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1.22 中国科大高分子物理教学60年记

(2023-04-23 22:53:24) 下一个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中国科大高分子物理教学60年记  
何平笙(58103)

一、历史沿革:世界上第一个高分子系

作为我校58级首届高分子物理(以下简称高物)专业的学生,我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高分子物理专业课的教学。一晃一个甲子过去了,其间,得到过大师的耳提面命,做过他们的助教,编写过畅销教材,撰写了众多教学研究论文,获得过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把高分子物理课程申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被评为校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组织过多次教学研讨会,走出校门到兄弟院校和研究所讲学(课)等等经历,还历历在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建校之初就建置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以下简称高分子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设置的有关高分子学科的系,记得当时有多所国外的大学来函要求我们提供详细建制和课程大纲等。开始,高分子系下设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和高分子物理专业,随后就把这两个专业合并高分子物理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一个设立的高分子物理专业。教研室主任是我国高分子物理的领军人物钱人元院士(也是我们高分子系的副主任)。
 
考虑到高分子物理要求比较多的数学物理基础,我们专业的《高等数学》课学制为3年,《普通物理》则是与我校的力学专业学生一起,由严济慈(中科院副院长)授课,第三年的原子物理是钱临照院士讲授,三年数学、物理课程结束后,又由方励之院士上了一个学期的《量子化学》。在如此繁重的数学物理课程外,无机化学(王葆仁院士讲授)、分析化学(尹方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刘达夫教授讲授)、物理化学(钱人元院士讲授)、高分子化学等化学课程,与化学系的学生一样,属于必修的基础课。
 
高分子物理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都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特别是钱人元院士亲自安排的。1960年开始上《物理化学》课就由钱人元院士亲自授课,整整一年,紧接着的《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专业课中的《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高分子溶液》和《高聚物的力学性能》课也都由钱人元院士亲自授课。本人手头仍然保留着当年《高分子物理》课120学时的教学大纲(见图1)。

 二、高分子物理系列教材 

出版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长期的教学使得我们深深感到“教材是教学之本”,编写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之一,一本优秀的教材会影响好几代的学生。在钱人元讲课笔记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一书,并在 1981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广受读者的欢迎,并被很多高校选为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材,以及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考研的必读参考书。 


图 1 为58级开设120学时的专业课《高分子物理》的教学大纲。其中,《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高聚物的力学性质》和《高分子溶液性质》课由钱人元院士讲授,《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由徐端夫院士讲授,《高聚物的解(介)电性质》由沈寿彭教授讲授。

该书曾多次印刷,并在1995年出了第二版,对我国高分子物理的教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图 2)。根据几十年科大本科教学和研究实践,以及10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教学,编写出《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于2009年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名义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于《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添加了高分子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尽可能收集了我国科学家对高分子物理学科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也把我们十几年对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研究、高分子物理的理解写入了教材,迅速为广大读者所认可,至今已第7次印刷。

2010年《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被呈送到德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被英国 Alpha Science 出版社选中,要求购买版权,在英国出版。通过约3年的努力翻译,该书的英文版(图3)终于在2014年于伦敦出版,全世界发行。这是我国高分子学科的专业教材第一次在国外出版发行。


图2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的第一和第二版(1981年和1995年),以及《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2009年)


图3 由 He Pingsheng(何 平 笙 )编著的高分子物理英文教材《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s》于201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全世界发行。

走向世界一直是我国高分子界同仁的梦想。我国高分子物理的研究已在国际高分子界占有一席之地,取得了若干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并在高分子物理领域提出了若干新概念,形成了中国高分子物理学派。在高分子物理教学方面,最早我们所用的教材都是外国人编写的,1980 年后国内撰写的教材多了起来,如何让教材走出国门呢?正好,经过我校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同仁在高分子物理的教学研究方面的倍加努力, 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使该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另外,我们撰写的大量吸收国内科研成果和我校教学研究成果的英文版教材《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s》,对推介我国高分子物理的成就,以及我国高分子学科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高分子专业知识和英文能力复合人才的旺盛需求,《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s》的出版,为用英文讲授高分子物理课程提供了合宜的课本,对提高我国高分子学科学生专业英文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分子科学人才有所裨益。

至此,我们已编写出版了本科生实验教材、本科生辅导教材、研究生教材、英文版教材和供研究生阅读的学术专著,形成了中国科大高分子物理专业学生用的系列教材体系,包括:彭建邦,何平笙,《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学》(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2006);《高分子物理实验》(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何平笙,杨海洋,朱平平,瞿保均,第一版,2002;杨海洋,朱平平,何平笙,第二版 2008);朱平平,何平笙,杨海洋,《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义》(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2011);柯船杨,何平笙《高分子物理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何平笙,《高聚物的力学性能》(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第一版,1997,2004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第二版 2008);何平笙,《二维状态下的聚合》(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2008);何平笙,金邦坤,李春娥,《热固性树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固化》(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2011);董炎明,朱平平,徐世爱,《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马德柱,《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构篇)、(性能篇)》(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图 4)。2001 年合编《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化学类科目考试纲要》(合肥:中国科大出版社,第一版,2001;第二版,2002)是中科院和中国科大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用书,也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之一。其实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大高分子物理专业的老师们就积极从事教材的编写、国外著名教材的翻译、有关辅助材料的编写出版。譬如:1988 年出版,吕锡慈《高分子材料的强度与破坏》(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986 年何平笙等翻译出版《热塑性塑料的性能与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年何平笙,周漪琴,韩哲文,沈丽君编写《英汉高分子词汇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何平笙参与编写《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四版》、《英汉流变学词汇》(均为北京:科学出版社);何平笙参与翻译《固体高聚物的力学性能》(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一版 1980,第二版 1988)等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朱平平、何平笙花大力气翻译了被称之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的 Flory 经典著作《Principle of Polymer Chemistry》,将在年内由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


图4中国科大高分子物理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系列教材、参考书及参与翻译编辑的有关辅助书籍

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写出有深度好教材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从事教学研究的同时,也积极开展高分子学科前沿研究,曾7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在书中不但有全面的对高聚物结构与性能总体把握,也把涉及我们科研工作的有用知识写进了教材。比如,多少年来高聚物都是非晶或半晶的,并且由于结晶性高聚物的折叠链结构是如此普遍,在一个时期里竟认为不存在完整的高聚物单晶。事实是,高聚物结晶都是先聚合后结晶的,很长的大分子链不易规整排列,细长而蜷曲的高分子链要在三维空间中排列整齐形成晶体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把逆向思维的道理用在高聚物结晶上,就是先把单体排列整齐后再令它们发生聚合,即先把单体培养成单晶体,再令单体单晶聚合就可得到厘米尺寸、100%结晶和完全伸直链的高聚物单晶体。因此,在我们的书里不但有不同结晶条件(不同浓度的溶液或熔体,高压下以及搅拌下)下的结晶形态,还有了不同结晶方式(先聚合后结晶,先结晶后聚合)下高聚物结晶形态的内容。
 
我们紧密结合科研成果提供了一般教材上没有的新观点和新资料图片。譬如,(1)提供了球晶的电镜照片。图中球形的聚乙烯晶体很形象,比传统的消光黑十字照片更直观、更能说明球晶的形态。(2)介绍了高聚物宏观单晶。双(对甲苯磺酸)-2,4-已二炔-1,6-二醇酯(TS),在丙酮溶液缓慢蒸发可培养得到大晶体,极大尺寸已达 26mm。在加热或紫外光辐照下 TS 宏观单晶体就直接聚合成它的聚合物 PTS 宏观单晶体(图5)。

我们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单分子膜和 LB 膜的聚合”和“热固性树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固化”撰写成专著(科大校友文库),开设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和具有我校特色的本科生实验。


图5左图为聚双(对甲苯磺酸)-2,4-已二炔-1,6-二醇酯(PTS)宏观单晶体。极大尺寸已达 26mm.呈紫黑色和有金属光泽,特别是大分子链不是垂直于晶面而是平躺在晶面内。

三、教学是需要研究的

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学是需要研究的”。我们针对当前宽学科、广基础的普遍要求,开展了大量有关高分子学科的教学研究,进行有关高分子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合理安排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课程。
 
本科阶段:除了加强学术基础课的教学外(如加开了统计物理、连续介质力学课程),主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该学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使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硕士阶段:在数学上要达到“能就高分子物理的问题与数学工作者交谈得来”;在物理上要达到“能就高分子物理的问题与物理工作者交谈得来”。每位硕士生导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验数据基础上向一定的理论问题跨进,从定性的解释实验事实向定量的理论模型跨进。

博士生培养:博士生导师要对学生提出加深自己数理基础的要求,指定高水平的高分子物理理论专著让博士生自学。在数学和物理上达到的要求就是“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高分子物理的实际问题”和“能对高分子物理的具体问题提出清晰的物理模型”。博士生论文除了有实验结果方面的创新外,更要有理论的创新。
 
高分子学科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程互有关联的三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分子工业。高分子化学是把小分子单体聚合成高分子,而主要作为材料来使用的高分子科学与一般的化学学科不尽相同,人们主要利用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而不是它们的化学性能。高分子化合物仅仅是高分子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要使它们成为实用的制品,通常都有加工成型(主要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这一道重要的工序。如果说高分子合成主要还是合成化学的范畴,那么,在高分子加工成型中更多的将是涉及物理学科范畴的内容。高分子学科就是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以期对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成型、测试、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还探讨了高分子系学生(特别是高分子物理人才)所需的数理化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化学方面:与普通化学系的学生一样,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应该是必学课程。对化学的要求是:掌握四大化学基本知识;掌握相当的化学合成技能;有运用物理和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强烈愿望。

物理方面:普通物理、统计物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连续介质力学等课程要学习。对物理的要求是:能理解已有高分子理论的物理图象;能就高分子物理的问题与物理工作者交谈得来;能对高分子物理的具体问题提出清晰的物理模型。

数学方面:应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矩阵、概率论、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对数学的要求是:能“硬着头皮”把有关高分子物理的理论论文读下来,不“怕”或不“怵”数学符号和术语;能就高分子物理的问题与数学工作者交谈得起来;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高分子物理的实际问题。

工程技术方面:要掌握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械制图。对工程技术的要求是:能看懂电子线路、机械制图和电脑程序;能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小配件;能根据需要自己设计专用仪器,包括电脑软件、接口。理想的情况是: 加宽高分子物理学生的数理基础内容。有目的地选择为本专业学生所必需的高等数学、概率统计、数理方程、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等基础课程,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使他们真正学到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宽广的数理基础; 精心选择高分子物理学生的化学课程内容,选删传统的四大化学中庞杂的教学内容; 加强高分子物理学生工程技术课程内容,选学诸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近代物理分析方法等课程。在打好上述数、理、化、技基础课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运动)和材料性能与制品性能的关系(通过制品设计)的深刻理解和解决科研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这样,我们以培养高分子学生为目标,对数理化课程关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选择,对专业基础内容进行重点构思和专业课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扩展的教学改革,真正体现如下特点和创新:数理基础有所加强, 以适应高分子科学中日益见多的物理内容;化学基础有所精选,以保证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工程技术基础有所加强,以适应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对技术手段的需求;专业思想有所更新,在已有“结构与性能” 关系的基础上,强调“材料性能与制品性能”的关系,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世界范围的竞争。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程是以高聚物为对象,涵盖全部物理的内容,头绪繁多,概念抽象,被大家公认是一门难讲的课程,但是高分子物理是当今凝聚态物理中最为活跃和最有希望获得突破的领域。“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以期对高聚物材料的合成、加工成型、测试、选材、合理使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十几年来,我们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达 50 多篇(图 6),这些教学研究的内容也都呈现在了所编的教材中。譬如,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关系”,即通过分子运动联系的“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通过产品设计联系的“凝聚态结构与制品性能”关系,以及通过凝聚态物理知识来联系的“电子态结构与材料功能”关系,解决了传统教材上只讲授“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 知识的局限性。又如,把大家熟悉的 WLF 方程提高到“高聚物特殊的运动单元——链段运动所服从的特殊温度依赖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指出由于高分子链的“大”,引起的质变是新的结构参数“柔性”的产生,从而产生高聚物特有的橡胶高弹性,并具有自己特有的服从规律,即链段运动的温度依赖关系——WLF 方程,而不是普适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图6 左图是部分教学研究论文的照片,右图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 2004 年通告我校编著的《高聚物的力学性能》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高分子科学毕竟是一门实验科学,为此我们也花费较大精力研究《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我们是全国第一个在高分子物理实验课中引入计算机模拟,目前已开设5个计算机模拟实验。我们尽量自己装配学生实验装置,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利用自主研制的科研装置树脂固化仪为学生开出了有关的实验。我们还把高聚物特稀溶液黏度测定的创新方法引入到实验中来。最值得指出的是我们首次提出了选用实验的4原则,即:教学实验应该充分揭示高聚物和小分子化合物在结构与性能上的显著差别;教学实验应以自己动手搭配装置为原则;教学实验应及时反映高分子物理的研究成果;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达到实体分子模型不可能达到的效果。这些原则得到了广泛认可。

高分子物理(及其配套的《高分子物理实验》)则是一门专业课,相对来说是门小课,受益面也不大,但难讲难学。我们抱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课程本身内容深入理解,参照该学科的世界进展,一点一滴地深挖课程内涵,写出数十篇教学研究论文公开发表。因为我们知道尽管苏州的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相比非常小,但拙政园布局巧妙、精雕细琢,一池一石、一亭一阁,恰到好处,同样被世界所认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就是把高分子物理这门专业课程做成了像拙政园那样的精致园林。

四、辐射和示范:召开全国会议和走出去上课 

我们深深感到高分子物理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才是我国高分子学科发展的正道。俗语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在开展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过程中,一直秉承“走出科大,全国受益”的理念,或积极参加全国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交流我们的教学心得;或直接召开有关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的研讨会;或公开发表体现我们教学思想的教研论文;或赴兄弟院校和中科院的研究所上课,等等。具体有1999年7月在高分子物理暑期国际高级研讨班(上海)上开讲 “高分子物理的几个教学问题”;2002年 9月在全国大学本科《高分子物理》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海)开讲示范课;2003年10月在全国高分子学术年会(杭州)上作有关高分子教学及研究的分会邀请报告;2003年4月为安徽建工学院高校本科生作“高分子物理”专题报告;2004年5月在“2004年全国高分子物理教学示范课和实验课研讨班” 上作主题报告和开讲示范课;2004年6月赴淮南安徽理工大学作“高分子物理”专题报告等等。
 
我们多次召开省内乃至全国高校有关高分子物理的教学研讨会。譬如,2008年召开了安徽高分子物理实验研讨会;2009 年召开了“全国高分子物理及实验教材编写研讨会”(图7)。探讨高分子物理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和研究阅读参考书、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的编写经验。来自全国高分子物理及实验教学一线的近五十位老师出席了会议,其中有多位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以及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们,他们大都编著有多本教材,有着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


图7 2009年我们召开了“全国高分子物理及实验教材编写研讨会”。多位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的老师参加了会议。

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出的有关高分子物理实验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很受兄弟院校的欢迎,他们纷纷引入这些实验,我们都是无偿提供软件编码资料,甚至接受兄弟院校的老师培训。

我们多次受邀赴兄弟高校(深圳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所讲授高分子物理课程。其中2003-2012年连续十年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生课程(80学时),受到所方和研究生的广泛好评,并由此被评为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先进典型。2004年,应邀赴安徽理工大学讲授本科生课《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50 学时),最近的有 2015 年和2016年两次赴深圳大学材料学院上《高分子物理》课、2017年又赴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为青年教师上《高分子物理》示范课程 40 学时(图8)。


图8 我们多次受邀赴兄弟高校(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和研究所讲授高分子物理课程。其中2003-2012年连续十年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生课程。2015年和 2016年赴深圳大学上《高分子物理》课、2017年又赴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为青年教师上《高分子物理》示范课程。


图9《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多媒体教学课件页面,以及高分子物理实验的网站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的标志,我们也及时组织人员开展高分子物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尽管还不够完善,但部分内容发布在校园网上,配合课堂教学,起到直观、生动、易理解掌握的作用,很受学生欢迎。现在我们的国家精品课程“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和省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实验”都有专门的网站(图 9),内容广泛,教师和学生互动,也为全国高分子界人员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六、得到广泛认可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鉴于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高分子物理(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教学思想、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研究获得了校、省、中科院乃至国家层面的广泛认可。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课在 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实验》课在 2008 年被评为安徽省级精品课程。是我校一个基层单位有两门课分别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专业教研室。 2005年《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安徽省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2008年《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的全面深化及示范作用》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2010年《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相关课程教材的持续建设及辐射与示范作用》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省级特等奖(以及中国科大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图10)。


图10 由何平笙,朱平平和杨海洋完成的《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我们的《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及其教材建设》获中国科大教学成果特等奖,2008 年和 2010 年《高分子物理实验精品课程的全面深化及示范作用》和《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及相关课程教材的持续建设及其辐射的示范作用》再次分别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和省级特等奖

2012年“热固性树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固化”一书荣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九届优秀教材、学术著作二等奖》,“高分子溶液黏度测定的实验改进及黏度法对高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表征”获 200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论文“高分子极稀溶液黏度测定的实验改进”荣获第三届《化学通报》优秀论文奖。何平笙教授和朱平平教授前后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中国科大教学名师以及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图11)。


图11 2005年何平笙荣获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2004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 2012年“热固性树脂和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固化”一书荣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九届优秀教材、学术著作二等奖》

七、学生受益: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学生才是教学成果的最大受益者。高分子系学生对我们的课程教学满意程度高,反应良好。具体表现为:(1)数理化基础扎实。2000年-2004年,高分子系近 4 年来学生毕业后攻读国内外研究生的人数比例分别达 66%、 85%、87%和 70%,受到接受单位的好评。(2)在专业课时有良好的实验技术训练。高年级学生在大学最后一年就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并取得很好成果。如 01级本科生程义云同学在我们专业课实验室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很快就具备了基本科研能力,在本科阶段就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了学术论文5篇,现在已经成长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95级高分子物理专业毕业生邹刚教授(留校任教)已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子刊)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等等。

最后,愿把已保存了55年的纪念高分子系首届毕业的背心照片给大家看看(图 12)。背心印的数字“10”就是当时高分子系的编号(10 系)。岁月如梭,无暇回首。但愿我们的中国科大永葆青春,始终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也愿我们高分子系越办越好,以及全体58级的首届毕业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图12高分子系(10系)首届毕业纪念背心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

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本部2017年8月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