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湖风信子

有心的日子有滋有味,有爱的生活有声有色;用普通的文字书写平凡和特别的日子,以朴实的语调讲述平静与心跳的生活。
正文

《孩子在学校遭遇欺凌(Bully)》

(2016-01-04 23:14:42) 下一个

Image result for school bully

 

    巧巧今天又没有去上学。不是因为这个新年的假期玩得太累,也不是她在家久了失去了上学的兴趣,而是因为她心里对上学的恐惧依然在,她不敢去学校,不敢去面对她害怕的人。

    这个情况的出现是在放假的前两天。那一天早上是和圣诞老人一起吃早餐,是巧巧盼了好久的日子。可是,早上快到上学时间了,巧巧忽然大哭,和妈妈说不想去学校了。妈妈感觉很奇怪,巧巧还没到上学年龄就爱到学校玩,每天跟着妈妈接送哥哥是她最开心的时刻,尤其是下午放学,可以在操场上玩好久,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到巧巧5岁上学前班到今年二年级,一直都是一个喜欢上学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对上学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

    巧巧妈妈回想这天之前的半个月里,巧巧久不久会说:“妈妈,学校很Boring!”或者是“妈妈,我不喜欢学校。”妈妈虽然心里有些异样,但是考虑到孩子可能有时候有些情绪,就是顺口一说,看孩子第二天照样好好地去上学,也就没当回事。后来巧巧又说“妈妈,我在学校很想你,我不要去学校了。”“同学们有时候吵架我不喜欢。”妈妈安慰了她,看她也没有什么和从前明显的不同,还是没把孩子的话特别重视起来。不过,在和其他妈妈交流的时候巧巧妈妈提到女儿的反常,其他妈妈就提醒巧巧妈妈多注意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异常情况。

    直到看到女儿大声哭泣泪流满面,巧巧妈妈才意识到,出大事了!果然,巧巧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地跟妈妈说:“妈妈,----我tell you truth,----我不想见到达西,----她要我带东西带钱给她,我如果----不带给她----她就会对我说很mean 的话。我怕----我不敢去学校----我不想见她----”孩子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安慰了巧巧,就说服女儿一起到学校找老师,开始巧巧不愿意,说“达西不让我告诉老师和妈妈,不然她就----”所以孩子才一直没敢和妈妈说实话。最后,妈妈硬是连劝带拉把巧巧带到了学校,那时候已经迟到了一个小时。

    趁孩子红着眼睛在吃圣诞早餐的时候,巧巧妈妈把情况简单地和巧巧班的老师说了一下。也许是整个学校的体操大厅是一片圣诞祥和气氛的缘故,也许是孩子们的声音和音乐声的影响,老师听了大概估计没太明白,当即认为是小女孩之间的打打闹闹,于是只是安慰了一下巧巧的妈妈。而达西的爸爸也去参加圣诞早餐了,听到老师对他说了巧巧妈妈反映的情况,他面无表情,也没有任何要交流的意思,也许在他看来也并不是什么大事。

    其实这已经不是两个女孩子之间简单的打打闹闹了,而是一种学校欺凌现象。这中间明显地存在着长时间的强迫和威胁,并已经给巧巧带来了很大的心里阴影。那个叫达西的是一韩国女孩,她和巧巧同班三年,虽然她和巧巧同龄,但是她个头大胖胖的,弱小的巧巧面对她自然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后来据了解,达西在学前班也曾经这样对待过另外一个中国女孩子,那个女孩子被逼迫得很有压力,妈妈到学校和老师反映了,但是感觉没多大效果,最终搬家转学了。到一年级又有另外一名中国女孩子被达西要求每天带小吃给她,甚至有时候还要求是双份,因为达西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姐姐。直到女孩的妈妈发现孩子明明不喜欢Cheese条,可经常还要带两条,一问孩子,才得知是达西要求的,也才知道孩子已经被强迫和威胁一段时间了。这个孩子的妈妈马上让孩子不要再答应达西的要求了。

    也许我们会想,为什么几个孩子都是被强迫和威胁很长时间才被家长知道,难道那个达西就这么可怕吗?

    在我看来,一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还分不清楚是不是欺凌,所以之前巧巧没有感到特别的难过,等她感觉到受到强迫和威胁又不能说也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孤独无助的时候,已经是听到达西的名字就害怕了;二呢孩子可能是语言上说不清楚,尤其是刚移民过来英文还不好的孩子,比如学前班受到欺负的那个女孩子;三是孩子的精神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谁也帮不上她,即使是父母。

    所以,家长如果对学校的欺凌(bully)现象有一些了解,平时对自己家孩子从学校回家有异常情况多一些在意,那么即使受到欺凌的孩子不敢向父母坦诚这件事情,父母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很好的帮助和安慰,而不至于让不良状态持续很长的时间。就算自己家孩子没有遇到,也可以用来提醒其他不懂这种现象的家长。巧巧的妈妈就是得到其他妈妈的提醒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当问题出现了之后,怎样帮助孩子去面对,如何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也许我们想象,对方不就是一个小孩子嘛,只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今后不要理那个欺负者就好了。可是,情况往往不像我们家长想的那么简单。

    当天放学,应巧巧妈妈的邀请,我们几个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到巧巧家玩,一方面巧巧妈妈希望巧巧在和朋友玩的时候忘记不愉快的经历;另一方面也让大孩子们教教巧巧怎么用孩子的方法去面对达西。哥哥姐姐们和妈妈们都对巧巧说,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要坚决而大声地说“No!”或者大声地喊“Help!”。巧巧点着头,答应着。然后高兴地去和她的朋友们玩了,似乎又回到了开心的状态。可是巧巧妈妈说,当小朋友们离开之后,面对妈妈说的拒绝达西对实物和钱的索求,不要理会达西的威胁,巧巧难过地抽泣着很无力地说:“Mom,you don't know how hard to do this in my age----very ,very hard----”

    这是孩子的无助的呐喊!在她的角度,用她的心理去面对,才会发现,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原因,正是因为对于那些受到欺凌,尤其是长时间的压迫和威胁下的孩子,很难一下子从中解脱出来。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本身有很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不喜欢的人的时候,也许脑海里已经出现了魔鬼类的幻影,所以就算是隐隐想到那个欺负者的名字都忍不住身体发抖打颤,更别提去面对了。巧巧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鉴于达西的所做给巧巧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而班级老师又似乎不太当回事,巧巧妈妈便约了校长先生第二天早上面谈。校长先生听完巧巧妈妈的陈述后,对她说,巧巧班的老师知道详细情况后会和他一样重视的。他表示面谈结束后他会马上到班上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话,他说他会告诉巧巧学会拒绝,对于让自己不舒服不喜欢有压力的人或者事情要求大胆说“No!”。校长真的这样做了,巧巧回家也对妈妈说了校长的话。可是过了一会儿,巧巧又担心了,因为校长和达西谈话是没有巧巧在场的,巧巧不能肯定校长说的是不是真的,达西会不会继续欺负她。这样恐惧和反复的心理与行为,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对孩子的折磨会让家长心痛,所以孩子和家长都会有压力。

    有的父母会生气激动直接想去找欺负者,这是不理智的行为。这样等于是成人在没有得到对方父母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找孩子,这是不允许的,这样反而变成无理了。也有父母看到孩子没有很快走出阴影就去找老师学校吵,我个人以为不可取。不能因为老师或者校长没有和家长一样激动或者义愤填膺就认为他们没有尽力或者不负责任。

    如果把被欺凌出现心理阴影的孩子看作病人,老师校长算作医生,那么家长就是病人的家属。当医生帮助病人开出了正确的药方用了合适的药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病人康复了,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病人病情的好转快慢取决于家属的照顾和病人自身的抵抗力。巧巧妈妈和校长先生的面谈我也在场,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学校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校长先生给出的处理方法和意见,我感觉是正确的。校长先生听完巧巧妈妈的陈述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是我看到校长先生还是明显有些激动,因为不管是巧巧和达西的情况,校长先生都不希望看到,他对两个孩子都有爱护和教育的责任。巧巧妈妈情绪波动很大是正常的,一方面巧巧是她的女儿,她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她希望巧巧尽快好转,可是孩子的爸爸又在国内帮不上忙,听到这件事情也是很激动,无形中又添加给她了一份压力,所以一切都要靠巧巧妈妈自己。这相当于在像往常那样照顾了巧巧和哥哥生活之外又多了一份工作,身心的疲劳可想而知了。

    说到照顾病人,家属可能有压力,但是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来,尤其病人还是一个孩子。所以我对巧巧妈妈说,她自己有什么压力,任何时候和我们说多久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情绪不稳,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问题很严重,连妈妈都对付不了。那么妈妈安慰孩子的话,孩子就不敢太相信。孩子会不停地和妈妈倾述以缓解压力,妈妈要耐心的听取并给与安慰和解释。说到这里,我要说一句,其实做妈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说完家属的照顾之后,还要说到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就是指巧巧自己需要通过这件事情成长,学会如何让自己学会处理这类事情,用校长先生的话说就是变得Strong,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帮助。校长先生告诉巧巧,有任何麻烦碰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去找他,这一点是加拿大学校的特点,校长跟个打杂的似的,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去对他说,他对孩子们很亲切,孩子们跟他关系都不错。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处理方法,巧巧在被威胁之后还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过,所以任何的办法都可以对孩子讲,不要嫌啰嗦,因为孩子未必知道。另外校长先生还带着巧巧去找过达西,当面对达西亲口说出自己不愿意帮达西带东西了。虽然巧巧还是有恐惧心理,但是好歹她这样做过了,也看到其实拒绝之后并没有出现什么可怕的后果,这很好的帮助她迈出了今后说“No”的第一步。

    在家里,妈妈也和巧巧说有同学需要她带东西最好和妈妈讲,经过妈妈认可才能把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巧巧有疑问,学校提倡要share,要nice,如果她拒绝同学的要求,是不是就不友好了。原来巧巧之所以听从达西的要求,不光是受到达西的威胁,还有所受到的价值观的引导。这也是不少孩子疑惑的地方:不把东西分给同学,同学就会说自己不友好,对小孩子来说这个罪名不轻啊!可是,孩子需要慢慢懂得,分享必须是在自己没有压力心甘情愿的状态才是愉快的,做朋友也是可以选择的。并且现在孩子们还没有自己支付生活的能力,实物和钱都来自父母,而父母只对自己的孩子有抚养的义务,巧巧带的食物和文具是巧巧妈妈为巧巧准备的,巧巧妈妈没有为达西准备东西的义务,而为达西准备东西是达西妈妈的责任。其实在学校食物是不分享的,因为有些孩子对不同的食物过敏。这点老师肯定说过,孩子往往担心友谊而忘记了这一点。而把文具和钱分给其他孩子,如果那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那不是害了那些孩子吗?所以,巧巧必须听妈妈的话,分享东西之前要得到妈妈的同意。有些道理小孩子还不理解,但是还是要鼓励他们按照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去执行,因为这些要求是为他们好的,等孩子大了慢慢会明白的。

    巧巧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克服心理的障碍,重新回到以前毫无心理压力地去学校,轻轻松松享受学校生活的状态。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巧巧会成长,巧巧妈妈也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