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6回国-仨人行

(2017-05-08 16:08:22) 下一个

2016回国-仨人行

(一)

俗话说"成年父子如兄弟",我家是"成年母女如姐妹"。加上此次出游,无女婿之纷扰,无屁娃之劳形,难怪老妈冲在前面,步伐自带弹性。

机场安检时老妈被要求双臂平伸,从头到脚仔细扫描,本来想G20期间嘛,严密一些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轮到我和老姐时,安检人员查也不查,只挥挥手让我们快过。我和老姐对安检人员的眼光惊叹不已,她是怎么看出我们三人中,最可能搞事的就是老妈呢?

我们的座位在飞机的最后一排,天津航空的空姐在身后用英语播音,我和老姐皱着眉头用力听,只能听懂开头的"ladies and gentlemen" 和结束时的"thank you"。空姐讲完后,把送话机猛力扣回机座,边哈哈大笑,边对同伴说:"讲不来,讲不来,反正也没人听。"

发完瓶装水后,空姐们急吼吼地开始售货。熊猫灯的造型实在呆板,我和它对视了两秒钟,立刻感觉象中了吸星大法一般,智商哗哗地外涌,骇得我赶紧将眼光移开。

西安的出租车司机态度和善,认真答复我们的询问,还帮忙打电话给酒店确认位置。付钱时, 计价器上车费有些让我意外,比网上的滴滴价格多了50元左右,记得上车时我还自以为警惕地确认了他按下计价器。不过估计争拗也无益,我只在心里嘲笑自己,还临阵磨枪,突击读«三十六计»呢,结果刚出门就中了一招"瞒天过海"。

(二)

清晨,西安钟楼的报时音乐居然是"东方红", 让人一时恍然,以为来到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关于人民群众与前朝领袖,忆起一件往事。2002年,一个日本同事问:"深圳好像没有毛主席像?"广东女同事无邪地答道:"有的呀,市政府前面的画像就是嘛。"(天,那明明是邓小平。毛时代,贵如林立果都只能在深圳河北岸痴痴地眺望资本主义世界)这货78年出生,名校毕业,极其聪明伶俐。也许对她而言,毛与邓都是存在于"很久以前,在很远的地方"的故事中,两者并无本质区别。

酒店在市中心,周围购物商场林立。酷爱逛街的老姐如鱼得水,对哪些品牌贵阳没有了如指掌。老妈老毛病不改,我们每试一件衣服,她都大声叫好。我压低声音警告:"你再这样,我们一会不好讲价了!"她"哦哦"地应着,不以为然地笑。

"Subway"是来自美国的快餐,两片厚面包夹些冷肉生菜,浇点不知原料的酱汁,吃起来"咯吱""咯吱"象牛嚼青草。在西安这个传统美食众多的地方,居然敢取个中文名叫"赛百味"。凭心而论,这个音译的创意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名不符实,让我帮它改一笔,变成"赛白味", 这就名至实归了。

(三)
一日游须赶早出发,我到楼下去买了一袋肉包,一袋菜包作为早餐。回到房间,我迫不及待吃了一个,老妈问,你吃的是肉的还是菜的?令人纳闷的是,我居然答不上来,仿佛记得馅里有咸菜粒。不服气的我从另一个袋子里抓了一个,才咬了一口,就有了答案:"刚才那个是肉的。"因为这次馅里只有萝卜干,且寡淡无油。

临潼华清池是必游景点,还在车上,就被门口的双人塑像"惊艳"了一下。这种"丫"字的造型虽然常见,但男像如苍鹰扑兔般的急切和女像欲拒还迎的风情似乎与皇室的矜贵不符,让人疑惑这位雕塑者的灵感来自何处。再一想,必定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只是雕像的表现手法比较直白啊。

导游小白眉眼俊秀,太阳肤色,知道武则天的石榴裙有几层,唐朝的哪位亲王住在永宁门附近,知识结构令我"垂涎三尺"。她解说道:"唐玄宗李隆基虽说遇见十九岁的杨玉环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身高一米八,相貌堂堂,精通音律,你们喜欢吗?"我想到了门口的苍鹰扑兔,便大声答道:"不喜欢!"小白却笑笑说:"我喜欢。"

中学历史书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让我总以为这是一次和平的事变,见到华清池里蒋介石住处门窗上的弹孔,从其高度判断,开枪者似乎并没有手下留情,"将枪口抬高一寸",看来委员长翻墙逃跑的第一反应是正确的。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西安事变的死亡人数在800到1000人之间,蔣被扣押后,延安方面包括毛在内都是主张杀蔣的,只是后来不得不服从斯大林的命令。

少帅在挽救延安势力上居功至伟,却断送了自己一生的自由。按理,华清池应该有一尊塑像才对,也许就受游客欢迎的程度而言,战争题材终究比不上皇室老少恋吧。

(四)
八月的西安,热浪逼人,但当心思集中在帮老妈从层层叠叠的游客中突围,占个好位置看景听解说时,我竟浑然不觉。

旅行团里有三,四个和老妈年龄相仿的老人家,在景点门口,他们只需出示身份证,即可从优先通道免费进入。老人们贡献了一辈子,在有资格享受国家福利的年纪,能健健旺旺地走走看看,真好!在参观汉景帝墓时,一位老太太不顾导游的劝阻,硬是跳到田里去看一个不是盗洞的小洞,我一方面觉得这老太浪费大家时间,另一方面她强烈的好奇心又不禁让我兴起"惺惺相惜"之意。

这次遇到的几个导游都很不错,业务能力强,头脑清晰,关爱老人。他们的共同点还有:1.都提到了在墓葬景点拍照的潜规则是"照人不照景,照景不照人";2.脖子上都戴了一块玉,在游说游客购买玉饰时进行了展示;3.都宣讲了政府对未开挖墓葬的保护政策--"50年不开挖,100年不考虑。"对这条,我有些小小的异议,从逻辑和时间次序来讲,似乎应该是先考虑,再开挖吧? 但四个导游一起记错政策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西安是老外游中国的必到城市之一,导游们对此既骄傲,又不时要用真假难辨的段子将鬼子们调侃一番。

导游小陈讲到由于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有限,不得以停止了兵马俑坑道的继续发掘,有一个国家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但要求挖出的文物五五开,她卖了个关子:"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国家?"在大家对这个道德水准与摸金校尉平齐,但好像又是个技术发达的国家纷纷表示愤慨时,她神秘地笑了笑,给出答案:"日本。"

导游小黄是一看就是三秦儿女,因为他长得像兵马俑,丹凤眼,颧骨微凸,两颊平削,下颌方正。他说有老外不懂中国对陪葬品的避讳,把仿制的兵马俑买回家,眼睛挖空,换成灯泡,摆一对在门口,晚上忽闪忽闪地吓死人了。

导游小李对老外没评论,但关于乾陵附近的农民,一直礼貌周到的他话说得很重:"你们谁要是骑了当地农民的马,有事不要找我。别怪我事先没提醒。"听起来乾陵马比青岛大虾还可怕。

(五)
在乾陵,活物(牵马的农民和他们的马)吓人,石像生却很可爱。动物像和人像都饱满丰润,连马的脚踝都"生"得圆滚滚的。福态灵动不粗笨,自信沉稳不张扬,武则天的无字碑,西安城内的大雁塔,以及法门寺展出的唐代文物都显示了相似的气质和审美。

据说所有盗挖乾陵的企图无一得逞,武则天因此被赞为"生前征服了现实,死后征服了历史"。现在陵前有两块后人所立的石碑,一为清代官员所立,上书"唐高宗乾陵",郭沫若见了,很为武则天打抱不平,就在旁边另立一碑,加上了"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字样。但具讽刺意味的是,他曾以考古的名义,要求开挖乾陵,有人说是为了找兰亭序。幸好,人民的好总理吸取了郭糟蹋明定陵(郭打开墓门后,"考古队员"们一拥而入,直奔金银财宝,其他文物则被任意抛洒,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村民拾取自用,尸骨无存)的教训,断然拒绝了他。

法门寺以唐代塔基地宫里出土的佛中指骨舍利和唐代皇家供品享誉世界,江主席为其题字"法门珍宝"。为进一步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当地政府投资上亿新建了舍利塔和1.8公里的佛光大道,但让游客留连再三的还是千年古刹里的地宫,文物展及复建的砖塔。

看着寺内墙上介绍唐代君臣百姓迎送舍利的盛况,我忽然想起了乾陵里的61番臣像,他们的原型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各国使节,在塑像时特意被"矮化"了,以凸显唐"雄睨四方"的地位。两相对比,一面是对国力的绝对自信,一面是对外来宗教虔诚的顶礼膜拜。也许古今人心相通,世俗的欲望之上,终于要归向内心的平静和来生的盼望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