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八)徐家祯(八)(接上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江西路上,靠近北京西路的一栋大楼里,有一家饭馆,叫“莫有财饭店”。我在别人写吃的文章里好像没有看见有人提起过。其实,莫有财饭店,是属于所谓“私家菜”性质的餐馆,外人是不太知道的。四九年改朝换代之前,上海靠近外滩一带,各种大小[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七)徐家祯(七)(接上文)我们家以前出门去吃饭,到哪家店去,基本上都是我父亲决定的,我母亲没有什么大意见,父亲说了算。所以,总是我父亲选饭店,我母亲惠钞(“惠钞”,上海话,“付账”的意思)。在吃饭馆方面,我父亲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上海这么多家中餐馆,我们常去吃的却总只是这[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六)徐家祯(六)(接上文)大概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告一段落之后,淮海路上新开出了一家面店,叫“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城南一个名胜古迹的名称,所以一看“沧浪亭面馆”,马上就会猜想出来:这是一家苏州面店。苏州的面条是出名的,杭州的面条也是出名的,但两地的[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五)徐家祯(五)(接上文)记得五、六十年代,上海静安寺有两家熟食店:一家叫鸿运斋;一家叫杜六房。杜六房记得是在静安寺庙的对面,静安公园贴隔壁,门面较大。鸿运斋则在华山路上,老大房对面马路上,一家报刊门市部的隔壁,门面很小。据说,这两家店以前都是从苏州过来的。鸿运斋店虽小,但是名气远比店[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
(之四)
徐家祯
(四)
(接上文)到了秋天,静安寺的老大房就热闹起来了。他们还卖大闸蟹!我记得很清楚,每当秋天一到,老大房的门楣上面,就挂出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用硬纸做出来的大闸蟹,做得十分生动逼真。蟹的两只眼睛上还装了两支大电灯泡,晚上灯一开,大闸蟹的两[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之三)徐家祯(三)(接上文)要是我们散步从愚园路口往东走,走到静安寺,那么可以买东西、吃东西的店铺就比中山公园多得多了。五十年代,江苏路愚园路很冷清,店铺很少。愚园路南北的江苏路路段上,有几家小杂货铺、小南货店,再有就是褚安浜小菜场了。那是我们的女佣每天要去买菜的地方。但是,如果要买[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
(之二)
徐家祯
(二)
(接上文)我们散步回家时,走到江苏路愚园路口那片小广场上,常见到一位中年妇人在卖萝卜丝饼。这片小广场以前实际上是一个加油站。49年后,私人汽车基本绝了迹,上海原有的加油站几乎全部拆除了,改作他用。江苏路愚园路口那个加油站,就改成了一个中[
阅读全文]
画饼充饥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
(之一)
徐家祯
刚写完谈吃的一篇随笔〈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注1),就想到无法写进那篇文章里去的几样食品,因为它们并不属于西菜,所以只能另写一文,单独叙述。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提到张爱玲写过一篇〈谈吃与画饼充饥〉,就搜索了一下,找出原文来看了一遍。发现张爱玲写的食品[
阅读全文]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
(九)
徐家祯
(九)
(接上文)谈完了以前上海比较有名的几家西餐馆,我再来说说上海几家名不见经传的西菜馆。
从南京路的德大西餐馆,再往东走,到了外滩,跨过那座外白渡桥,就可以看见一座宏伟的大厦,这就是著名的上海大厦。上海大厦的地下室里,以前还有过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西餐馆呢!这家西餐馆我从没见[
阅读全文]
我记忆中的上海西餐馆
(八)
徐家祯
(八)
(接上文)很奇怪,淮海路以前是“法租界”,应该西菜馆林立,但是我只记得淮海路上卖西点、喝咖啡的店铺很多,西餐馆却很少。我在网上看到讲上海“吃”的文章中,也没有提到淮海路上有什么西餐馆。很可能49年前有,后来,上海的外侨都陆续离开了,西餐馆就逐渐都关门歇业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