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誉尧而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2022-03-21 12:32:26) 下一个

有一个人不远千里前来求见老子,但是见了老子之后,却是百般挑剔,出言不逊,老子漠然不应。这个人自以为讲了一通很解气的话以后,便扬长而去。
可是到了第二天,这个人再来见老子,说“我有刺于子,吾心正隙也”。昨天我说的话太冒犯你了,可能太伤人了,我回去以后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老子说“夫巧智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那些认为很聪明的人,甚至认为自己有某些神通的人,这叫“巧智神圣之人”。比如说会一些巫术的人,就连这样的人对我都丝毫没有影响,何况你只是说了一些冒犯我的话而已,我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的,也就是说无论别人怎么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在老子看来不但影响不到自己,反而觉得对方才是真正的可怜可悲之人。他内心有多痛苦,他说出的话才会多么伤人,因为首先他尝到了这种伤人的滋味,然后他才会试图用语言的形式,把这种杀伤力传递出去,然而遇到老子这样大智慧的人,这种伤害是荡然无存的,只能伤害到他自己。

凡是动不动就出口伤人,动不动对别人恨之入骨的人,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纠结,该有多么痛苦,老子已经看得非常清楚。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这一层的时侯,那是一种慈悲之心,也是一种解脱之道,你决不会去以牙还牙,决不会睚眦必报。因为这种力量是不对等的,那些出言不逊的人,出口伤人的人,他的内心已经达到了某种痛苦的临界点,这时候外在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楚昭王的召见,准备到楚国去,经过陈蔡这两个小国交界地的时侯,因为孔子曾经得罪过陈蔡两国的大夫,这两国的大夫趁此就为难孔子,把他困在这个陈、蔡之间不让他走,一下子围困了七天,而孔子相通了这件事情以后,炫歌不辍,不但不感觉难过。反而感觉到开心,然后就在那弹琴唱歌。

孔子是这样说的:“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我何其幸焉!”。哎,这个陈蔡之隘,被围困在陈蔡的这件事情,当做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来看的。为什么他会当幸运的事情来看待呢。孔子当时是到楚国去的,楚国在当时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大国,陈蔡两国大夫虽然对孔子恨之入骨,但是他绝不敢轻举妄动,最多也就是把他困在那里,为难他一下,所以孔子想到这里才会去感慨“陈蔡之隘,我何其幸焉。”

因为孔子发现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可以把这件事情变为一种智慧。现在是身陷于陈蔡之间,尚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不能吸取教训的话,将来一旦落入大国之间的这种纠纷,他们可能就不会拖泥带水了,根本不会给你留有任何回旋的余地,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做绝望,什么叫做力不从心。而现在能够从这件事情吸取这种经验何教训,那就相当于是上天的一种无言之教,是上天的一种保护,因此他也说“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这样的事情发生,换一个角度去看,那么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教就会,只有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记忆,甚至成为先知先觉的那种能力。

庄子说:何必誉尧而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何必去赞美所谓的好人去声讨所谓的坏人呢,不如把这些好坏的概念都忘掉,一切以转化为我们智慧为准则,为根本,这叫两忘而化其道。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https://www.ixigua.com/7076641921837466126?logTag=846963d87352e3b27ee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