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6-01-24 21:38:52) 下一个

吹箫的坐姿,如同练功的坐式。身直头正,内颌微收,含胸拔背,两手扶箫抱于胸前,符合“曲则有情”的机理,能增强人体气场,如果加上放松入静的意念,恰恰是正宗练功姿势。


    吹箫的呼吸,一般是长呼短吸,急吸缓呼,胸腹式呼吸结合,但以腹式呼吸为多。吹长音时,常常出现逆腹式的呼吸状态,使人有一种气沉丹田、腹部充实的感觉。这是一种“息不调而自调”的练功调息法,比较有意的调息要自然得多。


     吹箫的口型与功法“六字诀”“吹”的口型大致相符,“六字诀”的“吹”对应人体的肾脏。在酉时(17—19时)吹箫,气血流注肾脏,几分钟后,感到腰椎命门和肾区有一股舒适的暖流,不断地向脊椎扩散。
    吹箫时指头的起落,类似气功的扳指法,可以启动全身经气的运行。


    箫音朴质天然,丰富豁建,能高昂清越,能圆润柔和,能粗犷奔放,能松沉静远……松沉静远的箫音,给人以清幽遐想的气氛,使人排除杂念,进入忘我的境界。


    除此之外,笔者以为探索箫音与功法内在联系,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诸如上下贯通、感悟能力等等。
    吹箫应上下贯通,下丹田(脐眼下约3寸处)座落于由双臀与小腹撑起的三角区,经过中丹田(脐眼上方约4寸处)的自然张力作用,直达上丹田(天目附近),上下贯通一气,无窒无碍,应达到松圆润透,妙趣天成的境界。
    吹箫有感悟能力,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与佛经的“顿悟”是相通的,都强调悟性。箫法与功法可能如出一辙,但二者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功法是一种无声技能,而箫音则是有声艺术。诚然,将气功与吹箫融会贯通,吹箫时做到曲由心生、神随音驰,二者相得益彰,确是妙极人寰,珠连璧合之举。


横吹笛子竖吹箫


    民间有句俗话:横吹笛子竖吹箫。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几千年以来箫笛发展的历史。回顾箫笛的历史,从周代的竹(下加龠),到汉代的长笛,下续晋泰始笛,从唐、宋洞箫和尺八,直至明、清单竹箫,现代的箫,无一不是在竖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汉代的横吹,到唐、宋的横笛,下续近代的曲笛、梆笛,无一不是在横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古籍上看到箫、管的字,除个别例外的情形,应视作竖吹的乐器;看到笛或竹(下加逐)的乐器,则不一定是横吹的乐器。这是为什么?因为当今箫、笛分流,竖、横有别,严格地说是从唐、宋以后才加以认定,约定俗成,从而流传下来的。然而在唐代以前,一些竖吹的乐器,例如长笛,是称之为笛的,这其中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因此,唐、宋以前,尤其是汉代以前,凡在史籍上出现笛或竹(下加逐)字,很可能是指一种竖吹乐器。


    箫、笛的竖与横之别,近来也有含糊不清的命名。例如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制乐器,明明是竖吹,却被命名为骨笛。我想这可能是延续了汉代以前的叫法。所以,箫、笛的区别,唐代是一个分水岭。


    我们以为箫、笛的区别,竖执横执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音色、音区的区别。通常把管较长而低沉者称为箫,较短而响亮称为笛。古人释笛音曰:涤涤然。这是形声词,推测古代的箫较短,音激而高,故发“涤涤然”之音。现代竖吹的竖笛,就是一种短而音调偏高的乐器,也称之为笛。从这一意义来说,似乎管体偏短、音调偏高、音色响亮的乐器应称为笛,管体偏长,音调偏低、音色柔媚的乐器应称为箫。古今亦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