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

环球旅游的随记,北美,欧洲
正文

老安游记《畅游祖国好河山》第二篇:峥嵘岁月中科大,读研究生

(2022-09-02 00:38:11) 下一个

老安游记《畅游祖国好河山》第二篇:峥嵘岁月中科大,读研究生

上一篇讲到魂牵梦绕哈军工,本篇讲峥嵘岁月中科大,主要讲我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再加上读研究生时期的旅游行程。

1968年秋,我从哈军工毕业后,被分配到五机部(常规兵器部)第123厂(华安机械厂)。我在哈军工学的专业是导弹设计与制造,但是华安厂只生产炮弹,根本谈不上“专业对口”。更糟糕的是,在审干运动中,说我的亲属关系有问题。

1970年春,我带着“莫须有”的罪名,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美其名曰“插队落户干部”,我这个26岁的大学生,正在车间劳动锻炼,没坐过一天办公室,就被当成“干部”下放。工厂里有很多人都为我鸣不平。

1973年夏,工厂的领导班子都换了,我被落实政策回厂当技术员。当年9月,就参加了由领导带队的四人调研组,到外地炮弹厂去考察,以决定今后本厂技术革新的方向。首先到辽宁省沈阳市第724厂,该厂主要生产炮弹,比第123厂(华安机械厂)的资格还要老。

接着我们又到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的甘井子区,有一个解放战争时期所组建的兵工厂,生产与炮弹有关的部件。虽然后来大部分人调往沈阳,但当地仍有一些技术干部和老工人。我们与他们座谈,获得了一些有用的技术资料。

然后我们“进关”,到山西省太原市第743厂去考察。该厂也主要生产炮弹,从前是阎锡山兵工厂的一部分。从太原出来后,我们又去山西省长治市的炮弹厂去考察。抗战胜利后,长治炮弹厂对解放战争有重要意义,解放全国时所用的炮弹,有一半来自长治炮弹厂。

下图是调研组路过北京时,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留影,再下图是我在北京十三陵的留影。

图1. 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留影

图2. 我在北京十三陵的留影

1976年全年,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1月8日,周恩来逝世。4月5日,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被四人帮用武力镇压。7月6日,朱德逝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再次复出,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号下,对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各项政策逐一落实,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者。下图是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场。

图3. 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场

1977年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布了一个通知:全国高等院校马上恢复招生,包括研究生。我与我妻听了广播之后,马上决定报考研究生。由于这几年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我得到了华安厂各级领导的支持。他们认为,如果我能考上研究生,也是华安厂的光荣。

考研究生需要报学校,报专业,报导师。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决定报考中国科技大学,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导师童秉纲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的一流高校之一,隶属中国科学院。新中国建国之初,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1958年初,北京地区的一些科学家钱学森等人,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一流大学。

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出申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都表示赞成。1958年6月8日,在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确定标准校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为“中国科技大学”或“中国科大”,再简化为“中科大”或“科大”。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技大学进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创建之初的校址设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党校院内。首任校长是郭沫若,钱学森等学科带头人分别兼任系主任并亲自授课。1963年7月14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时任副总理的陈毅和聂荣臻等出席了毕业典礼。

从1963年开始,科大也曾经短暂地招收过一些研究生,并且有创建“研究生院”的计划。但是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能够实施。如今在“拨乱反正”之后,才恢复计划招收研究生。以上这些资料,是我决定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的基本原因。

我在“哈军工”时,学的是导弹专业,空气动力学是重头课。出于对钱学森的敬仰,使得我选择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童秉纲教授是空气动力学专家,科研项目都与航空航天有关。所以才做出如此决定。当年招考研究生的程序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在各省市的“初试”,择优录取后再到招生单位去“复式”。我的初试在齐齐哈尔。几个月之后,我被通知“初试”录取,要到中国科技大学去“复试”。到这时我才知道,中国科技大学已经从北京搬到安徽省合肥市。下图是安徽省在中国的相对位置。

图4. 安徽省在中国的相对位置

下图是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相对位置。

图5. 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相对位置

安徽省,简称“皖”,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安徽省与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接壤。长江和淮河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境内有黄山九华山等山脉。

安徽省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温一般南高于北,降水量分布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平原。安徽地处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江淮之间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皖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安徽省的省会和最大的城市为合肥市。合肥市古称庐州,地处之间,在安徽省正中央。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汉建制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1978年夏,我向华安厂申请了一个到南方出差的机会,路过合肥到中科大参加研究生复试。我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在北京换车上津浦路,又在蚌埠换车到合肥。考生们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大家互相介绍,各人经历不同,但是对“复试”的机会都非常珍惜。

考生中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军队,基本上都是61-65级大学生,还有少数的“工农兵学员”。有人说,无论考上考不上,如果把这些人的经历,写成报告文学,肯定会轰动社会,因为这是破天荒的大事呀。

所谓的“复试”,又是分两步走:先“笔试”后“口试”。“笔试”在大教室里进行,“口试”在各自的教研室里进行。报考童秉纲教授的考生,通过初试的共有五人。由于我们都通过了初试,所以复试中的“笔试”都不太差,关键是看“口试”了。

“口试”在五系的一个大教室里进行,“考官”除了童教授之外,本专业的老师全都参加了,每个老师都会提出问题。要想考中,必须“舌战群儒”,通过“三堂会审”。我在“口试”中的策略是不卑不亢,对于会的问题侃侃而谈,对于不会的问题,绝不东拉西扯。

由于我的诚实和认真的态度,最后终于被录取。后来听说,童教授把另外几个考生推荐给其他学校的教授,并且都被录取了。“复试”完之后,我就到南方单位去“出差”,目标是上海在安徽省绩溪县的三线兵工厂,我的任务是去“验收”某个产品。

由于时间宽松,我决定慢慢走,一来可以边走边玩,二来也可以放松一下很久以来的紧张心情。首先坐船到长江南岸的安徽芜湖停两天。看到的农村真是个穷啊:破旧茅草屋四面透风,屋里没家具,床上没被褥。解放快三十年了,农村还是这么穷!

然后我从芜湖坐火车到南京,有人帮忙让我住在南京航空学院。中科大的同学伍贻兆考上杨乍生教授的研究生,还有一个从四川万县来的学生斯昌礼也在那里,我们谈得很愉快。我想,如果科大考不上,到南航也不错,当时还不知道我已经被科大录取。

我在研究生复试期间和研究生毕业之前(考研读研),游历过一些地方,我把这些地方汇总在一张中国地图上以资纪念。南京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下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图6. 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是江苏省省会。南京是长江下游和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城市,是中国东部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信息的中心,是华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上海,南京距离上海308公里。

南京是政治历史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南京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历史上,有东吴东晋,南朝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朝代或政权定都在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在南京的几天,我玩了很多地方。临行时朋友李金伟给我开了一个清单,我就按图索骥,一个不漏:中山陵,灵谷寺,玄武湖,鸡鸣寺,秦淮河,钟鼓楼,雨花台。首先是南京东郊紫金山上的中山陵,紫金山的断层砾石外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紫金色,故称紫金山。

南京紫金山,是“紫气东来”的“风水宝地”,是古今名人的长眠之地。古有明朝朱元璋及其部下徐达和常遇春,还有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今有孙中山及其得力助手,廖仲恺和邓演达。我首先去参观紫金山上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孙中山陵墓,位于紫金山南麓,东邻灵谷寺,西毗明孝陵。1925年,孙中山在北逝世,国民政府遵照他的遗愿,在南京为他修建陵墓。1926年开建,1929年3月基本建成,当年6月1日入葬,但直到1931年,陵墓工程才全部完成。

中山陵的整体平面呈警钟形,与“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相契合。陵墓设计充分利用地势,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筑,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在山南的缓坡上。中山陵采取对称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阶将主要建筑连成中轴线,将建筑群连成与山势相称的宏大整体。

陵墓主体建筑采用中国古典宫殿式的大屋顶造型,应用西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肃穆的蓝白色调与严谨的建筑构型表现出沉静恢弘的气度。被认为是近代建筑史上融合中西的经典之作。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灵谷寺位于南京紫金山东南坡下。公元515年,南梁武帝为纪念宝志禅师兴建“开善寺”,明太祖朱元璋又亲自赐名“灵谷寺”。灵谷寺有砖石砌成的“无梁殿”,还有“灵谷塔”和“三绝碑”等胜境。

紫金山上的“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徐达墓”和“常遇春墓”,是明代功臣徐达常遇春的墓葬。“廖仲恺墓”和“邓演达墓”,是孙中山的左右手廖仲恺和邓演达的墓葬。这几个墓葬我都没有时间去参观。只是参观了中山陵与灵谷寺.

下图是我在南京“中山陵”的留影,在下图是我在南京“灵谷寺”的留影。

图7. 我在南京“中山陵”的留影

图8. 我在南京“灵谷寺”的留影

然后我从南京的下关码头乘船而下,到达上海的十六铺码头,住在外滩提篮桥的一家旅馆。上海市是中国直辖市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商业对外开放中心。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前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上海地区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战国时代属于楚国。东时发展为商贸集镇。唐代元代,上海地区归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时,上海已有棉纺织工业。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作为指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设立外国租界

上海开埠后,有不少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周边的省份,以及外国移民前往上海。上海开始吸收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来的多样文化,融合开埠后的西方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上海本地的海派文化

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内陆的重工业上海曾经支援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1990年,浦东地区开发并开放,上海经济成长速度明显加快。

上海的景点有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因为我是出差,可以报销旅差费,所以在上海玩了好几天。上海外滩,黄浦江,苏州河,外白渡桥都去了。下图是我在上海“黄浦江畔”的留影,再下图是我在上海“国际饭店”的留影。

图9. 我在上海“黄浦江畔”的留影

图10. 我在上海“国际饭店”的留影

我又从上海到苏州去玩几天,苏州的西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虎丘山,寒山寺等都去了。苏州位于长三角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文化名城,与杭州共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苏州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是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苏州曾经是春秋吴国战国越国,三国之孙权,末之张士诚地方政权都城和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东汉中期,苏州就已经成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明清时期,苏州成为至关重要的全国性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的城市之一。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在唐朝,张籍虽然不算大诗人,但他描述苏州寒山寺的“枫桥夜泊”七言绝句诗,却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的名称来源,颇具中华文化的精髓,《诗经》中的“山有扶苏”的“苏”字。因为繁体的“蘇”字,由草,鱼,禾三个偏旁所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与苏州的特点相契合。苏州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前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下图是我在苏州“留园”的留影,再下图是我在苏州“虎丘山”的留影。

图11. 我在苏州“留园”的留影

图12. 我在苏州“虎丘山”的留影

从苏州回到上海之后,我又到杭州去玩了几天。杭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杭州是长三角华东地区的大城市,仅次于上海和南京。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交通枢纽,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的中心。

杭州自秦朝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经先后成为吴越国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风光秀丽,富庶宜居。是文人墨客尊崇和渲染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杭”之誉流传已久。

杭州古称“余杭”,据古籍记载,“杭”之得名,原自大禹。相传大禹在此处停靠过船泊,故称其地为“禹航”,谐音为“余杭”。但清代学者认为“禹航”乃后人牵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并无实际意义,江浙地名中常见。

又有云“杭”字意即渡口,而杭州乃是沟通浙东与浙西的交通所在。现名“杭州”始见于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令原钱塘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杭州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前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边,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之一,也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西湖按面积大小分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西湖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所分隔。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雷峰塔保俶塔隔湖相映。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西湖湖心。由此形成“一山,二塔,三岛,四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1982年,西湖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1年,杭州的西湖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西湖有十几个名称,但只有两个为历代所公认:钱塘湖和西湖。一是因为杭州古名钱塘,故称“钱塘湖”。二是因为湖在城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西湖”的名称,是白居易的两首诗。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吴越国南宋是杭州发展史上最显赫的时期。西湖在此两朝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五代十国时,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

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了大量寺庙,宝塔,经幢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天竺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由于地质的原因,西湖的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重要工作,吴越国王钱镠,曾置湖区兵士千人,除草疏泉,确保西湖水体。从五代至北宋,西湖长年不治,杂草污泥占据湖面之半。北宋诗人苏轼上书于宋哲宗:“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苏轼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从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南北两山开始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为犒赏疏浚民工而烹调的美食,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每年的旅游者,除香客外,又增加各国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从此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

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的山水画。十景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十景的名称不仅用词贴切,而且对偶整齐。下图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标识牌。

图13. 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标识牌

我在杭州游览很多地方,除了西湖之外,还有灵隐寺,飞来峰,岳王庙,虎跑泉,六和塔。灵隐寺内拜佛祖,坐船登上小瀛洲,虎跑泉边观浮币,六和塔顶看海潮。玩的非常尽兴。下图是我在“杭州西湖”的留影,再下图是我在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的留影。

图14. 我在“杭州西湖”的留影

图15. 我在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留影

我在上海,苏州和杭州游完之后,该办“正事”了。我坐长途汽车从上海出发,去安徽省绩溪县的小三线兵工厂“验收产品”。中间经过歙县,古称徽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有一个牌坊,纪念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许国。我对此人不太了解,但对牌坊印象很深。

我到达工厂之后,签字“验收”了产品。因为代表甲方,所以蛮受招待。他们还问我是否去过黄山,我说没有,他们建议我去黄山旅游。在哈军工的时候,我系的王东木曾经表演过诗朗诵:“黄山松”。当时没有什么概念,这次真的有了机会,无论如何也不应错过。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原名屯溪)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黄山主体以花岗岩构成,最高处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相传黄帝轩辕氏,曾经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改名为“黄山”。

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两次登临黄山,说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又感叹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和画家,都留下赞美的诗文和泼墨的山水。

黄山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摇篮。明末清初形成的黄山画派,以黄山为背景作画,驻足黄山,潜心体会黄山的个中真昧,认真描绘黄山的神妙绝伦。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梅清石涛渐江,称黄山画派三巨子。其中的石涛,第一次把黄山72峰,全部入画。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吟咏黄山的佳作,包括了李白范成大龚自珍老舍郭沫若等。当代画家黄宾虹,刘海粟等人,更对黄山情有独钟。1985年,黄山评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前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黄山脚下的屯溪镇,是黄山景区的入口。屯溪地处皖南天目山与黄山之间,横江与新安江的交汇之处。屯溪是徽州文化的中心,孕育了徽商,徽菜和徽派建筑。400年前,安徽商人正是从这里拓展到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等地,留下了“无徽不成商”的美名。

进入黄山景区之后,从此步步登高。路上遇到了东北老乡郑贵山,一路同行,边走边聊。到达黄山中心的“温泉旅馆”时,已经客满。只好走到3华里外的“慈光阁”住下,费用很便宜,一两角钱。但只有床和蚊帐。好在天气不冷,一觉下来精神抖擞。

第二天是主要景点:迎客松,鲫鱼背,天都峰,莲花顶等。一路上,到处都有独特的景观和富有诗意的名字:金鸡叫天门,五老望天都,鳄鱼揹金龟,仙人下棋,丞相观棋,仙人晒靴,猴子观海,天狗望月等。只有在指定的位置,朝指定的方向,才能看到所述的景观。

黄山还有许多国家领导人题字:陈毅在大门题字“黄山”,董必武题字“慈光阁”,刘伯承题字“半山寺”。还有历代官员文人墨客的题字或题诗:玉屏楼上的“刻削千仞”,天都峰上的“登峰造极”,莲花顶上的“嬉云”等等。还有刘伯承题诗“与皖南同志游黄山”

抗日三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

黄山自古云尘海,从此云天雨也多。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上名松上百,最著名者为“迎客松”,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乃黄山的标志。下图(左)是“迎客松”,下图(右)是我在“迎客松”下的留影。

图16. 我在黄山“迎客松”下的留影

第二天晚上住在北海宾馆,虽然贵了一点,但是可以看“日出”。睡了一夜好觉之后,大清早就爬起来,披上棉被看日出。以后就一路下山,直到黄山出口。离开黄山之后,行程就比较简单了。一路北上一直到家,交了公差报销旅费,静等研究生“复试”的结果。

1978年秋,我如愿以偿进入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科大有七个系,五系是近代力学系。五系有四个专业,1专业流体力学,2专业固体力学,3专业工程热力学,4专业爆炸力学。我在5系1专业,与哈军工一样,也是5系1专业。但是性质由偏“工”转向偏“理”。

1专业既叫流体力学,也叫高速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是与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对口,高速空气动力学是与航空航天工业部专业对口。童秉纲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飞行器的稳定性,项目的来源是航空航天工业部,我的研究方向自然也是如此。

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实际上是在复习大学本科的课程和学外语。数学课是与77级的本科生一起上大课。主讲老师赵立人,课讲得非常好,大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还有同学坐在过道的台阶上,或站在两侧的墙壁旁。数学是基础课,只有学好了才能保证学好其他课。

由于哈军工是工科,中科大是理科,所以同是数学课,侧重点却不一样。例如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等课程,我在哈军工没学过,等于是新课。因此我花费的时间和力气,要比别人多得多。物理类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我也没学过,所以相当陌生。

量子力学课的老师是教务长尹鸿钧,他腿脚不好,但是课讲得极好。左手拿讲稿,右手写黑板,一个公式差不多写三四行,我只好急急匆匆地记笔记,下课以后再仔细复习,想要考个好成绩也真不容易,但是这些困难我也都克服了。

当时外语课开英语,德语和日语,我当然只能上英语。教英语的是个女老师,叫张佩铭。有的同学认为她讲得太慢,不断抱怨,后来干脆不来了,跑去上德语课了。我却觉得很好,一直跟她学了三个学期,为我的英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只有《连续介质力学》,用的是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的专著。该书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大,每章之后都有习题,并且给出主要思路和最后答案。这本书是许多数学家和力学家都强力推荐的参考书。

我们采取讨论班的形式,每次上课都由一位同学主讲,然后大家讨论,课后习题全做一遍。专业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也都来参加讨论班。这个讨论班的效果很好,对我后来在国外做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的帮助都很大。

童秉纲教授是1专业的主心骨,他的研究项目是从航空航天部门获得的,题目是飞行器的稳定性,亦即动导数的研究。他让我们去阅读一本叫做《大气飞行动力学》的书,作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埃特肯,下图是这本书的封面。

图17. 埃特肯的《大气飞行动力学》

我们78级研究生都住在科大院内新建的“四牌楼”一层,每个宿舍有四张上下床,但我们宿舍只住六个人。我住在靠门口的下床,床上挂着蚊帐,床旁边的一张小课桌就是我平时看书和写字的地方。我与宿舍里的同学,都用英语对话,练习口语和听力。

每天上午10点,校园里的广播体操声音响彻云霄,我们这些研究生都毫无例外地出来做操,我们戏称为“保命操”,因为我们不再年轻,大都有三十好几。对身体运动都很重视,一有机会都尽可能地多作运动。运动的时间长了,还真的挺管用。

每天早中晚三顿饭的时间,我们拿着饭盒到食堂就餐,同时口袋里揣着英文单词本,一边排长队一边背单词。我们还带着热水瓶,装好开水带回宿舍。就这样,紧张而又有秩序地重新过起了学生生活,丝毫没有感觉到年龄大太辛苦。

在科大校园的后门,有一个公共汽车终点站,南七站。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电影院,那里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买些鸡蛋花生米和蔬菜,回来改善一下生活。电影院更是主要娱乐场所,美国的“超人”,日本的“望乡”和中国的“人到中年”,都是在那里看的。

1979年夏,我没有回家探亲,我妻从家里来到科大。在合肥呆一些天之后,我决定带她到南京去玩一趟。南京于对我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因为这次是纯粹旅游,没有工作负担,所以玩得很愉快。南京长江大桥,钟楼鼓楼,秦淮河,夫子庙,莫愁湖和雨花台都去了。

下图是我与我妻在南京“莫愁湖”的合影。

图18. 我与我妻在南京“莫愁湖”的合影

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园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典名园,为六朝胜迹之一。公园内的楼轩亭阁,错落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曲径回廊,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莫愁湖是为纪念不愿进宫为妃而投湖自尽的莫愁女。

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因为家境贫寒,远嫁江东富户,住在南京“石城湖”畔。莫愁女端庄贤慧,乐于助人,后人为了纪念她,将“石城湖”改名“莫愁湖”。又在她的故居莲花池内,塑起一尊汉白玉雕像,现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朱明瑛首唱的民歌《莫愁啊莫愁》,当即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

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

莫愁女前留个影,江山秀美人风流。

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

1952年,莫愁湖整修后辟为公园,一代文豪郭沫若题写“莫愁湖公园”。1964年,郭沫若游览莫愁湖,题诗曰:“古有女儿莫愁,那时哪得不愁,如今天下解放,谁向苦难低头”。有人调侃郭沫若:“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这首打油诗应该算是“诗多”的吧。

我与我妻又去参观了南京的“雨花台”,下图是我们在雨花台前面广场上的合影,背景是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群雕像。

图19. 我与我妻在南京“雨花台”的合影

雨花台又名石子岗,位于南京城中华门外的1公里处,建在一座海拔为60米的小山上。雨花台在古代为佛教胜地,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雨花台所在的山岗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遂得名“雨花台”。

明清两代,雨花台的“雨花说法”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民国时,雨花台是刑场。现为雨花台风景区。雨花台烈士陵园,是雨花台风景区的主体部分。民国时期这里作为一个刑场,许多共产党员在此被杀害,包括中共早期领导人邓中夏

1940年,汪精卫政权成立后,亦有军统特工被杀于雨花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多名日本战犯亦在此被处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雨花台被开辟为革命烈士陵园。1979年,在烈士殉难处建成一个高10米,长14米的革命烈士群雕像。

从第二学期开始,我们有一门新课《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开课的老师是数学系的刘儒勋,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胡祖炽的大弟子。他一边讲课,一边写讲义,一个学期的课程讲完了,课程的讲义也写完了。

刘儒勋的讲义主要参考美国的一位叫做帕特里克-罗歇(Patrick Roache)的教授,他工作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是个秘密研究原子弹的地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把《计算流体动力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人,并出版一本同名书。

图20. 罗歇的书《计算流体动力学》

刘老师以这本书为蓝本,不断添加新的内容,主要参考的期刊杂志是罗歇等人主编的计算物理杂志(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内容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刘老师的讲义,在本领域中的水平,相当的前瞻和先进。

刘老师讲完此课之后,我们专业的夏南老师接过了此课,他使用刘老师的讲义,给下一届的研究生和本科的高年级学生(77,78级)开课。那时,我已经离开了合肥,到北京去听中科院力学所为我们开设的专业课,并且开始做研究生毕业论文。

科大的老职工,在科大从北京迁到合肥的时候,都保留北京户口。他们一有机会,就主张把学校迁回北京,童秉纲教授是这个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不仅如此,他在北京玉泉路19号的家属区还有一套房子,所以他很多时间都在北京工作。

1980年初,我从家直接到北京玉泉路19号,即科大搬迁之前的老校舍,当时叫做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教学管理处。没有合适的宿舍,就住在当年修建的临时地震棚,天冷时再加上一个临时的煤球炉。吃饭在在里边的食堂。出院门不远就是地铁站,交通也十分方便。

我在北京听的课程有:卞荫贵教授讲的《边界层理论》,凌国灿老师讲的《高速空气动力学》,教材是林同冀教授写的同名书。卞荫贵和林同冀都是留美博士,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我能直接受教,终生得益匪浅。还有《物理气体力学》和《稀薄气体动力学》等课程。

下图是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教学管理处门前的留影。

图21.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教学管理处门前的留影

在北京期间,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论文《烧蚀钝锥的稳定性》,模拟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烧蚀状况。具体研究方法是上机计算动导数。计算机是七机部五院在白石桥的计算站,计算工作的指导教师是七机部五院的研究员李显霖。

我每天早上从玉泉路出发到白石桥工作,下班后再回到玉泉路的“宿舍”,差不多用一年半的时间,就把研究生论文的主体部分完成了。这时候我有了一段空闲的时间,可以在北京走动走动了,也可以趁机游览北京城。

我妻在北京有个堂姐,叫杨立雪,夫妻两人都在对外经贸部上班,我在北京做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周末有时去她家。从玉泉路乘公交车,倒车三四次才到她在朝阳门的家。不过我也并不觉得腻烦,因为我可以买本杂志或短篇小说在车上看,不等看完就到了。

1981年夏,由于内部人员的调整,一座大楼空出一些房间,我申请到一个。所以暑假时期,把我妻和大儿子接到北京来度假。我们都买了北京市内的月票,每人每月只化3元,市内电车汽车可以随便坐,把北京市内的景点差不多都游遍了。

其中包括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天坛公园,动物园,陶然亭和玉渊潭等。郊区的颐和园,香山和潭柘寺等。下图是我们在北京颐和园的合影。

图22. 我与我妻带大儿子在北京颐和园的合影

游遍市内的景点还不够满足,又买了每人每月5元的月票,可以坐到八达岭和明十三陵。这样,我们连郊区的风景点也游遍了。大儿子十二岁,已经记事了,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下图是我与我妻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合影。

图23. 我与我妻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合影

我在北京做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五系教学干事陈水祥,是个性格和善的好人,他的妻子也是个热情的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系里有一台“兄弟”牌打字机,差不多由我一个人使用了,因此我的毕业论文进展得很快,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基本成形了。

我在北京的时候,常常到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北京情报研究所去查阅资料。还经常到力学所去听课或查资料,所以也认识了一些人,这些对于我的论文答辩都有很大的好处。在童先生的帮助下,在力学所找到从日本归国的钱福兴教授,作为论文的校外评审委员。

钱福兴为人诚恳,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我的论文也比较满意,写的评语也不错。1981年10月31日,是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日子,最后终于通过了。在童先生的支持下,把我的论文投稿到《空气动力学学报》去发表,另外还到航天工业部的910-4会议上去宣讲。

论文由我自己打印出来,在校印刷厂装订成硬皮的精装本,像模像样地收藏在校图书馆。我投稿的论文,最后发表在《空气动力学学报》1983年的第1期,其英文摘要还被收集在1981年的国际宇航文摘(IAA)里。下图是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图24. 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完成之后,还参加了一项涉外活动:接待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访问教授威斯克夫妇(Prof.& Mrs. Waske)。校一级的接待人是华光,华罗庚教授的儿子,系一级的接待工作交给了我。华光只在重要场合出现,平时都是由我出面接待。

在北京市内,我带他们逛了故宫,北海,颐和园等景点,当然这些门票都是中国方面出钱,我先垫上然后报销。我带他们到商场买鞋带针线(Shoe-Lace & Needle-Ware)等小商品。我还带他们到旅行社去订购回程的机票,我记得买机票是他们自己出的美元现金。

看到他把二十多张100美元的大票平铺在桌上,我偷偷地直吐舌头:外国的教授太有钱了。当时想都不敢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可以这样了。其实他们也不是乱花钱,买小商品的时候,他们还低声嘀咕,商量要不要买。

我还记得有一次,带他们去游览八达岭长城,在汽车经过的路旁,当场应景地向他学会了两个英语新词:公路旁边的猪圈(Pigsty)和远处的柿子树(Persimmon)。因此我对那次涉外活动的印象很深,几十年后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在北京陪他们有一个星期,把北京的景点差不多都游遍了,还有远郊的长城和十三陵,但是从未照过一张像。我当时没有相机,他们也没带相机,也从不要求照相。至今我还是不明白:难道他们不想在中国北京留个纪念吗?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与外国人接触,也是第一次与外国人直接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了我对出国深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次活动中,我对于美国马里兰大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之后,还不忘到这座大学的校园里转了一圈。下图是我在马里兰大学门口的留影。

图25. 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门口的留影

在送别这对老夫妇上飞机的时候,华光又来了,还用俄语对他们说再见(达斯维达尼亚,Досвидания)。送走他们之后,华光对我说:“绝大多数德裔都会说俄语”。他的外事活动多,经验丰富,我可真的是大开眼界了。

1981年底,我以出差的形式,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参加《第四届再入宇航飞行器会议》,简称910-4会议(1981年11月28日-12月3日)。我到达绵阳时,本专业的老师孔祥言和韩肇元都已经来了,我们住在招待所的同一个房间。

绵阳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前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第二天,我们分别宣讲了各自的论文。我的论文后来发表在《空气动力学学报》1983年的第1期,下图是《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封面(左)和我的论文首页(右)。

图26. 《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封面(左)和我的论文首页(右)

会议期间,大会安排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坐着的左数第6人是大会主席庄逢甘,他的左边是卞荫贵,他的右边是乌可力,乌兰夫之子,科大58级毕业生,负责这次航天部910-4的会务。第五排右数第三人是我。

图27. 四川绵阳910-4会议全体代表的合影

会议期间,大会还安排了文艺活动,在庄逢甘的热情建议下,放映美国原版电影《飘》(Gone with the Wind)。电影由费雯丽(Vivien Leigh)与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主演,曾经获得过多项奥斯卡金像奖。这是我第一次看英文原版电影,所以对此电影印象很深。

另外在会议期间我才知道,我在哈军工的《空气动力学》老师,黄序少校。1966年哈军工拆散时,随空军系迁到西北工业大学。几经调转工作单位,最后晋升为少将,是这个基地(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司令。

在会议期间,由于童先生的介绍,科大的学长刘家澄带我去参观各个研究所。他们戏称是“羊拉屎”的地方。因为从一条大道进去,每当有一个分叉,就有一个研究所,一个接一个的分叉,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研究所,就像“羊拉屎”一样。

所有的风洞设备都安置在山洞里,里面又潮又湿,有些机器都生锈了,无法工作。这就是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所造成的后果。而这些高知们的子女,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上不了大学,活生生给耽误了。他们也毫无办法,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绵阳的910-4会议结束之后,我到附近的成都市去游览。成都市的地理位置,可以参见前面的图6(我在“考研读研”时期游历过的地方)。

成都的名胜古迹首推“武侯祠”。杜甫诗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千古名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忠体国的丰功伟绩。

武侯祠里有很多名人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前后出师表,三顾茅庐,隆中对)。武侯祠里还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书法苍劲有力,龙飞凤舞。不仅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也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成都的另一个名胜古迹是“杜甫草堂”。杜老先生一生颠沛流离,饱尝艰辛,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草堂”由朋友帮助修建,那里是他创作的高峰。他的名作“春望”,“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是我最爱吟诵的诗句。

成都的第三名胜应属“望江楼”。据说望江楼上有一首千古未解之对联,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刘伯承等人,均未对出。最后由一位考古工作者对出,上联是:“望江楼前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下联是:“映月井底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千古佳句也!

我们在刚开始念研究生的时候,还没有说什么学位,但是第二年,说我们毕业就是硕士。所以我们的证书有两套:一套是研究生毕业证书,另一套是硕士学位证书。下图是研究生毕业证书(左)和硕士学位证书(右)的封面。

图28. 研究生毕业证书(左)和硕士学位证书(右)的封面

下图是硕士学位证书的里面。

图29. 硕士学位证书的里面

下图是研究生毕业证书的里面。

图30. 研究生毕业证书的里面

论文答辩完了,研究生毕业了,硕士学位也获得了,紧接着的是毕业分配。当时中央又发文件了,说是原则上“哪儿来,哪儿去”。我是从五机部的华安机械厂出来的,虽然不必再回华安机械厂,但是很难跳出五机部。

于是我想趁着还住在北京,有地利之便,到五机部大楼里去碰碰运气。可巧遇上了哈军工同学陈洪生(贺龙养子),1966年的北京之行,就是他给安排的。在他的办公室见面之后,我开门见山就说,分到五机部,专业不对口,他当然知道,我们是同系同专业的呀。

他直截了当地说,你可以申请留校啊,培养单位有优先权哪!这时我才知道还有这一条,告别陈洪生之后,我直接找童先生,他也听说有这么一条,但是尚未见到文件。就这样,我们到处搜集信息,按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

我们回到合肥之后,才看到文件,我的分配方案原则上已经下达,是五机部下属的华东工学院,即原来的南京炮兵工程学院。但是培养单位优先的这条“上方宝剑”压倒了一切,留校任教顺利成功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井观天:
黑龙江省在历史上几分几合,上个世纪50年代的格局,至今未变,你我说了都不算。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井观天:
据我所知,当年齐齐哈尔有三大兵工厂,和平厂造火炮,华安厂造炮弹,建华厂造枪支。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齐齐哈尔失去省会身份,地位下降不少。应该恢复建国初的龙江省,重振齐齐哈尔。黑龙江太大了,应该分成几个省。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我有亲戚在建华厂,与华安厂都归兵器部吧?请问分工上有什么不同?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三希堂客:
中科大的四牌楼和马里兰大学,都是我们共同怀念的地方。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科大瞬间:
能够在《科大瞬间》转载拙文,是我的莫大荣幸。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uruibeijing:
让我们共同回忆合肥南七电影院的那些美好日子吧。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高枫大叶:
谢谢鼓励,“文理兼修”是我的奋斗目标,但距离尚远。
科大瞬间 回复 悄悄话 安学长您好!我们是《科大瞬间》公众号,想转载您这篇文章,希望能得到您的许可。
liuruibeijing 回复 悄悄话 详细的记录!我过去也常去合肥南七电影院
高枫大叶 回复 悄悄话 老派高知,语文功底厚,当今中国博士很多,文笔好的很少
三希堂客 回复 悄悄话 安老的记性真好,我们有缘分。 您住的四牌楼,80年代也住过。甚至后来您访问的马大, 也常去,是College Park校区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