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2016-07-28 05:00:28) 下一个

首先应该说明,这里的“文明”不是“文明礼貌”的文明。这里的“文明”是“人类文明5000年”的文明,此“文明”的含意是“社会”,“市民”,源于拉丁语词根“civil”。这样一个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社会中有复杂的管理机构(政府、国家),社会中有不同阶层(使管理成为可能),有细化的劳动分工和大城市(万人以上)。

人类之所以能在5000年前进入文明社会,根本原因是发明了文字和青铜。如果没有文字,人们无法明确市民的责任和义务,城市无法管理。如果没有青铜,人们还只能停留在“石器时代”,生产效率不可能有本质上的飞跃。没有青铜,也不会出现细化的劳动分工、繁荣的贸易,和社会的分化。

青铜和文字的诞生当然不是偶然的,“社会”和“农业革命”(包括定居、农耕、畜牧、水利等),是导致文字和青铜问世的必要前提。或者说,它们孕育了“文明”的诞生。从迄今发现的实物来看,最早的文字和青铜都是5000年前在两河流域出现的,即幼发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附近。而最早的社会、农业、城市,等等,则出现在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半月形”区域,从埃及穿过巴勒斯坦、以色列、土耳其东南高原,一直到伊朗。

 

 

智人在六万年前到达阿拉伯半岛以后,人们以家族为单位形成“人群”。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交流一定存在,否则人类无法繁衍。什么时候出现了社会呢?人群之间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社会”性质的交往呢?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12000年前在Gobekli Tepe(“1”- 叙利亚和土耳其边界)人们建造了相当规模的“神庙”。在直径约300米的区域内,坐落着20个结构相似、由石头围成的“建筑”。最高的石头有6米高20吨重,石头上雕刻的动物呼之欲出、生动逼真。这些建筑的用途很明确:祭神,或者用于葬礼。显然,这时候人群之间除了出于“婚嫁”为目的的交流外,人们开始因为“信仰”(宗教)走到一起,出现了“社会”。

 

 

 

12000年的神庙

也是12000年前,在巴勒斯坦地区和叙利亚幼发底河西岸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用今天的标准这只不过是村庄。村民大约有3000人,每家有自己的房屋。虽然已经有种植和家畜的痕迹,但居民是猎人采集者。人们以野生羚羊、野马、野大麦和野黑麦等等为生。那时人们也还没有“永久定居”,想走就走,想回来又回来。到了一万年前,“村民”不再游荡,村边上还建了一段城墙。

人们可以确定出现“农民”的时间是9000年前。在Catalhoyuk(“2”- 土耳奇境内)人们发现了“砖房”。那时的砖还没有经过烧制。每家都是一墙之隔,一大一小两间房。房屋没有门窗,房顶用木材制作,留有天窗让人进出。墙壁很宽,也是回家的路。人工种植的谷物有小麦、大麦,豌豆等。陶器中还有腰果、开心果、杏仁。每家有灶,显然人们已经开始“烧饭”。2500人的村庄里有羊圈,编筐和纺织品。房屋的墙上有壁画,还发现了女村长坐在“豹椅”上的石雕。

柏林“PERGAMON”博物馆,展出了一间9000年前的“砖房”模型。

农业的出现应该是“自然现象”。某年野麦丰收,采集者家中的陶器装不下,只有堆在墙角。无意中野麦发芽了,第二年居然“不劳而获”。与此类似,世界各地大约有七处遗址有自己发展农业的证据,其中包括中国的“小米”。有意思的是,只有两河流域独立走进文明社会。究其原因,两河流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一万一千年前,最近一次冰川时代结束。海平面上涨了十几米,地球上的水利资源突然变得丰富。地面上的冰雪融化,露出的土地使耕种成为可能。两河流域冬季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足,春、夏气候干燥,非常适合小麦生长。楔形文字记载,那时每公顷可收获小麦一吨,约一亩66公斤。全世界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只有56种。其中32种生长在两河流域,而东亚只有六种,非洲四种。

因为气候的变化,那时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美洲野马几乎绝种。外出打猎收获越来越少,人们用在“农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通过仔细观察,人们逐渐掌握了选种、四季变化、水利、施肥,等农业技术。九千年前绵羊、山羊和八千年前猪的驯化成功,以及豆类的种植,提供了人类生存下去所必须的营养。同时,家畜除了提供肉类、奶制品外,还提供肥料、羊毛、皮革等原料。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7000年前“牛”在两河流域驯养成功,几乎同时“马”在乌克兰地区成为“家庭成员”。畜力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人们却把一万一千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定义为“新石器时代”。原因很简单,“工具”是“农业革命的”基础。没有工具,人们无法耕地无法种植,甚至无法收割。没有工具,人们无法砍树盖房,无法修建水利。

两百六十万年前人类已经能“制造”石头工具。正因为如此,从那时起人类进入了“石器时代”。到12000年前,石器突然有了“质”的飞跃。有了刃口锋利的石刀、石针、镰刀,有韧性好的石锤、石斧等。人们甚至学会了“磨刀”和在石头上钻孔。有证据表明采集者还在收集野生谷物时,已经使用石器镰刀。石头的产地不一、距离遥远,说明“石头开采”,甚至“石头贸易”已经是新的“工种”。

 

 

 

 

柏林埃及博物馆展出的“新石器”

“新石器”使人们认识到“工具”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寻找新的工具。九千年前约旦开始炼铜,6000年前开始“大批”生产。因为纯铜硬度低,除了制作铜镜、小首饰、小刀片外用处不大。

“锡”的发现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奇迹之一。 “锡矿”外表上看就是普通的石头,而且锡在地球上的储藏量很少,只是铜的三十分之一。所以,锡的发现应该是“极小概率”事件。所有文字中都没有说明早期锡矿的位置。更不可思意的是,人们在熔化的铜中加入锡获得了青铜。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出自5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和南高加索地区。楔形文字记载,早期锡矿的开采费时费力,需要备足干粮进山好几天才能找到少许。楔形文字还记载,当时的锡来自遥远的地方。一种推测是,当年锡是从阿富汗,经过波斯到达两河流域的。

青铜强度达到钢的百分之八十,而且工艺性良好,因此用途广泛、传播迅速。至今发现的青铜工具、武器、雕塑、首饰,以及日常用品种类繁多。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座4300年前的“青铜工匠”墓地中有金、银制品。说明那时懂青铜冶炼的“专业人才”十分富有。人们有理由相信,青铜掀起了“全球化”的浪潮。3700年前中亚乌切别克斯坦有上千人开采的锡矿遗址。那时锡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极为贵重。因此,青铜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少数人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促使社会分化出不同的层次。青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劳动力离开农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青铜的意义与后来的“蒸汽机发明”和“电力应用”不相上下。一句话,青铜的问世深刻的改变了世界。

到5000年前,“文明的摇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文明”长大成人。两河流域文明也在3000年前的巴比伦达到顶峰。楔形文字留下的宗教、法律、天文、数学、医学、技术等文献,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史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3700年前巴比伦法律中的条款,“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杀人尝命”,至今还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说到底,我们今天的社会与5000年前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