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dglance

疾恶如仇,柔情似水。重情感,意境,和哲理
个人资料
正文

11岁少年背着妹妹逃生 步行达12小时

(2008-05-16 19:16:53) 下一个
11岁少年背着妹妹逃生 步行达12小时(组图)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5月17日报道 虽然不是震中,但北川灾情却非常严重!面对震灾,北川人民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痛。但在生死边缘,他们也被真情所包围、所温暖。胡锦涛总书记昨天一到灾区就来到北川看望受灾群众。这真情还来自亲人、朋友、邻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山河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道路可以毁坏,但这份大爱却永远不能阻隔。

  北川县城所在地曲山镇,城区面积0.7平方公里。城左边是王家岩山,右边是景家山。地震引发的山体塌方几乎覆盖了整个县城。县城大多数房屋坍塌,基本上被夷为平地。

  城内外到处是被砸坏的扭曲的汽车。城里依然余震不断,当地民众非常警觉,甚至周边的车子一动,都会引发紧张反应。

  亲人之爱

  灾难中的亲情流露总叫人感动!

  昨日下午5点,记者第三次深入北川县城核心现场,发现一股从背后深山逃出的人流。他们的眼神充满对亲人的依恋,生怕再次分开。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半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小男子汉的责任。早上5点出发,已经走了12个小时了。小吉万说,他很爱妹妹。

昨日,当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出现在记者镜头前时,这个小哥哥已经背着妹妹走了10多个钟头,在记者帮助下,将他们带到绵阳收容点。本报记者严亮摄

  昨日,当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出现在记者镜头前时,这个小哥哥已经背着妹妹走了10多个钟头,在记者帮助下,将他们带到绵阳收容点。本报记者严亮摄  
 
这名四岁的儿童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在听到救援人员的呼喊声时,容身房屋墙角的他大声呼应,救援人员都说:“这娃儿可聪明,会自救”!本报记者严亮摄

    这名四岁的儿童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在听到救援人员的呼喊声时,容身房屋墙角的他大声呼应,救援人员都说:“这娃儿可聪明,会自救”!本报记者严亮摄
 
 
昨日18时27分15秒,在废墟中呆了整整100小时的51岁杨德云终于被救了出来。洪奕宜沈玲摄影报道
昨日18时27分15秒,在废墟中呆了整整100小时的51岁杨德云终于被救了出来。洪奕宜沈玲摄影报道

  主震之后,余震不断,危险仍然存在。但对于前来搜寻亲人的群众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多数人在外工作,听闻噩耗后,立即出发,争取宝贵的时间救人。交通不好,难有汽车。但在绵阳至北川的路上,记者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不少人从绵阳骑着单车,甚至步行回家。

  在北川县城狭窄危险的废墟间,记者看到太多满脸焦急的寻亲者。有人用最大的声音,撕心裂肺地在喊着亲人的名字,直至喉咙喊破。

  在乐山读书的陈小艺与哥哥前天赶回。爸爸在县粮食局上班,回龙街附近。他们就赶到现场寻找,但粮食局的六层大楼已彻底垮塌,连具体位置都难以判断。钢筋交错,砖块摇摆,仍有极大危险,但他们顾不上这些,仍在废墟间不停呼喊,以血肉之手刨着残砖碎瓦。

  用血肉之手刨开生死路,不仅是陈小艺,几乎每个寻亲者都作过这样的努力。王仪和她妹妹都在县保险公司上班。地震时,她们都在同一间办公室上班。王仪突然感觉到房子在晃动,又看到外面黄沙弥漫。办公室所有人都往外冲去,办公大楼瞬间夷为平地。已经冲出去的王小姐返回身,拼命在人群里搜寻妹妹,可是,她只找到妹妹的一只鞋。余震不断,附近倒塌的建筑物不断有水泥块倒下。但王仪仍冲回去,用双手奋力刨着废墟,直至双手鲜血淋漓……

15日凌晨,四川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二团派遣的10名精干官兵于江油出发,挺进北川震区腹地紧急救援。他们经过断桥、废水塘库、荒河滩、塌方峭壁等险处,冒着随时出现的塌方的生命危险,徒步10余公里进入北川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村社开展救援行动。

  “我一定要找到家里人,死也要死到一起。”在绵阳市开出租车司机胡女士说。出事后,她开车前往北川找她的爱人。当天下午5点多,她赶到时小县城已面目全非。胡女士徒步来到爱人上班的新城区,在废墟上大声叫着丈夫的名字。终于,丈夫有了回应:“我在这里,背上有块大石头!”胡女士蹲下来说:“不要怕,很快有人来救我们了。”为了让爱人不因为恐慌和失血过多昏睡过去,胡女士跪在地上和爱人谈起往事,不断鼓励、安慰他。半小时后,巡逻人员发现他们,胡的爱人获救。而胡女士本人,则因为长时间跪在一块碎玻璃上,被割掉一大块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