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粒沙里的天堂 ——记美西峡谷之旅

(2016-09-14 19:08:19) 下一个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可别一头栽下来呀——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

                                               ——史铁生 《墙下短记》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淮南子.说山训》

一、前言

人真是矛盾的家伙。迷恋着未知的可能性,却又追求确定的安全感;就像想要在某个地方安定下来不走,却又向往路上的生活。于是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前行。但是,当我看到2016第一天清晨犹他州碧蓝的天空下绵延不绝的红色山地时,我知道,在这趟旅行出发前的畏缩、纠结、担心、厌烦,全部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兴奋、惊叹、勇敢、继续。在那些一粒粒暗红色的砂砾中,我窥探到整个天堂。

这次旅行持续四天时间,跨越美国西部三个州:内华达州,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三个州紧邻,内华达州以沙漠地带为主,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则以山地、岩石、峡谷为主。我们的旅行从加州出发,经由内华达,到达犹他州,然后进入亚利桑那,最后返回加州。整个行程约有2700迈,途径赌城拉斯维加斯,Zion国家公园,Bryce国家公园,羚羊谷,马蹄湾,大峡谷。循序渐进的自然风光,让我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下面听我一一道来。

 

二、赌城拉斯维加斯

早就听说了闻名遐迩的沙漠赌城,大约四年前去过一次,这次算是重游,然而却有全然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它之所以有名,不仅仅因为它是唯一一座人工硬生生地在一毛不拔的沙漠之中建立起来的华丽都市,更在于夜幕下它的繁华艳丽、霓虹闪烁,让世界上无数人驱车前往,就是为了一睹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风采。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我把这八个大字送给拉斯维加斯。

 

夜幕下的拉斯维加斯是霓虹灯的天下

跨年夜当天警力完备,不仅有一个街区就两三辆的警车,满街的警察,还有这些帅气的骑警

赌城最繁华的街道拉斯维加斯大道全线封车,成为游客和街头表演者的天下,每个人不畏严寒等待跨年;

 

每一个赌场内都人头攒动

从夜店回来不畏严寒的姑娘们,当时室外温度零下

 

我们是决定要看跨年烟火的,所以一直等到了12点。最后实在走累了,不得已在一家赌场的台阶上坐下休息。看着这霓虹闪耀,歌舞升平的城市,看着这些兴奋不已,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看着在一台台老虎机,赌桌前喝酒抽烟的赌博游客,我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然后就是跨年烟火了。

 

Paris Casino的烟火映衬着“埃菲尔铁塔”

 

等待跨年倒计时和烟火的人们兴奋地挤到街上

烟火结束之后散去的人群,其实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人们齐声高呼倒计时上的数字,陌生人见面互道新年快乐,男男女女互相拥抱。有那么一瞬间,我对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的厌恶减少了几分,心里好像更加柔软了一些,因为我看到某些美好某些希冀某些上帝本来就已经安放在每一个人心中的温暖。我想,无论什么都无法消磨人们对于全新一年的盼望和祝愿:或许去夜店的姑娘渴望找到一生的依靠,或许单亲妈妈渴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或许离婚的女人盼望新的一年更加独立自主,或许富有的生意人希望新年一家人平安,甚至妓女、吸毒者、偷盗者,或者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的人,都含着微笑看漫天的烟火,向着自己心中的美好祈祷。

准备离开拉斯维加斯的路上,我在这条赌城最繁华的大道上看到一些抗议赌博,抗议色情的示威者,应该是某些宗教人士。有一个牌子上写着,“Pornography is sin. Jesus can save you from sins.”我盯着这个牌子,若有所思。

 

三、Zion国家公园

离开拉斯维加斯我们驱车前往犹他州,在犹他州一个小镇St. George的旅馆住下,等待着第二天一大早的Zion国家公园之行。第二天早上,灿烂阳光碧蓝天空让我们迎来了2016年的第一天,心情大好,兴奋紧张,我们不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会是怎样的风景。

我们住的旅馆离Zion国家公园仅有半小时车程,一路上就已然开始领略独特的美西风光——蔚蓝的天空,突兀的山丘,红褐色的土地,笔直的公路,枯黄的矮木丛,这就是犹他州。熟悉圣经的人对于Zion这个名词应该很熟悉,不过,此Zion非彼Zion了。对于为什么把这座犹他州第一座国家公园取名为Zion?它跟耶路撒冷的Zion有没有联系?带着这些疑惑前往Zion国家公园,希望找到答案。

拜好天气所赐,路上随便一张照片都美如画

一路上几乎没有人烟,这样稀稀落落的几处房屋已是惊喜

这里典型的绿色植被,于是从上往下的颜色是,蓝,白,红,绿

到达了Zion国家公园的入口;入口之后不远处是收费亭,30刀一辆车,我们买了annual pass,适用所有的美国国家公园

里面有个简易的vistor center,你可以在这里问各种问题,包括路线,寻求旅游建议等等

沿着这条公路开,一步一景,如同在眼前缓缓展开的一幅画卷

图片就到此为止吧,照片完全无法反应Zion的宏伟壮观,任何言语更是匮乏到微不足道。一路下来,我都是仰着脖子看完的。有雪,有山,有树,有溪流,这就是Zion,如同巧夺天工的大型盆景。

查了网络资料,原来取名为锡安国家公园,确实有典故。犹他州的盐湖城是摩门教大本营,这座锡安国家公园就与摩门教相关。想起来刚刚来到美国时被两个西装楚楚的传教士敲过门。

其实,现在回头想想这一段旅程,于心并有戚戚焉。幸好我们是从Zion国家公园开始的,用大峡谷作为结束,如果倒过来,Zion的宏伟壮观在Grand Canyon面前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当然这是后话。

 

四、Bryce国家公园

从Zion有一条岔路直接可以通往Bryce国家公园,这条路上也是风光无限好。一路开,一路照相,一路海拔增加,一路温度下降。

就是这条层岚叠嶂之间开辟的一条公路带领我们去往Bryce

一路上享受着岩石组成的饕餮视觉盛宴,这一块是如牛粪一般的岩石

海拔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我们遇到了如雪域高原般的风景,这个用栅栏围起来的雪场,一群牦牛在悠闲的吃着草料。这里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是另一番世界。

高原上的公路伸向前方,夕阳被我们抛在脑后

在夕阳的照射下,远处的群山让我想到——碳烤三文鱼LOL

当天晚上我们的栖息地,就在89高速旁边。

周围全是雪地,山丘和树林,没有商店,没有村落,没有人烟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住的地方在一片荒郊野岭处,晚餐是在十几迈之外的一个小镇上解决的。当天晚上好冷,我们驱车去找传说中的小镇,典型的西部小镇,一个个木质小屋,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告诉你这家店的名字,只差一个骑马的牛仔了。我们找到一家当地美国小店,吃着homemade American food,感受美西的风土人情。我想起刚刚看的《the hateful eight》,还有当年害怕到用手挡住眼睛的《老无所依》,充满着粗俗,充满着暴力,充满着原始,这就是美国西部吧。不知怎么,我这样崇拜小资的人居然有那么一丢丢感受到了这里粗犷的美。

 

五、羚羊谷和马蹄湾

羚羊谷和马蹄湾都在Page小镇附近,我们也顺势把第三天的住宿地点定在Page。Page小镇孤零零地在89号公路旁,周围只有峡谷、荒野、河流。走进Page的路上,我们路过了

亚利桑那州毗邻墨西哥,据说有大量墨西哥移民在这里定居。

Page小镇就在前方

行车途中经过的峡谷,名叫Glen Canyon Dam。没错就是建在这个大峡谷上的水坝

Glen Canyon Dam,下面那条河流是整个page镇的命脉,全镇人民都靠着它,叫做Lake Powell

到达Page镇的当天,我们赶去了马蹄湾;这些都是坐在马蹄湾边上的游客,不禁为他们的胆量点赞,只要一靠近悬崖一米以内我就两腿发软

马蹄湾全貌,下面这条河流应该就是Lake Powell

来到亚利桑那必然要品尝墨西哥美食,这家典型的墨西哥餐厅,用各种太阳的饰品装饰着,散发着原始的土著风味;食物非常不错。

在Page小镇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向着羚羊谷出发。羚羊谷分上羚羊谷和下羚羊谷,我们到达的当天,上羚羊谷的票都卖完了,所以我们决定去下羚羊谷。下羚羊谷不需要提前预约,直接去景点那里买票。开始上图。

 

这张图不能不发。在page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还未七点,酒店阳台外面的景色,把一切美好的字眼用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都不为过

 

下羚羊谷买票点,当天天气还是非常不错的

羚羊谷附近的地形地貌大致都是这样,非常奇特

要进去下羚羊谷了

贴几张羚羊谷内部照片吧,确实非常神奇;但是实际看到的岩石颜色没有照片这么好看

下羚羊谷非常狭窄

下羚羊谷出口,看到有多窄了吧

 

如此形状怪异的地下岩洞,全然是由于四个因素造成的:风,沙,水,阳光。缺一不可。巧合中有着必然,必然中又巧合得天衣无缝。

Page命脉:Lake Powell

 

下羚羊谷的tour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一上午的时间就足够游玩了。我们去看了看Lake Powell,然后下午准备去大峡谷。在去大峡谷的路上,两旁全是旷野,其实开起车来是非常舒服、心旷神怡的。我想起史铁生的《墙下短记》里的一段话:“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可别一头栽下来呀——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大概是因为人本性都有想要拆掉墙、逃离墙、坦诚相对的向往,所以喜欢这样没有任何东西遮住眼目的荒原和旷野。

 

六、大峡谷

从page小镇开去大峡谷国家公园大概两个半小时吧,所以我们预计在高速旁吃午饭,下午一点左右可以到达。大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由科罗拉多河流冲蚀数百万年才得以形成今天的奇观。其实说“奇”,个人认为没有“奇”过羚羊谷。让它立于世界七大自然奇怪之列的,我想在“Grand”这个字眼上吧。确实,大!

去大峡谷的路上,全是红土荒砾式土地,一毛不拔之地;在途中还遇到了下面这个峡谷,像是为大峡谷的登台表演抛砖引玉一般,来了一场前戏。这场前戏,就把我震到了。

好了,大峡谷来了

千百万年前,定居于此的是北美大地的主人——印第安人,这幅图画出他们的生活形态

大峡谷沿途有很多风景点,有的风景点有这样的灯塔,供游客登高观看大峡谷全貌;灯塔里面有印第安文化的壁画,当然也少不了纪念品的店铺

不怕死的歪果仁站在护栏外的一块小悬崖边照相,他是否知道一句著名的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哈哈,开玩笑,其实是为他的勇气点赞!(见红框框)

再一波大峡谷图片来袭

没错,你或许会觉得,从图片中看到的大峡谷也不过如此。其实现在写这些东西的我身临其境于大峡谷,也这么想。或许它的名声太过响亮,对它的期望值太高,等到它真的登台表演时,更容易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确实,站在观望台上向下看去的大峡谷,只是一片寂静山谷,只是那样静静地摆在你的面前,默默无言。你无法体会它的险峻,无法感受它的恢宏,无法真实地踏上它的土地,去看看风、水、沙、河流被时间这个魔术大师创造出的丰功伟绩。真切感受大峡谷的方法是带好装备,徒步旅行。大峡谷提供很多条hiking路线,供游客选择,最短的大概两个小时走完;最长的,估计一天一夜都不行。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冬季,并非hiking最好的季节;另外,也没有戴上装备和鞋子,只得作罢。带着一点点地遗憾和不舍离开大峡谷,也是让人回味的。至少,提供了再去一次的理由。

 

七、结束语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汽车呀、火车呀、飞机可别一头栽下来呀——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

                                                  ——史铁生 《墙下短记》

这篇游记的结尾,再把史铁生《墙下短记》中的这段话摘出来。人为什么喜欢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呀?是不是就是想要追寻那种广阔无所限制的感受呢?身处城市各种围墙中的我们,只有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才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宅到骨子里的人。但是我喜欢旅行。这很矛盾吧。其实并不。旅行之于我,在于它让我脱离原本循规蹈矩的轨迹一般的生活,偏离到更广阔的空间,仿佛与原来是个平行一样的空间,去感受毫无限制的生活。这是否就是拆掉生活的围墙,出来透透气的爽快感呢?或许是,或许只是把头埋入沙滩的鸵鸟,用自己想象的宇宙盖住周遭的现实。也或许只是厌倦了一成不变的原本生活,改变一下,刺激一下快要生锈的感官神经。

从大峡谷游玩结束的我们,思考着是在路上再住一晚还是连夜驱车回到圣何塞。三个人一致选择了后者。九个小时的车程,这个看似疯狂地举动,却显示了我们三个人一致的心声,太想回到家里了,太想回归原来的轨迹了。人就是这样矛盾。

无论如何矛盾如何纠结,既然决定了,就启程吧。九个小时之后,我们又会面对原来的生活:工作的面对老板同事,学习的面对老师同学,还有锅碗瓢盆,一地鸡毛。还是一样充满鸡毛蒜皮陈皮芝麻的生活,但是好像也有些不一样了:带着一丝满足,带着一丝幸福,带着一丝丝的希冀和盼望,安然入睡。这段美西之旅,仿佛一个美好的梦,珍藏在记忆深处。

直等到翻起这些照片时,才会回想起,从那些一颗颗红色的砂砾中,所看到的天堂。

 

林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