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明的博客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选载作者论著章节和新论新译
个人资料
正文

略谈《鲁拜集》第二版第77首的迻译

(2021-06-05 04:32:28) 下一个

略谈《鲁拜集》第二版第77首的迻译

傅正明

 

费茲杰罗《鲁拜集》中有一首不大起眼的诗,即仅见于第二版的第77首,在此后各版中被译者自己删除的四行诗。但是,此诗的哲学意味仍然引起西方学者研究的兴趣。在中译中,除了钟锦先生的迻译以外,很难发现别家中译以资比较,以下是原文和钟译:

For let Philosopher and Doctor preach/Of what they will, and what they will not— each /Is but one Link in an eternal Chain /That none can slip, or break, or over-reach.

贤哲纷纷说道枢,未知终称彼情无?

环中一节虽然在,应自难穷但守株。

【译笺】环中二句: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守株:守株待兔之省。葛洪《抱朴子·明本》:“每见凡俗守株之儒,营营所习,不博达理。”原文云:“无脱,无绝,无逾。”译文以守株译之。

【笔译】 贤哲所传道,毋彼欲彼不欲也,皆链中之一环,无脱,无绝,无逾。

以上见于钟锦译《波斯短歌行》初版,以下是钟锦译《菲兹杰拉德鲁拜集译本五版汇刊》(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中的改译:

且从贤哲道相传,称意违心只未全。

枉向环中求一节,无逾无脱守无愆。

钟锦初译,译笺、笔译和改译,全都错得离谱。此诗关键的宗教哲学概念是“永恒之链”(an eternal Chain),译者因韵害义,错译为“环”。如鲁拜学者玛塔(Marta Simidchieva )指出的那样:此处“永恒之链”指“存在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见FitzGerald's Omar Khayyám: Popularity and Neglect,Anthem Press, 2013,p.63.)这是源于柏拉图思想的一个宗教哲学和宇宙学的著名隐喻和观念,在西方哲学和诗歌中不断被诗人哲学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吟咏探讨。在此巨链中,上帝居首,其下依次为天使、人类、动物、植物、矿物。巨链中任何一环都不可上下移动,否则会破坏宇宙秩序,违反神意。 西方世界一個如此恢弘的宇宙学隱喻和观念,钟锦用司空图的诗学隐喻来诠释,未免有点生拉硬扯。这绝非点铁成金的艺术,而是移橘为枳的误植。其“笔译”则纯属误译,文法不通。原诗破折号等于冒号,下面另起一句的主语不是“道”而是each, 正确笔译应当是:

且让贤哲传其所欲不欲之道:永恒之链中每一环,皆不能溜脱、断裂、逾越。

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早就在《存在巨链》一诗中中写道:“存在巨链!从上帝肇始,/……占优势的神力/一步步把我们推向劣势”。青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55)中上承蒲伯观点,称之为自然之链(Kette der Natur),人类只是巨链中的一个环节。 康德还提出了人在这一链条中如何付诸行动寻求自由的问题。在费译那里,处在劣势中的我们并不像守株待兔者那样消极。原诗同时蕴含行动与接受之间的悖论( the paradox of action and acceptance),实际上就是珈音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前定论的张力。弘扬自由意志,尽管可能徒劳无功,但反抗命运的意义不在目的,而在行动本身。希腊悲剧中的俄底甫斯没有“逃”脱他的弑父娶母的命运,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逃”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诺夫乔伊(Arthur Oncken Lovejoy)就这一观念的历史撰写了蜚声西方的巨著《存在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而且有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攻读西方哲学的钟锦先生对此竟然一无所知,完全没有读懂费氏原诗,更不能体现原作蕴含的哲学意味和悲剧色彩。其《鲁拜集》迻译时而流露出效颦他人的“唯我族独尊的暴力”(ethnocentric violence)和病态的“文化自恋”(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1995, p.20。纠正这种病译的良剂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比肩的鲁迅思想,如笔者在一首咏鲁迅的诗中写到的那样:“识在少弹中国调,力缘多读外邦书。”《鲁拜集》的中译者,不妨读一两种英文珈音传纪或费兹杰罗传记,读一两种英文评论集,作为翻译或重译的准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