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溪边

美丽的自然世界,小国寡民的生活,惬意人生!
正文

中国古代诗词的\'斜\'性

(2022-11-16 13:48:59) 下一个

中国古代诗词的"斜"性

中国几千年历史, 人们都喜欢斜的, 直的却不那么讨喜。

一, 引子

比如孔子编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由此可见, 当时的人们喜欢窈窕淑女, 所谓窈窕,指的是身材的曲线美。人们不喜欢直的女孩子。这个曲线美从此就流传到了现在。例如当年我上学时, 就有人说我们班某某女孩就从没有站直过。为什么? 弯弯曲曲的, 美呗。

清朝龚自珍写过病梅馆记。里面他提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看, 斜渗透到每个地方。

二, 有人说, 文如其人, 书如其人, 或者诗如其人。 正因为, 中国人喜欢曲的/斜的, 所以中国的古诗词里出现了大量的赞美斜的诗词。

1. 春天的斜是美丽的

宋代词人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唐代张志和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2. 真正斜的事物。

唐代诗人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吹开二月春天的鲜花。能在江面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人们说这诗很美。写风却全部正文未提到风字。一片竹林被风吹歪到, 确实美。

唐代许浑<<僧院影堂>>,

香销云凝旧僧家,僧刹残灯壁半斜。

日暮松烟空漠漠,秋风吹破妙莲华。

这里过去是僧堂, 可是现在香飞散了, 云聚在这里。僧堂里只有残灯, 墙壁也倾斜了。只见太阳下山, 松树隐在暮色里, 一片空寂。秋风吹过, 干枯的莲花随风摇曳。什么时候能重整僧舍, 让佛法光大?

3. 人们走的路可以是斜的, 斜路很美。

唐代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小路倾斜蜿蜒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唐代丁仙芝,<<江南曲·长干斜路北>>,

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

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我家就住在长干斜路北的水边上。郎如有意,明朝咱们一块去河边浣纱。水乡的女子大胆朴实, 毫无扭捏造作。多美的景色!

4. 太阳斜

在古诗词里, 太阳基本上是斜的, 正的少, 朝阳是这样, 夕阳更是。

唐代李嘉祐诗作《题道虔上人竹房》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

禅师的思想禅心与天地融为一体, 可以与门前的青竹一样悠闲, 禅心与流水一样随心所欲, 可以自在的与人间交流。手持如意, 在山中高高的窗户往外眺望, 只见斜阳沿江照遍了千千万万的山峰。

再来一个题目很长的诗。古诗词有好多题目很长, 也许古人不如我们会概括吧,哈哈。

唐代白居易《前有别杨柳枝绝句,梦得继和云春尽絮飞留不》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

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进入了春天太久, 柳花老了, 日头西斜。柳絮飘飞飞向了别人家。白居易童心未泯,想学儿童去嬉戏, 追逐春风, 捕捉柳絮。生活太美好了。

5. 月亮斜

描写斜月亮的诗词就更多了。

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栏外的菊花笼罩着让人愁的烟雾,兰花染满露水好似在哭泣。罗幕带着微寒,一双燕子飞远了。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一直到晨晓还照进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劲吹,凋零了绿叶。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那消失在天涯的路的尽头。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彩色的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宽阔,不知道她究竟在何处。

唐代诗人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茎露,斜晖月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流落到家乡之外相见, 大家都有相通的情感。举起酒杯大家兴致勃勃, 有老朋友在一起不用去想那些发愁的事情。时间过得很快, 露水偷偷地打湿了屋外的花草, 月亮也西斜了出了城。哪知这时候偏偏有横笛吹响, 在江外提醒我们这里是边地。刚刚忘记的乡愁又涌上来, 又得度过一个思乡的不眠之夜啊。

三, 为什么喜欢斜的?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斜的? 这跟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中国几千年都是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整个经济活动规模不大, 市场交易不活跃。这导致了工作岗位有限。而且政府重农抑商, 人民随之轻视商人。著名的<<神童诗>>开宗明义, 即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所以古代的文人十年寒窗, 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做官, 元朝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说得好,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朝廷的职位数量非常有限, 读书人又太多。考试又不是唯一衡量手段。这决定直路走不了, 只能走斜路。

唐代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看到了吧,一年才录取17人。

李白到处求人, 想进入编制做个公务员,一直到42岁才成功, 写下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他也写有<<蜀道难>>反映做官的艰辛之路,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杜甫也有,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李白, 杜甫这种流芳百世的大文人都找不到工作, 其他资历平平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成功之路必须不是直的, 是斜的, 是弯弯曲曲的。

四, 引申。

中华文明的母亲黄河早就教给了我们这个深刻道理。黄河最美丽的风景就是九曲十八弯, 通过九曲十八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到达目的地大海。如果不弯不斜, 黄河只能困在内陆, 名不见经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