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419) 再谈马光远论中国经济真相
markyang (2023-12-24 12:48:19) 评论 (8)最近中国的国安部们大力度打击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媒体和个人,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也被噤声,而马光远作为体制内的经济学家,曾经給中央政治局常委上过经济课的新生代经济学家代表,他肯定不是有意唱衰中国经济,而是很有可能就是说了几句真话,当然不许说真话才是中国的维稳大局。
我个人翻出来马光远中国经济真相的一篇旧文(2018年),现在来看看,在点评一下,作为2023年年底的一个记录。
首先声明,我无意唱空或者抹黑中国经济,只是认为,有必要更客观地看待中国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真正取得的成就、原因和差距。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国为什么取得成功,以及中国还有哪些不成功。
马光远,独立经济学家
01 关于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增长故事一直被视为“奇迹”,但事实上,中国过去40年的增长故事和东亚很多快速增长经济体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把中国放在东亚快速增长经济体中,中国不算最成功的。如果按照人均GDP的增长去衡量,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经济体。而中国用了近40年的时间,在人均GDP上取得的成就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等经济体。这是事实。
而且,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是一个未知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当年日本、韩国等国家。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并非是什么奇迹,就是告诉大家,中国人很聪明,只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就一定也能取得成功,但不要认为中国走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点评:
马光远这个分析还是很到位的,中国没有真正做到一个唯一,特别的经济奇迹,而是延续了过去60年的雁阵模式,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在转移到韩台,再到中国的制造业转移模式,当然这个不符合中国政府的官方宣传。
02 关于经济改革
中国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民众对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因为大家深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维系于改革的成败。每一次改革面临困境的时候,经济学家都会鼓吹什么“顶层设计”。其实了解中国改革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绝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真正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1978年农村改革,是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干出来的,中国的乡镇企业,完全就是中国农民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国很多成功的改革,都是在实践证明正确之后,领导中国改革的人物很聪明地加以承认。记住,改革从来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小平的“猫论”为什么伟大,就是小平同志如此伟大的人物,都很清楚,我们没有能力设计什么改革方案,只能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间的首创精神。尊重老百姓,这是过去领导人最伟大的地方,也是中国改革最成功的地方。
点评:
其实包括温家宝都提到过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和很多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人不同的只是,要求的是温和改革还是激进改革,但是中国共产党现在的领导阶层,尤其是习近平的个人理念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革掉共产党的命,这个是万万不能的。可见,当年邓小平希望学习的新加坡威权模式,到了习近平这里连这点自信都没有了,直接返回了极权,甚至是独裁模式。
03 关于民营经济
今年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我在多篇文章中说,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因为过去近4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60%的贡献来自民营经济。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民营经济这个“增量”部分释放出来的生产力,而不是来自存量的国有企业。
过去有一个说法,中国的国有部分占有近70%的资源,但创造的GDP不过30%,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占有不到30%的资源,创造的GDP却接近70%。你别看全球500强、中国500强,最赚钱的、排名最靠前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但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他们占有的资源比,的确太少了。一旦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民营经济出了问题,中国经济就真的麻烦了。
点评:
有关民企的政策,中国政府一直在安抚,发展,打压,再安抚,再发展,再打压的循环中,有个民企的“尿壶”理论,就是说整体经济好的时候,把民企这个尿壶踢到国企的床下,甚至是踢翻,而国企搞不定的时候,再把民企这个尿壶请出来,作为肥料,不过问题是,民企也是有记忆的,几次反复后,民企企业家就会变得越来越追求短期利益,而且尽量把利润进行各种转移,这样的坏处就是越来越内卷,而且财富不会大规模进行再投资。
04 关于中国模式
对于中国经济过去取得的成功,有人将之概括为“中国模式”,以区别于过去一些转型国家赖以成功的“华盛顿共识”。有人认为,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推动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如此成功,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新的模式。事实上,我从来都不认为存在什么“中国模式”这种东西。
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成功,仍然是因为中国推动了市场化的改革,中国经济的一切奇迹都应归功于市场化和开放政策,而不是因为中国真的具有特殊性。如果说真的有奇迹的话,那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奇迹,在国企主导,垄断遍布各个领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多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仍然在石头上开花结果。中国未来转型的道路仍然只有一个,就是市场化改革!千万不要把经验总结错了,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发展有独特的道路。
点评:
这种实话是不好听的,尤其和中宣部的话术完全背道而驰,中国模式其实是“高投入,大政府,低福利”,外加勤劳勇敢隐忍的中国人民(代表的民企),这种不要求政府福利,积极全力进行财富追求,通过房地产对于大多数国民进行割韭菜,再投入建设(很多还是无效,或者重复建设)的模式,如果说有什么特殊性,那就是国民的奴性有一定的特殊性,世界范围来看,很难重复。
05 关于中国房价
中国房价不是开发商炒高的。自1998年市场化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总体是成功的,解决了超过7亿城镇人口的居住问题,使得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35平以上,基本解决了住的问题。然而,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半拉子特点,特别是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和控制,中国土地出现人为的短缺。我在过去的文章中一再强调,中国不缺住房用地,住房用地的短缺完全是人为导致的。土地饥饿营销再加上货币放水,导致了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
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财富故事就是关于房地产的。房地产这个行业是中国最奇葩的行业,人人都在痛骂,人人却都加入这个财富的游戏,为了抢房子,祖宗三代结伴去欢天喜地地离婚。这个行业从一开始政府几乎每年给吃药,调控了十多年,吃药吃了十多年,但这个行业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我们很少见到哪一个行业像房地产一样,是不断吃避孕药,却不断地结出财富的果实。房地产行业就像一个很有姿色,但名声不好的女人,政府每年都在严肃的指责她,但私下里又和她不断暗度陈仓。
记住我的那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真爱,那一定是中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爱。爱得特别深,特别真,不抛弃,不放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只要这种爱还在,你就不要期待地方政府和这个坏女人真正断绝关系。
点评: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尤其是它让地方财政,房企利益,人民财富首先了三赢,但是前提是房价只涨不跌,不过这个明显违背经济学基本原理,而且以前的2016年涨价去库存,就是最后一波全民狂欢,同时也是让中国的房地产巨雷被继续深埋,直到2022年开始爆发。
06 中国人口太多了吗?
人多导致资源紧张是中国经济现实的天大谎言。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史告诉我们,资源的紧张绝非因为人口众多,而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靠低廉劳动力的推动,今天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根子在于低廉劳动力的丧失。当下中国人口政策面临的最大问题绝非人口太多,生育率太高,而是在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处于中等偏下、城镇化远未完成的情况下,人口生育率过低导致人口红利提前终结,和由此带来的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关于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这几年经过社会各界较为充分的讨论,逻辑已经逐渐清晰。无论是官方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是专家学者的预测,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仅大大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更是低于英法等欧洲传统的低生育率的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这种超低生育率,无法完成马克思所讲的基本的人口再生产的任务。
低生育率的结果,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转折点的提前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数量的减少。当年绝对减少劳动力人口345万,2014年减少了371万,目前已经是连续三年绝对减少。照这个趋势,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在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累计将减少近3000万人。
特别是,随着人们生育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根本不愿意多生孩子,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人口很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过去,中国的一些人口学家总是吓唬中国会出现人口爆炸,所以在生育政策上出现了从单独放开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的变化。实际上,现在全面废除计划生育,鼓励人们生育,已经没有多少人生孩子了。人口问题的确是中国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源,制造业竞争力的下滑,根子在人口。
点评:
尽管科技高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是在可见的未来,居民的消费依然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这个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口问题,其中有人口出生率问题和人口老年化问题,中国也不可避免,现在中国已经不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印度这个时候正式成为全球的投资超级热点也不是偶然的,同理也是墨西哥,印尼等人口大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可以说中国的人口是过去几十年内需消费的基础,也是未来的消费减弱的隐忧所在。
07 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吗?
关于中国经济的未来,经常听到经济学家警示:中国要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我其实一直认为,中国要是真的重蹈日本覆辙,那是很幸福的。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经济陷入停滞。但日本的人均GDP在2012年曾经高达4万多美元,在2015年达到3万2千美元,是中国的3倍。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远高于中国,日本经济的创新力排在全球第一梯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至少比中国先进半个世纪,日本人均在海外拥有的资产在全球遥遥领先。
由于日本的海外投资战略,在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日本拥有来自全球的净资产收益。如果中国重蹈这样的覆辙,我100个愿意!中国国内对日本经济和日本的竞争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日本仍然是中国最好的老师。如果说中国真的要警惕重蹈日本的覆辙,绝不是什么经济停滞或者房地产泡沫,而是日本的人口覆辙。日本人口的减少,是日本国力发展的最大敌人。
点评:
中国不太可能重蹈日本覆辙,因为日本是先富后老,再衰退,而中国特色是,未富先老,已经开始衰退,而且对比日本对外投资后,积极把财富转移回日本,增强了国家体质不同,中国的企业,尤其的大型民企,因为产权和所有财富保护的不明晰,通常都是把财富及时转移到海外,而债务却是留在国内,这种不同让中国未来有很大的隐忧。
08 中国制造真的全球第一吗?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大国兴衰和变迁的历史看,一个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是这个国家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的必要条件。英国超过中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超过英国,都意味着全球经济权杖的转移。然而,和当年的英国、美国比,中国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更多的是制造业全球漂移、美国等制造业强国把生产外包的结果。
我们所言中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是按照GDP算的,如果按照GNP计算,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将大大低于美国。道理很简单,iPhone在中国生产,按照GDP算中国制造,但如果按照GNP,则绝大部分的产值应该归美国。大量按照GDP计算的高科技产品,汽车、手机、电脑等,按照GNP将从中国的产值中刨去。所以,争论中国是不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不仅仅是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甚至在规模上,我们都很难讲,中国真的是第一。
点评:
不管怎么说,中国是全球唯一的220个全产业的国家,而且在很多方面是全球第一的,这个的确是优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的确发现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其实是有限的,尤其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09 中国股市为什么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忍不住把中国股市列进十大问题。尽管我过去一直强调,中国股市属于文学和艺术的范畴,和经济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听到中国证监会最近准备拿股市来扶贫,贫困地区的企业上市不需要排队的时候,再次说明了中国股市的不容易。
很多人总是认为,中国搞得最失败的是两件事:一是足球,一是股市。足球我同意,股市我一万个不同意。中国股市不仅仅不失败,就其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言,其完成得非常出色!中国股市一开始是为了国企改制,帮助国企融资而诞生的,国有企业从股市圈那么多钱,你认为很失败?大量的企业从股市不断低成本地圈钱,中国股民很少为此闹事,多成功!我经常觉得,中国股民应该入选感动中国人物。每次股灾,他们都把责任揽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过贪,愿赌服输!这次股市又有了新的使命——扶贫!我担心大量没有上市的企业紧急把企业搬到我老家去!
点评:
中国A股几乎是全球股市的奇葩,别人涨它不涨,别人跌它跟跌,而且几十年除了几次的狂飙,其它时候几乎都在3000点保卫战中渡过,中国的A股的确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是一种集合了国有,私有,外资,散户的特殊模式,尤其是在房地产吸血后,A股几乎是奄奄一息,连正常的市场都不太能算。
10 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
答案很明确:中国经济硬着陆是个伪命题。
中国经济远没有到大周期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改革开放,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观念的改变,是鼓励大家创造财富,鼓励大家爱钱。只要中国不胡折腾,只要中国人爱钱的本色没有改变,只要让中国人心无旁骛地喜欢钱,我从来都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就长周期而言,全球经济中,最有希望、最有想象力、最具潜力的仍然是中国经济。十多亿中国人对金钱的图腾崇拜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点评:
这篇文章是2018年写的,以当时的背景来看,马光远的说法是对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色是中国全体国民对于财富的渴望,而这个肯定也是被中共内部认可的(但是不会承认,表面上还是要说中国经济发展是共产党的领导,领袖的英明等等),这个反映在中共最痛恨的不是极端剥削,不是资本无序竞争,甚至不是腐败,而是有人要躺平,要知道其它的弊病都是在继续发展经济的路上,只有躺平是让经济停下来,减慢发展,甚至是不发展,这个才是让共产党感到政权不稳的根基。现在来看,中国实行的既然是国际资本主义模式,那就逃不过经济循环的理论,任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过的经济发展,膨胀,停滞,衰退,在中国这里一个都不会少,而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这个可以商榷。我个人认为硬着陆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中国政府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硬着陆的可能,毕竟中共政权的稳定性是压倒一切的,而要维稳必须要经济不产生太大的波动。
总结:
马光远作为一个体制内经济学家,他是懂经济的,但是同时他也要顾及体制内的说话逻辑,那就i是唱赞歌,再小批评,他的十点总结其实是非常中肯的,当然这种中肯的分析在中共看来也不是可以接受的,即便是在经济大环境不好,国际关系进一步紧张的今天,现在我们还是看到习近平在继续“东升习降”,“中国模式”的老调重弹,各种经济政策的调整也都是治标不治本,让人经常看到政府一方面希望通过放松管制,让企业,尤其是民企充分发挥,又经常不由自主的要把政府管制的小手伸出来,把各个行业胡乱掐一遍,这种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反对者(constructive criticism),我个人是希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不要长期紧张的,同时也希望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倒逼政治体制的改革,尽管这种温和改革的思想是粉红批判的,但是我个人还是坚信,就如同同为华人的台湾可以从蒋家天下,到国民党极权,再到民主化道路,直到比较正常的民主制度,既然台湾的民主化没有产生动乱,也没有经济衰退,中国为什么不行的。
评论 (8)
把中国放在东亚快速增长经济体中,中国不算最成功的。如果按照人均GDP的增长去衡量,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经济体。
-----------------------------------------------
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是曾经的“大日本帝国”,早在明治时代就普及了全民教育,高人口加在一起不到2亿。二战后上了美国的大船。
搞来搞去,越来越清楚的是:中国经济问题都是“国安”问题,中共历史上有反AB团运动,于是国安出面,老手法又来了。
中国经济发展更接近菲律宾,而不是韩国日本。上个世纪50-60年代,菲律宾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人均GDP曾仅次于日本位居亚洲第二。他的超过模式就是裙带资本主义,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是马科思统治集团的亲朋好友。
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是体制。台湾南韩的经济起飞是发生在蒋独裁和韩军政权时期,经济起飞导致蒋政权,韩军政府垮台。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一定发生变化。
现在的”改开”已非当初的改开了,世人皆在。双循环不通,只能单循环了。
农民文化只能产生农民工。
已经进入垃圾时间。说什么都没意义了。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不带入自己的个人喜好,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markyang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