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豆腐中蕴藏的化学奥秘....

(2023-09-05 19:21:13) 下一个

豆腐,一种历史悠久且富含营养的食材,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距今已有超过两千一百年的历史,深受中国国内外各地的人们钟爱。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它通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包括选料、泡料、磨豆、滤浆、煮浆、点脑、成型等,化学上的本质是在凝聚剂的作用下,大豆蛋白相互结合形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

根据含水量的不同,豆腐可分为老豆腐和嫩豆腐。含水量低于85%的豆腐被称为老豆腐,而含水量高于85%的则被称为嫩豆腐。豆腐的制作过程涉及多种化学知识和反应,这些知识包括蛋白质的凝聚、钙离子的作用以及水分的调控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化学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豆腐的制作和特性。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豆腐制作的化学奥秘吧!

从化学角度看,豆腐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制作溶胶和胶凝两个阶段。在制作溶胶阶段,通过加热豆浆导致大豆蛋白质分子内能增加,蛋白质分子从原有秩序的紧密规则结构变成松散的无规则状态。同时,卷曲的多肽链也会克服分子内部的范德华引力而舒展扩展伸直,形成蛋白质溶胶。在凝胶阶段,随着凝聚剂(盐卤)的加入,电荷的变化导致胶粒稳定性下降,蛋白质溶胶逐渐凝结,而水被夹在由蛋白质形成的空隙中就形成了豆腐。

 

在豆腐的制作过程,水和卤是两个关键因素。

水的比例要合理,水多了会使结构扭曲,豆腐强度下降,在切割和烹饪时变得易于损坏,影响食物的美观和口感。水少了,又会导致豆腐口感不够水嫩。卤决定了蛋白质溶胶形成凝胶的过程,不同的卤会带来豆腐的微观结构和口感的区别。传统的凝聚剂是盐卤(又名氯化镁)或石膏,盐卤是由海水或盐湖水制盐后的剩余液体,成分主要是氯化镁、硫酸钙。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这类凝聚剂作用过于猛烈,需要一边搅拌一边加入凝聚剂,使凝聚时间变长,这样才能让豆腐的结构有序。同时,无机盐的加入也让豆腐有较好的硬度、弹性和韧性。但由于搅拌和加入凝聚剂速度不好控制,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只有技术熟练的师傅才能掌控好。目前豆腐工厂中使用的凝聚剂是从日本引进的葡萄糖酸 -δ- 内脂,通过葡萄糖酸 -δ- 内脂缓慢水解释放氢离子来让蛋白质溶胶缓慢凝结,做出的豆腐结构整齐,口感滑腻。

大豆较难消化吸收,所以民间有句俗语“吃豆攒屁”,说是就是豆子吃多了消化不良导致屁往往很臭。而大豆加工成豆腐则非常容易消化吸附,消化率高达92%~96%。此外,大豆蛋白中不含胆固醇,因此吃豆腐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因胆固醇高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豆腐非常适宜老年人和胆固醇高的人群食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