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清照的婚姻,她不说别人不知道,她说了别人就可以评论,嘲讽,笑话。

(2016-01-10 14:57:21) 下一个

李清照嫁了赵明诚,心里总是不甘。她觉得还是项羽那样的人值得爱。是一个不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很赞赏李清照,因为她喜欢有血性的汉子,不喜欢唧唧歪歪的官家,酸不拉几的文人。

我很同情李清照。

李清照无疑是中国古代女作家中的“花魁”。但决定这一地位的,主要不是她的才情,不是她书香门第的出身,不是她琴棋书画的修养,不是她绝妙好词的创作,而是她与丈夫赵明诚的志同道合,是他们俩的夫唱妇随、同甘共苦。“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的不同在于有“德”更有“才”,但“德”永远是无法动摇的根基。李清照是所有中国文人的理想妻子,构建他们意想活动的不仅是李清照的那些词,还有一篇散文:《〈金石录〉后序》。


然而,李清照在此序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某些词句分明是她在和丈夫唱“反调”。她并非一直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的婚姻其实出现过裂缝。我深深感到,一种隐性的对古代男性文化价值观的抗争贯穿了《〈金石录〉后序》。这种抗争的传达,在李清照那里可能是不自觉的。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当时赵21岁,正在太学念书,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故经常把衣服典当出去,以之购买金石器物。这段文字描述了他们共同研究金石的乐趣,是他们志同道合的一个证据。但其中一个词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果实”。原来他们从相国寺的庙会里买来的不仅有“碑文”,还有“果实”,有时令水果,有地方特产,总之,是吃的东西。真正引发李清照对这段新婚生活回忆的,不是碑文,而是果实,因为味觉的记忆是最持久的。李清照通过“果实”使“咀嚼”一词复活了它的原初义;同时又颠覆了存在于诗文中的那种压抑,用舌尖的快感反抗精神的快感。


结婚后两年,赵明诚做官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有了最初的裂缝。收藏金石原本只是一种兴趣,现在变成了志向。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十三日,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府,独自赴建康面见皇帝。这段文字写的是夫妻俩分别时的场景。这其实是一场夫妻间的争吵,但一直被误读了。李清照问丈夫,如果敌人攻破城池,必须逃难,拿这些金石怎么办?赵明诚给她安排了一个顺序,先丢什么再丢什么,最后,“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李清照这次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在赵明诚看来,如果李清照没有和宗器同归于尽,这不是由于她惧死,而是由于她忘记了该这样做,“勿忘之”三个字剥夺了李清照自由选择的权利。“遂驰马去”,丈夫就这样驰马而去,将自己抛弃在这个纷乱迷茫的世界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Diana-Sun 回复 悄悄话 这个不太同意。
能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不会把性命放在首位来考虑。
李清照后来和后夫为了这些金石打官司,是冒着身家性命、身败名裂而一意为之的。所以我认为她本意也是愿与金石共存亡,只不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得以。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这观点很是新颖,身为女子,李清照更为感性一些吧,奇女子的声声慢,谁看了都会赞声不断的,岂止是赞声不断能表达的。。。
思念青荷 回复 悄悄话 博主的见解好独特,容我消化消化,一直羡慕二人煮酒泼墨香的日子,叹明成早去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