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细账博克

兵不在多,而在调遣。诗不在技,而在韵。人情不在冷暖,而在己身。
个人资料
正文

兵家开讲——核战篇

(2006-06-21 16:38:26) 下一个

兵家开讲——核战篇

原子弹是“战略打击理论”的直接产物。虽然很多人说核战争打不起来。但是如果伊拉克有核武器,怎么会如此被人宰割。特别在台海,中国的核力量,是制止美军协防台湾的后盾。没有我们的先辈“就是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的努力,我们现在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先谈核武的战术使用。

很多人都以为一谈起核武的使用就是大规模的杀人,其实并不是这样。举一个不杀人的核武器使用的例子。

为了将这一问题谈清楚,先看一战例。在朝鲜战争中的大小和岛战役中的大和岛作战。

当时由于通讯中断,刘亚楼发布命令晚了。我喷气式战机晚到了五分钟。我军处于绝对的劣势,战场局势到了失控的边缘。我英勇的拉-11螺旋桨战机机群,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开始撞击美军F-86喷气式战机机群。这不仅为我喷气式战机到达战场争取了时间,而且从精神上打垮了美军的斗志。从那以后,美军机群在与我战机机群对阵时,总是要防着我们去撞击他们。这对我战机的战术发挥很有好处。

这个战例说明,破坏敌方的空军集结,破坏敌方战机机群顺利投入战场,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核弹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战争中,战机严重依赖电子设备。而且大规模的空军的出动,往往需要机场群的支持。战机起飞之后会结合成几股,按各自的任务分线路地投入战场。

小当量核弹的杀伤半径一般只有几十公里。如果将小当量核弹,在敌方机群前方几十公里处爆炸,敌方的战机并不会被打下来。而是会损毁其机载电子设备,或是使敌机群无法按原定路线按时赶赴战场。这对战场局势会造成严重影响,足以影响胜负。美、苏都搞过这样的演习。

再比如,核弹在大气平流层中爆炸。强烈的电磁冲击,会严重摧毁地面的电子设备。对制电磁权,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再来谈核恐怖。

好像是七十年代,英国拍过一个电影。内容是,苏联间谍将微型核弹的部件分解,由几名间谍分别带入英国。在英国本土进行组装。这个电影引起轩然大波。有物理学者出来表示,这个电影的情节完全可以变为真实。

后来,美国国防部挑选了两名平时成绩为E的大学生作试验,给他们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就是设计出手提箱大小的,可以单人携带的核弹。这两名大学生后来将他们的成功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是《我设计出了原子弹》。

普通核弹是遵循临界质量的原理引爆核裂变反应的。就是核裂变材料的质量大于某一值时,就自然会发生核裂变反应。如果是氢弹,就是由这样的原子弹引爆核聚变反应的。

但微型核弹则不是。微型核弹是利用各种手段,将核裂变材料的密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核材料的质量没有达到临界质量时,引爆核裂变反应。

美国一直在搞微型核弹。这会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对未来战场局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你如果要比谁能够用最少质量的核材料引爆核裂变反应,那冠军当然是美国。但如果只是比谁能够搞出微型核弹,那就肯定不是只有美国一家了。

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这一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核材料。他们用微型核弹威胁人类成为现实,问题可就大了!

再谈谈战略核攻击

对城市目标的核打击,核弹并不是在地面爆炸,而是在空中一定高度爆炸才好。而对某些点目标,则采用地面爆炸。而象地下指挥中心等地下目标,又必须钻入地下爆炸。而对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打击,和以潜艇作为攻击平台进攻航空母舰时,有时又采用水下核爆炸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地面的发射井太落后了。现在一谈核反击就是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其实并不是这样。

比如美国八十年代装备的MX导弹的发射井。它是由100个钢筋混凝土发射井连在一起,成网格状组成的。当敌方的核导弹来袭时,它只能击中其中一个发射井。首先是核弹的常规部起爆。从常规部起爆到核材料发生核裂变反应,或是核聚变反应,是要有一个时间间隔的。就是利用这一时间间隔,将作为核反击的核导弹发射出去。

同时,这100个发射井并不需要都部署导弹和核弹头。只要其中一小部分部署即可。MX导弹的这种发射井技术是非常成功的。

战略弹道导弹的轮式机动车辆发射,以及铁道列车发射,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过去这种发射还是有很大的局限的。别看机动的道路或是铁路挺长,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点都可以发射。而只有经过预先测绘过的点,才是发射点。目前随着卫星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这种机动发射方式才真正做到了“快速反应”。

再来看空中发射。

美国和前苏联都长年保持在空中飞行的,用于战略核攻击的战备执勤的战机。

空中发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巡航导弹。美国B-1轰炸机可以携带36枚带有核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

还有一种就是弹道导弹的空中发射。这种发射方式与空投大型物资很相似。只是飞机飞行的高度要高很多。导弹倒着脱离机舱。利用三个降落伞组减速,并且呈直立状。然后导弹发动机点火。完成发射过程。

再来看海基。

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关键是隐蔽性。中国的092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由于噪声大,它可以利用的发射点就少。目前最新的094,据说噪声水平相当的低。中国才可以说是真正拥有了潜基战略核反击力量。

对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护航也是很有学问的问题。美国当年在部署“北极星”时,总是在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周围,部署攻击型核潜艇护航。甚至在后来部署4000英里射程的Trident I型时,也是这样。

苏联人通过间谍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就将核弹装在鱼雷上,还特别研制了大口径的鱼类。甚至将核弹装在反潜导弹上。虽然很难侦测到美国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准确位置,但利用侦查美国攻击型核潜艇的位置,用核弹完全可以摧毁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美、苏甚至用攻击型核潜艇近距离跟踪对方的攻击型核潜艇。八十年代的时候,美、苏的攻击型核潜艇经常相撞,就是因为潜艇噪音越来越低,跟踪距离越来越近的缘故。

 

至于现在美国人采用什么方式护航,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但是拉大护航攻击型核潜艇与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距离,是肯定的。

同时,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接受发射指令才能够执行任务。如果是潜艇接收,则是利用甚低频无线电通讯系统。所以,如果总有潜艇在几十米深的水下航行。这一海域应该被怀疑部署了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同时发射指令也可以通过水面舰艇进行转达。如果是这样的话,甚至渔船的航迹,都要引起注意。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大规模侦查是不是太累了。既然侦查太不容易了,那么不侦查行不行。美、苏的做法是,不论多么难,都进行侦查。

还有就是,你的潜艇必须到敌方相关海域,经常地去转悠转悠。这叫“打草惊蛇”。核潜艇大国间的潜艇“互访”,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上次我们的潜艇到日本冲绳海域“访问”,日本叫得挺凶。不管真相如何,这都是一种政治叫嚣。大家只要注意,核潜艇大国从来不这样叫嚣,就可以了。

算细账

Dec 14, 2004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