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游人生

小散文回忆旅游日志
正文

我小时候的过年

(2022-01-29 04:10:27) 下一个

《我小时候的过年》

         小时候很盼过年。过年有好吃的, 过年有新衣服穿, 过年还可以放炮仗。

         现在的人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每天的菜都和年夜饭差不多。但上世纪70年代, 文革虽说消停了些, 但中国人都是一穷二白, 且供应又少, 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 粮票、蛋票、肉票, 连扯一块布都需要布票。

        供给不足, 钱也不够, 好像每家每户几乎全把工资化在吃饭上了。我家还好, 父母是双职工, 76年以后还有祖母来自日本的资助, 所以记忆中我没有饿过肚子。

        只是平常居家的总是几只家常菜, 因为父母都需上班, 下班后我妈才能去菜市场, 然后回家挑菜、汏菜、烧菜, 忙得像打仗似的, 自然没时间去做那种工夫菜。

        所以, 春节时的几顿饭就令人特别向往。

        只是以前做年夜饭可不是如今天这么简单, 超市里逛一遭, 就什么都齐全了, 我们那时是要准备年货的。

        年货只能在春节前夕买, 是不是有年货券的, 这我就忘了, 应该是单位里有发的。而所谓的年货就是干货, 香菇木耳金针菜都算, 大小核桃、带壳花生好像也是, 一大袋一大袋地买回来, 塞到床底下, 旁边是痰盂罐、汰脚盆, 住房紧梆梆, 家里的任何空间都需充分利用。

        这样的时代, 习惯了物质充裕的现在的孩子们是难以想象的, 但我们那时就是这样过的春节。一年到头难以吃得到的, 所以尤現珍贵, 尤其美味, 現在想来还是回味无穷。

        印象最深的是蛋饺。当年可没有卖肉糜的, 都是从菜市场里拎回一块肉, 然后在木砧板上砰砰地斩, 这种斩出肉糜比今天绞肉机里出来的要烂要碎, 却不失韧劲, 拌馅时自带一股热气。然后我妈妈就会用一只铁勺子在煤气上烘, 一勺蛋液一筷馅, 这是个细活儿, 很费时间, 但邻居隔壁家家都在做, 所以不管怎样也是要上桌的。

         那个时候, 家里也没有火锅, 蛋饺是做汤用的,年夜饭的汤是细粉油豆腐蛋饺汤, 撒些葱花麻油胡椒粉。现在一想就要流口水, 再想就要流泪水, 我好像看见我妈妈站在那个三平米的小厨房里, 聚精会神地做着一个又一个蛋饺。

        年夜饭里必定要有鱼, 是取年年有余之意。再经常有的是红烧大排, 这道菜好像今天快消失了, 餐厅里没有, 作客时也没有了, 想想也是, 谁能吃得下那么一块大排骨呢。

        炒年糕要等到初一, 意味年年高。

        初一早晨起来, 有点闲钱的人家都会放鞭炮, 用晾衣杆吊起一串小鞭炮, 大概是99发吧, 噼噼啪啪地放, 弄得满地都是红色的小碎纸, 喜气洋洋的。

        然后就是拜年, 邻居家的都去说声“某某妈妈,新年好”、“某某爷叔, 新年好”, 大概都会得到一把带壳花生, 一个橘子什么的, 有时也会得到几粒糖。

         “恭喜发财”是从来不说的, 那些年大家都是拿工资的, 到哪里去发财呢, 所以恭喜发财就是怪怪的, 都快成讽刺了。

         我们家的习惯是, 初一一定要聚到阿太家的, 阿太是我的太外婆, 她住在我舅公公家。后来我十二岁时, 太外婆去世了, 但这个习惯却一直保留着, 只是我几个舅舅, 有的找了女朋友后, 就到女朋友家过年去了, 惹得舅婆有点埋怨。

         还有就是过年时有新衣服穿。春节的上海很冷, 有能力的家庭都会扯块花布, 给小孩做件新棉袄, 有时也会把旧棉袄拆开, 衬底的棉花弹一弹, 再铺上缝好, 虽是旧棉袄, 却很保暖。

         我妈妈那辈, 手都很巧, 做出来的棉袄绝不比裁缝差, 针脚都细得很。放在今天, 这种手工做的花棉袄一定会大卖, 有一种妥妥的复古风。

         不过, 到了后来羽绒服开始盛行, 就渐渐代替了环保又舒适的花棉袄。记得有一年, 我过年没有羽绒服, 还闹了一下, 大概结果是父母补买了一件, 好像是紫红色的。

         现在想来, 这种塑料的羽绒服多俗气啊, 但当年却是时髦的象征。三十年河東, 如今反而是花棉袄高级了。

         皮鞋也是以后有的, 过年的时候小孩都会换新棉鞋, 手纳的鞋子, 没有硬硬冷冷的橡胶, 穿着很舒服。但鞋梆子也是用棉花填的, 穿着过了冬就会硬梆梆, 若沾着水, 便会结成一块一块的, 所以过年穿新棉鞋也算是必须。

         棉鞋是高邦的, 很适宜用来踢毽子。高邦皮鞋弹性好, 毽子跳得高, 但也不宜掌握, 棉鞋踢毽子就比较稳了。

         我小时候过年, 没有龙舞, 没有窗花, 商店也没有装饰的五花八门, 但那股年味却比今天浓郁得多了。

        因为我们一年都在盼着过年, 年味不是在大街上, 不是在红包里, 是在心中,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评判, 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品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分享,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雁东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是的, 是尼龙面的
雁东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京工人' 的评论 : 是啊, 粉丝汤真好吃
雁东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
xiaxi 回复 悄悄话 亲切的回忆!我妈也是自己给我们缝棉袄。
那时的羽绒服应该是尼龙面的(不是塑料的:),女孩子都想赶时髦。
京工人 回复 悄悄话 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是平时限量的粉丝汤可以不限量当饭吃,年夜饭一开饭,我总是一碗接一碗吃粉丝汤,一会儿就吃饱了,幸福感特别强,后面菜就吃不动了,大人们都说我傻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过年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