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导师讲词:《般若心经》与佛法(文字)

(2014-12-08 06:18:59) 下一个

《般若心经》与佛法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南市  

一、《般若心经》的宗旨


  (一) 描述我们自己

《般若心经》有一个重点,就是描述我们自己。我们不管读任何经典,首先要有个概念,它并不是说道理,也不是说别人,而是说你自己。你若从你自身来解释经典的话,就会觉得非常亲切。假如你认为它是学问、理论的话,就会感到非常晦涩。


 (二) 是《大般若经》的精华

为什么叫《般若心经》?“般若”是佛教的一个核心,而“心”就是核心、精华,换句话说,《般若心经》就是《大般若经》(佛说般若的法)的核心、精华。属于般若类的法很多,像《金刚经》、《大般若经》都是属于般若系的,般若系的经很多。那么这部经以二百六十个字作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叫“般若心经”。


(三) 般若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什么东西呢?“般若”就是一切生命的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共相。假如我们从形式上看,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从本质上看,每个人的生命彼此都没有差距,所以说“众生平等”,一切的生命同一素材。

很多人把“麻哈巴尼亚”(摩诃般若的梵音)埋葬了,把真实的自己埋葬了,所以他是迷。因为迷,他就不能够从现象上了解实质,因为现象跟实质是有差距的。

譬如我们看这个杯子,我们说它是不动的、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但是从科学的观点看,任何物质都是原子的堆积,那么原子当中有电子,而电子一刻不停地在旋转,它怎么会是静止的呢?你不能因为你的眼睛看到它不动,就认为它是静止的,那是绝对的错误。假如我们由更高级的眼(像佛眼、法眼、智眼……,这些比我们的肉眼更高级)来觉察,那么更能清楚地了知它的实相,而不只是光凭常识来判断说“它是静止的”。

佛法常常讲到“实相”,什么叫“实相”?是说我们生命原来的面貌、最后的面貌以及它的本质。我们的人生为什么苦呢?因为我们被五官所欺骗,认为这些东西是静止的、不动的;其实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它本来是虚假的,我们却认为它是真实的。大家都知道:“一切的东西只是一个创造的能,只是一个趋势”,并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在大宇宙当中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看见水里起了一个泡,瞬间就破灭。就拿我们这个星球来说,以大宇宙的眼光来看,它也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永恒;因为它不永恒,只是一个过程,它过去没有,将来也没有,所以它是“空”的,并不是“有”的。你若认为它“有”,你就执着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二、《般若心经》的重点解说


 (一) 五蕴(色受想行识)及四谛(苦集灭道)

一切的烦恼产生在什么地方呢?产生在五蕴。五蕴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代表物质,是有形的,可以触觉的。那么我们父母给了我们这个肉体,就是“色”;大宇宙因为因缘条件组合的物质,也是“色”。

“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感受当中,最低级的思维就是感受、印象,由印象再产生经验。小孩喝水,告诉他烫,他不相信,烫到了,第二次告诉他烫,他要吹一吹,他会试一试,他不会很莽撞地就喝下去,这个就叫什么?这就是“受”。有了感受以后,他才相信。譬如我们吃东西,有味道很香的感受;我们听音乐,有美的感受;看到一个画面,感觉到它很美。

尔后,我们把这些感受、印象和经验,加以比较、分析和选择,然后我们就有了“思想”。由低级的印象、经验,产生高级的思维作用。高级的思维作用也只是借由印象、经验来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产生了思维的作用。这就是“想”。

低级的动物没有思维的作用,它的行为是低级的,只有本能。什么叫本能?我们有个器官,就有它的功能;有了功能,它就有反射。假如我们的肠胃空了,肚子饿,就想吃。就一般的动物而言,食、色是它的本能,自卫是它的本能,它没有高级的“行为”。那么人因为有了“思想”,所以能够用认识来指导行为,这是人的特殊的行为。这些都属于“行”的范畴。

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用认识去指导,这个“行为”就是“分别”的反应,由于内心的“分别”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行动,而再加上你自己的“意识”。“意识”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你片刻不停的想念。有时候你虽然没有想念,但是你还是有寡头意识,也就是说你不觉得在想念,实际上它在想念,这个叫“意识”。

因此,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时时了解“你在想什么”。假如你自己脑筋目前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那么将来烦恼来了,“为什么烦恼”你也不知道;而自己有烦恼而自己又不知道,这个叫“无明”,并不是别的叫“无明”。

人烦恼的来源就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产生的,为什么叫五蕴?蕴是蕴藏、堆积,愈来愈多,愈来愈聚集起来,这五种因素聚集起来,就是我们苦的根本。

《心经》讲“无苦集灭道”,所谓的“苦”,我们人生的本质都是苦。不但你我苦,希特勒苦;不但希特勒苦,秦始皇苦,汉武帝苦,没有人不苦的。秦始皇的权力可以支配一切,但是他不能使自己不死。他想逃避死亡,受了徐福的欺骗(到海外找寻长生不死药,结果一去不回头),到他临死的时候还大大地发脾气,说这个人骗了我,他难过得不得了,所以他苦。苦,就是一种烦恼的别名。“苦”是怎么来的?就是由于“集”,就是聚集五蕴(色受想行识)形成的。什么叫做“道”?你要把那些聚集的东西“灭”掉,然后就是“道”。“苦集灭道”就是佛教讲的“四谛”,“四谛”就是四种真实。


 (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开头就讲“观自在菩萨”,什么叫“观自在”?就是“观察自在”,对于宇宙人生完全观察,不再有什么格格不入的地方。

如果他不是学木工的,你要他做个桌子,他自在吗?他也不自在。他不是助产士,别人生小孩,请他帮忙,他是手忙脚乱,是没办法帮忙的,没有下手的地方,他能自在吗?你若这样解释“自在”,当然是不通的。

所谓的“观察自在”,是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但行般若波罗蜜,而且很深。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刚刚来的时候是一种安祥感,那就是般若波罗蜜了;然后这个安祥感打成一片,过去招之不来,最后挥之不去,这个就比较深了;你再深一点,忘掉般若波罗蜜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忘呢?因为我就是般若波罗蜜,另外没有般若波罗蜜了,所以那就很深了。如果照这个很深的程度去“观察自在”,什么事情来到了眼前,不再怀疑,不再为表相所欺骗,他一看就知道它的实质,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修证已经到达一切事物没有发生的源头。

我们爸妈刚刚生下了我们的时候,我们连大便都会抓来吃,我们有什么意识啊?我们有什么“分别”啊?没有。这个“分别”是后来由记录惯性慢慢地形成的,就法相宗而言,这个叫“我执”、“第七末那识”。你有了“我”,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我喜欢跟他玩,我讨厌跟他在一起;这些都是“分别取相”。有了“分别取相”,就有了烦恼。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多”是什么意思?“多”就是到达、成就。到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很深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人为什么伤脑筋(用脑筋就伤脑筋)?因为不用“照”而用“分别”。如果你不用“分别”而用“照”,那五蕴根本就没有了。“照”,庄子说得很好:“至人用心若镜。”说一个修行到家的人用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事情来了,我清清楚楚;事情走了,我不留痕迹。你是男生,我也知道,我不会把你误会成女生;你是女生,我也不会把你误会成男生;我都很清楚,但是什么事情过去了,就没有了,只有光明,只有精神,而没有印象。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脑筋当做录像机,就记录下来了。记录下来了以后,就好像一块画布,你画上一幅画以后,你不能同时再画第二幅画。你若再画第二幅画,那就乱七八糟了。所以它就变成有限,就固定,就不活泼,就没有天机。

什么叫做“照”啊?“摩诃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照”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本来就是没有分别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污染以前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生命的基因,也就是众生平等之所以然,也就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基础,以上讲的都是说“你真正的自己”。不只是佛法这么说,哲学也是这么讲:“凡是真实的,一定是原来如此的,又是普遍如此的。”因为是原来如此的,所以你可以去找一找:你的思想是原来如此的吗?不是。地球是原来如此的吗?原来没有。依照星云说,它是由一个星云的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然后形成地球;等它具备了生存的条件,然后有生物发生。那么事实上它是不是原来有这个地球呢?原来没有。你这个身体原来也没有,原来没有的身体,若没有生命的基因,就不可能产生生命,虽然它没有形态,但并非没有知觉。

这个不用“分别”,就知道好坏、就知道男女、就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就叫“照见”。如果你用“分别”,你第一眼看到一个人,说他是哪里人,这个人的个性如何,这样你的“分别”就太多了,那就不叫“照”了,那叫“分别”。一“分别”,就有了执着;执着多了,就忘掉真实;忘掉真实,愈陷愈深,就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须能够用“照”,然后这个五蕴就皆空了,色受想行识就不用了。因为真我出来了,假的东西他就不要了、摆脱了。能够摆脱假的东西的围困,这个就叫“解脱”。


(三) 色不异空

能够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这五种聚集的东西(构成我们生理的条件跟生理功能的这些东西),就摆脱掉了,才能够说“色不异空”。

为什么“色不异空”呢?今天一切有形象的东西,在它的本质上并没有这些东西,原来也没有,以后也没有,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因此说“色”跟“空”并没有区别。就宇宙来讲,就是空间无限大、时间无限长;你用这个眼光来看,这个地球是有一定的寿命。所以他“照见”,他能够用智慧的眼去看,不被现象所迷惑,他看到这些现象的本质、真相都是“空”。所以你要用智慧的眼去看一切,一切的东西都不要执着。


(四)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般若心经》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呢?因为我们必须生活、存在在现象界,但是我们在心灵上又必须超越一切的形态、形式,然后我们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一切佛教经典的目的是要使一般的人能够摆脱生老病死苦,能够不执着自我,能够不埋没了自己真实的生命,在最低的限度要使人活得自在逍遥。一个人到了没有执着的时候,他就自在、逍遥。

如何能够没有执着呢?你可以说“直心”,你也可以说“用心若镜”,但是没有比使你的“麻哈巴尼亚(摩诃般若的梵音)”发露来得更直截了当的了。“麻哈巴尼亚”可以使菩萨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就是把错的当作对的,非的当作是的,这个叫做“颠倒”;远离颠倒梦想以后,他就没有幻想,他就不胡思乱想,而到达究竟涅槃。涅槃是什么?就是“尼尔巴拿(梵音)”。“尼尔巴拿”是什么?就是“定慧圆明”;“定”就是不动摇,“慧”就是智慧饱满,“圆”就是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明”就是放光、光明。


 (五)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说至高无上,没有比它更高的了。“正等”等于什么?等于你原来原本如此的生命的感受。“正觉”是什么?正确的觉受、正确的觉醒、正确的觉悟。“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他能得到呢?因为他依靠“麻哈巴尼亚”,依靠“真我”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以知道,佛菩萨都是靠着“麻哈巴尼亚”而得到解脱,成为圣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我们众生的生命素材,也是成佛的一个足够的条件。佛经上说:“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得多明白!因为你把你自己埋没了,并不是说“你不是佛”。你只要把你原来的佛性恢复、开发出来,那你就成佛了,古人叫做“旧佛新成”。你本来就是佛,你忽然埋没了自己,你现在又觉醒自己是佛,就成功了。


(六)《心经》神咒的读音和意思

《般若心经》后面的咒语,它的读音和意思如下:

揭谛揭谛(gei da• gei da•):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ba la gei da•):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ba la sang gei 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bu da• suo ha•):疾速完成觉道。菩提就是佛,就是觉醒了。

《般若心经》这个咒的意思,就是:“去呀!去呀!彼岸去呀!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呀!到达内心伟大智慧的解脱彼岸。”为什么这个句子要用这么长呢?因为离开你的心就没有解脱,因为整个大宇宙都是你的心,所以你不管到哪里去,也都是在你心里,大概就是如此。


(七) “摩诃般若”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讲来讲去,讲了什么呢?讲到“你”,也是讲到“我”,讲到我们每个人的心,讲到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作用、形态、功能与弊病,然后又点出“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生命”。所以我们说布大佛陀的梵音)是三界的慈父,大慈大悲,使我们能够脱离苦海,过着自在洒脱的生活。那么我们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过着“真我”的生活,也就是过着“麻哈巴尼亚”的生活。如何才能够过着“麻哈巴尼亚”的生活呢?就是说要按照“佛法”去修行。



 三、佛教的分类

佛法,是个笼统的讲法。实际上,今天我们观察整个佛教界的表现,可以把它分成几类:


(一) 佛法

第一个就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当,不谈理论,因为原来也没有理论,究竟没有理论,“麻哈巴尼亚”根本与理论绝缘。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别心。你若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理论;所以当我们离开分别的时候,也就没有理论了。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截了当。大致说明如下:

(1) 密宗

密宗就是“破洼大法”(开灵)、“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禅宗是叫你参个话头,抱着这个话头去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不疑的话,你就不悟了,这是禅宗的方法。如果把禅宗的方法用到密宗的话,完全不相应,完全背道而驰,那是犯了天大的错误。而密宗是叫你一点都不要怀疑,相信就是如此,你就念这个咒,就观想,手就结这个印,这样就会成佛。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时间,那么你必定成就。而且你的师父还郑重地告诉你:“你若不成就,我下十八层地狱”,师父发了那么重的誓,而又有这么大的信心,那徒弟就这么去修。

(2) 禅宗

但是禅宗不是那样,它说你依靠佛,佛不能救你,你自己自作自受;你自己修行,你自己成佛;别人帮你修行,他成佛,你不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疑,要发掘你的问题,而突破你的问题。所以参禅要形成一个疑团,一旦把这个疑团打破,你就立刻顿悟,立刻见性成佛。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就是你对生命的觉醒,发掘“什么是你真实的生命”,而觉醒到“那个虚假的自己不是我的永恒的生命”。“凡是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哲学家说的这句话,在佛法用得上。怎么用得上呢?你把你构成生命的条件与内容,一个一个地加以分析:“我原来有肉体吗?我原来没有;原本有思想吗?原来没有;原来有眼耳鼻舌身意吗?没有”,所以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你原来的真实生命没有这些的话,你把这些先摆到旁边,你看看剩下来的还会不会有生命?那个最后丢不掉的、剩下的就是你的生命,那就是“麻哈巴尼亚”。到那个时候,“麻哈巴尼亚”就发露了。这时候你照样吃饭、睡觉、看电视、听音乐……,但是你绝对没有分别心。你看电视,眼睛不再是录像机;你听音乐,耳朵也不是录音机,听过去就算了。我也曾经跟各位说过笑话,叫各位做个实验,我说:“当你们几位听我摆龙门阵聊天,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听得懂,我不是咬文嚼字,很通俗嘛,但是我保证你回家去,通通忘掉。你不相信,你就实验。”为什么?当“麻哈巴尼亚”的光出来以后,就会使人消失了分别心,你能带走的,就是一颗安祥的心。当“麻哈巴尼亚”出来以后,如果一个人心的污垢比较少(也是我借用的名词“心的电阻少”)的话,那你就会很清楚地感觉到──你的确是没有在想什么了,的确已经没有想念了,你也没有睡觉,但是精神很好,没有参瞌睡了,这个就是“麻哈巴尼亚”。你要抓住它,要保持它,这个就是禅宗讲的“保任”。

(3) 净土宗

净土宗就是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净土?有,所谓的“心净则土净”,无往而不自得;因为无往而不自得,所以到处都是净土。念阿弥陀佛也是一种方法,你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除了一句佛号,再没有想念,放下这句佛号以后,看看“它是个什么?它不是个什么?”那么真心就出来了。若有个明眼人一点,他就知道了;若没有明眼人点醒,就会当面错过。

“麻哈巴尼亚”出来了,固然很可贵,但是最可贵的,要你自己知道了才行,否则就会当面错过。你若不知道,这叫“无明”。你要知道“喔!原来这就是我自己!”区别就在这一点──“知不知道”。

(4) 修学禅宗的几个走向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找道理。分别心重的人不能够修这种方法(佛法)。修这种方法,也不相应;他若修密宗,就会走火入魔;若修禅宗,就会形成下面的几种禅:

第一、口头禅:嘴巴光会说,他没有那个境界;表面上看来,可以说他已透彻“理”了;实际上,要透彻“理”是很难的,而且他没有“行”,所以这个东西叫口头禅。

第二、文字禅:文章写得很好,禅呢?自己无份──没有自己的份,所以这个叫文字禅。

第三、葛藤禅:抓住古人的公案,一条一条地看,看又不懂,不懂又不肯放,钻到里头不出来;看懂了一条,认为这是真理、这就是开悟,那叫葛藤禅。

第四、野狐禅:用分别心全力去追求它,忽然一旦找到了“是这个道理,不错”,但是他没有“行”,没有境界,麻哈巴尼亚没有出来,只是分别心的累积加强,就是说相似,并不全等,这种叫“野狐禅”。所以古人批评这些口头禅、文字禅、葛藤禅、野狐禅,不是没道理的。

第五、还有一些人,他修行,道理懂了,他再没有疑惑,可以断惑了,但是“行”没有,境界没有,没有就不能成圣,他不能发光。圣人是有光辉的──生命的光辉,他的生命没有光辉,他知道那么多,那叫“半截禅”,只有一半。

第六、还有一些人,他的生命有了光辉了,他也去做了,也做得到,有了境界了,但是一问他,他一句也说不出来,他也无法帮助别人解脱,这个也是叫“半截禅”,这个叫死水里面的龙,他不能兴风作浪,也不能显妙用,他的生命就蜷伏、萎缩在一个池塘里。

说到佛法,大概的情况就是如此。


(二) 佛学

说到佛学,就是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都是钻研理论的。尤其华严宗学的人很多,专门研究《华严经》,探讨理的世界、事的世界,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有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用图解方程式、代数坐标的方法去解释《心经》的,什么叫四智、八识、五蕴、六根、六尘……?用图表画得很清楚。他们把它变成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不太讲究修行,也不求“麻哈巴尼亚”发露,只管一辈子研究经典。这个叫佛学。

真正钻研佛学的像唐三藏玄奘)他们,拼命地思维,拼命地钻,钻钻钻,钻到山穷水尽,钻到没有道理的时候,喔!柳暗花明,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所以钻研佛学的人也可能解脱,就看你的根器够不够,有没有明眼的师父来指导你。若没有的话,钻研了一辈子,也摸不到门,生命就很容易蹉跎。


(三) 佛道

什么叫“佛道”呢?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就是学习佛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譬如说布大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所以你也得托钵。

佛道的典型就是“南山宗”,又叫“律宗”,说你吃饭该怎么吃,说话该怎么说,走路该怎么走,坐有坐相,卧有卧相,每天规定日中一食,到了中午才吃一餐,早上不能吃,晚上也不能吃。如果你忽然有病,怎么办?不吃会死啊,那就煮稀饭当药来吃,那不能当饭,说那是药。这是佛道,事实上,佛并不那么苦行。

今天的佛教大致上有这三大区分,那么各位学什么好呢?学佛法,讲究成佛的方法。



四、“摩诃般若”就是最真实的佛法


(一) “摩诃般若”是“众生平等,自他不二”

佛法讲“众生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就是说我跟你不是两个人,这是说什么?是说生命的本质上不是两个人。“众生平等”,不管你是贵人、有钱人或是穷人、做大官的人或者是小市民,尽管他在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不平等的,但是在生命的基因、本质来讲是一个;不但是众生都平等,而且众生(我们凡人)跟布大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因为生命的本质相同。

我曾经问一位禅友说:“你怕不怕鬼?”他说:“我怕。”我以前也怕啊!那我现在怕不怕鬼?不怕。我现在为什么不怕呢?第一个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见到了生命的永恒,而且清清楚楚地见到了──只要你跟鬼不同类的话,鬼对你是敬而远之,他认为你不是朋友,他不理你。而且当你的“麻哈巴尼亚”发露了以后,就像各位昨天下午的那个味道(心灵的觉受),你们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怕。以各位现在的心境,不要说鬼,十殿阎王来了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麻哈巴尼亚”的关系。如果“麻哈巴尼亚”出来了以后,你们当然就没有恐怖,什么都不怕,你们也远离颠倒梦想,你们只是一个“直心”。什么叫“直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


(二) “摩诃般若”是“没有分别”与“照”

说到“没有分别”,大家很容易误解:“如果我没有分别,那么我走路会踩到沟里去;我刚才嗑瓜子,会抓到香烟头往嘴里放”,那你就完全误解了。一个安祥很深的人,他没有分别,也没有想念,你找他聊天,他照样跟你聊,他一如往常照样吃饭、喝茶,但是他的确是没有分别、没有想念。大家不要以为“没有分别”就会变成一个木头人,“没有想念”就表示麻木不仁,绝对不是如此。其实,“没有分别”就是用“照”,镜子出来的影像比你眼睛所看到的要清楚多了。比方说我自己吧,我若不戴眼镜的话,那个相片里是男人、女人?我都不知道。假如我不戴眼镜,我的确看不清楚远处的男女。像在座的两位把眼镜拿掉,看东西大概也不顶理想。所以你的眼睛不如镜子可靠,你的心若跟镜子一样的话,看东西绝对客观。

大家不要误会,“没有分别”并不是说这个人失掉了作用了,不会走路,也不会讲话,也不会拿东西,不会如此。你看章太炎有一次在读书,读得忘了吃饭,他姐姐就炸了一盘年糕,放一盘白糖,说:“这是年糕,这是白糖,你先吃完了再看书。”他看得正带劲啊,他就没有看,抓年糕只用手摸,抓了年糕就蘸着吃,抓了蘸着就吃,等一会儿吃完了,姐姐来收盘子吓了一跳,以为食物中毒,为什么?因为嘴巴黑了,他蘸的不是白糖,而是墨汁,他蘸着墨汁吃光了,那盘白糖原封不动。像他这样子,好像是无分别,但是他不是无分别,而是分别摆到书上去了,他集中了。我不是经常跟你们讲集中吗?集中的时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他的心灵集中了,没有分心,做学问就是靠这个。不过,像他那样子,就是脱离中道。

什么叫做“中道”?你本来吃三碗饭的,人家给你吃一碗,你一定饿得难过;如果硬要你把这五碗吃完,你的肚子一定胀得难受。你吃三碗饭,就给你吃三碗,这样子才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中”,打靶打到红心就叫“中”,不是模棱两可、无是无非、什么都好,不是这样。


 (三) 修行要真正上路,必须有人“以心传心”

修行人要真正上路,必须靠“缘”。“缘”就是条件,什么叫条件?就是导线。你要叫电灯、台灯亮,要有条件,你要把插头插到电源上。如果只有电源,而没有这根线,就缺乏这个条件了,这根线就是使台灯亮的条件。而你想要开悟的话,开悟就是“麻哈巴尼亚”的发露,首先你必须知道“麻哈巴尼亚”的味道是什么,然后你才能够想办法保持它。那么谁能给你这个味道呢?你要认识有这个味道的人,然后他会传染给你。讲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传染给你,使你的心产生共鸣;讲得高贵一点,就是他的光使你产生光合作用,用禅宗的术语叫做“以心传心,心心不异”。因为他好像盖印一样,这个私章盖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盖出来的印跟私章一样,完全不走样,也就是同质──质完全相同。


 (四)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

不管怎么样,人活在这个现象界,你若不了解你自己为什么烦恼,你若不了解你为什么今天这么轻松、愉快,那都叫“无明”。你忽然烦恼,却找不到原因,就是“无明”;你忽然高兴,也不晓得为什么,这还是叫做“无明”。

所谓“相对非真”,什么叫做“相对非真”?烦恼与快乐是相对的,这个不真实。我们不应该有兴奋,兴奋过去以后,会有更大的空虚,我们应该保持什么?保持内心的安祥。内心的安祥就是“麻哈巴尼亚”。布大讲“众生本来是佛”,所以你我大家本来就是布大,跟布大一样,而只是他恢复了、觉醒了,而我们没有觉醒,我们认为“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五) 学佛的目的与态度

我们学佛的目的不在于学知识、理论,不在于会讲,而在于成佛。你说“成佛!我不敢当”,那就叫自卑了,那就叫自暴自弃。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我们学佛正确的态度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我们生活在现象界,但是我们的心用的是“麻哈巴尼亚”、实在界的心。我们用实在界的心生活在现象界,那么一切的烦恼自然就不会沾染我们。当我们用无分别的心、用“麻哈巴尼亚”出来以后的心,那你的朋友一定更喜欢你,为什么?因为你很自在,也不做作,也不故意把嗓门拉大表示我很大方。


(六)“摩诃般若”的味道

“麻哈巴尼亚”就是这样子,很通俗的,我想各位都已经感受到──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想念,这个就对了。那么事情来了,你也很清楚的,古人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你脑筋清清楚楚的,走起路来,不会走到水沟里去,也不会走到稻田里去,你放心,生活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古德说“还是过去的人,不是过去行履处”,是说你还是你这个人,你的生活还是跟过去一样,只是你的生活感受不同了。这种感受,佛法就叫做“正受”。正受就是《六祖坛经》里智隍禅师所说的“得到正受”。

人的心要开朗、轻松,永远保持轻松。烦恼是自己找的,也就是自己制造烦恼。人不应该活在烦恼里,烦恼会使你的心光变得很黯淡。因为很轻松、很愉快,使你的心光开朗了,光就射出来了。当你的心光出来以后,就无往而不自得,到处大吉大利。

一个耍聪明的人,绝对不聪明、不精明,分别心重的人不精明。

只有“麻哈巴尼亚”发露了,才是真正的定。



 五、“观心”的方法


(一) 修行不可落入“无记空”及胡思乱想

说到“坐着不动”,六祖讲“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坐着不动”是不对的。人总有静的时候、动的时候,现在我们都坐着,有什么不对呀?但是你不要故意地坐,不该坐的时候,你要去坐,说这是功课、这是修行,这个不一定正确。

你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不要犯无记空的毛病──什么都不知道,不要犯这个毛病。有了这个毛病,死了以后就变成木石,到了器世间了。第二不要胡思乱想,要集中想念于一件事情。假如我们做学术,像一般的读书人在研究功课,会不会污染你?不会,这叫正念,八正道有正念,这叫正念。


 (二)“看心看净”与“观心”的差异

我们坐着而且姿势摆得很正,干什么呢?在观心。六祖常常批评别人“看心看净”,但是《六祖坛经》里面可以找到很多地方是谈“观心”的。“看心看净”跟“观心”有什么不同呢?“看心看净”就是说看自己的心,而且要让它静,也就是说“妄念起,念起即止”,那个六祖不赞成。六祖是教你:“看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的心是个什么样子?六祖教惠明就是这么教的。


 (三) “观心”的方法

我教各位“观心”的方法,当你在“观心”的时候,你看你自己在起什么念头,你也不要去干涉它,你就看,用你的“真我”来看你的分别心以及种种的想念的活动;你看多了以后,你再盯着它,它难为情,它就不动了;等到它不动的时候,那时候就只有“你”存在,你就会清清楚楚地认识到“什么是麻哈巴尼亚”。

那么你观久了以后,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是否还要观心?不需要,因为你的想念跟你的动作是一致的,自然就没有杂念了;当你没有事、要想的时候,你必须知道“我在想什么”,你若不知道而想,那就会随它转,被你内部虚伪的念头所转,转得你头昏脑胀。修行只要这样做就够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方法。



 六、扩张心量,才能“大同小异”

有些人烦恼重,因为度量小,度量小就是没有容量。人,基本上要止恶行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不好,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基本的要求。但是在真正的要求上,要善恶并容,不要看到好人便说“喔!你很好”,看到坏人就不要理他,不是这样的。坏人都不要理他的话,那谁救他呢?那坏人岂不是永远坏?大同世界永远不能实现了。

孔子讲的大同世界,就是布大讲的净土。我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六祖讲“佛法在世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到了菩萨的境界了,那么就可以“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只烦恼自己没有一个贡献自己的机会,并不是为了自己有所获得而贡献自己;“外户而不闭”──房子的大门都不要关了。但是今天的社会就不行,水准这么差,你把门锁了几道,窗户还有铁栏杆,小偷都给你锯开,那就无法“大同”了,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异”,“大同”就是大的原则上大家爱别人、大家帮助别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贡献自己,而不占有别人的,这个是大的原则相同。至于说今天开饭,我吃稀饭,你不能吃面条,这叫“大同”,那样就错了。“大同”里面包括“小异”,你喜欢看电视的看电视,他喜欢听音乐的听音乐,他喜欢散步的散步,他喜欢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这个就是“大同”、“小异”。“大同”并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说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个人的兴趣,彼此同意别人跟自己的差别。那这样的话,不就调和了吗?一调和的话,“大同世界”就出现了,没有罪恶,没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爱,那就是佛讲的“净土”。我曾经讲过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庄严佛土”就是说把世界庄严起来,一切不庄严的、邪恶的都去掉;“成熟众生”,众生没有成熟啊,比方说开了花没有结果,这不“成熟”;开了花有结果,果实又长得红红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有些人很聪明、很有头脑,但是想得太多。你没有事,用“照”不要用“分别”,你用“大同”嘛;你不承认“小异”、不接受“小异”,就表示你反对“大同”;你若赞成“大同”,你要接受“小异”,因为彼此当中有差别。拿夫妻为例,比方说先生喜欢吃甜的,太太喜欢吃辣的,那各人吃各人的。若说今天不许吃辣的,那不叫“大同”,那叫做“矛盾”。“大同”就是“小异”,常常调和别人,常常接受别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大同”。如果说我现在正在看电视,你为什么听音乐呢?这样会打起架来,那就“同”不了,那叫“大打”──大打出手,不叫“大同”。所以要讲调和,调和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调和,然后自己的家庭调和,然后自己的环境也会调和。你到了这个境界,你所工作的环境自然就会调和。你不到这个境界,分别心重、我执重,就会不调和。

有些人很聪明,天分很高,但是他的毛病──想念很多。若没有那个必要,你脑子也不要再去想,让脑筋休息一下。你想多了,慢慢地就想入非非,产生若干不必要的误会。你用分别心,是自寻烦恼;你若不想,很快乐。



 七、没有分别心和想念,不影响工作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你没有分别心、没有想念,像你这样子不好,你会把天下的事情都耽误了。”我今天不是给自己吹牛,我到的单位都是很坏的单位。我到了甲单位,甲单位是问题最多的;我到乙单位,是因为乙单位出了纰漏才调我去接任的……。有些当主管的要求部属说:“你的衣服扣子没有扣,你讲话不是这样讲的;你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声音来,否则像猪一样”,这样子的要求,不好。只要一打架,你跟他讲多少道理都没效。那个喜欢打架的单位,我去了以后,我也不讲话,我根本不跟谁讲道理,我跟任何人不讲这些道理,我讲这些干什么?有些人,他不是那种人,我对他讲道理,对他是一种虐待,他坐不住了,他拜托你不要讲了,说:“你叫我请客,我都干,但是请你不要讲了。”有没有这样的人?有。他说:“我宁愿请你看电影”,免得在这里听你“黑白讲”(胡扯),真的有这种人。所以我到任何单位,我都不讲道理。我会跟他们聊天,讲一些“今天天气不错啦,今天的菜不错,……”,只讲这些,不讲正经话,也不讲做人的大道理,他们自然就不打架了。



 八、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要调和自己的心

我们为什么有毛病?为什么跟别人处不来?因为我们主观,度量狭小。我们有一点点不满意就摆在心里,三天都消化不了;刚刚忘记了,第二天看到他,又想起来了,又烦恼了。身心是有连带关系的,那些精神消化力不强的人都容易得胃病,你去注意这件事,这样的人肠胃都不太好。如果你昨天生气,今天就忘记了,还把他当成老朋友拍肩膀,这样的人吃饱了就睡,不会得胃病。

人是物以类聚的,假如你想改善你的环境,你必须先从自己调和起。我常常讲“要扩张自己生命的磁场”,当你心力强的时候,你生命的磁场就大。磁场是有作用的,它有影响力,在这个磁场之内,它会发出一定的作用。你没有磁场的话,你影响不了别人。你说:“我要说服他”,你不说,他可能“服”;你愈说,他愈不服,哪里能说服别人呢?那是个笑话。人都有个性,都有自尊,如果你劝别人:“你要这样才好,你不这样就不好。”他说不定会顶撞你:“我好不好,都没有关系,不要你管。”真的有这种人喔!所以说服别人不是个办法,你只要修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是“行有不得”?这个事情搞不通了,你不要怪这个、怪那个,你说:“我自己修行不够好,不够安祥,不够调和。”能够这样子,你就进步了。

你们还要把“歹势”(闽南语,不好意思)去掉,那么“我”就没有了,不要有“我执”。你会“歹势”,就是有“我执”。要把心打开,当你把心打开以后,也没有什么叫“难为情”,也没有什么叫“不好意思”。

当你自己调和的时候,你就无往而不利;当你不调和的时候,常常会出纰漏。你不调和,画图的时候铅笔就容易断,切菜的时候容易伤到手,它就是这样子。你心里不调和(心乱)的时候,处处都会出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