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收割世界 美元金融霸权祸乱全球

(2023-07-22 09:49:12) 下一个

操弄美元 收割世界——起底美国金融霸权祸乱全球经济系列述评之一

2023年4月3日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邓茜 许嘉桐
 
  近期,硅谷银行等多家美国金融机构关停,引发欧美银行业持续震荡。从美元霸权,到债权霸权,再到资本霸权,美国金融霸权多方位祸乱全球经济稳定。美元霸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重要抓手。剖析近期欧美银行业危机根源,美元霸权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正是全球经济风险加剧、世界财富遭多轮收割的始作俑者。

  这是2019年7月31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美元纸币。(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把持美元霸权,美国坐享全球“铸币税”,对世界实施“日常收割”。

  美国从二战后逐步确立美元霸权,美元长期充当全球储备、支付和定价工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近60%;2023年1月,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占比约40%。

  由此,美国以一张成本仅约17美分的百元美钞,就可从其他国家换取价值相当于100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时至今日,全球旅行者无论在海外购买“哪国制造”,最后收到的多是以美元计价的信用卡账单。美元如此深度融入国际交易体系,“收割世界”早已成为美国的日常操作。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从“黄金美元”“石油美元”到“信用美元”,再到如今的“债务美元”,多年来,美国不惜穷尽军事、金融、贸易等一切手段,包括20世纪80年代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多次搅动欧洲地缘政治局势冲击欧元前景,以及动辄对他国采取冻结资产、长臂管辖等手段,牢牢把控美元霸权,坐收渔利的同时把风险输出。

  这是2022年6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拍摄的美联储大楼。(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把持美元霸权,美国利用扩张周期,大量超发美元,助推全球资产泡沫,对世界实施“繁荣收割”。

  为提振本国经济,美国打开货币供应“闸门”,制造全球市场繁荣假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出台多轮量化宽松政策,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又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推升全球通胀至四十年来高点,形成巨大资产泡沫,加剧全球经济风险。

  美元超发给美国带来“一代人未曾见过的通胀压力”,更令其他经济体遭受“重灾”。今年2月,阿根廷年化通胀率自1991年来首次超过100%。多国通胀加剧,民生堪忧。而大多数超发的美元通过进口他国商品、投资他国资产等方式输出,帮助美国收割他国财富。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数据显示,美联储过去三年推出的宽松政策中有4.7万亿美元流入市场。另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22年美国进口额显著增长,带动贸易逆差额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美元超发制造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非理性繁荣”,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过去几年,受美联储放松银根影响,美股等资产率先水涨船高,扰动资本市场,导致全球市场经历“过山车”式行情。西班牙《经济学家报》刊文指出,在多年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持续产生泡沫后,麻烦就在眼前。

  这是2020年3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财政部大楼。(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把持美元霸权,美国利用紧缩周期,在全球制造债务陷阱,对世界实施“深度收割”。

  自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9次加息,当前利率升至2007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这导致全球流动性快速收紧、多种货币大幅贬值、新兴市场资本外流,以美元计价借贷的国家清偿债务压力骤增。根据IMF数据,超过60%的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困境。

  根据过往危机的经验,当一些国家陷入债务困境时,当地资产就有遭美国资本收割的风险。1998年,在回应美国《华尔街日报》提出“美国能否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问题时,时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滕表示,美国大公司应当在亚洲坚持到底,利用前所未有的机会,以极低成本进入此前禁止外国大量投资的行业。后来发生的事实正如加滕所言,全世界至今记忆犹新。

  纵观历史,一放一收之间,美国借助美元霸权转嫁经济风险,且能从危机中率先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人均GDP用了13年才恢复至2008年水平,而美国只用了两年。短暂震荡、恢复“元气”后,美国继续玩转收割世界的“游戏”。

  然而,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滥用、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武器化操弄,以及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正在产生反噬效应。根据IMF数据,与20年前相比,美元在全球央行国际储备中的占比已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可预见的是,这一下降趋势远未结束。

评论丨“去美元化”或已不可逆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6-17 05:00

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全球“去美元化”势头愈演愈烈,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尽管短期内美元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但其优势根基已出现松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已呈现加速态势,并从长远来看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近年来,从美国视为“后院”的拉美地区到中东和非洲等全球重要能源产地,再到美国盟友密集的欧洲和亚太,越来越多的国家呼吁“去美元化”,并着手计划或已实施“去美元化”方案,在跨境贸易投资、外汇储备中减少美元比例或放弃使用美元,转而使用本币或其他货币。进入2023年,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愈演愈烈,美元主导地位受到的侵蚀也将因此逐步加大。

一方面,越来越多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出于对日益凸显的美元风险的防范和应对以及对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的追求,加快了美元使用的替代选择。例如,俄罗斯与伊朗宣布联合开发一种以黄金为支撑的稳定币,用于在国际贸易中取代美元等法定货币;沙特阿拉伯打破长期使用美元结算石油的惯例,宣布正式开放以美元以外的货币结算石油和天然气贸易;印度与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国推动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巴西和阿根廷开始筹备建立南美洲共同货币“苏尔”,并邀请其他南美洲国家加入,以促进地区贸易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伊拉克央行宣布放弃美元,允许以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东盟通过本币交易计划,以减少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些盟友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以其他货币替代美元。例如,为缓解国内能源短缺压力,法国在国际能源采购中已开启了多元化货币使用方案。该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于2023年3月签署的一笔液化天然气订单就未用美元进行跨境结算,而选择使用人民币完成采购交易。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欧洲央行也在积极推动部分领域绕开美元的结算系统。

作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元既反映了全球对安全性高、流动性强、信誉良好的国际货币的需求,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好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ks)指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给美国带来了巨额铸币税,使美国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货币金融交易成本,并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元化程度高的国家的政策影响力,以及可方便地向世界各国出售银行服务等。但是,获得这些好处仰赖于美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基础和高质量的货币服务。当美国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开放受到挑战、美元作为武器而不是便利国际经济交往的功能日益凸显时,美元作为“安全资产”的信誉便会逐步失去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持续攀升,但美国GDP占全球的比例却大幅下降,并且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25.6%,比20年前上升了70.0个百分点;同期,美国GDP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为24.5%,比20年前下降了6.8个百分点。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52年美国债务规模占GDP的比例将高达185%。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地利用美元主导地位干预全球经济金融活动,并滥用金融制裁。这不仅导致一些直接受到制裁的国家反对美元霸权,并积极采取行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还使其他一部分国家增加了过度依赖美元的担忧,并逐步选择远离美元。

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之下,全球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比也大幅下降。根据IMF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储备占全球已报告外汇储备的比例为58.36%,为1995年IMF统计该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较2001年第二季度的高点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欧洲也加快夯实欧元作为“安全资产”的根基。2020年7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建立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达成一致,从而使欧盟的财政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同时,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2016年IMF将人民币列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5月,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

2022年IMF发布《美元主导地位的隐性侵蚀:积极的多元化推动者和非传统储备货币的崛起》报告显示,自21世纪初以来美元在国际储备中份额出现了逐步下降,反映了中央银行储备管理机构积极的投资组合多样化。并且,在美元份额下降的同时,英镑、日元和欧元的份额并没有增加。在美元下降的份额中,有四分之一转向人民币,四分之三转向作为储备货币作用更为有限的小国货币。这说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不再是传统国际货币之间的多元选择,而是意味着更多新兴货币的崛起。

(编辑:洪晓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