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两岸和平统一》有胆把握时机

(2024-04-09 07:20:29) 下一个

《两岸和平统一》有胆把握时机

 

 

 

《两岸和平统一》时机来了。国民党的前党领马英九在“习近平将设晚宴款待马英九“时,奉上台湾全岛《防卫图》亲自交到习近平手上。马英九回台湾后带上《起义的台湾官兵》,内应大陆海上待命的武装部队,以及大量伞兵,在五二O左右的某一个夜里,全面占领控制台湾所有重要军事基地。很少有伤亡的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两岸和平统一》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让习近平实现《统一》的梦。名留青史。

二,让台湾国民党起死回升。朱立伦宣示就职台湾省长。

三,彻底取缔中国的分离势力,独派,民运,反中,反华,反习等等在台湾地区设立的总部。

四,让民进党,民众党等除去強硬独派,以允存在。

五,拔掉美西方围堵中国腰部的一把尖刀。

这样的《两岸和平统一》。赞!

如果成了,必将名留青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失业》走资派无法盖住的伤疤





《失业》,尤其是《青年失业》是如今走资派特色政府无法盖住的伤疤。据2023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走资派特色政府有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年劳动力没有工作。也就是说在16-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每五个就有一个人失业,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因为如今的中国人口总数在下降,人口老龄化日渐增加,如果这些年轻人再无法创造价值,国家发展速度会减缓并且可能在几年后掏不出养老金。

在走资派篡权刚改革开放初期,走资派让全国知青都开始返城,城市中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提供给他们,人多岗位少,不少人为了争一个工作想尽办法,竞争压力和现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家长也是求爷爷告奶奶给孩子安排工作。家里没有钱也没有关系的就只能让孩子在家待着,一部分闲不住的人成了对社会的威胁,他们对找工作开始不抱希望,用极端的手段获取不法利益,从此走上不归路。

青年人都需要去工作,毕竟不工作就没钱赚,没钱赚就只能饿肚子,而现在的走资派特色政府又一次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年人又找不到工作了。失业人员就代表着他们没有固定收入,现在的社会没钱寸步难行,所以一部分人可能会因为钱影响社会治安,失业的人实在太不好控制了,不论是他们的心态还是行为,谁也不知道他们下一步可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一些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开始对整个社会不抱希望,最后在挫败感中走向一条不归路,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冲动、暴躁是这个时代青年的常态。身为父母的你们有没有一种感受,就是孩子不像自己那一辈好管教了,说什么都喜欢顶嘴,他们总有他们的道理,对于失业在家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人就应该出去工作,就应该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孩子们却不这么想,他们只想“躺平”。

只要有网络有手机和一张床,孩子就能在床上躺一天,有的时候甚至饭都不想吃,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找得到工作呢,但是这一切并不全是孩子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自走资派特色政府改革开放至今所导致的问题。国家在发展,物质条件得到了提升,孩子们感受不到旧社会的苦,反正在家躺着也能活的很好,在家无非就是吃爹妈一口饭,哪怕不工作也能活的挺好,只要肚子填饱就不去思考其他了。

有句话说的好,没感受过饿的人是不知道粮食多难得的,这些孩子习惯了娇生惯养就不想自己努力打拼了,并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这个“暴利”的行业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手机屏幕前动一动就能赚钱的网红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都妄想着成为大网红,但是一夜成名的机会和买彩票中五百万差不多,没有专业的团队打造仅凭自己想要做出成绩几乎不可能,要是每个人都能轻松成为网红月入百万,中国的贫富差距就不会这么大了。

还有部分青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几天,感受过了资本的压榨,他们受不了残酷竞争的职场,没有背景卷又卷不过,每天只想回到“温柔乡”,于是一个个辞职回家,整天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逃避现实。不想努力、不想面对生活、不想找工作,太多年轻人有这样的想法了,他们足不出户也不喜欢跟其他人交流,社会压力把他们吓住了,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工作有多难、维持人际关系有多难。

毛泽东时代:一定要把城市知青安排好再送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生、变化、成熟,及至衰落,总是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形成独立体系的历史成因。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在上山下乡政策体系形成之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返乡务农阶段、垦荒移民阶段、精简城市人口阶段和插场、插队阶段等。

上山下乡运动的出现和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新中国是在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她的出发点之低,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新中国面对的是一副烂的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既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没有重工业基础,也没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轻工业基础,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占据社会劳动力八成以上的农业经济,因为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加上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和进行经济封锁等原因,新中国完全是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中起步的。

《精简城市人口阶段》

移民运动虽然终止了,但城市人口的压力却日甚一日,疏散和紧缩人口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

1955年统计,在人口职业结构方面,上海生产性人口所占比重仅有37.07%,而“非在业人口”竟高达62.93%。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前期的1959年,上海人口总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达到1028.39万人。

这个数字一方面显示了人口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则突出了精简城市人口的迫切性。对于农村而言,“人多力量大”,这是劳动力增量的优势;但对于城市而言,人多,而且突破了城市经济的承受能力,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灾难”!

减缩城市人口,背后体现的是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与工业化建设时期城市对农产品尤其是对粮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规模的展开和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应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影响到国家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的改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因此,有组织地持续不断地将城市新增加的人口迁往农村,向边疆地区和内陆偏远地区输送精简下来的无业居民,成为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重要手段。1957年1月18日,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说:“精简一定要坚决搞,一条是减人,一条是安排,一定要把人安排好再送出去。”。

精简城市人口采用的方法是群众运动式的政治动员,而城市与农村之间巨大的生活水平落差,使得许多人不愿意去农村,因而对动员下乡存在抵触情绪。这表明,单纯依靠政治动员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人口问题。

因此国家开始更多地寻求制度方面的支持,譬如实现粮食统销统购政策、劳动力统包统配、户口管理制度、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等等,以限制城乡人口的无序流动。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户口登记条例》,首次在全国范围实施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人口无序流动受到严格控制,有效地减轻了城市人口的压力。

在精简城市人口的过程中,精简计划遇到了巨大阻力,一方面国家实施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城市人口的精简工作,但另一方面又有不少部门单位大量招收农村青壮劳动力当新工人,致使1957年职工总数3101万人,仅仅一年之后就增加到5194万人,整整增加了2093万人!这当然是“大跃进”的“辉煌战果”之一。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不仅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同时更加重了城市人口危机和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当着三年自然灾害即将来临之际,打乱了精简城市人口的步骤,也不利于应对自然灾害危机。于是,中央在1960年8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精简职工、精简城市人口列为重点措施。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动员大批城市人口下乡,要有很大决心。”

1956年,上海继续执行经济“紧缩”方针,将大批工厂、企业、学校等迁往内地,产业工人和在职人员43万人随之迁徙;此外就是动员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已经成为长期性工作。1957年动员城市知识青年9000人参加郊县农业生产。

1958年,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青年儿女,志在四方”的口号,制定五项具体措施,鼓励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外省农业建设,当年就有2万多知识青年离开了上海,形成了上海市第二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动员高潮。

195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计划在1958-1963年期间,从内地动员570万青年到边疆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支援边疆建设的宏大计划因为三年自然灾害而中止。

在这期间,全国一共动员安置了支边青年99.7万人,随迁家属44.6万人,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边疆建设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个计划虽然中断了,但摸索了为远距离大规模安置上百万青年所需要的各种客观条件和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为后来支援边疆的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1959年中央强调必须完成“精简800至1000万新招收工人”的任务。1960年,在“大跃进”余潮的影响下,全国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694万人,总数达到5969万人的高峰,更使国民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1961年,中央加大了实行精简人口政策的力度,发布《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要求在1960年底全国1.29亿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2000万以上,其中精简职工1160万人;1961年内要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其中职工970万人。全国年末职工人数由1960年的5969万人,减少到5171万人。

1962年,中共中央确定在年内再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其中职工850万人;而农业劳动力则比上年增加2730万人。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加,有助于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

为了巩固精简人口的成果,国家制定了若干相应的法规政策,如1962年6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并成立农垦部安置办公室,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动员城镇知青插场安置的工作。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农林办《关于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汇报会议的报告》中,明确安置对象是精简下来的、具有下乡条件的职工和年满18周岁有独立生活能力的青年学生等;安置方式是在原有的国营农、林、牧、渔场采取顶替、增补的方式安置……据初步匡算,3.5亿元大约可以安置职工和学生40万人左右。1962年,全国社会青年累计达200万人。

这些城市里的社会青年,绝大部分是未升学就业的学生和精简下来的新工人。其中上海社会青年有7万余人,其成分构成是:历届高、初中毕业生和少数不服从分配的大专毕业生共约2万人,占总数30%;被精简、退职或支援外地又自发跑回的3万人,占45%;因各种原因中途辍学、退学的1.5万人,占20%;被学校、工厂清除下来的,占5%。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称:自1961年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9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口减少2800万人。

到年底共精简职工2546万人,其中回农村的有1641万人,占精简职工总数的67%。《报告》总结说:大量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对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减少商品粮供应,调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数以千万计被精简职工和下乡人员,凭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朴素感情,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分担国家的困难,牺牲小家的利益,换来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对此,毛主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人民多好啊!”

1963年7月,经过上海与新疆方面的协商,决定上海动员知青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至1966年7月,三年内共动员10万余名上海知青西出乡关、远赴新疆屯垦戍边。

其中参加兵团的97048人,仅分配到农一师的上海知青就有45784人(其中大学生198人,占0.44%;高中生9005人,占19.83%;初中生18610人,占41%;小学生13089人,占28.83%。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38岁);此外还在新疆各地方安置了3000多人。

这是文革前上海市掀起的第三次上山下乡高潮。在上海知青大规模奔赴新疆、参加边疆开发建设的热潮影响下,全国各大中城市也有知青奔赴新疆、甘肃、宁夏等各地生产建设兵团,使边疆地区建设面貌出现了巨大变化。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两个娘泡秀相亲美爹能让统一吗






两个娘泡秀相亲:

我俩好亲近啊,我俩都是:

来自相同的《“丫“和“丫“基因》。

出自于同一对《亚当与夏娃》。

有着同一个祖宗《“皇陵”或“帝陵”》。

两个娘泡就能《统一》了吗?

没有《美爹》认可,能《统一》吗?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武器交给群众在运动中受到教育






八届十一中全会,把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用中共中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在组织上也作了重大调整。毛泽东接着考虑的是:怎样采取果断有力的行动,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形成席卷全国的风暴,猛烈地冲击一切可能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东西,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依靠什么力量来实现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毛泽东这时把主要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特别是那些高唱“革命造反精神”的红卫兵身上。这不仅因为毛泽东认为他们年轻、受旧思想影响少、朝气蓬勃、有一股不可阻挡的闯劲,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毛泽东说:“文革中这些群众主要是年轻人、学生,正是杜勒斯们寄托和平演变希望的最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亲身体验斗争的严重性,让他们把自己取得的经验和认识再告诉他们将来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可能使杜勒斯的预言在中国难以实现。”

毛泽东说:“我考虑发动群众。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给群众,让群众在运动中受到教育,锻炼他们的本领,让他们知道什么道路可以走,什么道路是不能走的。我想用这个办法试一试。我也准备它失败。现在看来群众是发动起来了,我很高兴,他们是同意我的作法的。”

采取什么办法来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呢?八月十六日晚,中共中央决定要在北京召开百万人规模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参加大会的主要是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毛泽东表示将出席这次大会,要求为他出席这次大会准备一套绿军装。这将是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穿上军装。同一个月前畅游长江一样,这个举动富有鼓动人心的象征意义。

八月十八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结束后第六天,百万群众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次大会的群众规模和热烈场面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毛泽东一早就来到广场。当天的新华社通讯报道:

“今天清晨五时,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射出万丈光芒,毛主席便来到了人群如海、红旗如林的天安门广场,会见了早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的革命群众。毛主席穿一套草绿色的布军装。主席的军帽上一颗红星闪闪发光。毛主席走过天安门前金水桥,一直走进群众的队伍中,同周围的许多人紧紧握手,并且向全场革命群众招手致意。这时,广场上沸腾起来,人人双手高举过顶,向着毛主席跳跃着,欢呼着,拍着手。许多人把手都拍红了,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欢喜地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到我们中间来了!’”

几万名戴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在大会上异常引人注目。在天安门城楼上,在东西两侧的观礼台上,站满了红卫兵的代表。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和广场两侧的东西长安街,都由红卫兵维持秩序。新华社的报道说:“在大会进行中,师大女附中一个‘红卫兵’,登上天安门城楼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的袖章。毛主席和她亲切握手。城楼上下的‘红卫兵’,无限欢欣,有的一蹦尺把高,非常激动地说:‘毛主席是统帅,我们是他的小兵。’有的说:‘毛主席参加了我们的红卫兵,对我们是最大的支持和鼓舞。毛主席给我们撑腰,我们什么也不怕。’”

这次大会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主持。林彪在大会上讲话,提出下一步的行动号召。

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挖掉修正主义根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要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保皇派,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压制革命的行为,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我们要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们要扫除一切害人虫,搬掉一切绊脚石!周恩来接着在大会上讲话。

他说:十一中全会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十六条,是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制定的,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一切革命的同志,都要认真地学习它,熟悉它,掌握它,运用它。北京大学聂元梓和北京、哈尔滨、长沙、南京等地的大中学生,也在大会上先后讲话,表示一定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保证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大会结束后,浩浩荡荡的百万人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检阅。

毛泽东在整整六个多小时内,一直坚持在场。当检阅游行队伍时,他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新华社对这天大会的报道,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对参加大会的中央领导人,按照八届十一中全会调整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单次序,把刘少奇列在第八位。这在十一中全会公报中没有宣布。这件事自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八一八”大会后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红卫兵开始冲出校园,走上街头,声势浩大地开展所谓“向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了猛烈攻击”的“破四旧”活动。

这些红卫兵中的大多数人,充满热情,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正当的“革命行动”。但他们政治上很幼稚,处于狂热状态,政策和法律观念十分淡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他们中间迅速泛滥起来,做出许多荒唐的举动。有些人更在“革命造反”的旗号下为所欲为,造成骇人恶果。从二十日起,在“破四旧”的旗号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里都相当普遍地发生强迫抄家和侮辱人格、打人等践踏法制的野蛮行为。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被任意指责为“黑五类”的人员被打致死,更多的被强行遣送回乡。

运动中出现的这些极端行动,同毛泽东的初衷并不相符。《人民日报》不久发表的社论《用文斗,不用武斗》中,一开始就提出:“毛泽东同志反复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又说,实现这一场大革命,要用文斗,不用武斗。”

显然是想提醒人们注意这个问题。但从总体来说,毛泽东仍认为红卫兵行动的主流是好的,认为他们的激烈行动对破除旧思想和旧秩序、打开一个新局面是需要的,出现某些偏差并不奇怪,有问题也只能适当引导或到以后再解决,决不能对他们泼冷水,更不能进行“压制”和“打击”。

从这种指导思想出发,八月二十日,毛泽东在林彪转送的反映有关“破四旧”行动的《文化大革命情况简报》(解放军报总编室编)上批道:“已阅,是大好事,彻底暴露牛鬼蛇神。”、“不奇怪,这样可以打出一条路来,对群众有利。”

二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说:“提倡文斗,不要武斗,这是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而在插话中又说:“北京就成了流氓世界了?不可能嘛!好人总是多数,坏人总是少数,怎么就成流氓世界?”、“总之,我们不干涉,乱他几个月。我们坚决相信多数人是好人,坏人只占百分之几。”对西安等地红卫兵提出要罢一些官的问题,他说:“我们不好答应,情况不清楚。”

经毛泽东批准,解放军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在二十一日发出《关于绝对不许动用部队武装镇压革命学生运动的规定》,中共中央又在二十二日转发公安部《关于严禁出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的规定》。这样,红卫兵越出学校、走向社会“破四旧”的烈火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烧越旺。

毛泽东本来就期待能掀起一场群众性的大风暴,猛烈冲击一下他认为的旧思想和旧秩序,以便开辟一个“反修防修”的新天地。眼前发生的局面,使他感到兴奋。八月二十八日,他同刚去负责《人民日报》工作的唐平铸、胡痴谈话,把自己的心情说得很明白:“现在学生对一斗二批三改不感兴趣,心里不在学校,要到社会上去横扫牛鬼蛇神。一斗二批三改,这是我讲的,现在群众不听了,他们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超出了本单位、本市、本地区。”、“现在学生心不在一斗二批三改。我们领导上,在报纸宣传上,硬要把学生拉到这个方面去,这是违反学生的潮流。”

那时,社会上又出现一个原来没有料想到的事情:北京的大中学校学生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连,外地学生也有不少到北京来。毛泽东认为,新出现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把“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从北京迅速地推向全国,因此加以支持。

对前一点,毛泽东说:“让他们去嘛,留些人轮流看家就行了。他们要出个介绍信,就统统开,管他是左派右派。文化革命委员会的人要去,也可以让他们去。有些坏人也会出去。坏人出去无非是放毒,在家里放毒,到外面放毒,都是一样。”

对后一点,他说:“对外来的学生,要给他们搞伙食。有人说,没有房子住。哪里没有房子住?房子多得很,这是借口。”谈到许多地方的干部遭到红卫兵围攻时,他说:“我们开了全会,还有很多人没有转过来,他们就是不执行。有些人当群众围攻他们时躲起来,这是临阵退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次谈话中把“文化大革命”原来设想的时间又延长了,说:“文化革命的时间,看来到年底还不行,先搞到春节再说。”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自邓小平以来没有真正取信于民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信誉。国家没有信誉,万事不能立。.

中国自邓小平以来,没有真正取信于民。

用邓小平理论来取代毛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是饮鸩止渴,是短板的,不会长久的。

中国自改革以来无诚信可言,一直在骗民众。

从给四人帮定罪开始。

四人帮没啥错误,只是政治立场不同而已。

给定了非常严重的罪名,这么做是不对的。

政治立场不同,不用人家就是了。

犯不上对簿公堂。

这是中共开了不好的先河,最终在历史上交代不了,没法交代。

一个执政者不单单要对现时代负责,要对历史负责。

今天的中国执政者面对的是经济危机,也要面临政治危机。

中国现在很危险,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失德,失能,还失职。

整个政府机能在空转,政府说话民众不听,也听不进去。

民众说话,政府不让说。

政府与民众形成了隔离带。

这种官民冲突,对立,敌对趋势,政府,民众硬伤是远久不能修复的。

国家执政基础是民众。

没有执政基础,政权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浮萍,没有根基,现在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已经意识到了。

但是,很不全面,采取的措施,很不得当。

中国现在缺的是人心。

四十年中国把老百姓心伤苦了,伤透了。

用百姓疾苦拉动经济,这样做很不人性。

政府出台好的政策大多针对少部分人,大多数人根本没得到政府给予以政策红利。

中国用特色路线这条政策,一走四十年,也算是人间奇迹了。在任何国家都行不通,一天都行不通。

中国将面临新的选择,政府需要勇气,胆识,来带领民众来开辟新的里程。

转载原博文《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恐惧和无望中》

新加坡李显龙说,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恐惧和无望中,李显龙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信誉,国家没有信誉,万事不能立,李显龙接着说,中国自邓小平以来,没有真正取信于民,用邓小平理论来取代毛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是饮鸩止渴,是短板的,不会长久的,中国自改革以来无诚信可言,一直在骗民众,从给四人帮定罪开始,四人帮没啥错误,只是政治立场不同而已,给定了非常严重的罪名,这么做是不对的,政治立场不同,不用人家就是了,犯不上对簿公堂,这是中共开了不好的先河,最终在历史上交代不了,没法交代,一个执政者不单单要对现时代负责,要对历史负责,今天的中国执政者面对的是经济危机,也要面临政治危机,中国现在很危险,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失德,失能,还失职,整个政府机能在空转,政府说话民众不听,也听不进去,民众说话,政府不让说,政府与民众形成了隔离带,这种官民冲突,对立,敌对趋势,政府,民众硬伤是远久不能修复的,国家执政基础是民众,没有执政基础,政权就是空中楼阁,水中浮萍,没有根基,现在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已经意识到了,但是,很不全面,采取的措施,很不得当,中国现在缺的是人心,四十年中国把老百姓心伤苦了,伤透了,用百姓疾苦拉动经济,这样做很不人性,政府出台好的政策大多真对少部分人,大多数人根本没得到政府给予以政策红利,中国用特色路线这条政策,一走四十年,也算是人间奇迹了,在任何国家都行不通,一天都行不通,中国将面临新的选择,政府需要勇气,胆识,来带领民众来开辟新的里程。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坏人改好人》《儿童变坏孩》






《坏人改好人》。不用多说。毛泽东时代的例子多的是。

主要说说《儿童变坏孩》。这些《坏孩子》是怎么形成的?

例如:2018年5月的一个凌晨,在海口的滨濂新村,杂货店老扳遇到一个在街上游荡的小女孩。她穿着邋遢,衣服上粘着厚厚的污垢,还有一股几天没有换洗过的味道。杂货店老扳跟她打招呼,小女孩说:“操你妈!我家里还有三把刀,你相不相信我拿过来插死你!”

习惯了,杂货店老扳就给了她杂货铺里唯一的甜食,一盒金嗓子喉宝。“她像是小猫拿到一块小肉一样,赶紧叼走,怕别人争夺它。”十分钟以后,小女孩又回来找他,想要第二盒糖。过了一会,她又来要第三盒。小女孩14岁,当深入了解其家庭,意识到一个女孩身上的问题,牵扯出两代人、多个女性的被动、失语、工具化和痛苦。

小女孩的妈妈,严格来说是养母,一个不能生育的女性。发现她不能生育,无法延续血脉后,在农村的丈夫就提出离婚,她被迫离开了原本的婚姻。她那时40来岁,在农村是一个很难再婚的年纪。“在传统的观念系统当中,当她失去了生育这个所谓的功能性以后,她成为一个没有存在位置的女性。”

后来,她碰到了一个女性朋友。当时老家还没开放二胎,那朋友有一个女儿,婆家想生一个男孩,发现二胎是女孩就不想要了,但胎儿比较大,做引流的风险很大。这对父母告诉她,如果生下男孩他们自己养,如果是女孩,就给她。小女孩生下来第二天,一出院生母就抱着她交给现在的养母。

这对被抛弃的没有亲缘关系的母女,从农村搬到海口。小女孩养母是流动摊贩,每天凌晨4点出门批发蔬菜,晚上才能回家。那时候月亮一岁,一个人待在家里。相依为命的关系里也涌动着暗流。一个单身妈妈,认为自己孤独,价值感缺失,需要“有个伴”才养一个孩子,她还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孩子将来能解决养老问题。然而,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根源,来自爱很难是全然无条件的,家长很难不对孩子有所期待,当养母对孩子的期待一次次落空,积累到一定程度,怨言、焦虑、不接纳就出现了。

小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出现过一些反常现象,养母没钱去寻求过来帮助,或者说养母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干预。周围的人说小女孩有智力障碍,她养母一开始也怀疑是这样。

相处久了,小女孩身上的一些怪癖。小女孩总会去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被认为是“违背良俗”“不道德”的事情。“其实就是一种禁忌,被禁忌的东西她就越去想要去破坏“。小女孩有顺东西”的习惯,杂贤店老扳被她拿过好几次东西。在习以为常的叙事里,这会被粗暴地归结为“生性本恶的问题儿童屡教不改”。“其实她是在挣扎,她有存在感的掉落,掉落的时候她一定非常恐慌,想猛地抓住一些东西,她想到的事就是进行一些破坏。”

例如,2017年,杂贤店老扳他和家里的孩子遭受父亲各种各样家暴的场景。在《小鸟与好奇心》的访谈中,关于父子关系是这样写的。“毕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和父亲的关系,他鄙视他,同情他,屈服于他,就是不能挣脱他。”“生活中最痛苦的记忆——包括离家之后父亲如何对母亲施暴。”“看待自己父亲作为男性的处境,他作为家族成员的压力,他为何无法控制自己的暴怒和施暴的手,他为何要用蛮横纠缠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子的选择,从职业、婚姻到生育。”

初中的时候,他开始了对父亲的漫长的叛逆期。他“完全不读书”,“不认识班主任”,在学校里整日游荡,或是在上课的时间逃出去爬树,偷果实,抓鱼,沉迷去录像厅看香港电影。考试分数自然是一塌糊涂,为了不让爸爸知道,他直接在试卷上改分数,“17”就加个“0”变“97”分,“3”就变“85”分,骗了整整三年。

在他的成长经历里,学校系统,原生家庭,都很难称得上支持,只能说是“不干扰”。他在既定路线之外,踩在悬崖的边缘,颤颤巍巍地行走,依靠自学完成教育,成为独立的个体,然后再舔舐过去的伤痛。

例如:有孩子因为在课间看《人类简史》被老师发现,回家以后被父母指责一个多小时。有孩子因为晚回家半小时,被关在家门外罚站两个小时。他发现暴力以更复杂和隐秘的形式存在,不只是体罚。他开始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暴力,以及与之高度相关的心理问题。

然而没过多久便被校方叫停。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学生讨论家暴也被认为是敏感的,不合适的,最好别说的。在应试教育系统里的尝试,让他感到受挫和无奈。他教课的那一届学生毕业后,聊社便停止了。

海口的滨濂新村是一个城中村。原本是一块菜地,后来老居民盖起自建房,租给涌入城市的打工者,于是这里汇聚了各种职业身份、不同地域的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家庭,这些家庭中的部分孩子从留守儿童变成随迁儿童,没有户口,上不了公立学校,被称为流动儿童。

城中村里的孩子们缺乏父母陪伴,无法在陌生的城市建立自己伙伴关系,或者难以融入学校的孩子,提供一个包容的自由环境。“能跨进来无墙幼儿园本身就说明了某种渴望。”孩子们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区,可能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讲过孩子从精神疾病的角度来看,她认为这个孩子有挺严重的精神疾病困扰。言语暴力和破坏行为,是她疾病的表现。她特殊的童年遭遇和家庭背景,在儿童精神疾病的早期,没有得到连续的、有规律的养育条件,以至后面出现明显的症状。她无法和同龄的孩子建立起社交,常规的学校教育并不适合她,对学校里的老师和其它孩子,想要和她磨合,也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问题的关键,并非如何让这个孩子立刻返回学校,而是是否有另一个学校之外的选项,可以暂时包容和纳入这样的孩子。一个应试教育系统之外,以社区这样松散的社会关系为基点,建立的给孩子的支持系统。

在法国的社区医学-心理学-教育中心,每个社区都有这样的机构,为孩子提供心理咨询,为没办法去到常规学校和就读常规课程的孩子提供支持,为他们单独制定单独的教育计划,如果依然比较困难,会有一个团队的力量来介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日后能重回到日常的秩序里。这些服务全部是不收费的,不分肤色人种,在有些由比如红十字会资助的机构当中,也不论孩子是不是法国公民。

“比如说法国的移民问题,如果移民的语言没那么好,他们的孩子融入社会可能会有问题,这个时候这种机构起到了非常好的中介跟缓冲的作用。青少年如果这个问题没解决好,他们容易被极端对立的话语吸引,甚至加入恐怖组织。”

完成整个体系的搭建,法国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去真正有效率地回应问题。不仅仅关注孩子个体的成长,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一个家庭融入社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学校到社区的社会网络,都分布着孩子心理层面的支持系统,它辐射得足够广,介入得深而且早,成为解决困难的最小的代价,是社会缓冲机制的一部分。

当孩子的表现已经是上不了学时,“等到这个时候,家长才意识到出问题,其实已经到挺严重的阶段。而且他们会认为只是学业上的问题。其实是孩子碰到了精神危机,只是表现在学业层面上。危机背后可能是他们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家长觉得孩子沉迷手机,网瘾背后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里遇到困难,他们无法回应,只好用逃避的方式。“家长以为是网络的问题,粗暴地禁止,其实因果关系可能是反的。”

当所谓的《问题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介入,长大以后可能会发展出更可怕的结果,到那时,结果就不只是一个家庭来承受了。应当给这样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的缓冲地带。“那些孩子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给他们提供另外一条道路,他们未来生活的道路可能非常成问题。”

这理应是尽整个社会之力去做的,而不是靠自愿去《支教》单打独斗地,以个人的力量,低到惊人的成本,是不可能持久的坚持。残酷的现实里,为困境儿童勉力维持着平等、自由、友善的工作是政府的。

孩子用诗说:“我想回老家/跟奶奶说话/我想回老家/跟爷爷玩/我想陪爷爷奶奶一起玩耍……我想爷爷奶奶回海口/一起游泳。”

对孩子来说,写诗是一个很随性的事情,想到写就写,写幻想,写生活,写苦闷,也写暴力。五岁的小鱼写:“爷爷打奶奶了/我希望爷爷不要打奶奶/妈妈和爸爸吵架了/我希望他们不要吵架/二姐和大姐打架了/我希望她们不要打架。”有一个12岁的男孩小jun则在诗里写:“有一个她很贱,那她有多贱,因为她说到没有做到……”

孩童纯真无邪的话语,也保留了灰色的一面,那是真实的话语,是从伤痕累累的原生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说出的话。真正的问题是,大人们该如何不再假装那些暴力的词语不存在,如何面对、接纳、改变。

“我经常说我是被唤醒,我是一起成长。感知到孩子不那么让人舒服的举动,比如说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厌恶愤怒,想不明白,然后我要教训你一下。这种反应对我们的工作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会阻碍我们关系的建立。我必须站在他们的视角上看为什么会这样,慢慢获得和孩子相处的经验。”

中国儿童近半是《留守儿童》或是《背井离乡儿童》的定义已经从起初的《流动儿童》扩大为更普遍的《困境儿童》。常被老师家长等大人们称为《坏孩子》。最早城中村的环境,是接触到最早一波的《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当连接的孩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发现社会是需要更加开放接纳其他的孩子,即使是城市中产的孩子,他们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流动儿童》,而是《整个中国的教育问题》。”

《整个中国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制度问题。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有些人根本不配有后代》指谁





在新闻《应试教育之外,谁来接纳那些“坏孩子”》文章来源: 青年志Youthology 中有一条评论:《有些人根本不配有后代》。

这《有些人》是指谁?谁《根本不配有后代》?谁配有后化?

看来那些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都是忽悠的。口头上的。

文章中说的那些《坏孩子》是谁家的孩子?是农民工的孩子?

《有些人根本不配有后代》?是指几个亿的农民工《根本不配有后代》吗?

那些《坏孩子》是怎么形成的?

文章开篇就说:“中国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的发展,让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那些被父母留在老家的,被称为“留守儿童”,被带到流入地的孩子,被叫做“流动儿童”。2020年,中国留守儿童6693万,流动儿童7109万,受到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1.38亿,将近中国儿童总人口的一半。(《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

有的孩子在城里上了几年学,得回到户籍所在地考试、上课,成为了“回流儿童”,既被城市抛弃,又融入不了农村。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或者遭受暴力无人诉说、或者自己变得暴力,成为“问题儿童”。

问题是,如何让那些幼小的孩子,免于被本就自顾不暇的打工父母家暴;如何让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获得平等的教育;如何让那些无法融入学校的孩子,“有一个学校之外的选项”。“

“中国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后,“让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那些被父母留在老家的,被称为“留守儿童”,被带到流入地的孩子,被叫做“流动儿童”。“

有多少这样的儿童?“2020年,中国留守儿童6693万,流动儿童7109万,受到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1.38亿,将近中国儿童总人口的一半。(《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

这么一个1.38亿的儿童,“不配有“吗?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中国儿童近半留守或是背井离乡







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的特色政府,特色中国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的发展,让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那些被父母留在老家的,被称为《留守儿童》,被带到流入地的孩子,被叫做《流动儿童》。

《2023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现状:事实和数据》中,2020年,特色中国《留守儿童》有6693万,《流动儿童》有7109万,受到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1.38亿,将近中国儿童总人口的一半。

有的孩子在城里上了几年学,得回到户籍所在地考试、上课,成为了《回流儿童》,既被城市抛弃,又融入不了农村。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或者遭受暴力无人诉说、或者自己变得暴力,从而被迫成为了《问题儿童》。

问题是,如何让那些幼小的孩子,免于被本就自顾不暇的打工父母家暴?如何让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获得平等的教育?如何让那些无法融入学校的孩子,“有一个学校之外的选项”?无奈!无作为。

1950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童迎来了第一次在6月1日为儿童举办的庆祝活动。

195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正式定名。新中国《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儿童的发展状况构成了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中国儿童人口状况的事实和数据,可以让执政者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思考,从而可以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在这个注定特殊的日子里,让全人类一起关注世界的或是中国的儿童中,受人口流动或战争影响的儿童群体。这里专讲中国的儿童。

中国有多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回流儿童》《问题儿童》?

中国又有多少《被拐儿童》《被卖儿童》《失踪儿童》?

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他们都生活在哪里?受影响的儿童有多少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2023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现状:事实和数据》基于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及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数据中关于中国儿童人口的描述分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发布《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以及2010年-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广东、江苏、浙江等2020人口普查年鉴年鉴数据整理。

近日,中国非政府组织“新公民计划”发布《2023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现状》报告,揭示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的生存状况,“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达到1.38亿人,约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一半(46.4%)。

报告揭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1.38亿人,有1.08亿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在一起,其中,8922万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他们中很多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地工作的父母相隔遥远。仅河南省就有留守儿童超过600万。

另外,能跟随父母一起迁徙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占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一半稍多(51.5%)。而在一些对于外来人口居住限制较多的城市,随迁率就更低。如,202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率只有22.5%,上海也只有25%,广州为27.6%。

报告称,还有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着父母进城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与父母分离而返乡。2021年,中国全国就有92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独自返乡,其中大部分成为留守儿童。

由于中国存在着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中国公民分成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具有农村户籍、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到城市工作,被称为“流动人口”,又称“外来打工人口”、“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要么因各种原因留在家乡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而带在自己身边的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

这份报告数据来源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及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数据中关于中国儿童人口的描述分析,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等等。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在成长期缺失父母的亲情、指导和帮助,从而产生很多问题,而随父母迁居异地的“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挑战。

6月2日,大陆第一财经发文《“流动”儿童 卡在城乡之间》,揭示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居住地户籍,无法享有户籍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很容易又成为“留守儿童”。

文章指出,即使在城市里接受了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因为没有户籍,无法参加居住地的中考和高考,需要在初二或者初三时作出选择,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返乡、读职业学校或是进入社会。对许多流动儿童来说,辍学以及早早务工是他们可预见的命运路径。

文章介绍,目前,中国各地方城市对流动儿童入学政策大致可以分为“积分入学制”和“材料准入制”两大类。积分入学制即按照流动人口累积的分值,依据区域内的积分由高到低安排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入读。珠三角、长三角部分地区采用的是这种方式。材料准入制则是家长们在准备好符合政策规定的材料资质后,子女可获得本地入学资格。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采用的都是材料准入制的方式。

如北京市,2014年起,对随迁子女的入学证明材料要求“五证齐全”,这五证包括实际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簿、居住证、无人监护证明等等。根据各区不同要求,有时家长需要准备三十多份证明材料。其中,无人监护证明在2019年被取消,政策要求变成了“四证齐全”。对于务工人员来讲,其中相对难获取的是务工就业证明和实际居住证明。

文章表示,因为户口和居住地分离,对于流动儿童来讲,他们在城市中的升学路径艰难。从幼儿园入园开始,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道关卡都是一次挑战。如果父母闯关不成功,或是意志不够坚定,一家人随时有可能面临分离,流动儿童成了留守儿童。

近几年来,中共政府一直不断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政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却越来越差。

对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物学院教授熊易寒表示,中国当前“有‘两为主’政策,要求城市政府要不断提高流动儿童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比例,那就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做大分子,让进入公办学校的儿童越来越多;

另一个策略是缩小分母,比例就提高了,“做大分子,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就读于公办学校,实际上是在提高市政府的成本,需要投入财政支出,那么要达到要求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减少分母,让更多孩子离开城市以后,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做小分母也就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在大形势下的一种选择”。

文章举例说,2014年,北京市一共有127所打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近10万,到2017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让民办校从主城六区向郊区迁移,如今留给流动儿童的,“只剩下一所中学、两所小学”。

2016年,《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花楠女士(Rana Flowers), 花楠女士表示,中国和其它国家产生留守儿童问题最大的差异点是——中国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被拐儿童》《被卖儿童》《失踪儿童》等几乎不会去统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