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国点滴 - 华山与西岳庙的沉思

(2016-08-10 18:35:32) 下一个

【5月17号,西岳庙】与人头涌涌摩肩接踵的华山相比,西岳庙冷清的可怜,但却藉此而更能让人品味其中历史的沉淀,也正因为冷僻,所以在文革时没有受到什么破坏。此所谓祸福相倚。西岳庙是整个西北行中所见到的保存并修复最好的大型古建筑群。明清两代的殿堂与石碑大多还完整而清晰。

相比之下,索道与拓宽的山路使华山变成了城市公园,并实现了现代式的履险如夷。一通缆车嘟噜噜十几分钟就到了峰顶,不过就像坐地铁出去买菜一样。南峰顶上,集市般煕煕攘攘,挤满人在山头自拍群拍或排长龙等着走那一点都不会刺激的所谓长空栈道 - 两条保险铁索缚住,还玩什么心跳?把头伸出悬崖却痛心的发现山沟里悬崖上有各种垃圾。祖宗几千年留下的美景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成这样?这是整个社会体系还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华山景区的人都来西岳庙,这里恐怕也躲避不了被糟蹋的命运。

华山满山谷的塑料袋、汽水瓶、食品包装,应该是近二十年的事。以前的华山,险峻难爬,带不了什么东西。反过来,当地的山民也一样不爱惜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我就亲眼见到一个农妇,把卖完东西后装满垃圾的塑料袋随手扔到悬崖下去,而垃圾箱就在十来步远的地方。可能是华山管理机构要求他们必须把垃圾带下山去,而山民们又懒得这样干。这跟我们乡下一样,现在已经是广州市的一部分,村里有很多富丽堂皇的高楼,但公共的下水道,沟渠,市场还是一样的脏乱。告示牌上大字写着“勿丢垃圾”,下面却是垃圾成堆。也不知道是因为先有垃圾,还是先有告示。

不应该断然说这些是人性的恶,但至少是自私和短视。没有艰难的攀爬与手足并用,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感便日减。“慎独”是传统文化修身中很重要的功课。“暗室偷心,神目如炬”。如果不相信“神目”的存在,应该有良知与责任感吧?再退一步,也至少应该保护这片为当地生财的地方吧?

在山寨式古境泛滥的今天,随便一座佛寺道观神庙土地祠,里面都是香火鼎盛,还有四处跪拜的人群。而黄帝陵更是摆出一副极富气派排场的祭祖盛举,政府要人,影视明星,商界大腕,纷纷去上香参拜。与豪华壮观的黄帝陵相比,西岳庙是如此清冷。同样,三年前去泰安时,对比已成为政治图腾的孔庙,岱庙(青帝庙)也是一片寒酸寥落。青黄白帝,同为封神,帝命却如此不同啊。为何厚此薄彼呢?如果西岳庙里的白帝有知,不知道会不会跳出来说他才是中国人的始祖。倒不如去广东韶关那边,守住丹霞山那块元阳石,多少求子的女人和求一阳先天功的男人自然把香火祭品送来。

我们的文化喜欢玩些玄虚概念,玩玩就成真的,把自己套牢了。大家由炎黄子孙一词,把黄帝个性化形象化血统化。空中画了个圈,成为藩篱,像金箍箍着自己。文化快餐及浅薄的电视剧更把历史娱乐化。没有电视剧,很多人不知道蚩尤与共工这个传说。而又因为电视剧,蚩尤与黄帝便从一个抽象的民族精神与传说,变成了演员的具体面谱与相框。

西岳庙在互联网上已很多介绍,却鲜有人提到那里的牡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林始盛开。在那里还赶上了牡丹花开,让几位从南方来的女众兴奋得如见初恋情人。令人扫兴的是被告知中央领导下午要来(早上去华山),要尽快清场,打扰了我远望着华山品茶的逸兴。入乡随俗,此乃国情。我连续几天在网上查,想看看是哪一位中央大员,却一点消息都没有。

沿着宽可跑马的围墙,我们穿过勾心斗角的阁楼,离开了西岳庙。庙门前有位老太太在桑椹,只花了5元钱就一大袋,鲜甜多汁。只是双手和嘴巴都被染紫了,洗也洗不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fonsony 回复 悄悄话 我就亲眼见到一个农妇,把卖完东西后装满垃圾的塑料袋随手扔到悬崖下去,而垃圾箱就在十来步远的地===============教育教育.教条毛,格杀勿论。
磨不开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