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的世界

这是国华对读过的书, 看过的电视/电影, 听过的音乐, 访游过的地方, 经历过的事物, 和时事的感想或点评.
个人资料
国华P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由《芳华》想到

(2019-06-06 08:01:59) 下一个

鼓楼是中国古代城镇中放置大鼓的建筑. 在建鼓楼时, 通常还会配对建设钟楼, 这样就可以“晨钟暮鼓”了. 一般来说拥有相当历史且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城市才会建有(钟)鼓楼. 譬如, 北京鼓楼, 天津鼓楼, 南京鼓楼, 杭州鼓楼, 西安鼓楼, 等等. 而鼓楼所在的街道, 往往会取名鼓楼街. 成都也有一条鼓楼街. 成都的鼓楼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 由六条街组成, 即原成都市西城区鼓楼南街, 鼓楼洞街, 鼓楼北一街. 鼓楼北二街, 鼓楼北三街, 和鼓楼北四街. 我家就住在原成都市西城区鼓楼北四街80号, 在鼓楼北四街的北端. 这跟《芳华》有关系吗? 你多半会问. 我的回答是: 太有关系了. 此话怎讲?

电影《芳华》编剧严歌苓从1970年 (是年12岁) 至1983年 (25岁) 一直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当文艺兵. 相信《芳华》中的许多情节都出自严歌苓本人那时的从军经历.

而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驻地的一部分是原成都市西城区正通顺街98号 (下图1). 正通顺街与我家所在的鼓楼北四街仅一街之遥 - 顺着鼓楼北四街往北的一条街叫 “新开寺街”, 从新开寺街北口往右 (东) 拐的一条街即是正通顺街了. 战旗文工团驻地是正通顺街中段的一面积巨大的院子, 系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家的老宅. 宅子之大从它前后门的位置就可窥一斑 - 前门(面南)开在正通顺街, 其后门 (朝北) 打开后则是另一条街了 - 东珠市街.

成都是我的出生地. 打出生起到1978年10月去外地上学都没有离开过她. 所以, 在1970年至1978年的大约八年时间里, 我都居住在离战旗文工团驻地非常近的街区, 因而很可能常见到严歌苓和她的战友. 那时, 本人对严歌苓和她的战友们抱有一种真挚和崇高的敬意. 像那时城里千千万万在学校和社会上苦苦挣扎前途渺茫的屌丝一样, 我仰视她/他们,她/他们就是我眼中的英雄. 这就是严歌苓和同一时期与她同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战友们, 留在我的脑海里的记忆. 也是组成我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中的一段重要片刻.  

相信出生于1950和1960年代的人, 即所谓的50后, 60后, 都记得1966年中到1977年晚些时候, 中国社会都处于“伟大的,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 彼时, 光芒万丈的毛泽东思想供给革命群众以精神粮食, 进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于是便可以有“宁要无产阶级草, 不要资产阶级苗”这样荒唐的口号. 于是, 正常生产活动让位于搞革命, 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由此产生的后果便是工矿生产规模比文革前的缩减,不需要也无法容纳更多的工人. 于是,只有极少数 (中、小学校) 毕业生能够留城参加工作, 或者参军入伍. 而千千万万个不能参军或当工人的学校毕业生, 包括小学, 中学, 甚至大学毕业生, 就只能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参军入伍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是那会儿众多适龄青年的光荣梦想. 因为当兵不但不用上山下乡, 复原转业后还能回原籍 (城市) 就业. 这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们真真让人羡慕. 作为一名中学生及中学毕业后在家待业的青年, 我多想自己也能当上一名解放军啊.  

前面讲到战旗文工团驻地的一部分在原成都市西城区正通顺街, 离位于鼓楼北四街端我家仅几百米的距离. 记得每逢周末, 更准确的说, 应该是每逢周日, 那些文艺战士们就会三三倆倆结伴而行 (相信严歌苓也在其中), 顺着南北向的新开寺街, 鼓楼北四街往南走.  经鼓楼北三街, 鼓楼北二街, 鼓楼北一街, 鼓楼洞街, 鼓楼南街一直走到东西向的提督街, 以及更南的盐市口街去逛街. 提督街和盐市口街均是那会儿成都市中心繁华商业区. 而下午, 她/他们又会由南朝北沿原路返回正通顺街上的战旗文工团驻地. 常常当这些身着草绿色军装, 头戴佩有红五星的绿色军帽的俊男靓女们在这些街上走过时, 会引来道道注目的眼光, 尤其是类似 (当时的) 我这样的屌丝的仰慕眼光 (当然, 是含蓄地, 怯生生地那种). 那些英武挺拔, 阳光帅气的男兵, 和俏美靓丽, 婀娜多姿的女兵们,她/他们的出现, 往往给那时单调, 枯燥的生活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 想想看, 那么一个风华正茂的女青年, 一个浑身闪发出一种独特青春魅力的解放军文艺女战士, 不但拥有出众的相貌和身材, 而且还能歌善舞会写, 从而具备了宣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这一光荣任务的技能. 套用一句当今的时髦话 - 人家可是本来是可以靠脸吃饭却还多才多艺还比常人更努力的女神啊. 而严歌苓的那些战友们,个个都是像她一样有颜不靠脸,练就一身技术技能的高颜值革命文艺青年 (下图2).可以说她/他们是那个时代众多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是那个年代的歌星、舞星. 即使跟现在的很多歌星、舞星、 网红相比较, 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都毫不逊色.

随着1970年代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 年轻人有了各种各样的机会, 再也不用千军万马去挤那参军当兵或工厂就业的独木桥了. 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文化艺术领域. 曾经由几台样板戏及一出芭蕾舞占领的文艺舞台, 开始百花齐放. 西方、港、台、及国内的演唱团体和个人纷纷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重新开放的舞台上争奇斗艳. 土洋 (歌、舞) 星们, 包括军队文工团的那些能人高手们, 相互间争锋斗技. 争取观众的种种亲民,惠民举措让那些星星们走下神坛,从曾经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成为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饭后谈资. 于是, 当收看电影《芳华》(下图2), 尤其在看到电影中讲述文工团文艺兵们的故事时, 我似又见到了那些个在鼓楼北四街上行走的英姿飒爽的战旗文工团的文艺兵们. 只是现在我眼中的那些文艺兵们再也不是70年代时那么遥不可及, 那么不食人间烟火. 她/他们像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 也有喜怒哀乐, 也需要爱情, 也有同样的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记得在《芳华》文工团解散的那场戏中,文工团政委对大家说: “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不料他这句台词竟然很快就变成了军队文工团的现实。存在近70年的中国军队文工团,随着2018年9月中国国防部的一通公告 - 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文工团宣布撤销,而退出历史舞台. 想一想曾经如此高大上的军队文工团成员,她/他们中有人居然可能在一夜间失业,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去找工作. 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啊.

从所查资料中读到,演艺界文化界名人冯小刚、严歌苓、潘长江、王学圻、韩红、梦鸽、李双江、蔡国庆等艺术家都曾是文工团成员. 或许你曾经看过听过, 读过她/他们的作品并为之动情呢.

最后要感谢康志军女士拍摄的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驻地的照片。 照片再现了原战旗文工团的驻地。 当我看到照片时,必须承认,即使抱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战旗文工团驻地的巨大变化还是颇感吃惊. 它已经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70,80年代的成都市正通顺街98号了. 显然, 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它也与时俱进了. 下面另一张照片则来自百度网《芳华》的电影剧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国华P 回复 悄悄话 @天涯海角54:

我先后查询了三个网站,基本可以确定严歌苓从12岁时入伍直至1983年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应该是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以下为网站名及有关叙述:
1.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A%B4%E6%AD%8C%E8%8B%93 “12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文工团”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5%E6%AD%8C%E8%8B%93 “1970年,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3. 互动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4%B8%A5%E6%AD%8C%E8%8B%93 “1970年,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国华P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您的更正和补充,天涯海角54。
天涯海角54 回复 悄悄话 严歌苓参加的是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不是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差了一个档次。严父和冯小刚的生父都是右派。冯母在冯父刚成右派时,就断然离了婚,为今后长的青面獠牙的冯小刚进入战友文工团打下基础。严一直跟着右派父母,貌若天仙都只能进成都军区后勤部文工团。芳华电影中的何小萍及萧穗子就是冯小刚和严歌苓二人家世的写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