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先生教训是井底之蛙还开心吗

(2022-04-25 04:25:55) 下一个

庄子《在宥》篇,“在宥”这两个字就是自在、宽容,让我们能够放松下来,只有放松下来,你才能够发现问题之所在,才能找到症结去解决问题。皇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让他回去闲居三月,放松三个月以后你自然知道要问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才知道怎样去有的放矢,像皇帝这样的人都是天命在身的人,如果不能够找到真正的问题去解决,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那一定是适得其反的。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隳hui四时之施,会造成这种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的事情出现。

鸟皆夜鸣,灾及草木,这都是因为被表象所迷惑了,不能够抓住根本的原因,没有一个真正的是非标准!其实人最可怕的就是那种自以为是。庄子说“窃窃然自以为知”。在我们不能够找到根本问题的时侯,我们往往从枝枝叶叶上去下功夫,这样会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聪明,觉得自己简直就像神一样那么聪明。庄子讲啮缺在得道之前,就是一个聪明睿智,给数以敏,其性过人,是这样的人。什么叫做“其性过人”?他总觉得自己已经超乎常人了,看问题看得非常的通透。

庄子在《天下》篇也形容这样的人“耳目口鼻不能相通,得一察焉以为知”,这样的人往往好似在一个问题上想通了,觉得一下子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了,但这一定是一种假智慧,他只是从一个井跳入另外一个更大的井中而已,始终还是一只井底之蛙,他没有真正的突破时空的壁垒。庄子在《徐无鬼》篇说:“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惑!”。这样的人始终是在使用那种小聪明,来给自己解惑的,好像一时也能够“复于不惑”,一时也能够感觉自己是个大明白,然而“是尚大不惑”,然而确是真正的大糊涂。

那么怎么才是真正的觉知真正的觉醒呢?并不是没有答案。庄子在《至乐》篇早就告诉我们:无为可以定是非。已经有一种绝对的标准在那供我们参考,这个绝对的标准就是无为。那什么叫做无为,就是进入这种无视无听无思的状态。皇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也告诉皇帝无思无虑,抱神守静。只要你不去听不去想不再去琢磨,你就能够达到这种内心的觉醒,达到真正的光明通透,你只要能够放松地放松下来,进入那种“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假死状态,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在这时候,那种虚无的力量虚空的力量,就可以向外推演向外演化,帮你找到真正的答案。

比如说我们心里感觉很抑郁、纠结、难过的事情,又找不到明确的案案,不妨让自己放松下来,好好地睡一觉,让自己能够安然入睡,在入睡之前有一个心中默念或者祈祷,希望在梦中得到这个答案。当你一觉醒来的时侯,你就可以凭借梦里的情景或者梦中的感觉,从而找到这个答案之所在。在这种安然入睡的状态下,我们的梦境不会欺骗我们的。注意,我在以往的视频,已经特别地讲过关于梦的这一段内容。真人无梦,其觉无忧。所谓的真人无梦,就是白天的梦和晚上的梦它们合一了,是一种”神游”的状态,而不是那种胡思乱想带来的噩梦。这种神游的状态就是自在宽容就是神明通达,它会帮助我们找到一切的答案。如果我们只纠结于物质的表象,只是不断地在琢磨它,这就是从一个井跳入另一个井,这种看似的明白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迷魂药,总是从明白到糊涂,从糊涂到明白,始终在这种迷局里面出不来,所以越聪明的人他越困惑,到最后他连自己都不相信了。

古圣先贤。特别是老子庄子早就给出了我们这种智慧,无为可以定是非,然而我们都被这种所谓的“有用”理论这种世功所牵引了所左右了。所以造成了一种可悲的现象,有的人看到的东西只是他想看到的而已,还有一种是什么呢,他所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他看到的而已。今天听张三讲有道理,明天听李四讲更有道理,最后找不到北了,更找不到自己了,有时候我们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为什么现在出不了真正的大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傻,因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已经是登峰造极,他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壁垒,在这种亘gen古长存的精神照耀下,其他的思想都是小火苗和太阳的对比,又何必追求所谓的大家、思想家、哲学家出现呢,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地践行古圣先贤留下的智慧,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的天命之所在。一旦找到这个天命,你会发现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末丑,每一个角色,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都是主角,都是为我而来的,都是为了衬托我的,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之分,没有是非之别,过去的以往都是铺垫,将来的一切都是以我为原点的延续,找到了这种感觉便是找到了天命,因此我们都是天命在身,只是时机未至而已。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我们都是天命加身,只是时机未至而已;梦境才是真实的世界。”)

https://www.ixigua.com/7090034700785615390?logTag=03df9d0793a78ab5d23b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