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点点滴滴,尽是生命的印记。
正文

女儿抗癌札记(29)- 苦难与惩罚

(2013-02-28 09:30:21) 下一个

2-24-2013(星期天)

星期天通常是我们的家庭日,早上去麦当劳吃早餐,然后去教会礼拜,晚上全家一起玩“大富翁”(Monopoly),早就成了我们每星期的必然节目。自小瘤复辟以来,小诗更是坚持每个星期天准时去礼拜,风雨不改。最后这几个星期已经半窝在轮椅里,听不见、看不清、动不得,还是固执地参加主日学和儿童崇拜。每次奉献的一块钱和一张写给上帝的小纸条,都是隆而重之的码齐折好放进奉献袋。自己折不了,就监督妈妈代劳,精明强干如诗嫂,还是没少挨小诗的训斥,几次被敕令折完又折,直到完美为止。陪着小诗在主日学里听课也是一件让诗嫂头疼的事,不但要帮小诗写笔记,还要即使传译,在小诗耳边复述老师讲的话。虽然累得半死,但是倒被迫学了不少圣经知识。老师调侃诗嫂说:现在你知道了吧,做好学生的同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说来惭愧,当初还是小诗牵引着我们,踏入教会的大门。小诗两岁那年,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于是平生首次迈进教会,就是为了让孩子参加主日学。我们和很多华人父母一样,自己对基督徒敬而远之,但是不抗拒甚至鼓励孩子跟基督教会里的孩子交朋友。可能我们潜意识觉得基督徒大概学不会坑蒙拐骗,所以希望自己孩子将来的人生里有这样的朋友扶持。当然这是一个颇为滑稽的逻辑,于是上帝及时改正了我们,免得我们继续本末倒置。

我们有时候也以小人之心度小诗,她这么努力认真地学习圣经、参加崇拜,是不是内心深处在跟上帝卯着劲?她的行动好像是在跟上帝说:你看,我是多么优秀的学生,你还好意思不快来拯救我?我早就先自声明,这是我们的小人之心,至于小诗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她到底是怎么理解基督信仰的,恐怕连她自己都未必说得清楚。但是即使她真的有如上所说的那种赌气情绪,这也无可厚非,世界上的宗教,绝大部分都是鼓动信徒跟他们的神讲条件的,不管是许愿要“重修金身”,还是带备了“三牲酒礼”,或者甘心成为“人肉炸弹”,抑或刻苦己身持律清修,都是有一定的条件和目的。简言之,就是把他们的神当成了神灯里的精灵,有事呼之则来,没事挥手请去,都不外这两种对神明的态度:要么请先办事,容后酬谢;不然就是先投血本,后得赏赐。前者是赤裸裸的贿赂,后者也没把神看得有多高,一个真正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还会需要人为祂做什么的吗?

也有教徒认为苦难是神给人的警告,人必须认罪悔改,甚至节食祷告,才有可能蒙神原谅和祝福。这一个说法比神灯里的精灵高一档次,给神多加添了赏善罚恶的自主功能,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认为神的心思意念,是简单到可以让人操纵的----我都认罪悔改了,你这个神还不赶快给我祝福?或者说:我都虐待自己了(节食),神你还不可怜可怜我?这都是企图以人的角度去理解神,就像小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猜度父母一样,其结局是注定要令人失望的。基督徒每日祷告,认罪悔改自省己身,这是得救重生之后自珍履步的必然行动,是每天的功课,不是可以拿来跟上帝讨价还价的筹码,正如孩子不应该拿每天做功课来跟父母讲条件一样。节食祷告也只是借饥饿来提醒我们肉体的软弱,从而更专注于灵里的追求,同样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德。

小诗对信心的理解,也是停留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和简单的因果层面,这也难怪,她从小就被教育得根深蒂固:做好事得奖赏,干坏事得惩罚。可是她不知道,我们眼前所看见的“苦难”不一定就是上头对我们的“惩罚”。几年前诗嫂每天逼着小诗练钢琴,她都是噙着一把辛酸眼泪勉强完成任务的,估计当时心里没少切齿痛恨她妈妈怎么这样刻薄寡情。直到有一天,她在教会的春节晚会上,为她们全班伴奏诗朗诵,才顿悟到那些“苦难”的价值。现在,在她聋哑半盲的日子里,她时常看着窗外发呆,我们想,她内心一定是在默默地等待上帝的回复。她早前还能说话的时候,常问我们为什么上帝要给她这些天赋?她画的粉笔画“夏威夷的夕阳”去年得了全郡美术比赛冠军;她是年级里小有名气的女诗人;她办事精细稳忍;她为人忠顺孝悌;她可以为上帝做很多很多事,为什么上帝偏偏要她瘫在床上什么都干不了呢?为什么上帝给了她这些天赋却都不让她继续发挥呢?为什么上帝爱她却不用她呢?上帝真的爱她吗?这些问题,我们一句都回答不了,这是上帝跟她之间的秘密,上帝对每个人命运的安排,本来就不是我们渺小的智慧所能理解的。但是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小诗会明白她今天的这些“苦难”是有价值的,虽然,不一定是这个世界的价值标准所能衡量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