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尔曼·施陶丁格

(2023-01-23 17:12:04) 下一个
 
1881年3月23日,海尔曼·施陶丁格出生在德国的弗尔姆斯。他父亲是新康德派的哲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各种新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对新事物比较敏锐,在科学推理、思维中,能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发现关键之处,提出新的观点。
在中学时,他曾对植物学发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哈勒大学学习植物学。这时有一位对科学发展颇有见地的朋友向他父母进言,最好先让施陶丁格打下雄厚的化学基础后,再让他进入植物学的领域。这一中肯的建议被采纳了。
借他父亲转到达姆一所大学任教的机会,施陶丁格也来到该城的工业大学改读化学。从此施陶丁格与化学给下不解之缘。
1903年,他完成了关于不饱和化合物丙二酸酯的毕业论文,从大学毕业。接着又来到施特拉斯堡,拜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梯尔为师继续深造。
1907年,以他在实验中发现的高活性烯酮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他被聘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副教授。
5年后,他被楚利希联邦工业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在这里他执教了14年,这期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熟悉了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和一些新的理论,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在这期间,他投入了上述关于高分子组成、结构的学术论战。
1926年,他为了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更多的实验来验证他的大分子理论,他应聘来到布莱斯高的符来堡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在符来堡他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施陶丁格在高分子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功之后,他开始按照早年的设想,将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入植物学领域。事实上,他选择高分子课题时,就曾考虑到它与植物学的密切关系。在1926年他就预言大分子化合物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特别是蛋白质之类化合物中起重要的作用。他顺理成章地将大分子的概念引人生物化学人和他的妻子、植物生理学家玛格达·福特合作研究大分子与植物生理。
要证明大分子同样存在于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生物体内,他们认为最好能找到除了粘度法之外的其它方法,证明大分子的存在和存在的形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实验观测手段,终于用事实证明了生物体内存在着大分子。可惜的是这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希特勒法西斯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施陶丁格所在的研究所毁于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施陶丁格立即总结了他前一段关于生物有机物中大分子的研究。
1947年,出版了著作《大分子化学及生物学》。在这一著作中,它尝试地描绘了分子生物学的概貌,为分子生物学这一前沿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配合高分子科学的发展。
1947年起,他主持编辑了《高分子化学》这一专业杂志。他晚年的兴趣主要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由于年事已高,成果不多,但是培养了许多高分子研究方面的人才。
1965年9月8日,施陶丁格安然去世,享年84岁。
有机叠氮化合物和三级膦 (如, 三芳基膦或三烷基膦)反应得到相应的氮杂膦叶立德(膦亚胺),膦亚胺通过水解得到伯胺的反应叫做Staudinger还原反应。膦亚胺可以用作多种化学反应的中间体,可以和水、羧酸、酰氯等反应,分别得到一级胺
、酰胺、亚胺卤化物,同时有一分子的膦氧化物生成。膦和氧之间的这种很强的成键倾向可以看作是这些反应能够发生的推动力。

Staudinger反应有如下一些特征:

①通常反应进行得很快,产率几乎是定量的,几乎无副产物生成

②各种结构的有机叠氮化合物都可以发生此反应

③烷基或芳基叠氮与三烷基或芳基膦反应得到的膦亚胺产物比较稳定,可以分离提纯。但当膦上有烷氧基时,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烷基迁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