沙弥),他看到这个佛法太简单了,他就跟别人讲:“我也会佛法,你们不一定要找老和尚,老和尚忙得很,你们问我!”别人说:“什么是佛?”他便竖一指,嗯!他也会了!“竖指头”谁不会?别人就跟老和尚讲,说:“你的徒弟现在也会佛法,我们去参访他,他跟你的法门一样,不二法门,照样竖一指。”俱胝和尚一听,眉头一皱,毒计就上来了,俱胝和尚的袖子很大,拿了一把很快的剪刀藏在袖子里。(我们现在保留中国文化最直接的就是各位法师,所有的衣服和袖子都是服,袖子都是长的,到了唐朝袖子短一点。所以我们今天要找唐朝文化就到日本去看,找宋朝文化到韩国去看,找汉朝的文化则到庙里去看。)问小和尚:“别人说你会佛法,对不对?”“对!”“什么是佛法?”小和尚便竖一指,老和尚迅速现出剪刀,卡嚓!把他竖起的指头剪掉了。小和尚又疼又叫,老和尚说:“你不用叫,我帮你擦药。”擦了药,又问他:“什么是佛法?”这小和尚又竖那一指,一看,指头没有了,小和尚也悟了,悟了多少,这个不敢讲。如果说是悟得很圆满,这个不然,我感觉“不然”。悟得最圆满的是临济,那是感同身受,不只是感同身受,简直就是“身受”!黄檗老和尚三顿棒,棒棒没有打到别处去。因此临济悟得很有力量,所以临济的子孙绵延,佛法跟“源头”有直接的关系。



三、法的伦理非常重要

从六祖以后一直到现在,能够真正接受、继承禅宗的就是临济临济非常伟大。所以就师徒关系而言,徒弟对师父一定要非常孝顺,如同曹洞宗说的“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徒弟对师父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法的伦理很重要。南岳为什么子孙绵延?他开悟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年,还自告奋勇当六祖的侍者,当侍者是很辛苦的,洗澡、洗衣服、端饭、倒尿盆……,什么事情都要做。他已经开悟了,还给六祖当了十五年的侍者,因此他“其养也深厚,其流也长远”,他若没这份孝心,说不定就没有现在的大法运。所以不学法则已,学法要重视法的伦理,师徒如父子,这份真情不能少,少了这份真情,就不相应。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差别


(一) 定义改变:由“思维修”到“外不着相”

由如来禅到祖师禅有什么差别呢?第一个是定义改变了,不再是“思维修”,不再是“静虑”,而是“外不着相”。心像镜子一样,外面的东西来了,“现,现”,用现在的话来讲,中国人来了现中国人,洋人来了现洋人,就是这么做;但是人走了以后,它不会留影,它不是照相的底片,绝不留影为念,这就是《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


(二) 既存在又超越

而且详细分起来,祖师禅有些独特的风格,它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既现实又超现实,表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是既具象又抽象。”我们为什么说禅是中国的国宝?因为没有禅,就没有中国艺术的特色。有了禅,中国人一笔画一个达摩,又像达摩又不像达摩中国的禅画,写的是山水又不像山水,还要找不到这样的山水,所以它既具象又抽象。现在世界流行抽象画,创造抽象画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是禅宗。


(三) 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

禅的宗教,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所有的教派当中,只有禅宗最反迷信、最不迷信了,因为禅宗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

你想一想,哪一个信徒敢去侮辱自己的教祖呢?

有个丹霞天然禅师到处行脚,天晚了,找个庙来借宿。庙里的知客就跟他说:“我们现在客、寮房都已经客满。你若能够前进,再走二十里路,有地方住。你若不肯前进,那我们这个地方只有大殿,你就在大殿里坐禅。”天然说:“好吧!那我到大殿。”这个知客就把大殿打开了,给他铺个很厚的垫子坐禅,到了半夜天气很冷,丹霞就拿几个佛像用戒刀劈开,点着了来烤火。烤了一夜的火,把佛像劈得差不多了。第二天,人家一打开大殿,一看佛像被他烧掉了,大怒:“你烧我的佛干什么?”“我烧取舍利!”“这个木头佛有什么舍利呀?”“既没有舍利,就没用,不是真佛,再拿几个来烧。”这是丹霞天然禅师破除迷信、破除偶像崇拜的懿行。

最古老的、典型的禅堂还流传着一句话说:“念佛一声,挑水三担。”说你念一声佛,把我的禅堂念脏了。

云门的开山祖师文偃禅师,别人问他:“经上说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围走了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呀?”他说:“这个没有意思。当时幸亏我不在,我若在的话,一棍子打死喂狗吃!”你们想一想,他到底是不是佛弟子啊?有人就对这个问题讨论不休,甚至有个人去问另一位大禅师说:“云门是不是佛弟子?”“是!”“他为什么说要把佛一棒打死喂狗吃?”他说:“云门真会报佛恩啊!”因为禅宗有一句话:“养儿不及父,家门一世衰。”这是说儿子没有父亲能干,一家门就不能想象了,要衰败了。云门的意思是什么?他的这句话就是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注脚,我连“唯我独尊”的人都打死了喂狗,那“我”不是更“独尊”了吗?这句话佛听了,会高兴。你当个磕头虫,佛不一定高兴。所以古来这种“反偶像、靠自力”是禅宗独特的风格,也就是特色。


(四) 接引手段:以有言显无言、以无言显有言

禅宗表现在作略上,也就是接引的手段上,有的时候以无言显有言,譬如“什么是佛法?”“竖一指”;“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打一棒”,这是“德山棒”;还有“临济喝”,有人向临济问法,话还没说完,临济大吼一声。有的时候以无言显有言,譬如“什么是佛?”“撑拳,不讲话”;有的时候以有言显无言,譬如“什么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么关联?他说了,你不用去找道理,那个没有用。有的时候一“喝”是赏你、奖励你,有的时候一“喝”是罚你,有的时候一“喝”是没道理,一喝不作一喝用,禅宗的作略鬼神难测。

禅宗的特色表现在文学上、在艺术上,常常“以有言显无言”,也就是说它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意犹未尽。例如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也是以有言显无言,他是说了,但是意境没有说,要你自己去参。禅宗可以启发我们的性灵,它的确可以让“做自觉”的人自悟,如果是“听说的”,那叫“知识”。



  五、为什么要提倡安祥禅?

我讲了如来禅,也讲了祖师禅,那么“什么叫安祥禅?”“为什么要说安祥禅?”过去讲到禅宗,第一个,五祖的如来禅讲“观心”,作“日轮观”、“月轮观”;第二个,六祖的祖师禅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拘形象,不出不入,常在禅定。我为什么还要提出安祥禅?


(一) 因应时代环境的变迁

古人,像虚云老和尚参话头,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沏茶不小心把开水倒到手上,杯子落地,大彻大悟。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开悟有一段时间,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慢的话一年两年不等。

我们人的心是有好几个心,第一种是二元的心,一般人的心是二元的心,想到一个“好”,就有一个“坏”的概念产生了;说到一个“无”,就联想到“有”了,我们离不开二元。我们活在二元里面是很苦的,因为二元的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矛盾就是不调和,不调和,你的心就不安,所以是很苦的。第二种心是独头意识。第三种心是客观意识:绝对无我的,这个无我就是真我。很多人把独头意识当成真我,那是错的。

参禅参到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就叫“疑团”(疑成一团),然后你把疑团粉碎,就是粉碎虚空啊!然后客观意识出现了。所谓的客观意识就是无我意识,绝对的客观,一切众生都是自己──“山河及大地,全现法王身”。如果你不打破疑团,不达到客观意识,就没有到家,这是可以用心理学分析的。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走向工业社会,因为经济条件改变了,生活条件也改变;生活条件改变了,生活型态也改变;生活型态改变了,人际关系也改变……,这一切都改变了以后,再用过去的方法,很难!要想成佛,必先修行,各位法师能在佛学院修行、学习,这是大福报。一般人是办不到的,因为他“要获得必先付出,想收获必先耕耘”,一般人不可能有时间、不做别的事专门修行。过去是个农业社会,你“见山不是山”,山不会来压你;你“见水不是水”,水也不会来淹你;但在今天你若“见汽车不是汽车”,碰上了,那不是你倒楣、就是他倒楣;他倒楣──碰死你,你倒楣──撞坏了汽车,但是这个机会很少。

所以,参话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参话头只是一个方便,只是方便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看禅宗几个大善知识,例如六祖几个大弟子都不参话头,也都大彻大悟。


 (二) 稀释祖师禅,以普及大众

第二个,我们用禅的作略,古人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这是说我若一向用禅宗的风格来跟你说话、说法,没人来了。譬如“什么是佛法?”他就打你一耳光。这一耳光打得很慈悲,为什么说这法师很慈悲?因为临济就是挨打开悟的。我打你一耳光,就是要让你悟嘛!但是我打了你一耳光,我是慈悲,你却可能去告我伤害──把下巴都打肿了。所以古时候的作略,现在也不能用。

我现在提出安祥禅,就是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掺点儿水进去,不要它太浓,浓得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法的本质是丝毫没有改变的。为什么我要讲安祥禅?我要把法的部分内涵变成外举。各位知道“修行离开正受,就没有真实的受用”,没有真实的受用,古人说这叫“干慧”。犹如脱水青菜,是青菜,脱过水的,没有青菜的味道了;在台湾卖脱水香蕉的很多,都变成香蕉干了,没人买,为什么?因为没有香蕉的香味。所以我今天为了要使现代人能接受禅,就必须把祖师禅加以稀释,使它能适应今天、适应大众,所以才提倡安祥禅。



六、安祥禅的修行方法

而安祥禅主要的要求就是“
求心安”,求心安无愧,叫人做每一件事都心安无愧。

第二个,
要求人活在责任义务里。各位法师的责任义务是弘法度生──净佛国土,成熟众生。而每个人结了婚就要养家;有父母,孝顺父母;有孩子,照顾孩子,这是基本的责任义务,也是禅的传统。如百丈大师的百丈清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安祥禅提倡勤劳。

第三个,我们安祥禅要求做到四句话──“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1)“时时自觉”:要经常保持自觉,人若不自觉,不觉着自己,人就会迷失。不管讲有我或无我,这只是个戏论,这不是个问题。很多人在哲学上讲无我,无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冲突的。有没有个别的自我?我肯定地答:“有”。若没有个别的自我,谁往生?谁下地狱?谁受罪?谁解脱?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觉,要安分守己──守着真正的自己。守着真正的自己之前,先要认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自己;然后你要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它,它就被六尘、五阴给遮住,你就会在六尘、五阴当中迷失,你就会忘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说修行忘了自己不会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几?忘了自己吃几碗饭,到时穷打嗝,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人要记得自己。能够记得自己,就会安于本分,是张得功就做张得功的事,是李得胜就做李得胜的事。所以要时时自觉,自己觉着自己。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了;原本的心是不会“思”的,应该要说“我觉故我在”,这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学安祥禅,第一要“时时自觉”,不要“觉他”──觉到外面去,譬如看到车子、山水……,不要觉得很好就被它吸住了。大家还记得马祖百丈的故事吗?马祖带着百丈散步,前面有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是什么?”“野鸭子!”“哪里去了?”“飞过去了!”马祖拼命捏着百丈的鼻子,捏得他直叫。马祖说:“你再说飞过去了?”意思是说你不要注意外边,注意这里(指自己),眼观鼻,鼻观心,你不要跟着野鸭子跑,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牵着鼻子走,不要因为外界存在的虚幻假象而迷失了自己。所以古德有的作略是非常亲切、明白的,只要你是真修行,看了,真受用!所以“时时自觉”是我们学安祥禅要做到的第一句话。

(2)“念念自知”:第二句话就是“念念自知。”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悲的,那叫“无明”,就是坠入阴境、坠入想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之中,想阴是最麻烦的。

我讲《安祥之美》,举了好几个例子说:你能保持安祥,男士们就越来越潇洒,若是女士们,用不到化妆品,人越来越漂亮。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肉体永远受到心灵的支配。我举了很多例子,在这地方我再重复一遍,你可以想一想你的朋友、亲戚、老师、同学,哪些人有鼻窦炎?鼻子有毛病的人一定是逞强好胜、想赢怕输、好出风头、处处逞强,像这样的人都有鼻窦炎;我也说到什么人会得肝病,又说女人话多,白带就多……。

我为什么讲这些,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因为“心物不二”,你有什么心,就会得什么病。是什么人,就会生什么病!所以我们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的时候我们有错误的想念,若不拉回来、不改正,这个想念就会造成疾病,很多病是想出来的。你每个念头的动态自己都能掌握,这样才能修道。

有很多人想念太多,而且专门往坏处想:“这件事若糟……”、“我的小孩那么小,上学会不会被汽车撞上?”果然撞上了!为什么?天天祷告嘛!有人本来很潇洒英俊,因为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彩都褪失了。“喜悦是生命的阳光”,你高高兴兴的,就好像一个公园上面有蓝天白云、有阳光普照;“安祥是幸福的泉源”,你若能够保持安祥的心态,那你永远拥有幸福,而且你的人生非常通畅,伤心的事、倒楣的事轮不到你,那是别人的事,而你呢?提升了你的亲和力,过去别人对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你能保持一个安祥的心态,别人对你就没有戒心、敌意。所以你也不缺少安全感,因为你这个人可以信赖。所以说:“喜悦是生命的阳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

禅是具有力量的,禅可以表现的两大力量,是亲和力与同化力,是永恒不变的:

第一,亲和力:若是真正学禅的人,就有亲和力,群众自然会站在你的周围,你自然就能成为核心。什么叫核心?一定要有外围,没有外围,不能叫核心。有很多人乱用名词,说某人是核心干部,其实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孤立的,那算什么核心?真的核心是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围着他,感觉和他在一起很舒畅、很亲切。所以,你若真实学禅,就会产生两种力量,一个是亲和力,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人群的核心了。

第二,同化力:什么叫做“同化力”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同化别人,使别人的心变成你的心。有很多人跟我讲:“李老师,你讲的话是实在的,我经过实验,的确如此。我认真修行以后,家庭比较调和,两口子不再吵架了,小孩也变乖了。”我说:“这是理所当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人都是一样的心,怎么会有矛盾呢?自然就没有矛盾了。”

所以我们要“念念自知”,一念不知,就会跟着念头走。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一个小时,我就问他:“你在公园散步的时候,都想些什么呀?”他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是光走路。”我说:“你爱说笑!人不可能把念头截止的,念头不可能停止。”念头,你能煞车吗?你不能煞车。

但是禅是讲求“现量”,不是讲求“比量”,它是重视“证量”。我们各位平常想让念头停止,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如果我不说,你也不听(停数秒),你找找看有没有念头?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似镜常明”,像个镜子一样,非常光明;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喝酒,感觉有一点飘飘然,但是绝对找不到念头。在座的各位,谁能找到念头?举个手。你现在就是“无念”,你要知道“不二法门”就是这样──“有念即无念,有相即无相,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很难过呀,而菩提是一个觉醒呀,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呢?当你烦恼的时候,证明你有觉性;若是死人,会烦恼吗?他不会烦恼。由烦恼可以显示菩提自性的显露,你若没有觉性,你也不会感觉烦恼,所以第二句就是“念念自知”。

修行人最怕的是“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最怕没有事乱想。八正道的“正念(正思维)”,鼓励人去想。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脑力开发不到百分之三十,就是由于我们想得少。如果我们“想”得正确,不但不影响健康,而且会长寿。你看那些大哲学家、大学者、大科学家、高僧都是那么健康、高寿,像佛协老菩萨赵朴初,八十几岁了,看起来像五十多岁的人,头发染一染,我都敢喊他“老弟”。纵然他真的是五十岁,但我还是要尊称他“先生”,因为他的学问、道德修养是第一流的,不作第二人想。

刚刚我在前面说:“想”会落入“想阴”,现在又说:“想”可以长寿,是否太矛盾呢?究竟哪一个才对?如果“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责任、义务、国家前途、社会大众的福祉无关的,你偏要去想,而且以“想”为享受,就是“妄想”;“想什么”自己都不清楚,那个就是“想阴”。如果我们有目标、有步骤、把握一个要领去想,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得到结论,这样的“想”叫正念、正思维。正思维对我们有用,妄想对我们有害。

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最早先追随外道六师学法,学了以后都不满意。然后学禅定,日中一食,营养不良,当时正是壮年,身体很糟,有个牧羊女施舍他一些羊奶,喝了羊奶,然后在尼连河洗个澡,用吉祥草铺坐在菩提树下说:“我若不开悟,我就坐在这里不起来!”但是他老人家终于开悟了,由初夜到中夜就开悟了,悟了什么?如何悟呢?他就是用他的思维力去探讨,由现象发掘所有现象的实质,悟出了宇宙的真实。宇宙的真实是什么?第一个是生命的真相,第二个是生命的流程──无明缘行、行缘有……,这种流程就是轮回的过程、因素。你若想不轮回,就要把这些因素抽掉。然后悟出“万法缘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单一存在的;从浩瀚的太空星海,到地球上的一粒沙、一片叶,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都是组织的现象。

“缘生”用现在的词汇就叫“组织”。我们讲“缘生”,对有些不常接触佛学的人还很陌生,我们就讲“组织”好了。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组织现象,除了组织,没有单一存在的,单一就代表不存在。我可以举个例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当你把质子、电子、中子分离以后,什么都没有。我们不妨在这个地方下个界说:“组织”是“万有唯一的原因”,离开了组织,什么都没有;是“创造唯一的手段”,你创造什么都靠组织。你看!作曲家用几个简单的音符,就谱出了不朽的乐章;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拿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你改变了组织,就改变了形态与性能。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是佛所认识的。所有很伟大的如成唯识论、中观论……,都很伟大,但那是佛学上的。我们要做个佛祖的孝子贤孙,使佛法不走样子,一定要记得“万法缘生”。

因为有“缘生”,“空”义才能成立。例如花瓶,把花瓶归还泥土,把花归回树上,什么都没有;又如房子,把木头、水泥、砖瓦拿掉,人工的因素抽掉,分得不能再分,找到最后,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丝毫的房子存在。因为“缘生”,就有了运动,万生万物都在动,因为动,所以“诸行无常”。一切“变动不居”,透过成、住、坏、空四个过程,条件分离,形体不在了,所以“诸法无我”。当初佛所悟的就是这么简单。

以后有学问的人,文章作得愈多愈深奥,道理愈来愈晦涩,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懂,这不叫弘法,而是把法封闭起来,这是毁法、谤法。我们看看小乘经典,就知道“当初佛所悟的就是这么简单”。谁若是在佛教里分成大、小乘,我感觉他很愚昧;说“阿罗汉悟的是不够”,这个也是很愚昧,因为佛最初也是阿罗汉。大乘,不错,它是佛学的一部分。菩萨造论,佛祖说经,造论就是把佛说的经(佛法)做个延伸,延伸的结果就产生了佛的学问。这个学问如果脱离了实践,佛法不能在血肉的现实生活里生根,这个是虚无主义,对人的生、死、苦、乐,丝毫不能解决。所以我要把它(佛法)稀释,但是我一寸一分一毫也不脱离正法;我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把别人不能接受的收起来,把别人能接受的拿出来,如此而已。

(3)“事事心安”:我讲了修行的四句话,第一是“时时自觉”,第二是“念念自知”,第三句话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不要做了这件事以后,心里犯嘀咕,晚上睡不着觉,又担心这件事发作了麻烦大,影响食欲,破坏健康,损失惨极了。我们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人、对天、对佛,可以做子女的榜样,可以无忝父母所生。为什么这么严格?佛法是很严厉的,因为佛法讲因果,因果绝不是迷信。你若不相信,你反省一下,我们用佛讲的因果法则来说两句话──

“烦恼与错误同在”:当你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或者看错了问题(问题不是这样,你看了,认为是这样),都会有烦恼,都会不洒脱、不自在。

“毁灭与罪恶同步”:当一个人在走向罪恶的时候,他就是在走向毁灭。

我再说得浅显一点:“
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禅、学正法,必须能做到“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天地。我们若不肯做好人,不肯做正人君子,学佛法绝不会成功。各位都知道,佛有十个名号,当中有一个叫“丈夫”,“丈夫”不但是说他诸根具足,是个标准的男子汉,而且主要的在说明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大丈夫。若不是大丈夫,不是顶天立地,不能对天地、鬼神而无愧,绝不能成佛。人既然想要摆脱烦恼,就不要制造烦恼的因──错误,你想要摆脱烦恼,你首先要摆脱错误,使错误降到零,烦恼就没有了。所以我的第三句话是“事事心安”,每件事都做得心安无愧,恰到好处,没有伤害到别人。

(4)“秒秒安祥”:第四句话就是“秒秒安祥”,每一秒钟都很安祥。我若是光说空话,那我非常对不起各位。在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柏克莱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不能浪费各位的时间。什么叫做“安祥”?我告诉各位,现在各位心灵的感受就是安祥,这就是“安祥”(再强调一次)。因为,我讲话你可以听,我不讲话时,你“一念不生全体现”。我若是夸张,我没有离开座位之前,各位都可以骂我;我若不是夸张,我讲这个话,You can feel(现在你能感觉得到)。你的感觉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你不能骂我;你若骂我,我很冤枉。

能做到这四句话──“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很快就掌握了幸福。幸福是坏事都不会发生,你连感冒都不会感冒,你百病不生,家庭调和,事业通畅,主管(领导)不会找你麻烦。我讲的话都是可以现证的,不能现证,我光讲这个空话,有什么用?



七、安祥禅的戒律及时代使命

安祥禅就是禅的稀释,就是正法的推行,而且它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我们大家没有时间参话头,没有时间坐禅。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以后,空气的污染特别严重,声音的污染也很严重,到处都是噪音,你若在禅定的时候,突然传来怪声音,你会走火入魔,所以打坐很危险;不是说我们懒惰,是找不到适合打坐的环境。睡觉还比较安全,起码还保持正常。而且今天是工业社会,禁忌太多,限制太多,没有办法。因此过去的修行方法再也不适宜现今去做。

有人问我:“安祥禅有没有戒条?如基本五戒?”我说:“一戒都没有!”我们学禅的人是上上根器、第一流的人。孔夫子不会对七十二贤人说:“你们不要偷人家东西喔!”孔子不会讲这个话,空话嘛!因为七十二贤人都是最好的人,怎么会偷人家东西呢?那孔子的教育不是失败了吗?所以孔子不会这么讲,那我也用不着跟学禅的朋友说:“你们不要做坏事。”各位知道,佛祖说戒是在中年以后,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说戒,为什么?因为人愈来愈多,良莠不齐,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条。那么你若要有所不为,我们安祥禅只有一条戒律──“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不可为的事断然不想。”这样就够了。谁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鬼服神钦、仰俯无愧啊!做的事都可以公开,怕别人知道的事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不要去想,那就变成妄想。就是这一条戒律,谁做到了,谁就是圣人;谁若做不到,谁学禅是无效,保证无效!

所以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进化的需要,为什么说是“进化的需要”呢?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呈现出一股逆流,这股逆流是什么?就是反进步、反淘汰。这个话怎么讲?今天诚然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领域开拓了,知识的深度升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没有一样不受现代知识的支配。但是一方面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另外一方面却有人高喊:“我们是迷失的一代!”为什么?知识虽然很发达,但是脱离了人本主义,脱离了人本的路线。因此知识的着眼,不再是为人类谋福利,不是为人类造福。大家都研究知识、研究学问,没有人研究“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我们佛法以外,没有人肯去研究。那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给谁造福?也没有人研究“如何主宰生、死、苦、乐的问题”;更没有人研究、肯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行为是多元。知识愈发达,人类的灾难愈大;知识爆炸,不能给人类带来和平,反而造成大量的死亡、大规模的毁灭、超威力的杀伤,这种知识好吗?

现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过去,我小的时候,母亲给我做双布鞋,花了好几天,穿起来还嫌不舒服,我还发牢骚。现在几分钟就出产一双球鞋,可以爬山,可以涉水,样式好,合脚又防水。现在任何东西都比过去容易获得,而且价格还便宜。有人感觉知足吗?有人心怀感谢吗?没有!我们不当水泥匠,有房子住;我们不会纺织,有衣服穿;我们没有种庄稼,也有饭吃。但是没有人心存感谢,没有人对那些从事生产者产生一份敬意、一份亲切感。每个人,无条件自负,无条件看不起别人,这都是危机,对一个祥和的社会,这是一种伤害。



八、禅是最好的法门:生活的宗教

如果不弘扬佛法,不推行禅,就摆脱不了迷信。什么是最好的宗教?佛教是最好的宗教。什么是最好的法门?禅是最好的法门。世界上的宗教超过一万个,我们归纳成四种:

(一) 理智的宗教:研究《吠陀经》、《奥义书》,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理智的宗教对人生有帮助,可以使人理性、冷静,其缺点是空疏、冷漠、独善其身。

(二) 感情的宗教:信奉神为救主,祷告、忏悔时,泪流满面,非常由衷,而以“信”为足够和必须的条件。感情的宗教,使人心灵有所寄托,但也会使人盲目、固执,所以才会发生宗教的排他、乃至战争。

(三) 肉体的宗教:用种种折磨肉体或凭借肉体的方法,甚至把整个形体扭曲,以求解脱。古时候的清教徒,现在的部分教徒,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学耶稣,这些都是肉体的宗教。好处在能锻炼提升意志力,坏处就是执着肉体。而执着便是不解脱的原因,用执着求解脱,无异缘木求鱼。

(四) 拜物的宗教:日本有一处道场,拜生殖器;有些落后民族拜蛇;中国北方也有拜五大家的:胡、黄、灰、白、柳,这都是物;还有人拜石头;有人以柳树为柳仙来膜拜,这些等于是自我人格的放弃,对人格尊严的否定。

人是万物之灵,除了人,所有的动物,它的表层意识(心的表面)只有这三个领域,第一,就是本能:食欲和性欲是不用教的;第二,运动功能:只要加以训练,就可以到马戏团去表演;第三,情感。只有这三个领域,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是不可能成佛的。人,除了本能、感情,还有理性、智性与思维能力,否则如何悟道?没有理性,怎么选择吉凶祸福、善恶是非?

禅不只是理智的宗教:凡是人为的真理,都不是永恒的真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就不是原本的、永恒的真理了。

禅不是肉体的宗教:禅注重修心,注重“打牛”,不主张“打车”,所以不是肉体的宗教。

禅不是感情的宗教:禅的伦理观念很强,但“信”是“智信”,决不盲目;禅的情是大慈大悲,无条件施予众生无偿之爱。

禅是生活的宗教:把对禅的信念、对佛法的信仰与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反应出来,也就是把最高深的法实践并反应在最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所以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神通妙用就是运水搬柴,没有奇特,法是普遍如此的,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



九、禅的基本架构:正见、正受

从“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这四句话,可以了解安祥禅不只是外举的禅宗,更不是外道──心外有法。禅宗乃“即心即佛,即心即法”,心、法、佛三位一体。从安祥禅、祖师禅到如来禅,它的基本架构有二:

第一、正见

正见就是认知得很正确、很真实,很有深度,很彻底。

禅,语忌十成,不能说十成话,只能说九成九,一成留给别人去悟;若把话都说完了,别人就没得悟了,禅也就变成知识、学问了。学问虽然可贵,但不能代替“由悟而得的正见”。禅,不能没有正见,不但是禅,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也离不开正见,因为“思想决定人生,认识指导行为”。认识错误了,行为就不可能正确;修行不具备正见,就会走错路,就没有“胜方便”,就不能“万变不离其宗”。

第二、正受

正受就是真正的感受。原来我们被外在的一切现象牵着鼻子走──“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现在,一切能自己当家作主。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当家作主以“行所知”。否则你的知识就只是废知识,和酒精一样,有热量而没有营养。学那么多的废知识,就会形成“理障”,不但无助于解脱,反而助长了无明。如果能当家作主,任它环境五光十色、变化万千,我则“寂然不动、随缘不变”,不用闭目藏睛,眼睛只管看──菩萨眼见佛性。各位如果能保持现在的心态,而且能保任无亏,这就是正受,也就能“菩提日日长”了。

有了正见、正受,学禅才算圆满。它如同鸟的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都有了,就可以起飞、超越,而不至流于空谈了。没有正见,正行就缺少了眼睛;没有正受,不但不能拥有佛法的真实受用,更遑言“他受用”,连“自受用”都没有,那修行就很苦了。

释迦牟尼的大慈悲,就显示在心灵的救济法门,使大家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能免于痛苦、免于烦恼,使修行好的人舒适自在。

安祥禅的特色便是生活化,有些“死”的法门,死后才能升天;禅宗是“生命”的法门,不必等到死,立刻受用。人若有了正受,不须破五戒(杀、盗、淫、妄、酒)的酒戒,也能经常饮“三昧酒”;不用喝世间的酒,也会飘飘然,保持微醺的状态。“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一切的感觉似幻似真,处处安然、自在、潇洒,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非常的美好,这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正受)。没有正受,修行也是苦。



 十、禅是自力法门

禅的另一特色:“禅是自力法门,不讲他力”。

从六尘中找出被埋葬的真我,然后自我肯定、认定“这个才是我”,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没有根尘相对、没有六尘的污染、还没有形成表面意识,所以没有分别心,因此“圆明常寂照”,活在现象界,就是“无上大涅槃”。

这个“无思也、无为也”的心,就是原本的心态,就是生命的永恒相。那个每一转瞬之间轮回一次,就形成一次不同的表面意识,是生命的轮回现象。然后就能“肯定真我”,以进行“自我净化”。

六祖大师很慈悲地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相反地:“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一切的烦恼都来自挑剔别人、坚持己见,认为别人不合我的意、不顺眼,要肯客观地看看自己,将会发现自己更差劲。我请问你:“你合乎谁的意?你真疼爱你的儿女吗?你孝顺你的父母吗?”如果你完全主观,只要求自己获得,不考虑自己是否曾经付出,这是背离因果的。因果,在逻辑学里是自然齐一律,也就是天律、天条──大自然界统一的法则。人若违反天律、天条,当然活得不幸福、不快乐。要想别人合自己的意,自己就得先合别人的意;要想别人能满足自己,自己必先满足别人,这才是正常。我们不要只要求别人,不要只挑剔别人的错误,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十一、如何参透安祥禅?

安祥禅不要参话头,应如何参透呢?有几个重点:


 
(一) 了解生命的属性

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生命的属性也是一个字,离开那个字,就没有生命。“是个什么字?”自己领悟了,打电话或写信来,我都可以替你印证。当你了解了自己生命的永恒的属性时,就找到永恒不变的自己。


 (二) 参究“不二法门”

留心“自他不二”,留心进入“不二法门”,经常把这些问题,作为思维的题材,何以自他不二?何以生佛平等?(佛是大解脱,是地球上最大的成就者,为什么和众生平等呢?)所以我们要参究“何以自他不二、生佛平等?”


 (三) 参究“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衣珠

有一样东西,“在圣不增”,圣人不比我们多;“在凡不减”,凡夫也不比圣人少;“悟亦不得”,开悟了,没有得到什么;“迷亦不失”,虽然无明厚重,你还是在拥有它。这个在《法华经》叫“衣珠”,我们大多数是怀宝迷邦,能得到这个“衣珠”,而且清楚明白地了解,就是悟了!

悟,不难;悟,是本分;但是悟,只是认识自己。假如有人认为自己悟了,跑去对大家发表一篇演讲,可能会有人上去打他一耳光加以警惕,恐怕他走火入魔。悟的人,不会发表讲演,讲什么道理?没有道理可悟啊!道理只会让你迷,而不是悟。我在《观潮随笔》里写了一小段──“理极必反”。参究很多道理,那是“示居学地”,在学习、累积道理,累积多了,把桶底压得脱落了,这才是了事。桶底不脱落,就不了事;一分理障不除,就障碍见性;一分事障不除,就增长无明。

所以,安祥禅的特点是:“昨天怎么活,今天还是怎么活;今天怎么过,明天还是怎么过,不要改变什么外在。”在家人不一定要吃素,也毋须忌口,只须在心地上下工夫。


 (四) 参究“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

安祥禅,非常容易、简单。主要参究的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了解“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就可以说“大事了毕”。参究的要领是“制心一处”。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理智和情感统一和集中,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就会冒出智慧的火花,绽放生命的花朵。”佛法的“观”与“觉”是同义字,“观自在”就是“自觉自在”,平常无心可用,用心时,自然就会集中成为焦点,而易于“有所突破”。

今天,人类社会正形成一股逆流,好的被坏的打倒,稻子被稗子混淆,是反价值、反道德、反伦理、反进步的现象。罪恶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自居为时代的主流,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佛的忠臣孝子,传佛心印,我们的国家就希望无穷,世界也会更美好、更光明。

耽误各位的时间,尤其是外面站着的大居士们,非常抱歉,谢谢各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