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同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个人资料
正文

印度洋文明马上就要开始了

(2023-03-10 19:53:12) 下一个

印度洋文明马上就要开始了

从今天的一则新闻可知,印度洋上的气时空非常大,这是过去没有意识到的,过去都是猜测中国和印度地下的气场变大,导致经济发展和疫情好转,但是,没有意识到印度洋上面的气时空是如此之大。

下面的新闻说,热带气旋“弗雷迪”有望打破纪录,成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弗雷迪”形成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岸一带,2月6日获得命名。它十分罕见地向西横穿整个印度洋,影响了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岛,于2月21日登陆马达加斯加,又在2月24日登陆莫桑比克,导致莫桑比克和位于其西侧的津巴布韦出现强降雨和洪水。随后,“弗雷迪”东移至莫桑比克海峡,从温暖的海洋中“获得更多能量”,再次袭向马达加斯加。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说,印度洋上面的气时空太大了,可以一直支持热带气旋“弗雷迪”从澳大利亚西北部横穿整个印度洋,假如没有很大的气时空支持,肯定不会横跨整个印度洋的。

既然知道印度洋的气时空如此之大,我们看见了什么?

我们看见了印度的疫情现在是全世界很低的,几乎与中国持平,要知道,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气时空,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疫情控制好,是有气场足的原因的。

将来印度洋的气时空会越来越大,预示着印度洋文明的到来。

印度洋文明的到来,与中国的关系:

印度洋文明的基础是气时空增大,而增大的气时空直接灌入云南和四川,而最受益的是重庆市和成都市。随着印度洋气时空的增大,一直会沿着过去的中国弧,到达辽河一带。

“中国弧”的想法来源于童恩正“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假说,北起东北三省和赤峰地区,经内蒙古河套、陇东、青海东部、川西,连接西藏东部与云南。在“中国弧”的西侧,古代文化发展的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以独特的面貌示人,踏着不同于欧亚“草原”的发展步伐。而“中国弧”,是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前面提到的种种“接纳”与“拒绝”都首先发生在这个中间地带。在罗森的许多论述中,“中国弧”和中国物质文化的抵抗力,是理解欧亚历史长时段效应的一把钥匙,是一个“超稳定结构”。

中国弧是印度洋气时空的气贯长虹的结果,其实,苏美尔文明也是印度洋气时空作用的结果。

美丽的“中国弧”属于世界

中国从来就不是自外于世界的,我们的祖先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扬弃、创新,生发出自身特色

上书房:您提到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被西方学者提炼成一个更吸引人的人文地理学概念——美丽的“中国弧”,这是否是全球文明史视角下的古代中国的缩影?

许宏:“美丽的‘中国弧’”,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提出的。她把古代中国的版图分为3个区域,东南的中原地带、西北方的草原地带,以及在它们之间的弯弯的、半月形的区域,就是“中国弧”。

罗森教授认为,在“中国弧”的西侧,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步伐和整个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同步;在“中国弧”的东侧,古代中国则是另一种独特的面貌,与欧亚草原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正是这个美丽的“中国弧”,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弧”是理解欧亚历史长时段效应的一把钥匙,是一个“超稳定结构”。更有学者指出,半月形文化带的形成显然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中国弧的核心是三星堆,而现在,在全世界气时空下降的情况下,重庆和成都表现出了异常的活力,这是印度洋文明的开始,我们相信,四川文明,或者蜀文明会再次发扬光大。

2019年秋天,我到了重庆和成都一趟,感受到了那里的气时空是非常大的,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的,而当我到了北京的时候,没有感受到那种气时空的温馨之气。说明,几年前,四川已经在享受印度洋气时空文明了。

印度洋文明的气时空会一直延续到内蒙和东北三省,将来这些地区会发达的。

 

热带气旋“弗雷迪”挑战持续时间最长纪录

【新华社微特稿】世界气象组织9日在其网站发布新闻稿说,热带气旋“弗雷迪”有望打破纪录,成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
“弗雷迪”形成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岸一带,2月6日获得命名。它十分罕见地向西横穿整个印度洋,影响了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岛,于2月21日登陆马达加斯加,又在2月24日登陆莫桑比克,导致莫桑比克和位于其西侧的津巴布韦出现强降雨和洪水。随后,“弗雷迪”东移至莫桑比克海峡,从温暖的海洋中“获得更多能量”,再次袭向马达加斯加。
“弗雷迪”眼下再次从马达加斯加向莫桑比克一带移动。依照美国《纽约时报》本月9日说法,预计它将从11日起为莫桑比克带来更多强降水和风暴。世界气象组织留尼汪岛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说,受影响地区降雨量预计将达到100至150毫米的大暴雨级别,中心地区降雨量甚至可能翻倍。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弗雷迪”已经造成至少21人死亡。
世界气象组织下属机构计划在“弗雷迪”消散后成立评估小组,以确认它是否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当前主要争议在于,“弗雷迪”曾减弱至热带风暴以下级别,而热带气旋只有在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强度时才能获得命名资格。
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是飓风“约翰”。它形成于1994年,持续了31天。(完)(荆晶)

从疫情看,下面的大西洋文明和太平洋文明的气时空在下降:

    北大西洋的北赤道洋流出现在北纬15度至北纬 20 度附近,向西流进墨西哥湾,称为墨西哥湾流, 又简称湾流。此外,南赤道洋流在南美洲圣洛克岬 分流,有一部分水流也会沿着南美洲的东北角经加 勒比海注入墨西哥湾。因湾流是由南北赤道洋流所 合并而成,故其温度和湿度特别高,而且流速大, 对沿岸气候影响特别明显。 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的母体其实恰恰就是 墨西哥湾暖流,因此人们也经常将这两条暖流合二 为一,称之为墨西哥湾-北大西洋暖流。这支洋流沿 着美国东岸向北流,直趋欧洲海岸,经冰岛、英国 之间,深入挪威沿岸。另有一部分转向南流,经伊 比利半岛沿岸,称为葡萄牙洋流;并且继续向南沿 着北非西岸流动,称为加那利洋流,属寒流性质, 最后流入北赤道洋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墨西哥湾暖流也深刻地改 变了北半球的气候,它促成的北大西洋暖流释放的 热量不但使得欧洲平均温度较高,也使得亚洲西北 部地区温度较高,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可以深入亚欧 大陆内部,直达我国新疆部分地区。 不仅如此,北大西洋暖流还影响了大半个亚欧 大陆的气候,欧洲的气候温和多雨,十分适宜人类 居住,这里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近几百年 来更是一直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从纬度上来 看,欧洲地区的纬度是相当高的,同纬度的世界其 他地方温度都要低于欧洲。 从以上大洋环流描述中,我们最关注的是这个 描述:其温度和湿度特别高,而且流速大。这不正 是高能量的流动产生高气场吗?流动范围:北美和 西欧。 所以,我们把北美和西欧的现代文明称之为北 大洋环流文明。

    北太平洋环流:表层有一个顺时针环流,包括 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利亚寒流等; 赤道附近的温暖海水通过环流流向南北极海 域,极地寒冷的海水通过环流流向赤道海域,构成 了世界大洋的环流。大洋环流是维持地球热量平衡 的重要因素。对陆地气候影响最大的海流是黑潮和 墨西哥湾流。 黑潮,又称日本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 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于墨西哥湾暖流之后。自 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域,沿着日本往东北 向流,在与亲潮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 黑潮将来自热带的温暖海水带往寒冷的北极海域, 将冰冷的极地海水温暖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黑 潮得名于其较其他正常海水的颜色深,这是由于黑 潮内所含的杂质和营养盐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 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当的快, 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回流性鱼类一个快速 便捷的路径,向北方前进,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 为数可观的回游性鱼类,及其他受这些鱼类所吸引 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 黑潮流速约为 100 至 200 厘米每秒(39 至 79 英寸每秒),厚度约在 500~1,000 米(1,600~3,300 英尺),宽度约 200 多公里。于日本四国的潮岬外海 测得海水流量达 65,000,000 立方米每秒(2.3×109 立 方英尺每秒),约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流量之 360 倍。 黑潮年平均水温约摄氏 24 至 26 °C(75 至 79 °F),冬季约为摄氏 18 至 24 °C(64 至 75 °F), 夏季可达摄氏 22 至 30 °C(72 至 86 °F)。黑潮也较 邻近的黄海高 7 至 10 °C(45 至 50 °F),冬季更可高 出 20 °C(68 °F)。 黑潮的高温高盐水来自太平洋赤道海域,从 菲律宾以东海域开始转向,紧贴我国台湾省东部进 入东海,沿冲绳海沟流向东北,经日本列岛沿海直 达北太平洋。黑潮像一条海洋中的大河,宽 100-200 公里,深 400-500 米,流速每小时 3-4 公里,流量相 当全世界河流总流量的 20 倍。 高温高盐的黑潮水,携带着巨大的热量,浩 浩荡荡,不分昼夜地由南向北流淌,给日本、朝鲜、 韩国及中国沿海带来雨水和适宜的气候。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最关注的是:高温高盐的 黑潮水,携带着巨大的热量,浩浩荡荡,不分昼夜 地由南向北流淌。这浩浩荡荡的能量流动产生了巨 大的气场。流动范围:东亚。 所以,我们把北太平洋暖流产生的文明称之为 东亚文明。

     除了以上北大西洋环流文明和北大太平洋文明 外,还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文明和巴西暖流文明。 南太平洋:表层有一个逆时针环流,由南赤道 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 大西洋:其南部和北部各有一个环流,模样大 体与太平洋相仿。北大西洋环流由北赤道暖流、墨 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组成;南大西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 本格拉寒流组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