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回陶钧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个人资料
正文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_09

(2020-05-25 10:07:29) 下一个

这张照片就是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里的冉阿让

1.2.4 蓬塔利埃乳酪厂的详情

这一章节是以巴蒂斯汀小姐写给波瓦舍佛隆子爵夫人的信的方式来描述的。我喜欢雨果的这种写法。读起来更有真实感,就像是在做着不同层次的梦,就好像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在故事中又扮演着另外一位小说作者在写作,这样的作品读起来更加的精彩。

另外在巴小姐的信中,我不光可以读到冉阿让同主教一家人一起进餐时的谈话,而且从这个角度还可以看到巴小姐内心的一些活动。每个人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观点也不一样,如果雨果在这里直接讲出冉阿让与主教之间的对话,那么他所表露出来的观点就是他要影响读者的思想。他没有这样写,而是让巴小姐“代笔”。就这样明写主教和冉阿让,暗地里写巴小姐的内心活动。

在巴小姐的眼中,冉阿让吃起饭来就好像是一头饿鬼。而且他对主教家饭菜的评价也是那样的刺耳。读到这里在我眼前出现的就是那些面带微笑的彬彬有礼的先生和女士,他们一面布施一面压抑心中的厌恶。还有一种被别人嘲笑后的窘迫。我可能说的有些偏激。巴小姐还是善良慈悲的,她尽力的向主教学习,已经做到很好了,只不过主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人,巴小姐还差了一点。我在比较巴小姐和前面提到的那位R侯爵夫人。如果巴小姐在街上遇到了躺在地上的凶神恶煞的冉阿让,她会带他回到主教家吗?

公平两个字不能全部表达慈悲上帝的好处。”在冉阿让抱怨如果上帝是公平的就应该让主教过得更好一些时,主教是这样回答他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主教大人是可以过得更好的,因为他有一万五的年薪。但是他把这笔钱全用在了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给自己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这是他自己的意愿,也是上帝指导他去这么做的。他在这样的做的时候体会到喜悦,这种喜悦是比吃得好穿的好要高级很多的喜悦。所以他认为上帝是公平的,而且是教给每个人来体会来决定如何得到这样的公平。同样的一万五千年薪,不同的用法得到不同的喜悦,就看你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喜悦。冉阿让想要吃穿住行,那么在他眼里,主教很辛苦。主教想要施惠于人,那么他这么做就求得其所。所以上帝对待主教是公平的。只不过不同阶层的人体会是不同的。

“蓬塔利埃”是冉阿让被指定要求去的地方。不知道当时法国对释放犯的制度是怎样,不过感觉像是中国古代对犯人的发配一样。因此蓬塔利埃在冉阿让的心里就是一个让他时刻记住自己过往罪行的地方,或是一个监狱外继续服刑的地方。主教耐心的和他解释蓬塔利埃的繁荣与当地人的生活就是想在内心里淡化冉阿让的罪恶感,让他能更为轻松的面对在那里的生活,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一面。

巴小姐在信里还写到,在整个晚餐的过程中,主教从未再提起一个字可以让冉阿让回忆起过去。而且主教也没有透露自己是谁。主教更没有借助款待冉阿让的机会“教训”他几句,或是顺便的提供一点“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这样做,在施恩的同时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教育受恩的人。主教没有这样做。后来巴小姐把主教的这种做法理解为“最深切的慈悲”。“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难道不是绝不去碰它吗?”巴小姐在这次的晚餐上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修养,就是这样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会带给身边的人更多的快乐。这样的快乐不仅仅是哈哈一笑,有时候快乐是需要在思考之后才获得的。

1.2.5 恬静

相比较而言,冉阿让只是主教生活中的一个过客。主教用着自己的平常心来对待他。主教的做法没有消除冉阿让心中的戾气,在他的眼中主教是一个奇怪的软弱的人。主教对于他的款待,对他来讲只是一个意外。今生也许不会再遇到,也不会再期待这样的款待。所以看到这里,需要想一想,主教这样的做法意义在哪里呢?

晚餐后,主教又独自一人漫步在院子中,享受着上帝指引给他的伟大的神秘的事物——大自然。

1.2.6 冉阿让

前几天(几年前的前几天了)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刚刚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女学生写的一篇感想,题目好像是“感谢贫穷”。我不懂”贫穷”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呢?

冉阿让也生活在贫穷里,从小失去了父母,靠着姐姐和姐夫抚养成人,后来姐夫也死了,留下了七个孩子,最大的孩子才8岁。冉阿让开始和姐姐一起做工来养活自己和这七个孩子,收入非常微薄,根本没有吃饱饭的时候。在1795年的冬天,冉阿让没有找到工作,家里断粮了,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打碎了面包店的窗户,试图偷走一块面包,结果被抓住了。开始的时候,冉阿让被判了五年,后来他四次越狱,最终被累计加刑到19年。这就是《悲惨世界》这个故事的开始。

我相信贫苦人的遭遇大多是像冉阿让一样,挣扎的工作换来仅够糊口的食物,这样的工作也会有失去的日子,那时候就是命运来临的时刻了。所以贫穷不应该被感谢。

“城市会使人变得凶残,因为它使人腐化堕落。山、海和森林使人变得粗野。它们只发展这种野性,却不毁灭人性。”城市就是社会,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让人丢失掉本性的东西。一个人越适应社会,越适应城市生活,他的本性就会丢失的越多。过去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1.2.7 失望的内容

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

冉阿让是一个喜欢思考也会思考的人,坐牢的日子也给了他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他先是反省自己的“罪行”,想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又比较自己的过错与自己受到的惩罚,明白了其间的轻重之分。再后来他又进一步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该遭此命运,最后的结论是这个社会把他逼到了这一步。

“人类社会是否有权使它的成员在某种情况下接受它的那种无理的不关心态度,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同样接受它那种无情的不放心态度,并使一个穷苦的人永远陷入一种不是缺乏工作就是过量的刑罚的苦海中呢?贫富的形成往往由于机会,在社会的成员中,分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正是最需要照顾的人,而社会对他们恰又苛求最甚,这样是否合乎情理呢?”

在想清楚了这些之后,冉阿让在心里开始审批社会,并给社会定了罪。

最让冉阿让恐惧的事情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将来,看不到自己在刑满释放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抬起头来看到的只是压在他头上的大山,法律和偏见的大山。外面的社会永远是与他对立存在的。因此这样的思考最终导致的或是屈服或是反抗。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会让我们有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当时冉阿让的心里状态。不过这样绝望的思考是始终存在的。这也是这本书开宗名义提出的三个现象: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所以你一定还年轻。年轻多好。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回陶钧' 的评论 : “我在开玩笑,医生当然是哪疼按哪了”
----- 我根据行文,以为是内心的伤痕。没想到你的回复中给了个脑经急转弯:)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回陶钧' 的评论 :“ 主教看到了分配的不公。他只是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重新分配,他没想过改变这个整体的分配制度。他已经老了,或是太多的经历让他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独善其身的抗争。“

----- 也许主教是对的。我作为普通人,但却有极强烈的共情能力,导致我自己很受伤,心理学上叫做“共情伤害”。最近开始有意识的避开我没有能力帮别人解决的负面东西,内心平静了很多,并拿“相信每个人都有足能的智慧、力量和爱自给自足,我不帮你是为了不拿走你战胜困难的快乐”这句话来justify自己,让自己不受伤。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我在开玩笑,医生当然是哪疼按哪了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回陶钧' 的评论 : 换一位家庭医生。但没有选择的时候又不得不忍,比如更仁厚的医生离家太远。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难道不是绝不去碰它吗?”----- 能做到不碰别人痛处的人很善良。

所以这一点我的家庭医生做的不好......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主教看到了分配的不公。他只是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重新分配,他没想过改变这个整体的分配制度。他已经老了,或是太多的经历让他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独善其身的抗争。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鸿鹄生而有翼' 的评论 : 同意。社会的保障和福利需要提高敏感度,但允许民众有懒惰的权利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也视一个社会民众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富裕程度而言。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当主教沉浸于自己把收入分给需要的人这种施舍时,他有没有意识到贫富极大差距是否公平?

在赎救人的灵魂是,主教有没有想过,极端贫穷导致人犯罪? 怎么解社会的决经济问题? 发展经济versus 拯救灵魂,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哪个更急需?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难道不是绝不去碰它吗?”----- 能做到不碰别人痛处的人很善良。
鸿鹄生而有翼 回复 悄悄话 从冉阿让这个角色的经历可以看到(在中国没有医保和社保的家庭长大的人也有切身体会):
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和西欧(本人对东欧不了解)的福利加全民医保,是很人性化的。在制定福利政策的时候尽量少漏洞,不把人的劣根性引发出来就好。

如果福利政策导致养懒汉,工作的人挣得家庭收入比不工作的人的家庭收入少,这是福利政策存在漏洞。

如果福利政策导致婚姻是对个人的惩罚,导致有人只生孩子不养孩子,这也是漏洞。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eisandy' 的评论 : 是的,信仰的力量。但是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对吗?
meisandy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看你的读书笔记,看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受,中国人的教会不断劝人入教,却没有这本书短短几个章节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