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识名相:喻境

(2022-05-11 19:30:20) 下一个

65喻境:

即观修境。藏传佛教依身智界而施设本尊、坛城,于此境中建立修法,代表相续的净相。这和杂染的作意不一样,佛法的观修是出离世间的教法,不属于世间作意的范围。虽然佛法施设的观修境,与世间的识境相似,但是作为净相相续的喻境,代表清净的缘起,已经超越世间认知的杂染,是非识境。佛法施设的非识境,我们统称为观修境,带有七识平台的信息,这些境像本身就是七识的变现,而且带有一心佛觉的功德。(延伸

 

 

藏传佛教施设的观修境,代表高一层识体平台的净相。拥有来自法性平台的信息,这些施设本身就是一种觉,是我们六识意根里摄藏的心意识,通过密乘的观想等持观修的觉受,密乘建立的观修境,就是我们讲的喻境,喻是比喻的喻。也就是唯识讲的识体平台,我们讲的一心是不同识体平台的大背景。

佛法观修境中的显现本身就是一种智,显现的不仅是相,观修境的施设不是我们日常定义的能观所观的对待,境中的显现都是法性能相。我们原来把外境的显现定义为所相,是杂染心识的变现,虽然坛城本身也是心识的显现,但其依的是净识无漏种子,其本身就是法性能相。经过这样一个转变,就把六识的七识变成七识的六识,这唯识变现的机理就出来了。佛法观修到了七识层面,学习的方式就可以多样化了。七识平台不同于前面根识,依的是意根里开导出的心、意、意识。密乘建立的佛法观修是个清净的喻境,是依无漏种子施设的清净所缘境,这就是成立佛坛城的唯识机理,在我们学习的净土《观经》里,同样建立了十六种观修境,这种观修境本身就是佛的智慧,既是所缘也是能缘。行人能够进入这种境中持久专一的观修,就一定能够产生功用,使行人的智慧增长,佛法观修是完全可以达成的。佛法修学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看不懂经典,只要专心持名诵咒,梦境里就会变形出菩萨给自己开示,第二天就能看懂经意,这就是藉一心开导出心意识的另一种讲法,其中含有唯识变现的机理。

我们一般认为的作意,是没有经过经教正确的引导,自己自学得出的观点,说为作意。藏传佛教的观修,都有传承上师的引导,其开展的佛法观修,就不是简单的作意了,密乘施设的观修境也叫喻境,代表相续的净相,这跟杂染的作意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的作意是在生活里,把文艺创作做实。但如果涉及到佛法的观修,这些都是出离世间的教法,不属于世间作意的范围。虽然佛法施设的观修境,与世间的识境相似,但是作为净相相续的喻境,代表清净的缘起,已经超越世间认知的杂染,说白了就是非识境。佛法施设的非识境,我们统称为观修境,带有七识平台的信息,这些境像本身就是七识的变现,而且带有一心佛觉的功德。

有人能见到光蕴和佛菩萨,这些认知都是依根识而显现的色尘,充其量只是六识的七识,六识的八识,离不开六识的作意,真正的实相是离开依他的圆成。藏密佛教施设的一些喻境,是基于本初佛与本始基而建立的,认知这些喻境还是离不开根识。

密乘修学有观修境的施设,密乘观修要睁着眼,等持识境与喻境。这样你才能知道外境是心的行相,识境与喻境都是幻境,行人的觉照才能与境错开,禅密修学是一个道理。

佛法观修能保持净念相续,是显宗的教法。密宗的观修是净相相续。净相相续就会升起佛的坛城喻境。

佛法观修跟唯识教法是分不开的,观修不懂得法相唯识,就无法施设喻境....,整个的佛境的观修都是喻境,所以观修如来藏比其他法门都要殊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