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识名相:阿赖耶识

(2022-05-11 17:51:06) 下一个

11.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指第八识,唯识实际有三层解释,唯识今学在因乘说阿赖耶识;古学在果乘说果阿赖耶识;大唯识两重相依变现,超越因果同时觉照,说一心八识即说阿赖耶识。

三层解释实际对应三个不同的平台,唯识今学依八识对应凡夫乘,古学依九识(即超越染净的净识-庵摩罗识)对应菩萨乘,大唯识依十识一心对应一佛乘。站在佛觉上看,阿赖耶识等同一心,站在菩萨净识无生位上看,阿赖耶识是果阿赖耶识,站在凡夫实有上看,阿赖耶识就是含藏染净种子的种子识。

佛在《密严经》中说阿赖耶识是究竟一心,是一心佛觉、十识一切一心识,并说“(如来)藏即阿赖耶”,从而说“佛与诸菩萨 皆是赖耶名”。如果把一心施设为十识的话,涅槃界是九识阿摩罗识,轮回界是八识阿赖耶识,而我们的所缘境是七识阿陀那识,能认识到阿陀那七识的所缘境,你的认识还要向上,认知诸识聚皆在一心。

以一心佛觉的视角,实际都是一心佛觉,六识、七识、八识都是假施设,依个体建立的心意意识,说为阿赖耶识,依一心如来藏,则说为如来藏藏识。唯识今学是落在凡夫的唯识来谈,唯识古学,是依菩萨的唯识来讲,一心佛觉是依如来藏藏识。佛在《大乘密严经》中讲阿赖耶识跟一心如来藏不异,在《入楞伽经》里讲,我说如来藏即如来藏藏识。依大唯识建立的佛法观修体系,说如来藏藏识即是如来藏,建立这些道名言,目的都是导向一心佛觉。

 

我们修学大乘佛教都要加上一心,一心即菩提心,阿赖耶识是一心下的一个功用。一心就是如来藏,一心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功德。原来我们认为阿赖耶识就到头了,给他加上了一个一心,这阿赖耶识就变成果阿赖耶识了。讲到一心八识就把阿赖耶识的背景,如来藏引出来了。所以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藏识。

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施设,我们很难发现生命的背景,我们依根识是进入不了内在的,没有法相唯识的施设,我们在这里甚至无法谈及生命的话题,我们用生活中的关键词,是进入不了内在的。我们讲的都是生灭的东西,要进入不生不灭的生命背境,我们就要有相应的施设,藉佛法施设的道名言,我们才能探讨生命的实相。

能缘的心识与所缘的外境,都是唯识变现,不是依观察者的心识变现,因为在你生出来之前地球就有了,这个能变的识是如来藏藏识,你认知的识是个体阿赖耶识。藏识的变现个体的你做不了主,在你出世以后,是由阿赖耶识做主。指导你修学的阿赖耶识已经是果,法所相里的你,怎么能修到法能相?果阿赖耶识怎么能修成藏识?

大唯识讲心性和法性是藏识变现,《转识论》讲识变众生与法。大唯识讲阿赖耶识是果,是落入变现境中的分别。藏识与阿赖耶识不一不异,一心佛觉看是藏识,我们看是阿赖耶识。

六识凡夫的心识是怎么来的?是识变而来的,是个体阿赖耶入胎,出胎后生出的阿赖耶识,我们讲阿赖耶和宁玛派是一样的,为了把这事讲清楚,我们把缘起这重识变,称为果阿赖耶识,把上一层识变称如来藏藏识,这样就分出层次来了。实际如来藏藏识与阿赖耶识是一个识,说如来藏是佛的境界,说阿赖耶,是菩萨凡夫的境界。阿赖耶古代是大自在天代表大我,也可作为小我能相。阿赖耶识对于我们是显,如来藏藏识对于我们是密,人类的世界观对于我们是显,法相唯识讲,识变众生与法对于我们是密,七识天道对我们同样是密。天道建立的宗教信仰,同样是藉变现理才能解读。

在我们梦中的世界同样有很多人物,事件、与冲突,为什么说在梦里害你的帮你的都是你,因为能变识是一个。但是落到变现境中的识觉,只能觉知到心识和似外境的相对,就有了分别事识,不知对境的分别实际是果阿赖耶识。落在变现境里认知的虚妄分别,是藉有缺陷的根识造成的,我们不知道六识的认知,只是七识意的变现果,不知道在六识之上,还有七识八识的存在。要超越根识的生灭局限,识觉必须转依向上,开启七识意的觉知,在七识意的平台自然超越根识认知的局限。

修学大乘一定要超越心意意识,这里的心是指个体阿赖耶识。意意识是指八识阿赖耶下的七识、六识,大唯识讲两重识变,如来藏藏识和阿赖耶识,二者不一不异。依一心佛觉说为如来藏藏识,依个体认知说为阿赖耶识,藏识包含阿赖耶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