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封王】【章一。创业与守业】

(2016-10-08 14:05:05) 下一个

【封王】【章一†创业与守业】

天庙咸阳,祭祀秦王,前世所定,万朝回望。有秦盛强,领万川归,阿衡辅佐,单牙保疆。

商君行法,以聚微薄之力而出一孔。非秦法智不足而不能谋强。终能以渺渺之身破六国而示其大义孑然。然国有异同,习俗茁壮。或尊之为礼,或存之以仁。夺鄢郢五十余载律令荒废私奸依然。

武安策万,纵使佰夫之刃而沉列强,非秦勇锐不足而难以守成。武安坐帐定长平,秦师到时鄢郢举。然山东之土,看似千疮百孔,实则万般皆烂。扫之不易,除之难难。

武信纵横,晓仇帮以利害而断天下,非秦谋仁不能取予而漠视道义。取河东纳上郡降义渠非刀刃之功。首夺巴蜀非武信莫能开一,后有武安君复取南郡,又司马国尉再定巴蜀,终郡守腾纪南修律申纪。秦征巴蜀反反复复,踵趾之间岁过百半。难有熊楚并吴越伸徐州之利焉?

武成定中,夺他玺以敬王而独享天下,非秦不能自食恤力而牟外利。然暴暴虽除而暴暴不能相息。秦王扶棺有宠几人而绝万家,临幸一门而断千户之嗣。幸之无幸,安能存幸。

好话说完,小子敢言;非疆大域宽不能有所守,非法大律广不能有所治,非君王无意不能以仁厚黎,非蒙民愚昧不能以德教化。非秦之友,秦不能以友。非秦之危,秦不能己危。

章一†创业与守业,秦楚比较。

【史记。六国年表】秦昭王廿九年(公元前278年),武安君白起击楚,拔郢,烧夷陵,向东至江陵,置南郡,郡府治所在纪南城。楚顷襄王逃往陈郡。

读史笔记:公元前278年,秦初设南郡,楚顷襄王离开南郡逃亡陈地。四百年楚都纪南城归秦。

【史记。六国年表】秦王正六年(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楚王徙于钜阳。

读史笔记:从离开南郡至徙于钜阳,楚王花了二十六年走完伍佰公里。白起从咸阳直取南郡只有三月。《商君书》中“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瓢风。”恐是妄言。

【史记。六国年表】秦王正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王东徙寿春,命曰郢。

读史笔记:建造寿春新都,楚王花了十三年。郢这个字在楚语中大概就是都的意思。

【史记。六国年表】秦王正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卒,其弟郝立,为楚哀王。三月,负刍杀楚哀王。

【云梦秦简。编年记】秦王正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南郡备敬。

【云梦秦简。语书】秦王正廿年四月,南郡守腾迁南郡郡府于江陵,修改律令。

读史笔记:从秦初设南郡至南郡备敬时,南郡属秦已有五十一年。也就是说,一个在秦初设南郡时出生的人,在南郡备警事发时,已步入风烛残年。参加造反的楚国遗民应该是秦国治下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秦时,每一代人父亲与长子年龄之差为十五岁左右。秦国对南郡的征服至少是四次。张仪开篇,白起随之,司马错继之,郡守腾可能是第四次弹劾叛乱。秦国对外教育恐怕是最差劲的。好在那时没有教育部,少了几具裂尸。

【商君书。弱民】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瓢风;宛钜铁釶,利若蜂虿;胁蛟犀兕,坚若金石;江、汉以为池,汝、颍以为限;隐以邓林,缘以方城。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唐蔑死于垂涉,庄蹻发于内,楚分为五。地非不大也,民非不众也,甲兵财用非不多也;战不胜,守不固,此无法之所生也,释权衡而操轻重者。

读史笔记:这一篇弱民明显不是商君所写。“秦师至,鄢、郢举”指的或是武信君张仪,或是武安君白起。此二人均是秦惠文王时代的人。“庄蹻发于内,楚分为五”有误。公元前277年庄蹻靠着楚王的军队在滇地称王。该年是秦王正登基之年。滇国本来就不属于楚国,何来分楚为五。其次,庄蹻是秦王正时代的人物,和商君差上至少四代国君。取这一篇的断章是为了借古人的句子说明法令和效用。

《云梦秦简。语书》译文百度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557480.htm

读史结论:

1.秦国对第二代和第三代楚国遗民的教化无疑是失败的。换句话说,秦国无法教化楚国遗民。反而楚文化却能很快地融入被兼并的诸侯国,并使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南郡守腾《语书》中反映出一个更深的法律实施问题。首先是当地的官吏不崇法、不执法、不畏法。其次就是秦法不足。在南郡秦法实施的五十一年时间里,没有记录证明秦法有过削足适履,从而使其能够在社会中运行。秦法的实施在南郡是极其失败的。尽管南郡守腾在东窗事发后修改了律令,其后果也只有秦二世皇帝知道他朝还有没有第五次机会了。

《商君书》中说到“楚国土地不是不广阔,人民不是人众多,兵甲财物不是不充足,而作战却不能取胜,防守不能坚固,这就是不修明法度的结果。”从另一面看,楚国的法令应该比秦法宽松,但比秦律令有效。楚国的土地占有远比秦国大。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3. 楚王族离开南郡三十八年后,在寿春建造新的都府。其后,楚国灭鲁国,侵占齐国的淮北,向东发展茁壮。这些事件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楚法令容易被接受,二是楚文化在淮河以南兴旺发达。楚王族已经不打算再回到位于西南部的南郡了。但久居南郡的秦二代和秦三代在这种被楚王遗弃的情况下,依旧不肯归附于秦,与秦离心离德。相对而言,秦文化在南郡已变成一块化石,楚文化则是一瓢清泉在东进的路上的其自然。

4. 《语书》中提到“本文书在各县依次传阅;另抄送江陵公布,”。看来问题还不能仅仅限于南郡。作为南郡造反的结果,南郡的府邸从纪南城迁至江陵。妈拉个巴子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