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关注收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文章分类
正文

断代

(2023-06-19 08:28:55) 下一个

对于一个流传至今的古代器物,无论其是否有了数千年、甚至万年的历史,还是经过了仅仅数百年的传承,对于当代人来说,除了沿用已知的经传承或通过考古后的信息,若要判断这个古器物来自于何时(期)的实际年代,其器型以及该器物上所体现的纹饰或特征也是一个主要的判断依据。

所以,对于一件未知的古器物如那些具今至少有5、6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原始陶器、玉器、以及稍后出现的青铜器、漆器、原始青瓷器等,或者直到迄今只有数百年的明清古器物包括玉器、漆器、铜器以及瓷器等等的年代判断基本上都离不开其形态及所含的特征。这种古器物的断代鉴定方法在文物考古学里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器物标型学”或者“器物形态学”原理:考古的学术界往往以古墓葬出土的年代明确的典型器物为标准器型,同时汲取生物学中的分类原理,将遗迹和遗物按用途、制法和形制归类,根据形态的差异程度,排列出各自的发展序列,确定出土物的相对年代关系。这样,通过比照标准器型,对我们普通的收藏者来说也就可以对一件古器物来进行断代和辨伪。

现在以一件疑是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越窑青瓷碗为例(见所附的照片如下),我们该如何判断其确切的制作年代呢?

 

据中国陶瓷史介绍,真正意义上的“瓷”在东汉时期诞生,谓之青瓷。它标志着瓷器时代的开始,是中国陶瓷工艺上的一大飞跃。而越窑,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青瓷的发源地。浙江省的上虞、余姚、绍兴等地,原为古代越人居地,唐代时期于越州治下,所以唐代称这一区域的瓷窑为“越州窑”。这里的陶瓷工业自商周以来不断发展,特别是东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制瓷技术不断提高,产品风格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承前启后,一脉相传的关系非常清楚。

东汉越窑青瓷,烧成温度已达到了1300摄氏度,其胎釉显微结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外观等均可以达到瓷器的标准。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越窑获得了迅速发展,然后经过隋唐,更出现了有赞美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专为皇室使用的秘色瓷。在五代、北宋时期,越窑依然发达兴旺,不仅烧制民间用瓷,还曾大量烧制贡瓷,外销瓷供量也急剧增加。在北宋后期,越窑逐渐被龙泉窑所替代,并逐渐走向衰落。

那么,上面所示的越窑青瓷碗应该属于何时的产物呢?首先,此碗两边有两个帖辅首(塑形比较模糊、粗糙)。据陶瓷史,中国早期的青瓷(春秋战国至秦汉)上就开始流行贴辅首,和同时期青铜器上流行的辅首纹饰呼应,然后一直流行到出现真正的青瓷器的东汉,后延续至唐代早期。根据这个信息,这个青瓷碗的大致年代可以确定:东汉到唐代早期;其次,看碗上的刻纹是在近口部有几条简单的弦纹,其中在两条弦纹之间是连着的一个接一个的圈圈,似连珠。这种简单的几何纹纹饰的制作就可以把这个青瓷碗的出现定在三国、两晋及南朝时期;最后看这个青瓷碗的形状,它是一个平底,然后腹弧至碗口,再略呈直口的碗。根据笔者曾经在南京博物院参观时拍到的有关不同时期的青瓷碗型的示意图(见下图)对照后可知,这个青瓷碗应该就是产自于三国或者西晋年代的越窑,距今大约1900-2000年。

想象一下吧,当时处于东吴国的民众就是拿着这样的碗吃饭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是啊,很安静。不知何故,文学城小编对文物题材大概持否定态度,所以上主页的很少,所以就没有人光顾。反正我发这些也不是为了博眼球,仅仅是保留一些题材,也许将来可参考。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是的,古器物上的纹饰时代特征很重要。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哈哈,不是说年轻人的断代!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真正意义上的“瓷”在东汉时期诞生,谓之青瓷。它标志着瓷器时代的开始,”,今日读到这里,记住。考试出题目不要越过此行。:)
最近城里像“秦城”,你的课堂清静。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所体现的纹饰或特征”这个想到沈从文从服饰上断代。画中人物还有头饰,对不对?记得你前面也有画。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侯老师,这个题目有点嫌疑的。第一眼感觉。还好你这里是上文物鉴赏课。自己想一想啊。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看着这碗,想着那碗,哈哈!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吃饭时不要说话。:)
错过这一篇,先去吃午饭了。吃饱了,再欣赏不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