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UDreamer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英伦郭哥一家人”来美国始末

(2024-03-20 15:42:06) 下一个

众所周知,疫情期间中国网络出现了新词——“润”,取自英文“跑路”(run)之谐音,且衍生出“润学”、“润文化”等一系列词汇,指国内精英阶层不满国内抗疫政策、经济下行、内卷和躺平之社会现状,纷纷跑路国外,且美国不再是首选。

殊不知,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不久后就有一大批能够走出国门的文艺工作者率先“润”出国外,其中就有北京电影乐团的笙乐手郭艺。大多数人“润”的首选目的地是美国,他则阴错阳差“润”到了英国,而且街边卖艺,一卖就是30多年,像白毛女一样,从一头油光锃亮的乌发,逐渐变成黑白相间的灰发,最后变成一头雪白的银发。



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他因疫情被迫退休;也因疫情,在百无聊赖之时,受儿子影响,做起了短视频,并收获百万粉丝,成为国际网红;更由于疫情和一场生死攸关的手术,闲置在家的儿子为他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笙乐手》,先后在伦敦和北京举办首映式,盛况空前,使他原本不为人所知的一生精彩故事成为媒体频频报道、网友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2024年三月16日至19日,我把这一家三口从遥远的英国伦敦请到了美国北卡小镇,为我们学校师生举办了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演讲和现场表演。

郭艺,一个“艺”字,注定了他一生都要和艺术结缘。他1954年生于北京鼓楼附近的胡同里,上有四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六个孩子和父母挤在拥挤杂乱的四合院中的平房里。生活虽然清贫,但音乐给全家带来无尽的欢声笑语。郭艺的父亲是二胡演奏家,且兄弟姐妹各怀绝技。别人都对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更情有独钟,年幼的郭艺却对冷僻的笙更有激情;几乎是无师自通,愣是把一个几近绝迹的乐器琢磨出来,并达到高深的造诣。笙是中国传统簧管乐器,最早见于公元前1100年的壁画。它吹吸皆可发声,可吹奏、可和声。千余年来,传至日本、朝鲜;18世纪由在华传教士带回欧洲,进而促进了欧洲自由簧管乐器的发展。由于它的音色特质,现代笙主要在乐队中用于和声,能达到完美的融合效果。

由于郭艺擅长一个几乎濒于失传的冷门乐器,所以事业上少年得志、顺风顺水,17岁就考入了无数人羡慕的北京电影乐团(后更名为中国电影乐团),20岁被提拔为独奏演员,出入人民大会堂演出,经常被中央首长接见,且为200多部电影配乐,可谓风光无限。他当年要是不出国,现在一定也是荣誉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没准儿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可是那个一穷二白、刚刚打开国门的年代,但凡有点门路都要绞尽脑汁出国。国内外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让这些国家级艺术团体的天之骄子们对国内的名声、地位毫不留恋。正好郭艺三姐嫁给了外国人,侨居英国,郭艺便在1983年毅然决然辞职,只身前往英国,准备学习乐队指挥专业。他一直不甘心只做独奏演员,一心要当那挥舞着指挥棒的乐队统帅。

从北京到伦敦,飞了27个小时,换机四次,终于抵达朝思暮盼的伦敦。一去先进语言学校补习英文,只有他一个中国人。没多久又来一个中国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回国捞金的演员张铁林。

初来乍到,已在国内练就一身厨艺的郭艺开始在饭馆里打工。半年多后偶尔来到伦敦考文特花园,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街头艺术家,一个个不仅自我陶醉,还能挣来不少快钱。于是他也萌生了街头卖艺的念头。外国人没见过笙,因此他一开始练摊儿就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看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第一个晚上就挣了80英镑,那是当年在国内全年的工资。从此他不再去饭馆打工,也放弃了做乐队指挥的梦想,考文特花园就成了他的新“单位”。在这里,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从不“缺勤”。当然,干这行不会旱涝保收,好日子里,钱匣子里可以被扔满花花绿绿的英镑钞票;萧条的阴雨日子里,全天观看他演出的只有两只鸽子。

不过,街边卖艺让他收获了一生一世的爱情——一个名叫阿曼达的伦敦土生土长的窈窕淑女被他的音乐所俘获,从请他去家里演出,到以身相许、喜结伉俪。几年后二人又收获了独生儿子,取名郭头头。

伦敦街边卖艺之余,郭艺还参加过“洋走穴”,还被著名演员和导演梅尔•吉布森邀请,为他的电影配乐。但是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他的“单位”——考文特花园,继续他钟情的街边卖艺,一直到新冠疫情爆发。要不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瘟疫,加上自己也到了年龄,他恐怕还想继续在考文特花园吹下去。

我无意中在油管上看到“英伦郭哥”的视频,对这位艺人的卖艺生涯和婚姻家庭产生了兴趣;看到视频里他那不修边幅、饱经风霜的面孔,看到黑发变为灰白,又变为银白,不知为何,心里总泛起一阵酸楚,有要落泪的感觉。当时就想,如果能把他们请来给我的学生演讲,将会有多大的教育意义!

为什么我特别看中这个项目呢?

第一,这是一个来自英国伦敦的中英家庭,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与之更为接近,师生没有沟通壁垒,也不需要另请翻译。

第二,笙是冷门中国乐器,又反过来对欧洲的簧管乐器产生过影响,肯定比钢琴、小提琴之类的更吸引外国人眼球。

第三,这家人有故事、有话题,而且和观众最合拍的就是故事有多个角度:有跨国婚恋,有卖艺人生,有民乐传承,有文化交流,有身份认同,有父子情深,有疫情,有网红,有短视频。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视点来看待他们。

最初,根据我以往在其他大学的经验,我考虑到这类活动的学校预算通常极为有限,打算只邀请郭艺的儿子头头带着纪录片硬盘来播放,然后再演讲一番,现场顶多和郭艺远程视频一下。没想到,学校活动经费负责人建议索性将父子一起请来。正好,在油管上给郭艺发去短信,他本来就极有兴趣来,所以当学校一同意,他就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上阵。

上报和筹备过程历经数月,之间来回来去协商,曾经几度差点泡汤,但都被我力挽狂澜于即倒。郭哥虽然在英国生活了近40年,但是他毕竟没在西方社会的“体制”内工作过,有的情况他们未必知道,因为这类活动操作起来和中国大相径庭:

首先,公款办事,美国、加拿大都极其小心、透明。十几年前我在加拿大的大学系里的系主任三年任期到头要离任,系里16个教职员工和学生聚餐送行,竟然是AA制!系里要给老系主任送个送别礼物,竟然号召大家捐款。我是个冤大头,我还是学生,但我竟然捐得最多,20加元!系里给老系主任买了贺卡和装土豆的陶罐,估计就是用我那20加元买的。我那一顿AA的饭是36加元,又捐了20加元。为这老太离任,我一个学生就花了56元,你说心疼不心疼?况且,这个老太太在任时,不知是工作疏忽还是偏见,有一学期没给我批一分钱奖助学金!按说对于博士生这是不正常的。后来跟她说起此事,她还深深为我道歉。这老太曾应邀去过中国传媒大学,回来就眉飞色舞说中国大学请她包间里山珍海味不说,居然还请她做了全身精油SPA按摩。我对中国的公款接待方式毫不吃惊,这也没什么可攀比的。如果有国人还引以为豪,那可真是被驴踢了脑袋了。

郭哥给我提出的一些要求,有些我们能做到,比如说他打呼,儿子睡不着,问能不能安排两套酒店房间,我们学校同意了,他们还是很人性化的。有些我们做不到,我就不厌其烦给他解释。他很通情达理。他妻子和儿子都是伦敦土生土长的,沟通起来就更简单了。

第二,我张罗这事儿不仅对我没任何好处,还会给我添不少麻烦。我揽下这事,不仅一分工资不涨,而且如果某项预算漏报,我还要倒贴钱。比如说,你报预算的时候机票是750元,等买机票的时候机票是950元,那200元就超标了。200元是大头,还可以跟学校再追加,但是如果是遇到一张出租车发票、一瓶水、活动现场的小奖品、装饰品这类小钱,这都得我自掏腰包。也有人说,那至少领导会赏识啊?呵呵,他们赏识对我没什么现实意义;再者,你也要看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有良知和善念。中国、外国都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学校又不是他家开的,你为学校做了什么,他们无所谓。对于另外一些人,你能张罗,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远近皆知,倒显得他很无能,还会遭人嫉恨。这些我都没少经历,我教过美加八所学校了,这是我多年的观察和积累——外国人不比中国人高尚,人性哪里是一样。

第三,我既然揽了这事,就要承担风险。起初,学校有关人士担心郭艺他们说了不来,所以建议他们先买机票,来了以后再报销,以显示他们的诚意。结果,郭艺为难地说他们以微薄的养老金为生,即便先垫钱,也是一大笔支出,实在无能为力。于是我又回过头跟学校解释,最后达成一致:由我先垫钱,买了机票以后,学校财务处再给我报销。所以,我先用我的信用卡刷了1800多美元,最后来来回回发电子邮件,半个多月后才报销到我账户里。

我在订票的同时,郭艺父子俩也在网上给郭艺的英国太太阿曼达订了票——他们一家三口经历了疫情中郭艺的突然病危和大难不死,所以尤其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商议决定一家三口同时出行,不把任何一个人落在家中。我给学校解释道:他们已自费给阿曼达订了票,这不也显示了他们的诚意了吗?他们于是都放了心。总体上看,学校有关人士是很支持这个活动的,从提出申请到活动成功,各个环节一路顺利,这是我过去十几年在七八所美加大学从未遇到的——这么一个小型活动,仅一晚、两小时,从来没有从外国请人来还管机票住宿的;从来没有父子一起请来还给开两套房间的。这种支持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赏识和认可。所以我一直跟郭艺说,你们演讲时候不要夸我,不要突出我,不要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要感谢学校。

在几个月的联系、切磋、商议过程中,郭艺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最主要的就是他不贪财,不是为了钱而来。你需要知道,他们一家来,是儿子给母亲买的机票。而且郭艺经历过脑部大手术,因此旅行保险就花了400英镑。阿曼达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是不是买了旅行保险我不知道。英国人来美国虽然免签,但是他们还有一个网络入境登记费,好像是一个人50英镑。我们给的劳务费在各大院校中算是慷慨的,但是我估计刨去他们的花销,基本所剩无几。

我还想过请一个《美国之音》前中国节目制作人。我能想到他而不是别人,正说明茫茫人海之中,我对他的认可、赏识和钦佩。谁知他第一封邮件就讨价还价,说,他出来讲一次底价就是1000-1200美金。我说,抱歉,这里是大学,不是商演,没法讨价还价;即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固定预算,不是谁拍板就给个数的。所以只好作罢。在钱上,郭艺一家三口都很大度,所以自从机票订好以后,活动就指日可待了。

2024年三月16日中午,我时不时看看手机,等候着郭艺一家飞机落地的消息。他们出发前,我反复交代:家里关好门窗、关好煤气,带上处方药,不要在自媒体上广而告之全家都出行,以免招来小偷。

殊不知这趟飞机竟然提前半个小时抵达。郭艺一落地就给我发来微信。我当时还纳闷,以为他在高空中就能发微信了呢。他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约了一个老同事开车接机,并把他送至我校宾馆。

我早早地就在古色古香的宾馆大堂里等候。这个只有八个客房的宾馆一有百年历史,谁来了都说仿佛置身《乱世佳人》的那个年代。

半个多小时之后,通了几个微信,我在附近的停车场上远远地看到了郭艺,他那一头修剪一新的银发和平如刀削的后脑勺先映入我的眼帘。再看到的是瘦削、修长的儿子头头,旁边那灰白长发的女士自然就是阿曼达了。我远远地就跟郭艺挥手,他一下子就看到了我。我和这一家人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有说不完的亲近感。



我把他们带到了宾馆。正如我的预料,他们一家对这宾馆赞不绝口,口口声声说仿佛置身于《乱世佳人》的小说中。带郭艺一家前来的于女士原先是北京电影乐团的琵琶独奏演员,上海人,但1978年15岁的时候就被招到了北京,因此没有上海味儿,倒像是一个北京女人。司机是她的墨西哥丈夫,憨厚、朴实,像小狗跟着主人一样紧跟着于女士身后,俯首贴耳、随时待命,能看出他对他太太多么崇拜。我一见就喜欢上了这对夫妻。我还给他们放过我手机里的《叶塞尼亚》主题曲,这墨西哥人听了脸乐成了一朵菊花。

郭艺快人快语,第一句就问道:“我有视频上那么老吗?”

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还真没有,不过视频上他一举一动都往那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看齐,仿佛时刻在告知世人:老夫已垂垂老矣!

见了本人,说不完的笑话,出不完的洋相,这是一个开心果,哪有那么老啊?

阿曼达和视频里一样,笑容可掬、知书达理、极有分寸。儿子头头虽擅长表演和主持,但表情严肃时候居多,鲜有开怀大笑,可能更多继承了英国人的矜持。

先带他们去了各自的房间,一个个赞不绝口。从块毯到窗帘到床头到台灯,都欧风四溢、匠心独具。问他们是否先要歇息,一个个都说虽然旅程劳累,但内心激情澎湃,不想休息,要赶紧四处看看。我说好吧,那我先带你们去餐厅。

餐厅还有两个多小时开饭。于是我们一群人坐在外面阳伞下谈笑风生。当日气温有摄氏20多度,仿佛已入初夏。虽是初次相逢,但我已看了他们所有的视频,倒像是故人重逢一般。

郭艺和于女士则是地道的故人重逢——他们已经有40多年没见了!早在国内的时候,他二人都是北京电影乐团的“战友”,于比他小九岁,弹得一手好琵琶。改革开放后掀起了第一波“润”潮,文艺界最先能有机会走出国门——文革中有海外关系的都被冠以“里通外国”的罪名,如今人人在寻找海外关系出国。郭艺因为三姐嫁到了英国,所以他能够早在1983年就率先“润”出国门,引来无数人的艳羡。小于步他后尘,在1988年“润”到了加拿大温哥华,一住就是九年,还因为身怀琵琶绝技应召到百老汇名剧《蝴蝶君》剧组。剧组解散后,她又来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奥兰多,认识了她现在的这个第二任丈夫,并成功转型到了金融领域,但琵琶技艺丝毫不减当年。



第二天是星期天,我主要带他们参观一下校园,介绍一些学生跟他们认识。当晚他们自己去吃饭,小于夫妇邀请他们去某处烧烤。

第三天是星期一。上午一家三口来到我的一个课堂,跟学生见面。中午在学校餐厅我们设立了中国客人专座,请喜欢中国文化的学生跟客人一同就餐。餐厅里有小乐队在演奏乡村音乐,郭艺来了兴头,抄起他的笙跟他们和了一下,珠联璧合,众人叫好。

下午我们去看活动场地,然后就是聊天。我事先就知道我和郭哥能聊得来,果然如此。我虽然是70后,但朋友不乏50后,而且很多50后会很奇怪:“你怎么会知道我们那个年代的事儿?”

我跟郭艺聊的话题,60后琵琶大师小于未必都知道;阿曼达和头头回宾馆休息了,他们都是伦敦长大,哪插得进我们聊的话题?我们聊了朝鲜老电影《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60后小于只知道《卖花姑娘》。我们聊了样板戏和于会泳,郭艺看我崇拜于会泳,还让我在他微信上给远在澳大利亚、尚在睡梦中的于会泳女儿于佳谊留言。我们聊了朱逢博、李光曦、李双江、蒋大为、王昆,聊了王立平、许镜清、施光南、王酩、李谷一、金铁霖。我们聊了配音演员李梓、刘广宁。聊完了文艺界聊他的婚姻,说起他媳妇阿曼达,他赞不绝口;在他口中,阿曼达几乎是一个完人,足以令不少中国女人汗颜。说说一些小细节吧——

阿曼达出身伦敦中产阶级家庭,家境优越,含着金汤匙出生,所以长大以后也就没什么心眼儿,基本上是你说什么她信什么。她从不查看郭艺手机,更不打听郭艺挣多少钱、能带回家多少钱。郭艺说这天挣了200磅,她就认为是200磅。郭艺说这天颗粒无收,她就认为是分文未挣。

阿曼达看上郭艺的时候,正是在郭艺街边卖艺的时刻。中国人眼中的街头卖艺人,卑微得几乎和乞丐差不多了。然而阿曼达一往情深地嫁给了他。结婚时郭艺没什么钱,就买了一枚29英镑的结婚戒指,这枚戒指阿曼达一直戴到了今天。

儿子小的时候,娘俩养了两只兔子。有一天一只兔子生病了,娘俩拿到兽医那里检查。兽医说兔子得了癌症,治疗费用500英镑;治了能多活一阵,不治就只能等死。娘俩回家就跟郭艺商量。那年代哪个中国人会给兔子花500英镑看病?郭艺戏谑道:“你们给兔子看病吧!等兔子看好了,我就犯心脏病了,你们再花钱给我去看病吧!” 娘俩听他急了,只得作罢。随后兔子不幸去世,娘俩在自家院里给兔子厚葬,头头还写了悼文。结果没几天,兔子遗体被狐狸刨了出来给叼走吃了。

阿曼达是老伦敦人,父母去世、姑姑去世,都继承了一部分遗产,因此能够和郭艺买房。他们结婚近40年,总有磕磕绊绊,有几次吵架到了几近离婚的地步。郭艺说:“买房子你出的钱多,那我就净身出户吧。” 阿曼达回说:“那你净身出户去住哪儿呢?还是房子卖了一人一半吧?” 最后二人还是和好如初、白头到老。

这对夫妻虽然收入有限,但阿曼达为慈善机构捐款却毫不含糊。哪里有战争、天灾、难民,她都要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无私奉献。

跟阿曼达近距离接触,感觉的确是个贤良女人。儿子给她递杯饮料,她不忘说句“谢谢”;要插郭艺一句话,不忘先征求许可。她的衣着打扮,从里到外,朴实无华。如果你常看他们视频,就知道,那一件旧得都起毛的大衣,天天穿、月月穿、年年穿。



当天晚上七点半我们的活动开始。观众质量很高,有年迈的退休教授,还有学生把他母亲也带来了。先是由头头演讲,讲述这个中英跨文化家庭的故事,讲述疫情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以及制作这部《笙乐手》纪录片的来龙去脉。半小时后,我们开始观看纪录片,虽然是头头一人制作完成,但制作水平可圈可点:首尾呼应、素材丰富、流畅自然、感人至深。

纪录片放映完,则是郭艺和小于二人的现场演奏。那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看得让人眼花撩乱,听得令人心乱如麻;那笙,平铺直叙,却悠扬舒缓,为清脆高亢的琵琶弦乐增添了厚度和深度。只可惜演奏太短,所以曲终人醉、意犹未尽。

每次小于一弹起琵琶,她那毕恭毕敬的墨西哥老公突然满眼放光,手举手机拍照录影,那一脸的崇拜和爱慕,如同情窦初开的少年。

每次郭艺吹起笙来,阿曼达总是露出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沉醉在无尽的幸福和安宁之中。

是音乐让二人双双在海外收获了爱情和婚姻。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两手乐器啊!

演奏后是答问环节。师生们的问题很多,质量很高。正如我所料,问题的角度非常多元:音乐教授侧重的是对乐器和音乐的解析,人文学科教授关注的则是中国社会的变迁,跨文化背景的学生则更关注跨文化的挑战和意趣。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郭艺、阿曼达、头头,这一家三口都口若悬河、能侃能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天下来,我已经跟他们结为余生好友。昨天是三月19日,上午他们五个人来我的另一个课堂与学生见面。正好我们上周讲到文革和样板戏,郭艺正是那个年代的,连唱带舞加表演,一会儿来几句《打虎上山》、《提篮小卖》,一会儿给我们模仿江青,一会儿又表演现代京剧中的列宁。除了我和小于捧腹大笑,其他人都不解我们笑什么。他们只知道郭艺很逗乐。

出来时候我对阿曼达说,她一定会很长寿,因为郭艺太逗了,天天生活在笑声中,人能不健康长寿吗?

时间飞逝。一年时间都转瞬即逝,更毋庸说三天了。简单告别后,他们就收拾行李,坐小于夫妇的车去城里,在那里再逗留一天,今天回英国。再过一个多小时他们就要登上飞回伦敦的飞机。

国内很多网友对郭艺褒贬不一。有的赞叹他三十多年街头卖艺的勇气和毅力;有的则将他的经历和爱国叛国扯到了一起;还有更多人则表示遗憾,说,假如当时没走出国这条路,如今在国内,凭资历也早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夕阳红生活。但是郭艺没有遗憾,因为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不能倒流;而且,人生有失必有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他的确失去了中央级别音乐团体的铁饭碗,却在异国他乡收获了相敬如宾的婚姻和白头偕老的爱情,还有一个好儿子;他的确没赶上北京买商品房的好时机,但是在英国伦敦赶上了廉价买房的年代,如今贷款早已还净,无债一身轻;他虽然没有了国内的医保社保,但是在英国享受着全民医疗的福利和国际一流的医疗技术,去年动了脑部大手术,才切身体会到英国福利的好处。

我也总觉得,人生没有如果——我们走的每一步,有时候是自己的抉择,有时候是时代的无奈,有时候则是山穷水尽时的唯一出路。没有“润”出来的人,国外的一切,只是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而已;而“润”出来的人,才有亲身经历过的对比与权衡。无论在哪里,既来之则安之;生活在哪里,就想着哪里的好。记住:有得必有失,看你要得的是什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edm_guy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太好了,生动有趣!谢谢佳作!
dakinglaile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做了件好事+1
喵儿爸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很遗憾,提前不知道这个消息,错过了和郭哥一家见面的机会。
采薇儿 回复 悄悄话 您费心啦,谢谢您的分享
南风17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做了件好事。
3227 回复 悄悄话 相对于谈豪华游轮的优劣的老羞,住行政套房的菲菲,还有大谈3个米退休够否的美国佬们。这郭哥,一,生活着的日子都不太容易了。 通常每月几千块,上上饭店,喝几杯咖啡都不是个事,为啥这生活区别有这麽大啦?
闻一 回复 悄悄话 郭哥一家的短视频我以前在网上看过,很接地气。作者不愧是当老师的,整个过程和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是娓娓道来,细致入微,跃然纸上。感谢你和你的学校所作的一切。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认识他同龄的在北京的音乐人,和他经历差不多,都是杂牌出来到大牌音乐团体,现在资产早过亿了,住长安街上。郭哥要是不出去,怎么也不会比这个差。阿曼达这样的英国女人挺多的,用白傻甜形容挺贴切,不是贬义,她善良、懂礼,把人都当好人,这是典型的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郭哥有这样的老婆是福气。头头还年轻,真应该再学习一下,重新定位一下。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祝福他们越来越好!
baladir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哥们你做了一件好事。
yshen05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章看的我酣畅淋漓,为作者的文笔点赞,也为郭老先生点赞。
傻猫儿 回复 悄悄话 他们的YouTube 视频,我也看了好多。三姐的经历也很丰富多彩。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