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雨前的博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个人资料
正文

人生岁月如流水

(2023-11-08 06:26:31) 下一个

时间是什么?我在十六岁那年读到鲁迅的一段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非常喜欢。于是以《时间——海绵里的水》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把这段鲁迅语录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这篇作文还被选为范文在全年级各班宣读,那时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大学毕业时,三个同窗好友各奔东西,依年龄大小互称“昨天”“今天”“明天”,并以此称呼通过好几年信。某日读到台湾作家林清玄(1953-2019)的一篇散文,文中写到: “老师教我们用汉字来记住英文单词,‘土堆’就是today,‘也是土堆’是yesterday,而tomorrow就理所应当地变成了‘土马路’。于是,我记住了这些单词,还明白了一个道理 :今天是土堆没关系,昨天是土堆也没关系,只要明天能成为一条土马路就行。”

年轻的时候喜欢思考所谓“人生的意义”,后来一位高班姐姐回忆我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流水般地逝去,它把自己无限的能量贡献给人类,而又是那么铁面无情,时间的潮水不时地卷走一些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人 ......” 现在回头再读一下不免好笑。如果说十六岁的我以为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花甲之年的我更认同的则是王小波(1952-1997)的一句话:“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时间和流水真是具有某种相似性,比如都是单向流动,一去不复返。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就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长叹。而同一时代,赫拉克利特在万里之遥的古希腊也写下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高冷警句。

20世纪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在其名作《记忆的永恒》中描绘了家乡加泰罗尼亚寂静荒凉的里加特港湾,远方的大海和山峰沐浴在夕阳下。一个在梦境中类似人脸的怪物躺在海滩上,一个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画中最突兀的是三只钟表,它们变成了可以随意弯曲的东西,柔软地盖在树枝、平台、怪物的表面,疲惫不堪地松垮下来。达利说,他的灵感来自卡芒贝尔奶酪在阳光下融化的超现实主义感觉。唯一一个没有融化的橙色钟表上爬满了蚂蚁,是一种腐朽的象征。时间仿佛被强烈扭曲了、停止了,一切都成为无意识的东西,似乎隐喻人类本能中的惶恐不安以及对光荫流逝的畏惧感。

当然在人的感觉中,时间并非线性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而对以往一切的回忆又是那样地绵长。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对时间是相对于以往生命长度的呈对数级增加的“比例感知”。年轻时几乎每一刻都是新奇的,有很多个“第一次”,这些里程碑式的记忆在随后的岁月中会感觉起来占据了更长的时间。不觉间自己也到了开始怀旧的年纪,弹指往昔、烟云飘摇中,一切往事、碎碎念念的片段都留在了过往的记忆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虫洞”,可比喻成大海里的漩涡,无处不在却转瞬即逝。人们甚至猜想如同漩涡能够让局部水面与水底离得更近一样,虫洞能够让两个相对距离很远的局部空间瞬间离得很近。尽管 “虫洞”或“时空隧道” 在物理学中目前只是一种假说,但是在心理层面似乎真有“时光机”存在。

似乎送走父母长辈还没过几年,50后的同辈人也开始陆续走入历史。除了前述的林清玄、王小波之外,最近离世的一位名人是1955年出生的前任总理李克强。王小波和李克强都是77级大学生,曾经在动乱年代失学彷徨、上山下乡。在那个年代长大的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容易产生共鸣。前几年读到王小波的早期作品《绿毛水怪》,小说里那个有点羞怯内敛,被老师看作捣蛋鬼的男孩不寻常的内心经历,以及对童年友情的清新表达和依恋,活脱脱我们自己儿时的白描。李克强在《追忆李诚先生》中记述了在停课闹革命的少年时代,成为桐城学派最后的传人私塾弟子的故事。他说在李诚先生身边 “感受到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诚然,流动的河水总是不腐的。”

凡人最参不透的大约就是“生死”,这正是各种宗教信仰所关怀的终极问题。另一位已故50后作家史铁生(1951-2010)的遗作《昼信基督夜信佛》可谓一篇叩问生命和灵魂的大彻大悟之作。他在文中写道: “人的迷茫,根本在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基督教诲的初衷是如何面对生,而佛家智慧的侧重是怎样看待死。” “基督与佛法的根本不同,集中在一个‘苦’字上,即对于苦难所持态度的大相径庭:前者相信苦难是生命的永恒处境,所以其应对是‘救世’与‘爱愿’;后者则千方百计要远离它,故而祈求着‘往生’或‘脱离六道轮回’。而这恰恰对应了白天与黑夜向人们所要求的不同心情。”

史铁生还在《说死说活》一文中写道:“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你是在流变中成为你的,世界是在流变中成为世界的。正如一个个音符,以其死而使乐曲生。”“每一个浪的涌落都携带了水的亘古欲望,每一个人的灵魂都牵系着无限存在的消息。”前辈文人林语堂的文字表达了类似的意境,在他的笔下:“人生本是一场梦;我们正如划船在一个落日余晖反照的明朗的下午,沿着河划去;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行列中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春后雨前SE' 的评论 :
谢谢 :)
有趣 昨晚想找耳环是发现一堆挂饰,均为他人保存 ,发现十架和佛像的绳儿缠着还有其他 ,静默,之后解开,各自存放。
今日这儿阳光明媚
祝 周末愉快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当然可以,十字架和佛像同框是在波兰旧都的现代艺术馆拍的,后两张是葡萄牙南海岸及波罗的海海湾。同祝安好 :)
春后雨前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仁可' 的评论 : 你说的对,谢谢!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这些图 可否借去?
秋去冬来时 祝你平安 :)
仁可 回复 悄悄话 是啊,人类生命和动植物界一样,与人为善,珍惜自然,和平共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