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家世

(2024-03-22 06:47:02) 下一个

  近二十年来,美国社会流行查询家史,收费帮人寻根问祖的家谱网站Ancestry.com十分走红,一年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广告遍布各大电视、网络传媒。

  几年前有次偶看CNN电视台《Erin Burnett Out Front》节目,美女主持人Erin Burnett拉CNN电视台另外几个大牌主持人Anderson Cooper和Dr. Sanjay Gupta一起来寻祖,她先报告自己祖上有苏格兰(Scottish)血统,她最近曾专程去英国寻根访祖,循着Ancestry.com提供的线索,大致找到几个远房叔伯,交谈之下,深感家谱世系资料模糊,无从谈起,不了了之。

  相形之下,Anderson Cooper就家世显赫得多了。Anderson Cooper的父亲为作家Wyatt Emory Cooper,母亲系艺术家Gloria Vanderbilt,她出身的Vanderbilt家族,美国十九世纪的铁路大王、首富,标志性豪宅遍地,还捐出闲钱建了一所著名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Dr. Sanjay Gupta则讲述了他带着自己白人妻子和三个混血女儿回印度老家寻根的故事。族里的长辈族长,拿出一个大绸缎布卷,上面记载有历代子孙的名字,可以上溯五百多年前,笑着告诉这位CNN健康节目主持人,他们家庭的名字已经登录在上面。

  有次在庭园里烧烤招待暑假回家来的读医学院的大儿子、工学院的小儿子,刚出炉的牛排、三文鱼、大虾,配上太太做的精致五色凉菜,吃了整学期学生饭的俩壮儿子,狼吞虎咽,大呼好吃过瘾,瞬间风卷残云。饭后阖家围坐露台餐桌,边喝啤酒边聊天,其乐也融融。席间我说起CNN电视台这些大牌主持人寻根问祖的故事,儿子说查询家史网站Ancestry.com在高校学生中也很流行,很多年轻人对自己家庭的来源很好奇,大家都是移民的后代,渴望多知道一些自己的基因承传。他们好奇我们家庭的祖先历史会是怎样,我笑着说,我们的家世可比他们显赫多了,容我日后有机会向你们细细道来……

  2024年新年伊始,中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条重大文化新闻: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岐阳世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1月25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隆重开幕,长期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发布的展览说明,高屋建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优良的家教、家风、家传,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内核。中华民族对优秀先祖遗训,始终抱有强烈的尊崇与传承意识,常怀报本反始之心,深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理。在历代中国人的守望相传下,中华文明得以续千年而历久弥新。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套完整的岐阳世家文物。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代开国功臣,战功卓著且好学问,逝后被追封为岐阳王,位列功臣庙第三。李氏后人袭爵封侯,家族延绵六百余年,被后世称为‘岐阳世家’。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本次展览首次完整展出了包括御赐墨敕、御用制品、历代先祖容像、行像、家族藏品、手书、族谱等馆藏文物及复原明代官制典型服饰共计72件套,其中,展出的李文忠及其父李贞容像,是目前存世可见的两幅明代冕服容像,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受到诸多服饰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展览以李文忠家族的历史为主线,分为‘苍梧发轫’‘簪缨世族’‘厚德流光’‘余荫蓊蔚’四部分,讲述李氏家族于明清两代的发展脉络,强调李氏族人对家族根脉的自觉守护与传承,彰显中华民族感怀先祖的尊崇精神与赓续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国家博物馆作为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将持续着力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举办本次展览,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希望广大观众通过本次展览,既全面了解岐阳世家家族的历史,也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在推动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笃行不怠、矢志不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将这次岐阳世家文物展览,上升到贯彻中国最高领导人“金句”的高度,让我恍然回想起少儿时动辄引颂毛主席“最高指示”的文革经历。

  官方媒体转发了《南方都市报》的一篇特稿《绵延六百余年,这些文物承载着“岐阳世家”的记忆与荣光》,报道说:

  展览“讲述李氏于明清两代的家族脉络,强调李氏族人对家族根脉的自觉守护与传承,彰显中华民族对先祖的尊崇意识和赓续精神。作为一个家族历史的物质载体,先祖容像、族谱手书、家藏文物,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荣光,是后代追思先贤、承继祖德的重要对象。”“漫步展厅,穿越林立庄严的李氏先祖容像,一个家族几百年来的兴衰变迁在眼前徐徐铺展。” “在此次展览呈现的岐阳世家的肖像画中,李文忠及其父李贞为身着冕服的全身坐像,为现今存世可见的两幅明代冕服画像。其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极其重要,受到许多服饰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从展览中可见,李氏后人敬宗睦族,明末至民国初多次编修家谱,留下延续六百余年家族的谱系,为家族留下丰富的历史印记。岐阳世家的文物,除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外,还包括了丰富的明清史研究内容,如关于明清爵位、官职研究,明清肖像绘画研究等,备受相关领域学者关注。”

  “岐阳世家文物能够逐代增益并流传有序,得益于李氏家族历代的自觉赓续和保护,及至民国而蔚然大观。李氏家族因李文忠的功绩而在明清两朝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尽管其中有起伏,但并未偏离与统治阶层的联系,这为岐阳世家文物镌刻了丰富的两朝印记。岐阳世家的文物传承,源自李氏族人的家族意识,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忆,又因其完整性、有序性,以及与时代的密切性,为后人提供了从社会史、制度史、文化史、服饰史、艺术史等主题切入的可能。由古及今,‘岐阳世家’的历代书写,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跨越六百年的家族史。此次展览首次将这套馆藏文物完整展出,也让更多观众能够了解岐阳世家,了解国博馆藏。”

 “岐阳世家”,正是我的家族。该家族的家世史,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完整的。

  1930年岁暮,北京有一位收藏家或古董商张新梧,向北洋政府元老朱启钤“携示一卷” 《平番得胜图》,“云出自旧家中。卷中引首已褫去,又无题跋”。 朱启钤“初未克知其来历也,继而新梧又持犀甲残片以来,云亦得之此氏。余稍疑之,蓄意寻讨,知其出自李岐阳王家,介新梧得识裔孙国寿兄弟等,遂尽窥其世守之文物,而斯图实其管钥。”此后,“属瞿兑之表棣详为之考第”(朱启钤《平番得胜图卷题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平番得胜图卷》,绢本,设色,高43.8厘米,宽972.2厘米,前有徐世昌题引首“岐阳世泽”,后有朱启钤、瞿宣颖二跋。

    《平番得胜图卷》

    犀甲

    徐世昌题字“岐阳世泽”

    朱启钤、瞿宣颖的题、跋。

  徐世昌,清朝光绪朝进士,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曾任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朱启钤,中国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清朝光绪朝举人,做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外城警察厅长、北京内城警察总督、蒙古事务督办、京浦铁路督办、交通总长、内务部长、代理国务总理,权倾一时。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朱启钤为主要策划人,袁世凯垮台后,他成为助袁世凯称帝之“四凶”之一,被新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下令通缉;他随即逃到天津英租界,改营经商,任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兴轮船公司总经理;后又涉足文化界,创办了以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为中坚的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创建北平中央公园、故宫古物陈列所。

  瞿宣颖,字兑之,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之幼子,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国史编纂处处长、印铸局局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任日伪北京大学代理总监督、华北政务委员会秘书厅厅长、华北编译馆馆长。

  朱启钤在其所写《岐阳王裔入清以后世系记》说:“现存奉祀之宗子,为廿一世裔孙国寿,感于世乱衰微,深惧不可负荷,盖其近代书香中绝,虽什袭之志可钦,文献之征不足,乃发故囊中先世遗物,寸纸尺缣,将之俱来,就我研讨。”这位岐阳世家二十一世孙,是我的国字辈族兄李国寿,将所藏历代祖宗影像和祖传文物珍宝,在朱启钤一番“穷经月之力”“尽窥”、“就我研讨”之后,就悉数成了朱启钤的收藏。

  这背后究竟是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说,“及至清晚期,即便家道中落、国危身殆,李氏后裔仍不遗余力,守护家族遗物于周全”,“民国时期,政局动荡。二十一世孙李国寿唯恐家藏数百年文物毁于一旦,经过慎重考虑,将其悉数付与朱启钤。”(林硕《文物中的“岐阳王世家”》,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助这些能在晚清、民国、日伪时代上台叱咤政坛、下野附庸风雅的风云人物,保全列祖列宗遗留下来的国宝于乱世?还是族兄李国寿被达官贵人觊觎、环饲家中珍藏,巧取豪夺,强行逼迫割让?抑或晚年穷困,为苟延残年,忍辱负痛贱卖列祖列宗家传珍宝?

  这批岐阳世家家传文物珍宝现世京城,引起轰动。“经过营造诸公累月整理修缮,1932年5月,《岐阳世家文物展览》在营造学社社址旁的中山公园开展。文物展出后反响强烈,《大公报》,《北平画报》,《广智馆星期报》等当时主要媒体予以充分关注,并于天津续展。”所以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第二次在北京展出这批岐阳世家文物,与其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相隔近一个世纪。

  同年,中国营造学社专家学者另撰写考证多文,合成《岐阳世家文物考述》一书,1932年由朱启钤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编印出版。(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2/NLC511-15042498-75846_%E5%B2%90%E4%B8%96%E5%AE%B6%E6%96%87%E7%89%A9%E8%80%83%E8%BF%B0.pdf );1937年后再由故宫印刷所将文物摄影制版,又将考述一书与文物影像,共同汇成珂罗版《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

    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

    岐世家文物考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朝元老朱启钤并未流亡港台做寓公,而是留在北京,当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活到93岁,曾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造访宅第。

  1950年,朱启钤将手里这批岐阳世家家传文物珍宝,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得到文化部的颁奖与表彰。

  这批明代岐阳世家文物,主要是岐阳世家所藏历代遗像等,其中李氏家族祖先肖像画包括单幅坐像、半身像、行乐类肖像43件;《李氏历代行像》、《岐阳武靖王像册》2套册页中的肖像及《岐阳武靖王别传卷》中的一帧肖像;另有文献类包括《吴国公墨敕》、《岐阳武靖王别传》、《明人书万历谕祭李庭竹卷》、《李延基亲书手卷》、《岐阳李氏家谱册》、《岐阳世家房地契册》,图像类文物《平番得胜图》、《张三丰祖师画象》、《李祖权李氏祖茔图轴》及其他文物,包括《朱元璋黄绫帕》《残皮甲》,共计57件(套)。1950年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所做的文物工作报告中,将之与虢季子白盘、西周能原鎛等文物,并称“国之重宝”,列为一级文物。1959年这批文物由收藏的故宫博物院,拨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改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郑振铎是我曾学习工作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兼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开罗访问途中,所乘坐的图104飞机在苏联楚瓦什境内失事,遇难身亡。

  主体写实技巧高超的岐阳世家的肖像画,出自宫廷画师或民间肖像高手画家,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品。该批私家文物现世之初,便有学者指出其意义重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六百年家史之公开,明初遗物之发现”。“首先,岐阳王系明初功臣,该批文物可与史料互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该批文物中的肖像影像画,既是明清肖像画的重要史料,也是明清服饰史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世李贞及二世李文忠二人画像身着衮冕服,据朱启钤先生考证,‘画像服衮冕,系明初复古制度,画工亦宗唐宋’。最后,该批文物自成体系,且文物内容丰富,既有影像、明人墨敕,还有世系表及墓图等多种资料,是明清谱牒学的重要资料。”

  《南方都市报》报道说,“岐阳世家文物能够逐代增益并流传有序,得益于李氏家族历代的自觉赓续和保护……源自李氏族人的家族意识,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忆,又因其完整性、有序性,以及与时代的密切性”,“李氏家族因李文忠的功绩而在明清两朝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尽管其中有起伏,但并未偏离与统治阶层的联系,这为岐阳世家文物镌刻了丰富的两朝印记。

  家父自幼就灌输给孩子,我们祖居盱眙的祠堂上的明代皇帝御赐匾额上的话:“陇西世家,皖北遗泽”,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背诵万历皇帝御赐给我们家族的一首五言绝句,说那二十个是我们家族的辈字,代代沿袭,像密码一般,是否是族人,只要核对其三代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就能决定是否是岐阳世家后人,几世子孙!

  “陇西世家”,是说我们岐阳世家,出自陇西李氏,即唐朝皇族后裔。

  据康熙四十三年刊本岐阳世家十五世孙李延基续修的《李氏族谱》序说:“盱眙李氏,溯自咎繇,以理为姓”,“先世咎繇为虞理官,以理为氏。以后,易理而李,以周之犹龙为最著。”

  “周之犹龙”, 指的是周代公元前521年,孔子曾到东周的都城洛阳拜见担任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的典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这件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时年孔子三十一岁,老子约五十岁。

  唐高祖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后,把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尊为唐皇室的“圣祖”,册封为“太上玄元皇帝”, 将道教提高到“本朝家教”的尊崇地位。

  东晋十六国时期凉武昭王李暠,陇西郡狄道县人,建立西凉国。唐朝皇室和诗人李白皆称李暠为其先祖,唐玄宗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西汉名将李广,亦被大唐皇室追溯为先祖。唐朝皇室陇西李氏,国祚289年,历21位皇帝。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皖北遗泽”, 是说我们岐阳世家,系皖北先人留下的德泽。

  李延基续修的《李氏族谱》说,“唐朝,李弼为唐高祖相封为龙居县公。宋朝,为太祖所来灭。李豫奔入蜀,李良奔于建康。 其后世居濠之盱眙。”唐朝皇族陇西李氏后裔,大唐衰亡后进入四川,宋代辗转迁居到江苏南京,元代又迁居到安徽北部的盱眙。

  盱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镇,两千多年来从未更名,类似的大概只有邯郸。历史上盱眙属安徽,1955年,江苏省为了便于管理洪泽湖地区,用江苏省两县(砀山,萧县)交换安徽省的两县(泗洪,盱眙),盱眙县由安徽省划入江苏省。

  有明一代, 盱眙可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地方——出了一帝三王!一帝,明太祖朱元璋皇帝;二王,陇西王李贞、岐阳王李文忠。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泗州盱眙人,出身十分贫苦,幼时为地主放牛为生,无钱上学读书。十六岁时,淮北遭灾饥荒,只得剃度皇觉寺当和尚,没几天寺庙也无粮支撑下去,被迫离乡为游方僧,四处流浪,化缘为生。二十岁时,返回皇觉寺,逐渐读书识字。二十四岁时,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到濠州投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造反,抗击蒙元政权,并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即后来的孝慈高皇后马氏)。凭其雄谋大略,朱元璋迅速崛起为农民起义军中一方领袖,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统治,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皇朝政权,在应天府(今南京市)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有两个姐姐。大姐去世很早,没有留下儿子。二姐朱佛女,比朱元璋大十三岁,嫁给了同乡的李贞。

  李贞,泗州盱眙县明光集人,比朱元璋大二十五岁,二十八岁时娶十六岁的朱佛女为妻,那时朱元璋仅三岁。李家和朱家是世交,李贞之父李七三和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既是邻居又是好友,两家关系亲密,只是李家远比朱家富裕,时常接济朱家。朱元璋自己在《朱氏世德碑记》中记述,他们朱家出自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元朝的淘金户:“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以供岁赋。”到了朱元璋祖父朱初一这辈,已无力靠种田收成供应岁赋,只能带着朱元璋父亲朱五四迁往盱眙县:“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而李贞父亲李七三,“世有令德,笃行为善,务耕读,性孝友,公直无偏,乡里敬服,有不平事,成为主决”,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乡绅。《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令旨提到:“昔居里闬之时,曾有周旋之益”,说明朱、李两家曾是邻居,李家曾对朱家给予资助。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颁布《授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在昔, 皇考与其慈父循良相类,意气相孚,结为姻家,其来久矣。”

  元代末季在元蒙政权的残暴压榨下,民生水深火热,中原鼎沸,天下大乱。李贞见乡里有人仍在广置田产,扩建府宅,聚敛财货,叹息道:“此何时也,乃欲为富家翁耶?”捐出自己家中资产,杀牛宰猪,置办酒食,招会乡里约,守望相助。

  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淮北大旱,引发饥荒,朱家遭遇大祸,初六朱元璋父亲去世,初九兄长去世,廿二日母亲去世,只剩下朱元璋一个孤儿,孤苦伶仃。朱元璋与仲兄埋葬家人后,于秋九月剃发出家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记录了他当时的悲惨处境:“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长姐如母,如果没有姐姐姐夫的援济,日后的朱皇帝早就饿殍填沟壑了。

  朱元璋在《祭陇西王李贞文》对姐姐姐夫的养育之恩,感念不忘:“昔者,朕居元时,生理艰辛,后者妣甚为忧戚。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故有资助,虽歉不荒。”《授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惟皇姊之所归,乃厚德之君子,朕鲜兄弟,视如同气。”

  六年后的至正十年(1350年),类似朱家的大祸也降临到李家。灾荒之年,数月内李贞母亲和他四个弟弟先后病卒,紧接着妻子朱佛女和一子二女亦相继去世,朱佛女享年仅三十四岁。一家十一口,仅剩下李贞和十二岁的幼子李文忠幸存,凄惨不可言状。

  灾情严峻的家乡已无法生存,原有房屋田地都被李贞“倾产以分给族众”(《武靖王年谱》)。年近五十的李贞只好带着十来岁的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流浪逃难到淮东避灾,“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几不能存”。 直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听说朱元璋已是滁州主帅,前往投奔,路上极其艰辛。《明太祖实录》记述:“久之,闻上在滁阳,乃携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乱兵中,草食露宿,几不能存活,日夜吁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达滁阳见上,时甲午冬十有二月也。上见之大喜,衣服供具之甚厚,贞父子自庆幸曰:‘吾与汝脱离祸乱,得至于此,可谓再生矣。况又得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报?’文忠时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爱之,曰:‘吾甥犹吾子也。’教养之备至,命从征讨。”

  朱元璋从姐夫口中得知自己二哥、三哥均已不在人世,李氏父子已成为他唯一的亲人,不禁涕泪纵横。他在《皇陵碑》中记下了这段感情:“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

  李文忠“谒太祖牵其衣。太祖曰:外甥见舅如见娘也!”(《武靖王年谱》)朱元璋对这个仅存的晚辈亲人十分喜爱,带在身边,“抚以为子,令从己姓”,改名朱文忠,“教之读书,常使居左右,随侍出入,虽马上亦随事诲之”。 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岐阳世泽”英文翻译为LEGACY FROM THE PRINCE OF QIYANG,正确地讲,应该是王(KING),不过李文忠确实也曾是王子(PRINCE)。

  朱文忠十分聪颖,“读书颖敏如素习”, 诚实恭顺如温文雅尔的读书人,熟知兵法,擅长谋略,精通武艺,骁勇善战,朱元璋十分器重。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采纳徽州宁国名儒朱升进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厚积薄发,逐步消灭周围分散的元军和其他割据势力。朱元璋决定把十九岁的朱文忠放到军中锻炼,任命他以舍人的身份率领自己的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后又进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都将其攻下;于万年街击败元朝院判阿鲁灰,又于于潜、昌化击败苗军;进攻淳安,夜袭洪元帅,降服其部众千余人,被授为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十九岁时,会合邓愈、胡大海军,攻取建德,改为严州府,率军驻守,已成长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主将。

    《吴国公墨敕》,仅存的几件朱元璋的墨迹。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至在金陵应天府自立为“吴王”, 建百官,置左右丞相,初具王朝规模。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称帝,国号汉,割据长江中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自称吴王,称霸江浙。陈友谅与张士诚合攻朱元璋,一度围困朱元璋的应天府。因为割据的地理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相靠,不时顺江而下,进攻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府,形成致命威胁。朱文忠率军成功挫败江浙东面张士诚进攻,朱元璋得以免除后顾之忧,从而集中力量与在西线与陈友谅争雄。朱元璋亲自出征,在两员大将徐达与常遇春——当年起义反元的同乡老伙计——的辅佐下,苦战三年多,最终赢得洪都保卫战和鄱阳湖之战,消灭了争夺天下的枭雄陈友谅。

  在朱元璋率主力西线鏖战的同时,晚辈少年朱文忠统帅大军在东线大战割据江浙的东吴王张士诚。朱文忠勇冠三军,“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以精骑围文忠数重。文忠手所格杀甚众,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他率领的军纪严明大军,最终打垮张士诚,平定了富甲天下的江南,为朱元璋夺取半壁江山。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改浙东行省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就地加封仅二十八岁的朱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并恢复朱文忠李氏之姓。朱元璋颁诏曰:  

  “朕举义兵,自淮右至江左,经营疆宇,赖勋臣同心一力,成玆大业,若国戚之策动者,则罕有焉。尔李文忠,吾姊之所生也。自由抚育,视同己子,教以文艺,习以弓马,年既弱冠,乃俾佥院于金华,开省于严陵。尔能凭乌龙之险,破苗獠之师,领军拔诸暨之围。寇兵十余万者当尔之锋者,如摧古拉朽,成功奇伟。浙西之平,实由此胜。此者,长驱以捣临安,克其坚城,民安堵如常时,不知有更改也。用是,命尔文忠为行省平章,镇兹浙土。于戏!惟尔文忠,以分则君臣也,以亲则舅甥也,以恩则父子也。尤当守宪章,修政务,抚民驭军,图尽其道。况浙地,其俗奢,尔示俭;其俗浇,尔率厚;其或偏僻,尔导以正;惟慎可以奉职,惟勤可以处事,惟公可以律身。其明听朕命,可荣禄大夫,浙江等处中书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文忠上书舅舅,请求将母亲“乞归改葬”,得到允许,将母亲之坟还“葬于先陇”“盱眙县灵迹乡冷水涧之原”。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定都应天,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八月,以应天为南京,开启统一中国的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

  李文忠率领率沐英、朱亮祖、廖永忠等部十万大军讨伐方国珍,平定浙东、福建。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立国位于漠北的蒙古草原,定国号为“大蒙古国”,成了开国大汗成吉思汗,统率蒙古铁骑踏遍大地,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其孙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大元,定都大都(北京)。元朝国祚不足百年,元顺帝时天灾频仍,瘟疫肆虐,自北宋末年杜充挖开黄河大堤以致夺淮入海的黄泛区尤其严重。与此同时,元廷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严重,不断收取各种赋税,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起义,抗元英雄辈出。逐鹿中原,扫荡群雄的朱元璋得手称帝后,迫不及待地一统中国,北伐尚统治北方的元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先后平定黄河流域了山东、河南、河北。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副将军常遇春出塞,由遵化度鹿儿岭,败元将江文清于锦州。六月,元将也速引兵南下,进攻通州。朱元璋命常遇春、李文忠率步卒八万、奇兵一万往取开平,直捣元帝巢穴。常遇春、李文忠取道三河,过惠州(今湖北平泉南),攻下全宁。打败也速。大明军队进攻至天兴州,李文忠设下埋伏,一举攻破天兴守军。八月攻克元大都北京,元朝灭亡。元顺帝逃到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史称北元。十二月,徐达率大军兵分三路一举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迫使元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逃到甘肃,山西尽皆归属明朝。

  元惠宗洪武元年北逃上都后一直逗留在明的边境地区,六月,元惠宗迁都应昌府,与位于燕山的大都不过两三天的马上路程,形成了实在的军事威胁。元惠宗二次南侵以图夺回原来的元朝首都大都复辟。洪武二年(1369年),元丞相也速亲率蒙古铁骑进攻北平(明将大都改称为北平)的东郊通州,朱元璋命令常遇春返回警备,命平章李文忠为副手,率九万大军从北平出发,向会州前进,在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在全宁击败也速,之后直捣北元老巢上都,元顺帝逃奔和林。明军北追数百里,俘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一律处决。俘虏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蓟北元军全部覆灭。常遇春在凯旋途中病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以“卸甲风”病暴卒,年仅四十。“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禽平章刘帖木,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元兵乘夜来劫,文忠坚壁不动。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禽其将脱列伯,俘斩万馀人,穷追至莽哥仓而还。”(《明史》卷126)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

  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亲自在龙江为这次征讨举行祭神仪式,亲授方略,分路出兵攻打北元。

  徐达自潼关从西路出击,直捣定西,攻打王保保。经过殊死作战,徐达大军大破北元太尉知枢密院事、中书省平章政事王保保军,擒获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官属一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匹、骆驼等牲畜数以万计。王保保仅携妻子、儿女数人逃往和林。

  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自居庸从东路出击,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以十万人出野狐岭,至兴和,降其守将。进兵察罕脑儿,禽平章竹真。次骆驼山,走平章沙不丁。次开平,降平章上都罕等。时元帝已崩,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新立。文忠谍知之,兼程趋应昌。元嗣君北走,获其嫡子买的立八剌暨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玉册二,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出精骑穷追至北庆州而还。道兴州,禽国公江文清等,降三万七千人。至红罗山,又降杨思祖之众万六千馀人。”

  献捷京师,朱元璋御奉天门受朝贺。大封功臣,文忠功最,“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圆盾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赐诰曰:

  “咨尔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文忠,朕思人生天地间,恩亲之深者,莫过于骨肉。此天性自然,不待教而能也。尔文忠为吾姊氏所生,朕创业以来,尔自幼提兵,佥事金华,开省严陵,剿苗獠于乌龙,却援兵于诸暨,所至抚驭有方,人怀尔惠。连年战胜不闻为敌所侮。比者,再入瓯闽,削平余寇,进征蓟北,屡奏捷音。乃率师应昌。得元之遗子暨宝册以归,威震沙漠,俊功显著。朕于尔,亲则舅甥,较尔前后之功,当与勋臣同列。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是用授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使尔子孙世袭,以报尔功。”并赐予世券:“朕无以报尔,是用加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如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尔瞻于我如母存焉。当恪守臣节,光辅帝室,永延世禄,与国同久。敬哉!毋忽。钦此!”

  “世券”,系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金书铁券。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为了仿效古代帝皇表彰开国功臣的殊勋,对他们“赐以铁券,以申河山带砺之誓”。其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死者像祀,生者虚位,以徐达为首,常遇春为次、李文忠为第三。朱元璋诏谕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封曹国公”。 李文忠从此成为大明王朝开国六公之一,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三。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再次发兵北伐,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从中路出发,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出发,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出发。朱元璋的作战策略是分三路各五万人,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中路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说是急攻和林,但实际上却缓慢进军,诱使北元军南下作战以便歼灭;东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居庸关,经应昌府攻和林,让北元出乎意料,并可在北元军南下攻中路军时包抄其后方;西路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出金兰,攻打甘肃一带,作为疑兵诱使北元军分散兵力。

  中路军徐达派都督蓝玉在土剌河击败王保保。在朱彦德和刘仲德规划下,王保保与贺宗哲合兵力拒,徐达作战不利,死者数万人。朱元璋因为徐达开国功劳大,对此未予追究。

  颍川侯傅友德的五千骑兵于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北元失剌罕,又在永昌(今属甘肃)忽剌罕口再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然后傅友德和冯胜的西路军主力部队会师,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大败北元军,斩首四千余级,俘虏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着等人。西路军在别笃山口大败北元岐王朵儿只班,俘虏北元平章长加奴、岐王的金银大印及牲畜十余万头,然后胜利班师。却因隐藏骆驼、马匹而获罪。

  东路李文忠大军于六月二十九日攻到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北元守军闻讯逃走,留下很多牛马辎重被明军俘获。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率主力顺着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胪朐河追击元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剌章激战多日。最终北元军被击败逃走,被俘北元人马以万计。李文忠继续追击,一直追到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不仅攻入北元首都哈拉和林,而且还攻入了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时期的首都大斡耳朵曲雕阿兰,到达的“朵颜”之地,是成吉思汗的葬地不儿罕山。

  李文忠率大军奋勇追杀元蒙残余势力,直捣大漠腹地蒙古发祥地,各路北元军在太师蛮子哈剌章指挥下,竭力会聚起来,拼命围攻东路军。孤军奋战的李文忠大军陷入险困境,伤亡惨重:“明年复以左副将军由东道北征,出居庸,趋和林,至口温,元人遁。进至胪朐河,令部将韩政等守辎重,而自帅大军,人赍二十日粮,疾驰至土剌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文忠马中流矢,下马持短兵鬬。指挥李荣以所乘马授文忠,而自夺敌马乘之。文忠得马,益殊死战,遂破敌,虏获万计。追奔至称海,敌兵复大集。文忠乃敛兵据险,椎牛飨士,纵所获马畜于野。敌疑有伏,稍稍引去。文忠亦引还,失故道。至桑哥儿麻,乏水,渴甚,祷于天。所乘马跑地,泉涌出,三军皆给,乃刑牲以祭。遂还。是役也,两军胜负相当,而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常遇春之弟)、张耀俱战死,以故赏不行。”(《明史》卷126)。

  李文忠此次北伐,孤军深入北方荒凉大漠,三个多月了无音讯,引发朱元璋极大的担忧。他非常焦虑,遣使《敕征虏将军曹国公副将济宁侯顾时及诸侯等》,细授方略:“前者孟秋,敕尔舟行,代将军颍川侯等归,以解风霜之劳。八月,颍川侯还。自尔去后,至今已三月矣。即目季秋将尽,彼中动静尚未知,亦不见曾无的知胡人消息否?若未知胡人情状,当差的当人有机变者,跨轻骑数十,潜行深入,获彼之人,务知端的,不致疑惑。古人之用兵也,惟务知彼知己,以为上策。以朕细料,幼胡今年得种,养马颇牧。彼中有达者,安得不以为苟延残喘之上计,且得养力休息。设若彼中无识者,舍休息之上计,驰疲乏之军,废渐少之骑,来寇边境,尔等慎督三军,一鼓可俘获其尽。或彼不来,尔当坚堵隘,谨斥堠,潜行或训,以静四方。”但朝廷特使不知李文忠大军的去向,敕谕无法下达。

  朱元璋忍不住召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入朝商议:“师出岭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颇以为忧,召贞入便殿谕意。贞进曰:天生圣人承中华之运,陛下洪福齐天,海内尽归职方,彼元氏区区余孽,假息沙漠,不足忧也。捷音行且至矣,愿勿劳圣虑。未几,文忠果奏凯而还,车驾复幸贞第,锡宴欢甚,贞以表谢,并辞禄赐。”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一直随军征战,帮助儿子权掌军务,做后勤工作,屡立军功。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称帝,立即封这位有大恩于己的姐夫为“恩亲侯”。历史上朱元璋以凶暴残忍出名,杀戮功臣更是家常便饭,但对称帝后仅存的同辈亲人李贞,却极有感情,关切不已。“贞时在杭,上思见贞形于梦寐,时遣中使问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见贞,赐第于内城西遍,召贞就第,加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追封孝亲公主曹国长公主。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上幸其第,锡宴,皇太子暨诸王亦常往存问,贞局蹐不自安,但以手拊心曰:‘恩义深重,言莫能报。’”李文忠和他父亲李贞,父子同爵,同封为曹国公。

  朱元璋将李文忠母亲陇西公主加封为曹国长公主,诰命中称其“秉淑厚之德,侍亲以孝,抚弟以慈”。太祖再次册封二姐为长公主,皆因朱元璋起事之初,为避官府缉拿,往投长姐,长姐怕遭祸没有接纳,被迫投靠二姐,得到善待,故称帝之初,不认长姐,以二姐为长姐,多次褒扬。为慰藉二姐在天之灵,补偿李贞对自己早年的救助,太祖朱元璋下诏免除了李贞家乡也是自己家乡泗州盱眙县的鱼课,在盱眙县不设征收鱼税的衙门河伯所。因为李贞曾是渔民,鱼课曾使朱元璋的姐姐、姐夫一家穷愁潦倒,痛苦不堪。

  李贞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李贞,就赐第于皇城(南京)西华门外之津桥,诏李贞住进赐第,让李贞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特许他穿五爪金龙的帝王龙袍,不仅自己常去探望,还命皇太子、诸王也经常去李贞家问候起居。李贞深知感恩,上表说自己“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李贞为人谦逊俭朴,“尝言:‘人之生世,贫贱富贵当不改所守,一旦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平生衣取适体,食惟适口,上不时赐衣,弊必缉之,虽一带弊亦必藏以待用,或奉养太丰,辄不自安,召子孙集于前,恳恳言未遇时事以晓之,曰:‘吾家素凉薄,叨沐上恩,以至于此,虽日日羙食盛馔,何患不继?然奢靡之事,吾性所不喜也,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汝曹念之。’其俭约盖本于所性云。“(《明太祖实录》)

  洪武六年,李文忠继续率军北伐蒙元。“六年行北平、山西边,败敌于三角村。七年遣部将分道出塞。至三不剌川,俘平章陈安礼。至顺宁、杨门,斩真珠驴。至白登,禽太尉不花。其秋帅师攻大宁、高州,克之,斩宗王朵朵失里,禽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毡帽山,击斩鲁王,获其妃及司徒答海等。进师丰州,禽元故官十二人,马驼牛羊甚众,穷追至百千儿乃还。是后屡出备边。”(《明史》卷126)

  洪武十年,李文忠受命与李善长一起商议军国要事。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将其讨平,并筑城于东笼山南川,设置洮州卫。还朝之后,李文忠报告说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卤,不能饮用,请求凿地引龙首渠水入城,以便汲取,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文忠返回之后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集军、政、学大权于一身。李文忠关心民间疾苦,“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李文忠颇有爱心,“始驻营杭城,民饥奔窜,婴儿有弃于野者,王见之惻然,令曰,得婴儿能活者有厚赏,军士争保护之,凡活者数千。”(《世家》),“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明史》(卷126)

  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父亲李贞病危。“是年春三月,文忠扈从秦王、晋王之国,至六月还,仅五日,贞得疾忽不能言。上闻大惊,即幸其第问疾,上执贞手问曰:“还识朕否?”贞仰哭以对,上洒泣呜咽不能止。有顷,上还宫中,使相继问遗。至是薨,年七十有六。上震悼,辍视朝三日,车驾临奠,追封陇西王,谥恭献。十有二月庚申,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从长公主兆。发引之日,车驾复往,望哭于西城楼。”

  可见朱元璋对姐夫李贞感情之深,对他的去世非常悲哀,痛哭不止,三日不能上朝,送葬时念念不舍,泪流满面。他亲致《祭陇西王李贞文》,对与自己共过患难的姐夫给予了最高的褒奖:

  “呜呼哀哉!骨肉之亲。昔者,朕居元时,生理艰辛。皇考妣甚为忧戚,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故有资助,虽歉不荒。然而数年之后,皇考妣长往,姊亦弃世,但只尔我共生人间。忽天更元运,寰宇兵争。当是时,尔我各天一方,消息莫闻,彼此不知,保命。何期天地祖宗眷佑,朕应图谶,抚群英。尔能有知,携儿来栖,此为骨肉之亲也。朕常思之,平日寒微,亲戚寡少,独存尔我,但愿长生。不期一疾既临,倏然去世。呜呼哀哉!痛切于心。然生死之道,世之人常。今也,子封公爵,孙有官称,甚哉昌乎!尔其有知,尚飨!”

  朱元璋不仅为姐夫李贞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追封陇西王,而且越过李贞而“封赠三代”,其爵位不作“递降”,一律为“王”爵。张绅《岐阳王家庙 碑》一文中说:“呜呼,皋夔德业,初非父子之亲,方召功勋,岂有戚里之贵。李氏高、曾、祖、考,沐恩九重,将相王侯,荣延四世,近代人臣有所未见!”

  随后,李文忠“扶柩归葬,与公主合窆”,将父亲李贞与母亲曹国长公主同穴合葬于一处,并亲自撰写《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此墓碑1970年前后在明光镇出土。明光,明清属盱眙县西乡,民国属新设立嘉山县,九十年代中国政府撤销嘉山县,设立明光市。

  李贞被后裔岐阳世家李氏族人尊称为“始祖”或“一世祖”。

    [明]佚名 岐阳世家一世祖陇西恭献王李贞衮冕画像 197cm×155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衮服、冕冠属于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出席重大庆典的礼服与礼冠。

  明太祖朱元璋对小自己十岁的外甥李文忠,十分器重,谆谆教导,情深意重。李文忠征战南北,战功卓著,军界地位,只在徐达、常遇春之下。洪武十年,为震慑胡惟庸,朱元璋把李文忠调回京师,坐镇大都督府,命李文忠与韩国公李善长一起“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做了实际上的宰相,朱元璋给李文忠特地降诏《谕曹国公李文忠提调都督府事敕》,嘱咐李文忠作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应该做什么。洪武十二年,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十八族番酋三副使汪朵儿等人反叛,朱元璋命令李文忠与西平侯征西将军沐英合兵前去讨伐,三次御制《谕曹国公李文忠西平侯沐英等敕》,叮嘱具体部署。朱元璋又御制《谕曹国公李文忠敕》,亲授对付蜀中寇盗机宜。

  洪武十二年秋,太祖朱元璋追封外高祖考妣,御制《祭外租扬王文》和《祭外高祖考妣文》,委派曹国公李文忠前往凤阳府泗州盱眙县津里镇牧羊山(今官山),以牲醴之奠,献于外祖父扬王陈公陵所。李文忠顺便经故里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即冷水涧之原)祭奠父母。朱元璋为此派遣内臣持自己御制《祭仲姊曹国长公主文》,随李文忠祭奠二姐曹国长公主:“感伤父母鞠育之恩,思惟姊孝父母之专,时刻有省,悠然动心。更思父母初逝,兄弟相离,姊我是别。当是时也,天各一方,悲伤痛切,惟鬼神知我。此时虽居至尊,未尝有忘。今也节届孟秋,特遣内臣奉御徐庆赍衣仪诣姊坟所。姊其享牲醴,衣仪诣,悦父母之英灵,尚飨!”

    明皇姊孝亲曹国长公主画像185cm×102.8cm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洪武十三年(1380),爆发了胡惟庸案。朱元璋称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夷其三族,并借此案对文武功臣、官员大开杀戒,为免去君权被相权架空的可能性,住罢中书省,永废宰相,更定六部,裁撤大都督府,李文忠被解除兵权,国子监已成虚职,从此李文忠不再过问朝政。四十多岁的壮年,赋闲在家。

  史载: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明史》卷126)是明代朱元璋打天下的武人队伍中绝无仅有的儒雅将帅。

  李文忠第一次北征还朝,满朝文武大臣饮酒庆功,并限韵赋诗,诸文人大臣均成一律,轮到武人他,提笔立成一律《和刘基限韵诗》:“文列东来武列西,而今不必苦予题。江南富贵君游尽,塞北风霜我自知。拨髪结缰牵战马,折衣抽线补旌旗。雄师百万临城下,何用先生半句诗!”满朝惊叹。

  知书达理的李文忠,并未因自己功高位尊,就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种种昏庸残暴的胡作非为,沉默以待。史载:“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僇,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明史》卷126)

  忧国忧民,诤言屡屡触犯圣旨、遭受圣上谴责的李文忠,大概活得比较郁闷,没几年身体健康就出现了状况。“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即便朱元璋临幸曹国公府邸探视,又特别安排安侯华云龙之子华中负责医治,李文忠病情仍未好转,最终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朱元璋非常悲伤,数日不能临事,罢朝三日。李文忠是当朝文韬武略最杰出的年轻统帅,舅甥至亲,朱元璋应该对他满怀托孤之望,指望他将来可以护佑自己的继承人万无一失。绝望之余,朱元璋迁怒治疗组,贬职、杀人,“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

  朱元璋“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诰曰:“自古帝王创业,必有亲戚子弟委心效顺,以助兴隆之运。故生有爵禄之荣,殁有褒赠之宠。斯古今之彝典也。咨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李文忠,朕姊氏所生。当朕起兵之初,尔年尚幼,能励志立功,佐朕开拓疆宇,所向克捷,威振尔方。民怀其惠。及天下宁谧,四夷来庭,阙功居多,而小心勤慎,始终如一。其于舅甥之亲,君臣之义,能兼之矣。正期享太平,夫何婴疾长逝,朕其悼焉!生封公,死封王,已著令典。今特追封岐阳王,谥武靖,以慰尔于冥冥。呜呼!尔能笃亲戚之义,成开国之勋,名播四夷,福及后裔,可谓死而不亡者也。”

    [明]佚名 岐阳世家二世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画像轴199cm×165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李文忠死后赐葬钟山之阴,为朱元璋明孝陵的功臣陪葬墓。岐阳王陵园,位于今钟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蒋王庙街六号。陵寝面东,正对钟山,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茔冢位于一山包之巅,封土高耸。茔冢前列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刻武将、文臣各二,其中一件石马尚为半成品。2003年,岐阳王陵园与中山王陵园、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岐阳王李文忠陵园

  李文忠有三子,长子李景隆、次子李增枝、三子李芳英,均为明太祖朱元璋赐名。

  李景隆长得高大英俊,言谈风雅,颇得朱元璋赏识。史书上说,“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明史》卷126)

    岐阳世家三世曹国公李景隆

  李增枝与李芳英均得荫封, “增枝初授勋卫,擢前军左都督。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为其高祖父朱百六(玄皇帝)、曾祖父朱四九(恒皇帝)、祖父朱初一(裕皇帝)修建三代的衣冠冢——明祖陵,位于淮河以北的洪泽湖畔盱眙县。这里亦是其的实际埋葬地。明祖陵历时二十八年之久才大致完备,有城墙三道,二十一对神道石刻,金水桥三座,殿、亭、楼、阁千间。清朝康熙年间被洪泽湖淹没,直到1966年洪泽湖的枯水季节方又露出水面,石雕气势雄伟,超过任何明陵。198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祖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于南京皇宫内,享寿七十岁,在位三十一年,与已故的元配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一起葬于南京紫金山明孝陵。遗诏传皇位给孙子朱允炆: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温文儒雅,常劝谏其父对大臣与吏员的责罚过于严厉,导致父皇下谕处分,但其太子地位终生没被动摇。洪武二十五年,自秦中视察返京,患病,先于太祖去世,终年36岁,未即皇位,发丧之日,朱元璋痛哭不已。丧期已过,朱元璋仍不忍除去丧服,经礼官劝说,方才上朝议政,并下旨将太子陪葬在自己皇陵之东。

  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也是庶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视朱允炆为嫡长孙,违反其编撰《皇明祖训》,立之为皇太孙。据说朱允炆出生时脑袋长得颇偏,朱元璋用手摸着说:“半边月儿。”有一年他与父亲朱标陪同爷爷朱元璋过除夕,朱元璋叫他父子作咏月诗,朱允炆作诗曰:“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罢默然不语。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便大封宗室二十五人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拥有护卫军队,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驻守北方边境的九位边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军权更大,如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朱元璋遗诏继承皇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史称明惠帝(建文帝),即位时年仅二十一岁。

    明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晚年,二十六子中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四子朱棣坐拥北京元大都皇宫,多次受命率师北征蒙古,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诸王之侄朱允炆,感到难以制约拥有军权的各叔父们势力。其新提拔任命的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翰林院侍讲方孝孺,深得他国事上倚重。这些文人大臣,引古喻今,大谈历史上地方藩王对中央君主的威胁。于是建文帝登基之后与齐泰他们秘密谋划削藩。

  李文忠的长子曹国公李景隆,曾任朱允炆爸爸朱标的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见亲任”,受建文帝指派,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率先把周王朱橚逮捕,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建文帝随即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诸王之首的四叔燕王朱棣,自知难逃削藩之劫,一边装疯卖傻,一边加紧备战。时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幕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僧人姚道衍等谋划举兵,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府中潜伏,以待变故。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援引《皇明祖训·法律》:“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号称清君侧,指国君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谋害皇室亲族,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是,为国“靖难”。 七月,朱棣反书至都,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

  方刚得以休养生息的中原大地,战火又起,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叔侄争夺皇位的内战,持续近三年,史称靖难之役。

  由于朱元璋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得任命65岁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实际先行率领十三万人出兵。在临行时,朱允炆亲自告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哪里想到年迈老将根本不是精明强干、富于征战经验的燕王朱棣对手。

  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开始担忧战事,考虑换将。“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曹国公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以肺腑见亲任”的表哥,建文帝为壮其权威与声势,“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饯之江浒。”李景隆以德州为大本营,调集各路兵马包括耿炳文败兵,增兵至五十万人,与表叔燕王朱棣对峙。

  朱棣对这位统帅明朝中央大军全部家当的表弟,一眼看透,对麾下诸将说:“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九江五败悉备,保无能为。然吾在此,必不敢至,今须往援永平,彼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明太宗实录》卷4)。

  李景隆到达德州,集合军队进驻河间,对攻打表兄亲自镇守的燕王都府,踌躇不决,首鼠两端。朱棣则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率精锐征大宁,欺骗、绑架了宁王朱权,收编了其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全部军队,实力大增。

  听说燕王朱棣率精锐征大宁,李景隆引中央大军攻北平,都督瞿能几乎要攻下张掖门,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停止。功败垂成。农历十月北平甚寒冷,于是燕军守城部队夜里汲水浇于城墙上,次日城墙结冰,无法攀登。中央军因天寒地冻,战斗力骤降,攻势自此受阻。

  经历了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李景隆接连溃败,不到一年,把五十万大军几乎赔光,中央军与燕军自此攻守形势逆转。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上书,请求立斩之,朱允炆不听,只是撤换了李景隆。

  李景隆战败时曾写信给朱棣求和息兵,朱棣回了一封长信,述说自己起兵源于冤屈,不诛奸臣齐泰、黄子澄决不息兵。信的开头特别强调:“览书知无恙,甚喜……予太祖高皇帝之子,汝太祖高皇帝之甥,至亲也!”(《凤洲笔记卷二十》)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燕军渡江,最终逼近南京应天府。朱允炆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燕军抵金陵,开国功臣徐达第三子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史称金川门变节,致使燕军进入都城。徐达长子魏国公徐辉祖力战,败绩。

  朱允炆“知事不可为,纵火焚宫,马后死之。”朱棣“既入,遣中使出马后尸于火,诡言帝尸,持之泣,曰:‘痴儿,何至是!’”(《明通鉴》卷13)

  朱棣随即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大臣,灭其族,史称壬午殉难。方孝孺被诛十族(九族加朋友门生),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  

  建文四年七月十七日,朱棣登基即位,改元永乐,时年四十二岁,是为明成祖。朱棣登基称帝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

    明成祖朱棣 

  朱棣少年时即与李文忠、李景隆父子交好。不知是因为亲情,还是当初有“明帮表侄暗助表叔”的秘密交易,朱棣对靖难之役的主要战场对手李景隆,封赏异常优渥,引得追随燕王打天下的诸功臣一片哗然,愤愤不平。“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永乐二年(1404年),当年被李景隆最先捉拿进监狱的周王朱橚,率先发难,揭发李景隆建文年间在府邸收受贿赂之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朱棣下诏不予追究。

  之后,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与文武群臣,当廷弹劾李景隆及其弟李增枝谋逆有证,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再次弹劾。明成祖下诏削去勋号,停止朝见,以公爵身份返回府邸,奉曹国长公主祀。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又告发:“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朱棣“于是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明史》卷126)

  明朝开国功臣名列第一的中山王徐达长子魏国公徐辉祖,朱棣入京后,“时武臣无一人不归附者,惟辉祖不屈,帝亲召问,辉祖不出一语始终无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辉祖默然”, 搬出父亲所获颁丹书铁券,“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而已。帝大怒,以元勋国舅,欲诛又辄中止,徘徊久之,竟从宽典,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明史纪事本末》卷16)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定鼎北京。

  李文忠长子李景隆、次子李增枝,因朱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中, 遭遇靖难之灾,与妻子儿女数十人遭禁锢私宅四十三年,并剥夺爵位,没收财产。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英宗朱祁镇念其祖先功勋,才下诏命李增枝等解禁锢得自由。禁锢之中,李景隆主修岐阳李氏宗谱, 记录下家族大事记,世系源流, 为岐阳世家留下珍贵史记史料。李景隆的后裔,为岐阳世家长房世爵支。

  李文忠的陵墓,被儿子连累得竟然有一匹石马只雕刻了雏形,就遗弃在神道旁。

  李景隆之子李佑,孙李萼,“凡三世,历五朝皆闲居于家”,寄情山水,俱不仕。(《南京錦衣衞指揮使李君璿墓志》)

    [明]佚名 岐阳世家四世李佑画像轴  165.3cm×98.4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佚名 岐阳世家五世李萼画像轴,181.1cm×100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经历了六朝皇帝八十多年后,弘治初年,因是李文忠后裔,赐李景隆曾孙李璿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增太子太保临淮候。殁后子李濂嗣,诰封昭勇将军增临淮候。李濂卒,子李性嗣,嘉靖十一年诏封临淮候,禄千石。逾年李性卒,因无子有李濂弟李沂绍继封位。李沂卒子李庭竹嗣,袭候爵,屡典军提督操江,配平蛮将军印,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李庭竹卒,子李言恭嗣。

    岐阳世家六世临淮侯李性画像

    岐阳世家八世临淮侯李庭竹画像

    岐阳世家八世李庭竹配临淮侯夫人徐氏画像

  李言恭袭临淮候爵,历任五军营游击将军、左军都督府掌印管事、南京守备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至万历十四年官拜总督京城戎政。在历代临淮侯中,岐阳世家九世孙李言恭可谓文武兼备的佼佼者,被李攀龙盛赞为“国家二百年来彻侯中第一人”。他承袭先祖亲近文士之风,奋迹文坛,招邀名流,颇具钟鼎山林之气,好学能诗,折节寒素,两都词人游客望走如鹜,留有“梦回芳草远,人去落花多(《送安茂卿诗》)”、“梦去月明秋水阔,愁来霜逐鬓毛新(《赠汪子建》)”等佳句。隆庆年间,李言恭与陈文烛、胡应麟等人唱和晏游,在京师组建诗社,成为彼时文学复古的阵地。其著作现存《贝叶斋稿》《青莲阁集》以及《李公子集》等”。“李言恭总督京营戎政期间,与郝杰(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共同考梓《日本考》五卷。二人在薛俊《日本考略》和郑若曾《筹海图编》的基础上,扩充增删,涵盖日本国图、沿革疆域、字书歌谣、语音词汇、文辞诗赋等内容。在万历援朝的背景下,该书为朝臣及前线将领了解日本的山川地理、世次风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岐阳世泽”中展示的《李言恭自述诗册(明临淮侯诗册)》,乃是其晚年于南京所书真迹,弥足珍贵。(林硕《文物中的“岐阳王世家”》)

    [明]佚名 岐阳世家九世临淮侯李言恭画像轴179cm×106.5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岐阳世家九世李言恭配临淮侯夫人史氏画像

   隔了十一朝皇帝,近两百年后,明穆宗万历帝朱翊钧感念明朝开国元勋岐阳王李文忠父子的功绩和亲情,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十三日钦赐李文忠后代二十字行辈为:

  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

  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这二十字五言韵文字辈,完全依循明太祖朱元璋《皇明祖训》给明朝王室制定的字辈规矩:“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人府。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其下一字,临时随意选择,以为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续添,永为定式。”如:

  “东宫位下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建文帝朱允炆是第一代。

  “燕王位下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明代历代皇帝除建文帝外,都是燕王朱棣的后代,均按此朱元璋分配给燕王位下的字辈取名,如:宣宗朱瞻基(宣德)、代宗朱祁钰(景泰)、 宪宗朱见深(成化)、世宗朱厚熜(嘉靖)、神宗朱翊钧(万历)、 熹宗朱由校(天启)。

  岐阳世家从十世起,按明万历皇帝所赐李文忠后裔的二十字五言韵文字辈取名,世代相沿。  

  李言恭之子李宗城,少以文学知名,授都督签事,册封日本正使,持节往朝鲜战倭寇,拟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使罢兵。父李言恭送行增诗:“万里浮槎称汉使,一时负弩是名王”!,李宗城至朝鲜釜山,倭来益众,道路藉藉,言将劫二使。宗城恐,变服逃归,遗失册封玺书,下狱论戍。万历末年,神宗顾念李宗成乃开国元勋岐阳王之裔,予以开释。

    [清]佚名 岐阳世家十世临淮侯李宗城半身画像 67.6cm×57.4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岐阳世家十世李宗城配追封临淮侯夫人徐氏画像

  李宗城的儿子李邦镇嗣候。李邦镇卒,子李弘济嗣候,官南京守备操江,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师。

  李文忠次子李增枝,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配郝氏,生子三,即李宪、李睿、李旭。初授勋卫,擢前军左都督。永乐初,往荆州整肃兵备,抚安军民。他“于各处多立庄田,每庄蓄佃仆无虑千百户”。永乐二年,周藩王以前隙劾告图谋不轨,与兄李景隆被禁锢私第四十三年。正统十三年始下诏令李增枝等启门第,得自便。解禁后李增枝迁居合肥,更名李焕。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1448)卒。李增枝夫妻合葬墓在今肥东县白龙镇沈塘村南,2008年被列为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李增枝官位至前军左都督,后世子孙为岐阳世家二房都督支,繁衍至今,大都定居合肥周边肥东县一带。

  李文忠三子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下诏在老家濠州临濠府(今凤阳县)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置临濠行大都督府,任命李文忠为大都督府的最高长官。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罢建中都。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设置中都留守职位,任命李芳英中都正留守。明制“留守一人,正二品”,虽与六部尚书同级,却是荣誉性闲职,“非勋戚不拜,皆以国戚充之,勋臣非在戚里,不得与也”。 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景隆奉诏出塞北伐。期间,朱元璋命李芳英每旬之初至御前试书。某次,李芳英在华盖殿试书事毕,太祖大悦,用玉罗手帕包裹“笼炊”以赐。李芳英归后,李氏阖家尊幼拜尝御赐笼炊,更将御帕供奉在家庙内,以贻后嗣。李景隆知悉此事,还专程撰写了《御玉罗帕纪恩册》,永记圣眷之渥。这块朱元璋御用的玉罗帕被李氏传承,保存了六百年,最终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在这次“岐阳世泽文物”展出。

    御帕

    《明太祖御帕并纪恩册》

  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常驻凤阳,后裔大都定居在凤阳周边的祖居盱眙县明光集一带,为岐阳世家三房留守支。

  岐阳世家至十二世李弘济时遭逢鼎革之变,明亡而爵绝。

  满清入关后,对明朝守军和汉人百姓大肆镇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岐阳世家遭受浩劫。“甲申鼎革,族人惧罹祸,拆毁享堂,丁口隐避,我李氏与国家同其为戚,此一厄也。”“清室入关,前代之勳戚子孙, 均奉命远徙, 我李氏后裔遂亦散处四方”。(民国七年《岐阳李氏宗谱》十九世孙李泽恒修续序)

  岐阳世家三房李芳英裔留守支,在十三世李祖相带领下,“拆毁享堂,丁口隐避”, 继续世守祖居盱眙祖墓

  岐阳世家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孙李祖权(字孔衡),“十一世明袭临淮侯邦镇(谱称泰维公)之孙,十二世昆山参将弘润字允孚之子。入清留居南京守鍾山岐阳王墓。李家故筴中有顺治七年祖权所绘鍾山祖茔次图,其年方十七也。”(朱启钤《岐阳王裔入清以后世系记》)

    李祖权自绘祖茔图

  岐阳世家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孙李祖模(字孔范)被清廷强行迁徙至金陵(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石跋河村,“石跋河房系是弘济公次子邦铎公支, 十三世祖祖模后裔”。石跋河支保留了明代岐阳世家宗谱,“谨按长房景隆公支旧谱为弘济公所创始, 已在明室末叶止于崇祯十四年, 叙至邦镇公而止。”(《岐阳李氏宗谱》)。李祖模后裔人为岐阳世家石跋河支。

    石跋河李氏族谱 

  岐阳世家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李祖述(字孔肩),奉清廷命令,携大宗家眷自金陵(南京)北上迁居北京,编入汉军镶蓝旗,入籍旗人。以前朝故侯之嗣,李祖述年方十五,于顺治二年始授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的勋臣封爵,汉译为“外卫指挥使”,秩从三品)。李祖述二十六岁时英年早逝,夫人方氏独自抚养两个儿子成才。李祖述和夫人合葬北京彰德门外泥漥村之原。李祖述后裔人为岐阳世家泥漥村房系。

    泥漥村房系 

    岐阳世家十三世李祖述配夫人方氏画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出于笼络汉人民心的需要,康熙、乾隆皇帝亲自下诏祭祀前明的开国功勋,赐祭李文忠祠。“迨前清圣祖南巡,眷恋前勳,遣兵部右侍郎程景伊、大学士朱珪,操文赐祭,我李氏始出应世。”(《岐阳李氏宗谱》)。

  族谱记载,“明清鼎革,岐阳世家嗣胤绍述祖德,笃定修行,诗书传家”。进入清朝,岐阳世家明朝显赫爵位不再,唯有依靠科举而进入仕途。

  迁居北京的十三世李祖述,育有二子李德燦(字恒昭)、李德燿(字羽昭),均入仕。李德灿,字恒昭,授资政大夫。“康熙十四年驻镇京口,后移江宁,奉命滇中讨逆二十年,奏凯谢职还家。为人醇厚,亢直有志”。李德燿,历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凤阳府泗州知州,绍兴府知府。

    岐阳世家十四世李德灿画像轴 165.3cm×98.4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佚名岐阳世家十四世李德灿、李德耀兄弟行乐图合卷(第一段)  34.2cm×61.5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佚名  岐阳世家十四世李德灿、李德耀兄弟行乐图合卷(第二段)39.1cm×86.1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李德燦、李德燿兄弟均便袍而坐,或手不释卷,或背依书山,“折射出李氏家族累世兼通经史、善工文辞之门风,虽历百载而不坠”。(林硕《文物中的“岐阳王世家”》) 李德燦、德燿兄弟死后葬北京彰德门外泥漥村茔地。

  这次“岐阳世泽”展出的李德燿题跋的《张三丰祖师画象》,“存世久远,原已寸裂,奉于家庙时又经烟火熏炙多年,残破严重,后经朱启钤等人在民国时重新装裱,使其得以重见完貌。画像绢地墨笔,画中人眉目清晰,衣带飞动,似有仙气”。“据题跋和族谱记载,李文忠善文好客,乐与名士交游,其中就有张三丰。文忠死后,其子李景隆继与张三丰交好。张三丰曾对李景隆说他将有大难,然景隆未悟。张三丰便赠其一画像、一木匣、一蓑衣后离去,此后李景隆获罪被削爵。另据族谱云,李家原存有张三丰所留蓑衣,至今已佚”。( 王丽静《跨越六百年 承载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家族记忆的文物首次完整展出》)此画像据说民国总统府政治顾问、中国通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曾出价三万美元欲购买,被朱启钤拒绝。

    《张三丰祖师画象》

  岐阳世家十五世李延基,字介持,李德耀长子,初任福建泉州南安县知县,继任福建水口盐运同知。“乾隆八年有恩诏解放汉军旗人准归民籍出外营生之文,是年李延基援例请改隶宛平县民籍,而李氏遂得复归故族”, 出汉军旗回归祖上汉人民籍后,“延基等一家祖孙父子具得出外营生,不致拮据。”

    岐阳世家十五世李延基画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李延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刊行了他续编的《岐阳李氏族谱》,承前启后,“旧谱云, 国变后孔肩公北迁时即弘济公纂修者亦多散佚, 而世系遂因之不可考矣, 谨按长房景隆公支旧谱为弘济公所创始, 已在明室末叶止于崇祯十四年, 叙至邦镇公而止。德燿公续纂未刋时已鼎革, 子延基公又续始刋书成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计三卷, 上卷七十一页, 中卷七十三页, 下卷五十八页”(李泽恒《岐阳李氏家谱》),现已成为世界族谱学(genealogy)的重要文献,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均有珍藏。

    康熙四十三年李延基续编《李氏族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岐阳世家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孙李祖权(字孔衡),“入清留居南京锺山守岐阳王墓。”“据李德燿张三丰祖师画象题记‘李氏历代世守图象具在南京,康熙中长兄德燦移镇京口,旋至金陵始获至之北京。”“鼎革以来先大人孔肩公(李祖述)北徙,遗像留金陵,弘润弗获恭修时荐,及燿宦游南国,长兄亦统师来京口,先后而至,始得迎像奉祀,惟是签轴浩繁,列数楹不能竟,乃奉原像入家庙,别为小像者三,一归京师,长兄一大宗主卮,一留弘润子祖权家祭祀,一燿奉之之四方,俾居者行者咸得恪恭伏腊,瞻仰之下僾如愀如,水源木本之恩,履霜露而勿替云。”(朱启钤《岐阳王裔入清以后世系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次 “岐阳世泽——李文忠家族文物展”所展出的岐阳世家所藏历代祖宗影像,系岐阳李氏家家族用于悬挂于祠堂祭拜之用。明代后,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到元宵节之前,在祠堂内供奉祖先像。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报答有大恩于己的姐夫李贞,赐第于内城西遍。李贞儿子李文忠为名列第三的开国元勋,父子同封曹国公,死后追封王,其府第雄伟豪华,被誉为西塘之胜,文人骚客曾作《西塘八景诗》颂之。至今南京中山东路明故宫遗址斜对面尚有一条马路名“李府街”,和御道街平行,即原岐阳府邸故址,现为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李泽恒《岐阳李氏家谱》说:“吾族自有明开国岐阳王, 以亲臣丰功伟烈,垂诸竹帛,礼隆配享, 世劵优颁, 家庙则殿宇辉煌,诰册则文章灿焕”。《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曾对受封宁国公和荣国公爵位的贾家兄弟后代新年祭祀祖先的场面,有详尽的描述。岐阳世家受封两个王,又是有恩于皇家的姻亲,簪缨世族,钟鸣鼎食,排场自然比要贾府气派多了。岐阳世家所藏历代祖宗影像按真人摹绘,画高近两米,一一排开供后人迎像奉祀,可以想见悬挂这些画的殿堂有多高大巍峨。

  “李氏历代世守图象具在南京”,岐阳世家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在南京的祖宅,应该存放了主要部分。明亡爵绝,“甲申鼎革,族人惧罹祸,拆毁享堂,丁口隐避”,即便岐阳世家族人拆毁祖祠家庙,疏散逃难,还是没有躲避掉清廷的天罗地网,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李祖述大宗家眷,被强制北上迁居北京,编入汉军镶蓝旗,入籍旗人,祖宗“遗像留金陵”。到了清代康熙中岐阳世家十四世李德燦利用驻镇江苏京口、江宁的机会,与宦游南国的弟弟李德燿,“始得迎像奉祀,惟是签轴浩繁,列数楹不能竟,乃奉原像入家庙,别为小像者三,一归京师,长兄一大宗主卮,一留弘润子祖权家祭祀,一燿奉之之四方”。 岐阳世家历代祖宗影像一分为三,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次展出的岐阳世家所藏历代祖宗影像,应该就是被李德燦、李德燿兄弟带去北京,由长房李景隆世爵支十三世李祖述裔传承的那份。留居南京锺山守岐阳王墓的岐阳世家长房世李景隆爵支裔十三世孙李祖权裔也传承了一份历代祖宗影像;最后一份,由李德燿保管,负责分配供给流亡四方的岐阳世家祖裔祭祀祖先。

  岐阳世家三房李芳英裔留守支,在十三世李祖相带领下,不弃不离世守祖居盱眙祖墓,在清朝皇帝康熙、乾隆皇帝下诏赐祭前明的开国功勋李文忠祠后,“我李氏始出应世, 于是因陋就简建筑祠三进两厢, 而时本支世系藏储祠内, 有册可稽釐然不紊”(《岐阳李氏家谱》),不再隐蔽,,在避祸拆毁的享堂废墟上,重建三进两厢的李氏宗祠。“供奉李贞以下历代列祖列宗之神龛,两庑宽大窗明几净”。守祖居盱眙的留守支,远离动荡不定的都市,生活相对安定,子孙滋生繁衍,人丁兴旺,宗祠祭祀隆重,保有历代祖宗影像完整。

  祖居盱眙李氏宗祠中兴百余年,又遭遇兵燹之祸。“咸同年间洪杨乱起, 吾里为墟, 匪独祠宇系册都付劫灰, 而丁口亦死亡过半”(《岐阳李氏家谱》)。皖北一带是太平天国的捻军与清廷淮军、湘军鏖战的战场,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岐阳世家的宗祠战火中化为灰烬,祠宇、系册、历代祖宗影像尽毁,族人死亡过半。牺牲如此惨重,是否是参与了“反清复明”遭清军烧杀,还是太平军“长毛”胡作非为,不得而知。

  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后,盱眙岐阳世家留守支的族人纷纷慷慨解囊,捐资重建李氏宗祠,“祠堂正殿三间,前进三间,嗣又由合族积资添盖二进二间”(《岐阳李氏家谱》),颇具规模。“每年清明,十月朝等节日,城乡数百族人老幼毕集,举行祭祀活动,并备有酒饭供饮宴。这里不以年龄分尊卑,而是根据明神宗所赐那二十字辈份,有白髯的孙儿有童稚的叔父或叔祖。春节期间悬挂李贞、李文忠大幅画像按辈份叩头如仪,东山墙悬挂十三世祖李祖相的画像供明光街八房族人叩祭。各项费用皆由祠堂开支,祠产即属于祠堂的房地租田租收入,有专人管理。以上活动延续到抗战前,日寇入侵后皆废。”(岐阳世家二十世孙李大赉《明光岐阳李氏家族的源流与现状》)可见岐阳世家留守支的族人仍有来源找到替代原先太平天国战乱中被焚毁的历代祖宗影像。

  南京守岐阳王墓的岐阳世家长房世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孙李祖权裔所传承的那一份历代祖宗影像,下落不明。

  被清廷强行迁徙石跋河的岐阳世家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孙李祖模后裔,完好保存了一套历代祖宗影像。民国初年大致在1917年左右,盱眙岐阳世家留守支的李泽同、李大宝、李国章三代人,寻访至石跋河的明光东园“春柳堂”,然后与李泽成回到盱眙明光镇, 随携长房石跋河支精美老谱并岐阳王十二候及公主夫人遗像, 亦都供奉于祠堂内,以至当年刊印其续修《岐阳李氏宗谱》的李泽恒,感叹“係之者载归明光,朝夕盥诵益得其详”。(李国玉《岐阳李氏与岐阳李氏宗谱》)

    民国七年(1918年)岐阳世家十九世李泽恒续编岐阳李氏家谱 

  被长房李景隆裔世爵支十三世李祖述儿子李德燦、李德燿兄弟带去北京的那份岐阳世家所藏历代祖宗影像,一直由他们的子孙后代承传,直至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战乱。

  朱启钤1931年在其《岐阳王裔入清以后世系记》里,如此记述:

  “十九世孙泽显……曾以诸生应顺天乡试,不售,移情歌剧。同光中与诸王孙游,落拓燕市,光绪义和拳之乱,几毁其家。(据闻祖遗房产五处当时变卖无遗,遂无以奉宗祀,历代神主都悉付焚化。临淮侯印及嘉靖所颁铁券为邻居借去压魅,其他遗物之丧失,俱在此时也。)”李泽显与我爷爷李泽俊同辈,享年七十八岁,大致生于道光八、九年,死于光绪二十八年(1828-1902年),生子李大保、李大亨,与我父亲李大华同辈。

  “二十一世孙国寿,字仁山,大保长子,奉祀宗祧,现年六十二岁。生于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住北平大沙果园一号。”“二十一世孙国兰”,“六十一岁”,“无嗣”,李国寿长子早故,无嗣。李国寿与我同为国字辈,尽管年纪相差91岁。岐阳世家绵延二十多代,辈份与年龄差距渐大,“有白髯的孙儿有童稚的叔父或叔祖”。

  朱启钤接着自述得到这批岐阳世家文物的经过:“国寿兄弟以衰年乏嗣,无力自存,又怵于世变之殷,旦夕恐委诸沟壑,泣涕来请,欲以历代世守之文物赖国家社会呵护之力以传世无穷。乃捆载家乘遗文致之营造学社,求获一椽之庇。余允为鸠集千金,使谋斗升,赡其穷年……呜呼!覆巢侵寻,国危身殆,尚欲于忍死须臾之中抱若祖若宗之衣冠文物,谋所以永久保守之道,李氏可谓有贤子孙。此余慨然承诺而愿为之致力者也。”文后附了一段天津《大公报》读者来信,溢美之辞流于言表。

  朱启钤把岐阳世家二十一世孙李国寿兄弟描述得如此穷愁潦倒,孤苦伶仃,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哭泣请求这位前中华民国总理收留岐阳世家历代世守之文物。而事实上,六百余年的岐阳世家,“子孙之繁衍, 世泽之绵长”,举世闻名,在祖宗寄籍之地盱眙有庞大的宗祀地产,地产田租收入可观,李国寿的泽字辈族祖、大字辈祖叔、国字辈族弟均有担任安徽北部省、地、县、乡的要职者,掌控当地广泛人脉和资源,津浦铁路途径明光重镇,到北京也就一夜功夫,接济他们两位同宗老者,迎接列祖列宗神像回归宗祀,轻而易举,何须他前总理大臣,“使谋斗升,赡其穷年”!岐阳世家祖居盱眙的留守支,二十年代曾多次远赴北京寻访岐阳李氏宗亲,“泽同祖次子大宝公随泽成先祖‘北往河南过津京至泥漥村, 访查同族至其地烟户稀疏, 李姓绝少, 归里后终不洽心”。(李国玉《岐阳李氏与岐阳李氏宗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发生在皖北盱眙南面不远的南京保卫战,国军失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其北面不远的徐州会战,日军对江苏、安徽发动了疯狂的扫荡,制造了凤阳大惨案、嘉山县(今明光市)惨案,把明光镇四周二十里内的房屋烧毁千余间,屠杀居民数百人,岐阳世家的李氏宗祠,再次遭受乱世兵燹浩劫,荡然无存。

  父亲李大华,岐阳世家二十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只有十二岁。

  父亲九十二岁、九十四岁两次接受江南大学抗战老战士寻访团队采访。据父亲回忆,秉承“岐阳世家嗣胤绍述祖德,笃定修行,诗书传家”的传统,他“十岁读书,上过三家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千家诗》、《唐诗》,有的老师还会教我们算盘和简单的算术。一般早上是读新的文章,上午写字认字,下午是背书,背完后老师教我们写诗。当时上学是要交粮食的,一年差不多四百斤粮食”。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曾向儿时的我们演示用算盘飞快地做乘除法,让只会珠算加减法的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清朝推翻后,新文化思潮也渗入到岐阳世家,十九世李泽同主张学习欧美文化,创办了新式小学、中学;二十世李大柱,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岐阳世家殷实族户,纷纷送子女入大城市求学。家境贫寒子弟,只要成绩优异有出息,家族也可以从祠产内拨给所需费用。如低父亲两辈的二十二世李永达,就是用族中公款培养出来的,三十年代成了浙江大学教授。

  父亲一直嫌私塾教授的知识太古板,渴望上新式中学、大学。可附近的城市都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是绝对不可能像江泽民那样,跑到扬州、南京去读日伪政权控制的中学、大学。

  父亲回忆说:

  “1939年底,新四军第五支队来到了我的家乡,在此之前,都是国民党韩德勤部队驻守。初见新四军,觉得他们衣服破旧,很土气,但他们对老百姓很热忱,我们老百姓都愿意接近他们,参加他们的活动。

  “那个时候我还在上私塾,新四军给我们发了《短期小学》的课本,里面有些是介绍新四军和一些革命道理的,这也加深了我对他们的了解。

  “乡政府领导看我思想单纯,热情老实,能写会算,一心想培养我,动员我出来工作,我1942年3月脱产任乡政府粮食办事员,负责全乡粮食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是征收军粮,保障新四军的粮食供应。记得征收军粮的标准是:公粮占总产量的3%,田赋的2%,总征粮数5%。征收队由本村村长和干部负责,粮食在指定地点征收。

  “后来我被调到了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学院受训了半年,地点在旧铺镇新铺村,学院院长是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兼任的,副院长汪道涵,教导主任叫李足平。

  “我们是军事化训练,这一期学员有1000人左右,分为中队、小队。学员大部分是乡镇干部,也有部分是中学生。主要学习乡镇的政治任务和政权建设,目的是为了培养区乡干部,同时,上级打算组织镇长选举,不过后来没有实行。

  “学院教学抓得很紧,学习生活都很紧张,吃饭都是规定时间,限时吃完的。10月我们毕业,半年的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

  “回到地方上后,我被任命为副镇长,镇长叫朱啟华,同时我也担任粮食主任。当时为响应新四军发展壮大队伍的要求,年年开展参军运动,我们乡每年都有上千人参军。我家三个男丁,按规定必须去一个。我虽然17岁就参加了地方工作,脱产做了高桥乡粮食办事员。因我哥哥木讷不愿参军,而弟弟年幼才6岁,我对部队了解的多,毅然报名参军。

  “去当兵的时候,父亲和镇长都不太愿意,父亲希望我再去上学,不过后来见很多人都去参军,倒也支持我去了,镇长则希望我继续在地方工作。参军的时候,乡里组织了欢送会,人人胸口戴大红花,十分自豪。我们保里和我一起入伍的青年有100多人,后来这些人除了几个逃回家的,其他人再没见到过,可能都牺牲了吧。

  “1943年冬,我参加了新四军二师淮南军区盱嘉支队盱眙大队二中队,师长叫罗炳辉,他是老红军,身经百战。我的印象中他个子高大,骑马都得二三匹经常换,是个极伟岸的人,但他行动飞快,爬山比战士还快。当时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是朱云谦,参谋长是祝平安。盱眙大队大队长是谢在银,教导员是汪中富,二中队长是赖瑞生,指导员是保晴、王一海。盱眙支队在日本投降后改为盱眙县总队,总队长是张伯锷,副总队长是卫去非,参谋长是那阳春,总支书记是易继明。

  “新兵刚入伍进行训练,当时发了一套棉军装和一支湖北条子(也称“汉阳造”),子弹不多,一个人只有五发,手榴弹都是县里自造的。我后来去做文书工作就不佩戴枪了,我们连队没有机枪,支队里有几挺。

  “我们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对付盱眙城内的日伪军。当时力量对比情况是我们支队人数多,至少有十个连队,而日军有100多人,伪军有200人左右。但当日军有大的侵略扫荡行动时,便从其它地方调来日军,要比常驻盱眙城内的日军多1-2倍。

  “我们支队下面的大队,辖有四个中队,中队后来改为连队,包围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差不多在每年庄稼快成熟的季节,日伪军就要出城抢粮抢牲畜。一年总有十几次。小的扫荡就由我们大队的几个中队解决。大的扫荡,人数多,范围大,则由支队组织迅速出击,围歼敌人。战斗中我们部队也有一些伤亡,我所在连队副连长就英勇牺牲。广大民兵在对敌作战中也有不少同志伤亡,如我堂兄民兵队长李大林,就在带领民兵对敌作战中牺牲了。

  “抗战时期老百姓都很穷,军队依靠着百姓,所以,军队的生存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那时军民关系非常好,老百姓对部队的帮助支援很大,我们部队驻地晚间经常移动,不论到哪里,人民群众都给我们房子住,铺上厚茅草,供应粮食和柴火,尽量让我们吃饱。在生活方面,我们是物资十分短缺的。我们只能用一点盐和水漱口,但是有时候遇到敌军封锁,我们物资进不来,甚至连吃的盐都没有。有时军服发放困难,我们的棉衣和单衣是通用的,夏天把棉衣拆成单衣用,冬天又往单衣里塞点棉花做成棉衣。有时候行军至野外我们只能蜷睡在树下,不是太冷就是蚊子多。除此之外,我们中队还面临着被日本鬼子攻击的危险。记得当时我们曾在磨盘山阻击过日军的扫荡。当时支队驻址是在西高庙,营部住址是在洪营,二中队住址是在拽桥,四中队驻址是在苦桑树(我曾短暂呆过)。

  “1944年2月,组织上看我曾经在地方上工作过,思想比较好,指导员保晴和另一位姓宋的连长介绍我入党,谈话并填表后,还有三个月的预备期,后来就正式宣誓入党了。

  “1945年日本投降,我们部队开进盱眙城与驻地百姓联欢开庆祝会,我当时刚20岁。大家都欢呼雀跃,有的首长们喝酒后醉得不醒人事,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战胜利后有许多人想回家,我从来未动过这个念头,因为我很喜欢在部队里。

  “盱眙支队改为盱眙总队后,我由营部的书记调作总队参谋处书记、参谋,我还一度在总队侦察班从事过收集对敌侦察情报工作。当时还发了一支漂亮的驳壳枪给我,我探亲回家时还特地佩带着,心里感到很自豪。这时我们总队较之原来人数兵力少了很多,只有二三个连队,原来支队大部分连队都被编入主力部队了。

  “1946年初,我去新四军二师教导营学习,地点在天长县宝禅寺,教导营主要是培养部队基层骨干。解放战争开始后,学习提前结束。我被分配到二师参谋处做统计干事。”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飞赴中华民国政府陪都重庆,与国民党主席蒋介石谈判了两个多月,签署了《双十协定》,承诺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承认重庆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毛泽东返回延安后,指示党内精简部队,迎接治协商会议召开,进入“和平民主建设新阶段”,在亲自赴华的美国五星上将、国务卿马歇尔的调停生效前,多占城市地盘,增加将来到国民党主导下的联合政府当大官的砝码。

  进入1946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指示东北的林彪要死守四平,“成为东方的马德里”; 指示华北的聂荣臻,死守张家口;指示华东的陈毅死守淮阴,准备把共产党的首府从延安搬到离国民党首都南京更近的地方,方便未来国共打交道。结果从游击拉起的共军,与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远征军交手,顿时大败亏阵,丢了城市,人地具失,元气大伤。

  两淮保卫战、泗县战役、涟水战役接连失利,父亲所在的新四军二师与所有的新四军部队,被迫仓惶撤离经营多年的苏北根据地,狼狈逃往山东,士气低落。领导学舌国民党,管撤退叫转进,哄部队说转进是为了反攻。于是部队官兵上下,流行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煎饼圈大葱”!华东军区曾指派了一位副旅长负责收罗掉队的官兵,组织起来敌后打游击,两年后淮海战役时派人寻找,在老百姓家里仅找到了这旅长,只剩一条腿。

  毛泽东因此威信大降,各大区的军头对其发号施令也不大理睬,全靠总参谋长军队创始人周恩来协调指挥。毛泽东大权旁落,大病一场,打电报给斯大林,要求安排去苏联治病疗养,后来因道路难通而做罢。华东的陈毅也被迫承担责任,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了粟裕。文革时把这段推行“和平民主建设新阶段”所带来的挫折损失,推到刘少奇头上。

  1947年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动员戡乱,“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对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山东和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山东的共军处境十分艰难。

  父亲回忆,“那时候,我们经常长途跋涉,夜里行路都会打瞌睡,但又经常得行走上百里路,所以我们常常是前面的人拉着后面的人一同行进,以防掉队。那时,牺牲或被敌人抓住是常有的事。我们走的路大都是最难走的山区,条件好的路不能走,因为那儿敌人多容易暴露目标。有时候饭还没吃完,出现情况了,我们就得扔下饭碗撤离。”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大炮的火力支援下,狂轰滥炸,共军无力正面接战,只能打运动战,靠两条腿的不断行走,牵制敌人进入山区,让其兵力的拳头松开,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毛泽东语)。

  父亲年轻气盛,深恨国民党把他们称做匪,耄耋之年提起犹耿耿于怀。自古成则王侯败则贼。当年岐阳世家的一世祖李贞、二世祖李文忠,跟随朱元璋参加红巾军造反,不是也被蒙元朝廷称为贼吗?成功打下江山,就成了陇西王、岐阳王,名垂青史。

  从苏北根据地撤退到山东国共双方你来我往的拉锯地带,父亲他们部队的补给成了大问题。山东老百姓正统观念强,认定国民政府的军装齐整、装备精良的军队是国军,把土布衣服、武器简陋的共军当土匪。他们深信国民党共产共妻宣传。老百姓穷,共产也就算了,好不容易花彩礼娶了媳妇,最恨共妻。他们坚壁清野,像跑鬼子一样躲着南方来的共军。父亲说他们的连队有次坐在老百姓家空荡荡的院子里饿得发昏,看见有梨树结满了果子,就摘下来吃到撑死,结果全连队拉了好几天稀,无力行军。父亲以后对吃梨非常谨慎。有次他出勤侦察回来,团部正在会餐,团长特别舀了一盆肉给他打牙祭。一年多没沾到荤腥的他,直赞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肉。问是什么的肉,他们笑嘻嘻地说是鸡肉。吃完了才告诉他说,昨晚有一个连队行军,碰到两大群刺猥打架,就全部捉来改善伙食。团长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好吃不过刺猬肉!”父亲听后,恶心地呕吐不止。

  我笑说,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不是都会表演扭秧歌,唱“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亲人解放军”吗?父亲说,那是后来我们打了胜仗得势后。老百姓也是势利眼,谁得势巴结谁。部队也是打胜仗时军纪好,打败仗时差。自古不会有手拿武器的军人饿死的。没钱买食物的时候,部队会强行征收老百姓的粮食、财物做部队的供给,但会打收条的,承诺革命胜利后连本带息偿还。我说,天晓得革命哪天会胜利,部队出具的收条,同空头支票差不多。父亲听罢哈哈大笑。

  最难忍受的没有办法洗澡,几个月下来,浑身痒得不行,尽长虱子。有战士发现山东老百姓家里灶台上的大铁锅,烧上热水正好可以跳进去烫澡搓老垢。官兵竞相模仿,结果把老乡气得要死——那可是人家吃饭的家伙呀!军民关系愈发紧张。华东野战军的那些主力纵队,除了许世友的九纵、宋时轮的十纵,基本都是新四军的老底子。当时到处挂着山东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主持华东局工作的山东野战军政委黎玉的画像。他们就把怨气撒到他头上,群起而攻之,说他搞地方山头主义,歧视外来的新四军部队,导致黎玉职位直线下降,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

  解放军是供给制,从未发过军饷。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七十四师后,庆贺胜利,始发了几块袁大头银元。天天打仗行军,父亲也无处花钱,就用手帕将之包裹起来,里面放了条子,写明自己的姓名籍贯,万一阵亡,委托收尸的人,不论国共,报信给家人,奉上银元酬谢云云,贴肉藏在身上。

  盱眙的黄花塘,抗战后期曾经是新四军军部,国民党占领后,严厉惩处与共产党有牵连的人和家属。有人告密我父亲随新四军北上山东,他们就把我爷爷李泽俊抓进牢狱吊打,拷问其儿子所在共军的下落。为了增加痛苦,国民党特别把绳子拴在他大拇指上,吊在梁上三天三夜。我爷爷是岐阳世家十九世,与民国七年(1918年)修续出版《岐阳李氏宗谱》的李泽恒同辈,其晚辈李大昶,任民国政府安徽省参议、怀远县县长;李大宫任家乡嘉山县(今明光市)副议长兼商会会长;李大壮任明光镇镇长。这些国民党当地要员,都是与我父亲同为岐阳世家二十世大字辈。在众多宗亲的缓颊下,国民党政府最后还是把我爷爷释放回家。

  爷爷被抓的事,辗转传到山东共军我父亲那里,他马上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单字,从此弃用带有辈字的双名李大华,以免再连累族人。父亲由此同国民党结下了家仇。

  两年后,解放军从山东南下,发起了淮海战役,彻底打垮拱卫首都的的国民党主力,南京指日可下。父亲说四九年是他一生最痛快的时光,把“共匪”帽子扣在自己头上多年的国民党,硬是被掀翻在地,成了被撵得到处跑的“蒋匪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岐阳世家二十世大字辈父亲留影

  渡江战役打下民国政府首都南京后,解放军南下横扫神州大陆。岐阳世家的祖居盱眙,来了共产党新政权的土地改革工作团,轰轰烈烈地斗地主、富农,分田地,分浮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有天下午,爷爷李泽俊得到族人晚辈的报信,说镇上的土改工作队,已把他的成分划为地主,筹划着要召开斗争大会,抄家,分地!爷爷听罢暴跳如雷,从家中库房里找到一把鱼叉,拎着它气冲冲地去找土改工作队理论。山东南下来的土改工作队长对盱眙风土人情一无所知,声色俱厉地训斥爷爷:“土豪劣绅想造反吗?”爷爷愤怒地回道:“我儿子十七岁就跟着你们闹革命,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撤退到山东打仗,快三年了生死不知。我因为儿子参加革命,被国民党捉去吊打了三天三夜。结果现在你们要把我划归地主往死里整,天理难容!”争吵之下,一冲动就把鱼叉飞掷出去,正中土改工作队队长大腿,顿时倒地,鲜血迸流。

  闯了大祸后,爷爷连夜逃亡,去投奔茫茫解放军大军中的儿子。途中他买了一头毛驴,骑着它沿解放军南下渡江的路线,一路上只要见到大军就打听。从南京一直追寻到上海,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还真把改了名字的父亲找到了!

  父亲安排爷爷在军营里住了一年多。风头过后,给爷爷出具了一份“革命军人家属证”,盖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的大红印章。爷爷回到家乡,这时当地政府的领导已经换为我父亲的表哥杜文衡,最终把爷爷定了一个“上中农”的成分。

  我曾问父亲,土改工作队要把爷爷定为地主成分,他真有那么多地吗?父亲说,土地到是有上百亩,但那是洪泽湖边的滩涂湿地,十年九涝,种不了粮食,只能放养些牛羊。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就是在这一带放牛的。这些地合作化后都给公家收走了。

  中共执政后,热衷于阶级斗争,把农民按拥有土地多寡依次划分为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没土地的为雇农,越富裕越反动,越贫穷越革命。其农村政策是:依靠雇农、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管制富农、地主。爷爷、父亲的上中农成分,“剥削量超过20%,属于对其保持中立的对象”。

  父亲私塾教育,工于书法,篆隶楷行草,样样精通。五十年代自学苏军教材,通过了高中文凭考试,被军中誉为大知识分子。

  父亲尽管自幼叫我们记诵明朝万历皇帝赐给岐阳世家的那首五言绝句辈字,但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名字中间用“国”辈字,叫李国什么的。我们长大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国民党最垄断,用“国”字宣示所有权,比如国立北京大学、国军、国府什么的,他可不想让自己儿子的名字,同国民党有任何沾连!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公安部和北京市公安局被司法系统高校的红卫兵占领,首都的治安机器陷于瘫痪,中央要员的安全保障岌岌可危,只好从各大军区紧急调拨军队干部对首都实行军管。父亲奉命赴京,在中枢机关当了八年军代表,目睹了中央高层的腐败与倾轧,单纯军人出身的他,再也不会相信组织上的冠冕堂皇的说词。同父亲同一批进京的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良恩,任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二十七军副政委刘传新,任职北京市常委、公安局局长,最终都自杀身亡。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对当局鼓吹的“又红又专”教条不屑一顾,只教育孩子要读好业务书,从不提政治上要求进步,争取入党之类的话。他的两个儿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七十年末代双双考上中国顶尖名牌大学,后来又成了中国第一批博士,为全军离休老干部子女中绝无仅有,倍受称赞。

  1979年全国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鉴于恢复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十年的77、78年高考,仍有大批青年人因家人出身、个人表现问题,被各级单位卡下不能参加高考,79年规定所有考生报名不需要出具单位批准高考的介绍信,为了更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规定先高考,后申请高校,成绩出来后考生再根据自己的成绩申请高校,避免盲目浪费。79年考生最多,题最难,录取率最低。高考夺魁,中国的一流大学任我挑,从不过问我学业的父亲,突然特地找我个别谈话。他知道我少儿时代在北京生活了六年,一定会考回念念不忘的北京,严肃告诫说:“上北京哪个大学都可以,就是不许上人大!”我问:“为什么?那不是全国重点大学吗?”父亲说:“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华北联合大学,那是党的干部学校,没水平。我亲手从南京军区送去人大的调干生,不知道有多少,高小文化水平都不够格!要挑就挑北京大学。”有次我回国,老友刘宝明约请北大本科班上的老同学聚会,我社科院的老同学金灿荣也带着老婆儿子来了,他告诉我他刚离开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到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当副院长,说罢递上名片。我好奇中国人民大学英文如何翻译,翻到名片背面一看,结果并未翻译成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而是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其“人民”翻译直接用汉语拼音,同人民币(Renminbi,RMB)的翻译一样。

  八十年代初,父亲离休住进无锡惠山山簏的军队干休所,搬进新家后发现有一个铁丝编织的纸字篓,是在职时公家配发的,赶紧送还。

  八九年五月底,父亲从我的来信中得知我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绝食,非常着急。他连忙把在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我哥哥招回无锡干休所家中,免得他继续参加南大的学生请愿静坐。进入六月,随着官方对学生的威吓越来越严厉,军队内部调动越来越频繁,规模模越来越大,父亲在家坐立不安,派大儿子去北京,“找到小儿子,一定要把他拖回家!”哥哥早上从无锡上了火车,晚上就不得不返回,说火车走到安徽蚌埠,就被在铁路上静坐阻截戒严部队北上的大学生、民众堵住了。六月三日晚七点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读戒严部队的公告,父亲知道今晚军队一定会动手武力攻占天安门广场的,心急如焚,整夜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捶胸顿足,咳声叹气。六月四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戒严部队断然清场,父亲老泪纵横,说小儿子没了,自己活着也没意思,革命一辈子,最后革到自己儿子头上,要把军籍退了,回岐阳世家的祖居盱眙老家终老,再也不要见到这些官府的人了!

  父亲对邓小平素无好感,觉得他文革被打倒后在一九六八年给毛泽东写的《我的自述》、听到林彪死后于七一、七二年两次给毛泽东毛泽东写效忠信、四人帮垮台后七六、七七年两次给华国锋写的效忠信,阿谀奉承,信誓旦旦永不翻案,复出后马上翻脸,是品质问题;对改革开放后他当太上皇,重大事都是他拍板,成绩归自己,错误推诿现任两任总书记,也就摸石头过河的本事,却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自诩,是道德问题;六四下令开枪杀大学生,败坏军队名声,更是历史罪人。耄耋之年不时感叹,当年无数人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被他们一伙中央大头变成私产,瓜分给子女世代占有,又回到蒋介石国民党四大家族的老路,对不起那些年纪轻轻为建立新社会理想献出生命的战友。 

  六四后父亲坚决支持儿子自费出国留学,说:“你们留在国内更危险,说不定哪天政治迫害就找上你们!”。六四后当局出台新规定:申请办理出国留学的人,必须有侨办出具的海外关系证明,非直系亲属必须交培养费,每学年五千,直系亲属免交培养费。父亲听说儿媳出国须缴纳巨款培养费,主动表示愿意帮我们付。我姐姐笑着调侃老爸说:“您当年干吗要去新四军?去国民党去那里,弟弟就是直系海外关系,免缴养费!”岐阳世家父亲大字辈的族兄,有不少在国民党那边任职,后来随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到台湾。

  到美国打拼了六年后,我们的大儿子出生。听说我们在美国创业非常忙碌,照料婴儿非常辛苦,父亲决定向军队主管部门请探亲假,申请护照去美国陪我母亲一起照料刚出生的孙子。即便已离休,仍在军籍的父亲办理出国手续审批非常严格、繁琐。倒是我太太早已离休的父亲,先办妥出国探亲的手续。

  老丈人来后,抱着外孙爱不释手。不过他声明,总政只给他批了三个月的假,到期必须回国。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将军,给小宝宝换了三个月的尿布后,恋恋不舍告别,一天不差。

  父亲和母亲准时来接班,带了岐阳世家二十二世大孙子整整两年!父亲、我、我儿子,祖孙三代都属牛,每代相差三十六年。72岁的爷爷每天为半岁的孙子准备饭菜,详细记录小孙子吃喝喜好、时间,积累下来,厚厚一大本手册。天气好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会备上饼干和瓶装水,推着婴儿车里的孙子,到附近的公园里散步,一去就是大半天。不久我们发现,他们祖孙三人竟然穿过多条大马路,把家附近的几个小区的公园逛个遍!我担心他们语言不通,万一走迷失了怎么办?父亲轻描淡写地说,我这个老兵,多复杂的路都会摸回家,放心好了!

  为解父母在异国他乡的文化寂寞,我们特别给他们在后院装了小耳朵卫星接受天线,让他们可以收看到中文的电视台。父亲带孙子之余,最大乐趣是浏览港台出版的中国大陆见不到的国共内战回忆录。我不时带他到离家不远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芝加哥华侨文教中心,里面的小图书馆,有许多国民党政界、军界人物的回忆录,父亲每次挑一大批书刊,给我们办理借书手续的文教中心人员,经常是来美国依亲的国民党老兵。父亲最喜欢看刘绍唐主编的《传记文学》刊载的解放战争(国府叫“动员戡乱”)的回忆录。

  有次从台湾文教中心借回的一本关于大陆庐山会议斗争的书,封面用的是一张毛泽东坐在藤椅上观赏庐山风景的照片。只见毛主席容貌有眼无珠,白森森的瘆人,细看是被人用指甲把眼珠硬是抠了下来。父亲和我见状都笑了。

  我说,你们把国民党兵打得背井离乡,逃到台湾小岛上,人家可不恨死你们共军嘛!父亲说,他们当年哪里容过我们?厮杀起来你死我活,如果我们没赢,他们早就把我们杀得干干净净!中国什么时候有过美国那种民主选举、和平议会斗争?我说共产党当年确实杀人手太狠。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历来讲究复仇,如果亲朋好友被杀,此仇不报仇,誓不为人,否则人人瞧不起。冤冤相报,斗争就越来越血腥。对党内自己同志,也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四七、四八年时军队里刮左风,闹贫雇农当家,团里搞延安整风那一套,把几个地主出身的干部拿出来,开斗争会。有一个被批斗的干部忍不住辩驳了几句,就被他们打态度,一哄而上,最后竟然用石头当场砸死!

  聊到中共党解放军为什么能把抗战后军力、装备如日中天的国民党军队打垮?研究了大半年台湾回忆录的父亲总结说:首先我们这边人年轻,有理想,能吃苦,日以继夜地琢磨着怎么才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国民党那边抗战胜利后享乐之风官兵上下弥漫,“位子、女子、房子、车子、条子,五子登科”,严重腐化,军心涣散。其次,陆定一曾说过,中国革命其实就是一帮知识分子领导农民武将的农民战争。国民党军队文化水平差,蒋介石日本留学的振武学堂,是陆军士官学校为清国留学生特别设置的预备教育学校,与那个国民党将校最讲究出身的黄埔军校,撑死了也就石家庄步兵学校的水平。中共军队元帅中,一半有留洋经历,注重军队士兵文化学习,干部集训深造。参谋出身的父亲特别提到,他们司令部用的军令范本,都是学苏联军队的作战条例,敌我态势、首长作战意图、具体作战步骤、完成任务时限,逐条清晰列出,颇有章法。他一直很想看看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命令文本,结果发现根本不成样子,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长官电话记录。国共之争,国民党的失败首先是军事上的失败,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经济政治上的失败,就接踵而来,直至垮台流亡到小岛上。再次,中共宣传鼓动能力具有绝对优势。他们把陈伯达写的《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四大家族》改编成漫画,广为宣传,把国民党政权的形象,丑化得无以复加。部队传下的口号:“蒋家的兵,陈家的党,孔家的钱,宋家的逼!”,语言粗俗,但对没啥文化的士兵,出奇有效。淮海战役打下来伤亡惨重,部队急切需要休整一段时间,但上级很快发起渡江战役,部队传下动员口号:“打下南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父亲去美国探亲后,退休金由我哥每月到军队干休所领取。没有多久,哥哥就来信说,干休所的领导,见面就催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父亲听了,置之不理。自我十八岁离家去北京上大学后,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几天。父母现在可以同儿孙天天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自然乐不思蜀。

  一年以后,哥哥来信,说奉干休所之命写信转告,说南京军区已打招呼,父亲再不回来,就要开除党籍、军籍。父亲读罢,一笑了之,说:“我又不是现职干部,有工作等着要做,在哪里不都是休息!”

  父亲的美国探亲签证,一直申请到居留最大极限两年,才与母亲恋恋不舍地告别儿孙,登机回国。

  姐姐来信说,他们在上海浦东机场接父母,老远就看见身材高大的父亲披着风衣,风度翩翩地走出海关,像老华侨。回到干休所,大门口迎接的所长、政委,见美国探亲两年的父亲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说:“老首长,这两年我们所里离休的老干部包销了几十个。幸亏阎王爷不懂英文,没敢去美国打搅您。”

  从美国探亲回国后,七十五岁的父亲萌生重返岐阳世家祖居盱眙住上一段的念头。他回到离开三十多年的老家,在当地官员和晚辈族人的陪同下,住了一个多月,走遍了所有他年轻时读书、工作、打仗的地方,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明光镇上的岐阳世家李氏宗祠,抗战爆发时被日本侵略军烧为灰烬。祠堂故址已成为明光酒厂工人宿舍及铁路工人宿舍。祠堂院内原有两棵五百年以上的银杏树,粗可数人合围,荫蔽数亩,五八年大跃进时被砍伐做成木板,用于建造县委大礼堂的舞台楼板。唯一残留的岐阳世家痕迹,是当地政府在明光最古老的大街中心路南端立起一牌楼,名为“岐阳门”,用以纪念明朝功臣岐阳王李文忠。

  盱眙现以“中国龙虾之都”闻名全国。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又名美国螯虾、路易斯安那州螯虾,主要栖息在墨西哥湾附近。九十年代初,江苏省盱眙县利用千里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形成的数十万亩滩涂湿地,开发出小龙虾,2000年举办了“龙虾节”,此后盱眙小龙虾开始扩展到苏浙沪及全国,盱眙的“十三香麻辣小龙虾”在中国名声大噪。

  儿童时在南京玄武湖游玩,同哥哥他们一帮大孩子捉了一大堆小龙虾,把它们放在脸盆里,观赏、玩耍。小龙虾个头大,紫红紫红的,与普通青白色的活虾迥异,大人们说,这是日本人带进来的品种,有毒,大家都不敢吃它。 

  2007年我带两个儿子回国探亲。有一天父亲领着我,带着两个美国孙子,去无锡城中公园一家新开张的盱眙小龙虾餐馆,说是家乡族人开的,要照顾晚辈的生意。年轻的店主见了父亲喊太爷爷,我六七岁的小儿子嘴快,刚学了国内人习惯,见了大人就叫叔叔,店主急忙摇手,让他十多岁的儿子管我小儿子叫爷爷。一问他是亨字辈,他儿子嘉子辈,可不要叫永字辈的小儿子叫爷爷吗?店主做了一大盆十三香小龙虾,陪父亲用家乡话聊天。吃完离开时,他执意不收钱,说孝敬长辈应该的。父亲坚决不答应,留下五百块钱,说不许找!

  2014年,父亲虚岁89。中国民间习俗,老人庆寿按虚岁,祖居盱眙上百族人相聚无锡,庆贺父亲九十大寿。宴席按名字中间的辈分排桌,名字中间辈字,从“大”字辈九十岁老父到“懋”字辈襁褓中婴儿,相差已达七辈!父亲举杯致辞时,念念不忘叮嘱宗族晚辈要珍惜亲情,互相帮助,特别把我介绍给大家:“我这个小儿子在美国了生活二十多年,你们到了美国遇到困难,他会帮忙……”

  过完父亲九十大寿后,我告别父亲返回美国。父亲特别送我到干休所大门口,临别时他眼里含泪,哽噎地说:“你路途遥远,在美国白手起家,创业辛苦,一切以事业为重,抚育好两个小孙子。你母亲身体不好,医院里维持不了几年,有可能的话,尽量回来看看她。”从未见到过老军人父亲哭过的我,大为震撼。

  从此我每年春节必回无锡家中陪父亲过年。天气好的时候,我会陪父亲到干休所旁的惠山山坡散步。干休所院墙刷有一行大红字标语:“光荣离休的革命老干部,人民感谢您们!”父亲笑着告诉我,干休所的一帮没几个不带枪伤的抗战老兵,时常坐在干休所大门里的绿荫地乘凉,指点着这个标语调侃道:“谁来了老百姓不是一样劳动吃饭?感谢你个鸟!”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九十岁的父亲特别身着戎装,摄像留念。

  2019年暑假,我两个美国高校念书的儿子,特地去中国看望九十四岁爷爷。父亲高兴得夜不能寐,用手机打微信电话,详细商讨孙子来了安排什么样的饭店招待。

    父亲与岐阳世家二十二世永字辈孙子合影留念

  2020年我回中国陪父亲过春节时,正好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大年三十我乘晚点了整整一天的东方航空公司芝加哥直飞上海的航班,赶上了阖家团聚的年夜饭。我特地从美国买了口罩,分发给家人,成了中国最早一批带口罩的人。过了年,传来美国总统川普正在筹划断航中国班机的消息,担心我会被困在中国,太太紧急安排了提前返美的飞机票。因担心高速公路检疫关卡耽搁,大年初五凌晨三点多,我就起来赶路去上海浦东机场。95岁的父亲坚持亲自黑夜中送我到干休所的大门口,竟成永诀,遗憾终身

  疫情其间中国不时封控,好在网络仍畅通。96岁的父亲在家专心致志与高手楚河汉界鏖战,每天至少七八个小时。有次他得意地在手机微信上晒朋友圈:网上象棋,对局近两万盘;胜率42%;棋力战绩,业余一级; 积分等级,将军; 闯关战绩,第0关; 华山论剑,最佳第一关; 我的名次,1。已晋登峰造极境界矣!

  父亲去年(202年)9月9日去世,享年98岁,为岐阳世家最高寿者。父亲17岁参军,在军营里生活了81年,二十名战士军礼送葬。

  岐阳世家的数百宗亲族人,2014、2015年两次聚集在南京的岐阳王李文忠的墓园,扫墓祭祖,中国各大媒体曾广泛报道。

 

 

  岐阳世家家族有“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http://www.liwenzhong.cn)。这个岐阳宗亲网要求实名认证,我在两个字的名字中间加进辈字“国”字,两个儿子单名中间加进了辈字“永”字,以李永晟、李永昊注册。将来一定叮嘱俩儿子,给他们的孩子取三个字的中文名字,中间用辈字“亨”,赓续岐阳世家的传统。

  据歧阳宗亲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们的足迹遍布港、澳、台、美、及世界各地”,“据粗略估计,散布在各地区的岐阳王李文忠后裔约十万人之多”。

  岐阳世家,应该是世界最大有辈份可追溯的家族,绵延七百年,余荫蓊蔚。

 

      2024年3月22日作于芝加哥西郊

      (图片来自网络、亲友摄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玫瑰本来是玫瑰 回复 悄悄话 所以说老人家一辈子没有买过房没有过花销,都在干休所
橡溪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eshershahor' 的评论 : “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常驻凤阳,后裔大都定居在凤阳周边的祖居盱眙县明光集一带,为岐阳世家三房留守支。”
neshershahor 回复 悄悄话 所以,敢問博主的先祖之名諱景隆乎?增枝乎?芳英乎?
最西边的岛上 回复 悄悄话 "六月四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戒严部队断然清场,父亲老泪纵横,说小儿子没了,自己活着也没意思,革命一辈子,最后革到自己儿子头上,要把军籍退了,回岐阳世家的祖居盱眙老家终老,再也不要见到这些官府的人了!"

写得好,赞!

读过你的几篇“六四记忆”,非常谢谢你的据实分享!
Timberwolf 回复 悄悄话 跟金政委交情那么好啊!那铁定得赢两次了。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主要看了“父亲的故事”,里面揭幕了不少真相。谢谢分享。
灵溪问禅 回复 悄悄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华文化重视的就是传承。
cager812 回复 悄悄话 浩憾长文,数百年帝王将相争斗史,从类人猿进化后这是比较记录全的,古埃及的王朝史也很全,看多也腻了,除了争王位,杀戮,女人,就没有什么了。
鲁迅说24史他只看到两个字“杀戮”。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Wow, what a family! Really historic.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文革烧了多少家谱啊。建议,这么长文章分几次发更方便阅读
橡溪 回复 悄悄话 “去年(2024年)”,笔误,应该是2023年。文章上了《文学城》首页,暂不能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