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民教员的离去与归来

(2021-04-20 14:11:28) 下一个

人民教员的离去与归来

一位网友在读《毛泽东选集》后的书评中这样写道——

01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学生时代看了些黑料就开始无脑黑,毕业后踏入社会被资本再教育教做人后才逐渐清醒,终于在翻开毛选后,无法不被教员的智慧折服,想想自己以前的愚蠢和无知,羞愧难当。

当当网政治/军事书籍畅销榜排第一位图书是《毛泽东选集》。
在豆瓣读书频道《毛泽东选集》的评分是9.3分。越来越多被社会教育的“打工人”,开始翻开《毛选》。而在学校里,他们曾经最讨厌的课程之一就是《毛概》。为什么?

教材抽离了真实的历史矛盾,把毛泽东鲜活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变成毛泽东曾经最讨厌的教条。应试教育试卷上选择题的干扰项,怎么可能还原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和鲜活的灵魂?于是,回到《毛选》的年轻人,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头脑中完全不一样的毛泽东。

这个毛泽东,思想前瞻、锋芒毕露,敢说敢干、敢为人先。这个毛泽东,语言幽默、生动有趣,关心群众、有情有义。原来《毛选》一点也不枯燥,分析问题既鞭辟入里,又简单好懂。
在文字中与他对话,就成为最好的学习方式了。毛泽东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领袖,读懂他,我们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毛泽东也是当年一位普通90后青年,读懂他,我们就读懂了一代人的心灵史诗。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内卷”,  意思是为了有限的资源展开非理性的内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无助于促进社会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现代人的焦虑与抉择,不再是革命年代生与死的抉择。而是英雄主义的消解,犬儒主义的盛行,“丧”成为年青人的口头禅。人生的意义失去信仰的依靠,我们该拿什么安放漂泊的灵魂。今天重读毛泽东,能让我们明白如何面对人生,理解社会。每当我翻阅《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传》时,我常常会想:

一百多年前的毛泽东如果穿越到今天,当他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不一样的任务,他会怎么思考、怎么做?他当年的思考,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深思,又有那些能够指引我们前进?当你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难题时,不妨想想——
假如是那个少年毛泽东,他会怎么做?假如是那个青年毛泽东,他会怎么做?假如是那个中年毛泽东,他会怎么做?假如是那个老年毛泽东,他会怎么做?

02 不要怕物质一无所有,最怕内心空空如也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湘潭偏僻一隅。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既不是诗书传家,也不是商贾巨富。他没有拼爹的资本,也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有一搭没一搭私塾教育,中途辍学回家务农。17岁才去上了东山高等小学,穿着一身破旧衣裤,被那些比他矮一个头的富家子弟嘲笑。因为上学晚,其实他的起点比别人要低很多。读书时他过得很拮据,但他从不在意外在的物质条件。湖南省图书馆自习的半年时间,他可以每天只啃两个馒头。物质的贫乏他从不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这些是可以被“心之力”所克服的。从《心之力》到《体育之研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身心合一,内圣外王。毛泽东一直在为出发做准备。从青年时起 ,他就努力在寻找世界的“大本大源”。

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他写到“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毛泽东不是天生就是唯物主义者,他也经历的思想的困惑和探索。当你看过毛泽东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从曾国藩到马克思的转变,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变,才是真正走近了毛泽东。正因为他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所以对一路的艰难困苦毫不放在心上。他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脚踏实地、努力精进;更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思想丰富、精神充盈。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空城延安后,蒋介石趾高气昂地飞去延安。他想以胜利者的姿态踏上这片土地。但当蒋介石在俞济时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延安枣园,看到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后,默然不语。坐在毛泽东曾经坐过的书桌前,在这张破旧的书桌上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举世瞩目的雄文。

在这原始的窑洞中,毛泽东指挥着百万大军。蒋介石的内心活动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是深深震撼了他。这是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到延安。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藏着延安胜利的精神密码。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最多的就是书。满屋子的书。他那张特制的大木板床,一半堆满了书。毛泽东的睡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补丁摞补丁。一双塑料拖鞋,鞋底几乎磨穿还舍不得丢。对于物质条件,他从不在乎。本来他就是活在精神世界的人。物质一时看起来繁花似锦。从长远看,精神总是能战胜物质。今天,我们的物质日渐丰富。然而,很多人的精神却日渐空乏。用各种APP杀死碎片化的时间,也杀死了成长的空间。“王者荣耀”无法带来真正的荣耀,“全民突击”无法实现生活突围。虚拟、即时、短暂的快乐,不断刺激着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而另一些拥有更好资源的人,则在优越的教育条件下走上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路。

前两天播出的《奇葩说》中,梁秋阳说,我以为辩论是内容、逻辑、观点,其实,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自己有能力站上舞台的时候,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人说说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越来越少。当你为生活所困,为得不到物质的享受而苦恼时,不妨想想,你是否真的把全部精力用在寻找自己人生的“大本大源”上了呢?

03 不要怕独行无知己,曲高之人必和寡

毛泽东年轻时特别喜欢写信。给朋友写信、给老师写信。其中写得最多的一位是萧子升。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书中,收录12封写给他的信。谈论人生理想、纵论天下大势。毛泽东其实是一个特别渴望交朋友的人。他曾用”二十八画生“这个代称征友,结果“应者五六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时候,毛泽东是多么渴望融入那个文化圈子。他努力地接近当时的文化界红人,参与社团活动,想要与北大学生交朋友。在湖南,他开办文化书店,广交文化界朋友。因此,结识了曾经倾心的陶斯咏。但观念不同的人,迟早会分开。

毛泽东的观念和视野总是超出与身边的人。因此,很难有人能够与他一路同行下去。1920年萧子升从法国回来,毛泽东发现与他思想上的鸿沟越拉越大。二人时而激烈争论,时而抱头痛哭。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那一代年轻人,因为主义不同割席断交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1926年分开之后,二人从此渐行渐远。萧子升后来在国外写了一本小书,回忆自己曾经和毛泽东在湖南穷游的经历。但他和毛泽东再也没有任何交集。据称是毛泽东初恋的陶斯咏,因为主义不同,终是分道扬镳。因为他越走越快,能真正跟上他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他的正确,所以聚拢在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多。

毛泽东像一个独行的思想者,在热闹的人群中体会着孤独。红四军七大争论党如何领导军队的问题。陈毅给毛泽东定性的错误有七条——英雄思想;固执己见;过分自信;不接受批评;有报复主义;对同志有成见;工作态度不好;小资产阶级色彩浓厚。而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分析当时红四军争议的关键是——两个思想系统的斗争。指出问题的十四个方面——(一)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二)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三)小团体主义与反小团体主义,(四)流寇思想与反流寇思想,(五)罗霄山脉中段政权问题,(六)地方武装问题,(七)城市政策与红军军纪问题,(八)对时局的估量,(九)湘南之失败,(十)科学化、规律化问题,(十一)四军军事技术问题,(十二)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十三)分权主义与集权,(十四)其他腐败思想。

仔细看一下毛泽东与陈毅对问题的分析,你会发现,两个人的格局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我想,毛泽东当时愤而辞去前委书记的职务,应该是大有鸡同鸭讲的感觉。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时候不是大家跟上了毛泽东的思想,而是现实失败的教育作用。遵义会议之所以毛泽东能够重新走到领导岗位,主要是博古和李德实在是玩不转了。到了晚年,有多少曾经一起奋斗的战友也不理解他。他对政权变质的忧虑,他对资本逐利的警惕,在很多人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苏东剧变,红旗落地,印证了他的预言。

昨日新华社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从阿里马云对金融领域的狂言,到资本大肆进军“社区团购”围剿菜农。资本对于利益的追逐,披着互联网创新的外衣无孔不入,实则只是借着技术盘剥着斗升小民的血汗。“他们只能剥削本民族的百姓,或者贱卖自己国家的资源,以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私欲。”毛泽东言犹在耳。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当思想超越当下时,身边不理解的人肯定是多数。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领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独行者不融合在人群里,总是容易被发现,也不会被困在人群里。一个团体里的人迟早还是会分开,只要努力把自己做的工作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从人群中脱颖出去。如果身边的小圈子无法融入,那就把眼光放远一点,要相信远方总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宁做独立思考的独行者,不做碌碌无为的合群之人!

04 不要怕命运挫折不公,要活成照亮自己的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风雨如磐啊!1895年,在毛泽东出生两年后,清帝国被日本击败,撕碎了这个衰朽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1915年,毛泽东22岁,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27年4月12日,毛泽东34岁,蒋介石举起挥向共产党的屠刀,共产党人血流成河。与世界任何政党都不同,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环境极其严酷。不是没有动摇的,很多人因为看不到革命前途而叛变。可是,如果那么轻松就看清前途,又怎么可能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呢?

毛泽东本人也有太多次,被误解、被打倒,甚至都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1931年,在自己亲手创立的中央苏区被排挤。11月的赣南会议,撤销了毛泽东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书记职务,剥夺了他在党内的领导权。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又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毛泽东被迫转做政府工作。

虽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领导层。被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对于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王明的长期打压,毛泽东一直是据理力争。尽管被长期打压,不断挨整,但是他还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大量工作。负责政府工作,他就认知抓好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把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在1933年6月博古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宁都会议上,毛泽东依然坚持积极防御路线,对自己上次宁都会议受到的不正确批评提出申诉。不怕压力,坚持原则,坚信自己的主张,不被任何外部力量所压服,这就是毛泽东。当然博古并没有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并且再次否定批评了毛泽东。在即将不惑之年,遭遇政治道路上的重大打击。不能在一线工作,就去做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形势,冷静地等待机会。

此时,他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患了严重的疟疾,幸亏福音医院的傅连璋医生及时救治,才捡回一条命。长征途中,他拖着病体,去和张闻天、王稼祥谈。在现实面前,张、王也开始反省之前的决策。得到这二位的支持,为毛泽东恢复领导地位,打下了基础。毛泽东的影响力在长征途中慢慢恢复。他根据敌情变化提出的建议,也被采纳。直到遵义会议,他被委以军事指挥权。今天当我们抱怨生活环境不好,工作环境不佳时,谁还能比毛泽东当时的处境还要差呢?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往往是被逼到极限,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斗志。毛泽东用一己之力,像一盏耀眼的灯火照亮了战友,也照亮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艰难与挫折,不要灰心丧气,要相信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当我们每个人心中有火光,照亮自己的路。这一盏盏灯火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作为这个延续至今,古老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需要有一点精神,让我们鼓足勇气前行;我们需要有一点格局,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需要有一点骨气,在重压之下绝不弯下脊梁。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怀念毛泽东!他以领袖的身份离去,离开我们许久。他以教员的身份归来,指引我们前行。并将永远陪伴我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这一盏盏灯火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写的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