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正文

净土十要·第九要之净土法语 三

(2017-02-16 15:19:06) 下一个

https://i.imgur.com/X8G8cWW.jpg

资料下载:文本  音频

  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也。

  这一段教导我们观察修证净土的缘起,从而明确行后要了解愿的原因。

  “净土般若舟航”,是指般若像一艘航船,能引导着自己趣向净土彼岸。也就是,以般若眼目般的指导作用,摄持着自心趣向净土极其甚深、圆满的果位。平常会说到“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经》也说,就像向导带着一群瞎子前往城市那样,般若摄持其余诸度趣入一切种智大城。“种智”和“净土”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从依处说为“净土”,从灵明的自性称为“种智”。也就是,最终是要消尽一切虚妄分别呈现出的秽土相,而回归到常寂光本来之地,这就是彻证净土,与成佛同义。因此说“般若为导,净土为归”,以般若见到了诸法实相,比如见到空性,就能够断除虚妄我执所起的各种障碍,当客尘消尽,本来的心地就会彻底彰显,这就叫“净土”。

  现在求生极乐净土,是证入自心净土的大方便门。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加被,会使得我们的心彻底开发。这样的话,会证到法性土,会出现自受用报土,会出现摄化圣凡的他受用报土和化土。要像这样了解,般若作为道的主体或眼目,能够引导我们的心证入三身净土。

  现在从往生极乐净土来讲,净土是果,般若是舟航,缘起上充分相应就能到达果地,如果因缘不具就无法到达,所以要从正反两方面指示证入净土的因缘,这个因缘摄在信、愿、行三大要素中。正面用譬喻来说,“信”好比点头探水,能测到前方水路的情形;之后以“行”作为篙橹风帆,向着净土真实趣进;“愿”是船柁拨正,它作为制约因素,掌控着心决定往净土走。反面来说,假使没有点头探水,不知前方水路通畅还是堵塞、水是深是浅,这样不明见状况,就会入歧路、失误、不到位、不知进程深浅等等;没有篙橹风帆,那就缺少直接趣向果地的行进力量,也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没有船柁时时拔正方向,让心不流落他处,也没办法趣向果地。像这样,没有愿摄着自心向果地前进,心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流落到其他地方。这样就能决定,信愿行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明了信和行的内涵后,有必要明知愿的内涵。

  再具体认定信愿行三者的内涵、作用。首先要知道,三者都是指极乐净土法道方面的信、愿和行。其次要知道,这三者代表往生的缘起,只有缘起上修集圆满,才会实现一生生入净土的大果报。所以,在一切时处中都要掌握这三大要素,在自身上修出来。接着又要明白,三者各司其职,它们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胜解信就像明见净土道路的眼目,净土之道的修行好比前往净土果地的实际行动,净土愿紧密地摄持,好比时时制约自心往净土走。有了三要素的掌控,自心就一直向净土趣进。因缘一旦集聚到量,就决定生入净土,这是缘起法则所致。相反,三要素空缺,哪怕只缺失一个,也不会往生净土,因缘上薄弱,也不会得到高深的果位。因此,要想得净土圣果,就要在因地把握好缘起。

  由于净土是圆顿的法道,上至等觉菩萨都可以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也可以修持,所以,在三要素上有非常广大的内涵,可以一级级地讲深、讲广。但按我们初机者的情况,从基础的一分来说,胜解信就是在缘起上认定,往净土走的路是怎样的?利益是什么?往秽土走的路缘起如何?结果如何?在这两方面达成胜解以后,就会发起后面的愿欲,会有欣厌的内涵。接着就会有实行。

  现在从最浅的一分来说,所谓的“胜解信”,要明白,如果我贪恋娑婆念世间法,比如念贪嗔痴,念饮食男女、声色名利等,那就是往轮回走,不是往净土走。而往轮回走唯苦无乐,会辗转地发展演变。这就是缘起上的认识。也就是胜解信作为点头探水,知道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接着反过来会明白,如果能胜解阿弥陀佛救度的力量,胜解阿弥陀佛建立的极乐净土,以及给予我们往生到那里的胜妙方便等等,那就能认定:如果我一心想脱离娑婆苦海,往生极乐佛国,从而心念弥陀、心想净土,这样的缘起方向就是往净土前进。将来得到的利益是,一旦得佛力摄引,往生到了净土,就再也没有退转的缘,生烦恼、造有漏业的缘,从此永绝生死,到达永乐之地。

  像这样,初步对于净土开了眼目般的胜解信,见了道路,就能发起真实的欣厌,有了愿欲;然后时时以这个愿,掌握着心的方向往净土走,那就是起了实行;这样不断地真实修集正行和助行,再做回向,以缘起的力量就决定往净土的方向走,不会落在别的方向,最终将实现往生之果。

  这样就明确,我们了解了信和行以后,还要知道愿的差别以及最好的做法,从而非常准确、真实地把握好往生的缘起。

  发愿的差别:

  第所发之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长途修忏课诵,古德所立回向发愿之文。别则各随自己之意所立。广如四弘,上求下化。狭如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

  所发的愿有通别、广狭、遍局三对差别。“通”是共通,像大众长期共同使用的课诵里,古德所立的回向发愿文等。“别”是特别,指按个人意愿立的愿文。“广”指广大,比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等,有极广大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愿的内涵。“狭”指狭小,比如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只局限在个人求往生上。“局”指局限,比如每天课诵一段时间中,随大众一同按照愿文作发愿。“遍”指周遍,时时处处都发愿,标明自己的心志。

  要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自立。

  “体合四弘”,指净土是大乘佛道,无论哪种发愿,体性上都要合于菩萨道共通的总发愿——四弘誓愿。总的要旨就是上求下化——愿得无上佛果,下化一切众生。

  发愿时要用智慧来确认所希求的目标是怎样的?这是不是具大义的方向,能完全开发心性,达到无上果位、普利一切有情的方向?如果是,那就是大道原则,应当按照这样的体性来发愿。“不得师心自立”,是指不能随分别心的想法随便立愿,因为分别心会错谬或狭小等。如果按世俗规则、种种错误观念立愿,那就会目标不对、道路不对等。如果随狭小心量来发愿,那愿也会不究竟、不圆满等。因此,唯一要随顺三世诸佛菩萨的共通大愿——四弘誓愿来发。

  《佛学大辞典》里解释: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是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由于所愿广大普遍,因此称为“弘”。自制其心,所以叫做“誓”。(发誓非成办不可,一定照此实行不作改变,这叫“自制其心”。)志求满足,所以叫做“愿”,就是立志要寻求、满足大愿为止。缘四真谛而发这四愿。《止观大意》中说: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的愿;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的愿;三、法门无尽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的愿;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尽佛道的愿。

  大率所发之愿,宜别不宜通。通恐随人语转,而自无绳准。别则自己标心,克志进取。

  对于三对发愿的情形,应当知道取舍。如果能取其真实、广大、周遍,那就会在愿上达到切实相应。由于缘起上非常充分、真实、周遍,就会摄持着心一直与西方净土相应,与成佛之道相应,与广大菩提心相应。因此大师说,大抵所发的愿宜别不宜通。“通”恐怕随着别人的话语转,自己没有准绳。“别”就是自己处处显明心意,克定志愿而进取。

  一般来说,“通”指大众在一起随文而念,但自身没有决定的志,这样就变成了泛泛悠悠,不是由衷而发,这样利益就小,往往是表面的。“别”是指由衷而发,自己特别标定心愿,立誓进取,这就相当真实了。

  若能随通文而生决志,此则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久生滥漫,此则别亦成通。

  然而要知道,通别不是死的,通中有别,别中有通。如果能随通文而生决定志愿,那么虽是大众共同使用的愿文,也成了自家的发愿。对于每一句,内心都的确有胜解、有猛利的希欲,在自心中克定志愿,这就成了别愿。如果对自己所写的特别愿文久久生了滥漫,念起来毫无约束,只是口头敷衍,虽然是别也成了通。也就是说,时间一久就成了通套,随口念念而已,没有由衷的愿心。

  又宜广而不宜狭。广则所发之心大,而所克之果胜。狭则所发之心小,而所获之果劣。

  再者,发愿宜广大而不宜狭小。“广”则所发的心大,所成的果殊胜。一切都依缘起,缘起又在自心,心大就量大、果大,所以应当广大,不应当狭小。“狭”则所发的心小,缘起小、量小,所得的果就劣等。这就是缘起上随心显现的道理。

  比如,按照普贤行愿王来发愿,愿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佛刹极微尘数世界里的诸佛、众生等,达到全法界心、尽法界量,又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极其广大的发愿。以这样的大缘起,将来成就的果就极为殊胜,能够证入诸佛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再者,这又是由往生净土能够速疾成办的,所以要发广大愿。因上的量有多大,所得的果就有多大,因上有多圆满,果上就有多圆满。这样了解后,我们应当发广大的志愿。

  宜遍而不宜局。局则标心有限,数数间断于期心。遍则念念要心,刻刻圆成于乐土。

  再者,发愿之心应当周遍,而不应局限。局限就是只在规定的几分钟里标明心意,之后数数间断这种希求之心,力量不能相续,作用力就小。如果周遍,时时都有这样的愿心摄持,那就成了念念都在约定自心,刻刻都在圆成乐土。如果我们时时都有净土大愿的缘起在,乃至达到梦寐不忘的地步,时时刻刻都是愿生净土、愿见弥陀、愿圆种智、愿度众生,这会使得我们的心一直往净土走。因此,发愿要周遍在一切行为中,要贯彻始终。

  那么这一条具体怎么操作呢?总的来说,当我们诵经、闻法、行善等时,最开始要有殊胜的发心,最后要有殊胜的回向。结合净土,发心就是发“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菩提愿心,发“愿摄持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共同成佛”等的愿心,以此大愿摄持来修一切法行。每当做好了功德,最终都要回向: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愿自己生净土后速得成就,遍入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像这样,做了一切善行后,都要有净土的往相和还相两种回向内涵。“往相”,指愿摄一切众生共同生到极乐世界。“还相”,指在净土得了大成就到达园林游戏地门后,就要化无数身,入到一切世界里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最终要实行的地方。也就是,往生净土成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不能没有这两种回向。像这样,把净土菩提心或菩提大志愿贯穿在日常一切修行中,这就是修净土愿的大要点。

  总结信愿行为净土纲宗

  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最后幽溪大师总结说,上面说到的信愿行三法,可以说是往生净土大道的大纲领,是觐见阿弥陀佛的大宝船,一切净土法门的要旨不出这三大要点。所以,净业行者要把握好这样的净土大纲宗,在自身上努力地修出它来,而且要日益增上圆满。这样就会一生生到胜妙净土,顿时得到解脱果位,速疾开发本性,圆满普贤行愿。就像《行愿品》所说,“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将到达生命的圆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