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艺术

追求真实的人文历史艺术, 不乏娱乐性。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王夫之《宋论》评价 后周韩通 似乎低了一些

(2022-04-20 10:08:55) 下一个

王夫之《宋论》评价 后周韩通 似乎低了一些

 

王夫之(1619年 -1692年 )的《宋论》在太祖篇评韩通:是个有气概,有品行有操守的人。这样的评价似乎有点低了。韩通作为一个保卫京城的主帅之一,选择抵抗,还是可以算作后周的忠臣的。宋太祖也肯定了韩通的忠义。然而时代的步伐容忍不了韩通,当然王彦升是不是一定要杀韩通甚至家人,看来也无此必要。宋太祖至少在表面上也惩罚了王彦升

 

====================《宋论》=============

韩通足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袁绍、曹操之讨董卓,刘裕之诛桓玄,使其不胜而身死,无容不许之以忠。吾恐许通以忠者,亦犹是而已矣。藉通跃马而起,闭关而守,禁兵内附,都人协心,宋祖且为曹爽,而通为司马懿,喧呼万岁者,崇朝瓦解,于是众望丕属,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与争,()[]附青云之众,已望绝于冲人,黄袍猝加,欲辞不得,通于此时,能如周公之进诛管、蔡,退务明农,终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则许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

韩通是周朝的忠臣吗?我不敢完全相信。袁绍、曹操讨伐董卓,刘裕朱砂桓玄,假使他们没有胜利而身亡了,估计没有人不认为他们是忠臣。我恐怕要认定韩通是忠臣,也是这样罢了。即使韩通跃马而起闭关自守,禁军都服从他,都城里的人都齐心协力宋太祖就成了曹爽,而韩通成了司马懿,高呼万岁的人很快瓦解了,于是众望所归,小皇帝把天下托付给他,政权握在手中,没有人能和他抗衡,赵匡胤当时有一些有志向的人归附于他,威望已经超过了其他人,突然黄袍加身,无法推辞,韩通此时能像周公杀了管叔鲜和蔡叔渡一样,辞去职务回家种地,至死不渝的支持周朝吗?所以说韩通是忠臣这件事我难以判断。

然则通之以死抗宋祖者,其挟争心以逐柴氏之鹿乎?抑不敢诬也。何也?宋祖之起,非有移山徙海之势,蕴崇已久而不可回。通与分掌禁兵,互相忘而不相忌。故一旦变起,奋臂以呼而莫之应。非若刘裕之于刘毅,萧道成之于沈攸之,一彼一此,睨神器而争先获,各有徒众,以待决于一朝者也。无其势者无其志,无其志者不料其终,何得重诬之曰:通怀代周之谋而忌宋祖乎?

然而韩通以死抵抗宋太祖,是因为他也有多去柴家江山的私心吗?我也不敢这么污蔑他,为什么呢?宋太祖起兵,虽说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但也是蓄谋已久没有退路。韩通和太祖同时掌管禁军,并不会相互忌惮。因此一旦发生兵变,小皇帝呼救也没人答应。不像刘裕之和刘毅,萧道成之于沈攸之那样各自为营,觊觎皇位而互相争夺,各有从众等待有一天决一死战。韩通没有这样的势力所以没有这样的(篡位)想法,料不到事情的结局,又为如此何污蔑韩通说:"韩通又取代周朝的心但是忌惮赵匡胤呢?"

夫通之贸死以争者,亦人之常情,而特不可为葸怯波流者道耳。与人同其事而旋相背,与人分相齿而忽相临,怀非常之情而不相告,处不相下之势而遽视之若无;有心者不能不愤,有气者不能不盈。死等耳,亦恶能旦颉颃而夕北面,舍孤弱而即豪强乎!故曰:贸死以争,亦人之常情,而勿庸逆料其终也。

韩通冒死相争,人之常情罢了,而大不可跟畏惧俗流的人相提并论跟人家(赵匡胤)本来是同僚却背道而行,跟人家本来是平起平坐突然成了君臣,有着不寻常的心思而不相告知,本来实力不相上下而被无视:又血性的人不能不气愤,有脾气的人不能不怒火中烧。就是死又怎能对平起平坐的人俯首称臣,又怎能舍弃了孤弱屈从于豪情呢!所以说:拼死相争是人之常情,而不是没有料到始终。

呜呼!积乱之世,君非天授之主,国无永存之基,人不知忠,而忠岂易言哉?人之能免于无恒者,斯亦可矣。冯道、赵凤、范质、陶谷之流,初所驱使者,已而并肩矣;继所并肩者,已而俯首矣;终所俯首者,因以稽颡称臣,骏奔鹄立,而洋洋自得矣;不知今昔之面目,何以自相对也!则如通者,犹有生人之气存焉,与之有恒也可矣,若遽许之曰周之忠臣也,则又何易易邪!  

唉!在这乱世,皇帝并非上天受命的君主,国家没有长久存在的根基,臣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忠心,而忠心又岂能是说说那么容易的?人能没有操守而不愧疚,这种情况大概可以有吧。冯道、赵凤、范质、陶谷这样的人,太祖开始是他们的上司,后来并肩而坐了,不久后就俯首称臣;最终这些俯首的人因俯首称臣得到了好处洋洋得意;不知道今日面目与往日相比,该如何自我面对!那么韩通这样还真是堂堂正正活着的气概,称他有品行有操守是可以的吧,倘若说他是周朝的忠臣,那谈何容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