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怀瑾先生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

(2022-07-12 05:32:25) 下一个

南师讲述 : “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重和轻,静和躁,都是相对两种现象。重和轻,是物理现象的相对。静和躁,是生态现象的相对。但从原文文字上看来,老子侧重“重”和“静”的重要,只偏向一头,而舍置它相互影响的关系。

正如我们现代,有了科学知识以后,知道物质的重量,是受万有引力——地心吸力的作用而来。倘使物质脱离了地心吸力,在太空中,便会失去重心的作用,都是飘浮自在,轻便悠游的。 我们人生的肉体生命,也是如此。所以心思高飞远举,但肉体的生命,脱离不了万有引力的作用,仍在原地不动,即使尽量锻练体能,也只有相当的限度,不能达到想象的自由。道家的学术,也早已知道这个原则,因此,才产生对生命功能超越物质世界的方术,所谓神仙丹道之学。

修炼丹道的方法,首先是从习静着手,久久习静而舍离后天躁动的习性,也正是从《老子》第十六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的原理而来。 如此习静修炼,锻炼精神和肉体,互相合一而归于至静之极的不动之动,便可达到神仙“冲举”的成果。这便是中国神仙方伎学术的根据。老子,当然与神仙丹道不能脱离关系。“冲举”,便是后世学仙者所期望能修到“白日飞升”的古文辞之简称。当然,其中修炼习静的法则与修炼过程中的变化,却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它的大要。

那么,为什么在本章中,又似乎特别注重“重”和“静”的关系有如此的重要呢?难道 说,重到极点,才能“轻举”吗?其实,从道家仙道修养的理论来讲,对于这里所用的“重”字,可以牵强作为重厚沉静的意义来解释,如第三章所谓“虚其心,实 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理论配合。后世有合儒道两家的修养原理,概括其扼要,而以“沉潜静定”作为修道的根基的,也可以说,是完全相合的。

但如连合本章的上下文句来说,那便须脱离神仙丹道的修养方术,专从人生日用的道用上立论了。虽然是偏向一面倒的理念,但是可以强调地说它没有错。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才能作为下一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基准。

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辎” 字的内涵,是车上装载着行李或物件的意思。辎重,便是车子装载重量行李的统称。那么,为什么圣人要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呢?在这里,不妨让我先说一个笑话。我 在年轻的时候,出门走路,总喜欢手上抓一样东西,才觉得合适。如果两手空空,甩来甩去,自己觉得好像毫无把握,很怪很怪似的。有时不带书包或公文袋,也要 抓一本书或刊物,卷在手里拿着。再不然,拿一根手杖,才觉得稳实。有人笑问我这是为了什么,说也说不明白,只好对他说,这是学了老子的“圣人终日行而不离 辎重”。我非圣人,但姑妄学学,听者讲者,彼此都哈哈一笑了事。

其实,是不是这样呢?谁又知道。如果做圣人真的 要终日行不离辎重,那好辛苦,不如不作圣人的好。而且,整天都不离负担重物的劳工朋友们,他们早已成圣成贤了!难道,老子自己西出函谷关的时候,骑在青牛 背上,还要挑负一肩行李,或背着一个包袱吗?如果不是这样,老子何以扯谎教人要“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呢?

笑话说过了,再来正经的。读本章这一节原文的深意,以我个人的浅见来说,已如上面讲过,正是老子指明“人法地”的准则。我们生命立足点的大地,负载万物和一切,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索取人们和万物付予任何代价。它总是默默无言地,静静前进,不断地轮转,而给予所有生物生命的滋养。 所以生而为人,也应静静地效法大地,要有负重载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 。尤其是告诫身负国家社会人民所期望者的君主——领导人和官吏们,更当有如此这般的存心,才是合道的明君或良臣。因此,在下文,便有“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名言。

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 如在颠沛流离中的大舜,始终以大孝于天下存心。如大禹的治平洪水,九年在外栉风沐雨,腓无胈、胫无毛,三过其门而不入。但古人又说:大德者,必得其名,必 得其位,必得其寿。这是善有善报的必然因果律。倘使你能做到功在天下国家,万民载德的地位,当然会得到最光荣的酬庸,正如隋炀帝杨广所说的:“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 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 。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然而,在老子当时所见闻中的各国诸侯君主们,当然都不能明白传统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这种原则。因此,他才有深深感叹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所谓“身轻天下”的语意,是说他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顾丧身失命的后果。因此,不但轻轻易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戕杀了自己,这就是触犯“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的大病。

恭录自《老子他说(上)

南怀瑾先生讲述

注:以上章节摘录自南公怀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处,请勿断章取义,欲贯串真义,请参阅原著!我们希望能以此文章,给您增加一点点精神养分!若您喜欢,请分享给您的朋友,大家一起福慧双修、身体力行、文化传承!

祈愿国泰民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湖孤山' 的评论 :

谢谢分享,谢来访。

无论通过什么信仰获得真理,都是一种信念不动摇的结果。祝夏安!
西湖孤山 回复 悄悄话 只有修行大乘佛法才能够明白人生真理。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南怀槿先生在此文里说“我非圣人,但姑妄学学”。

看了一些视频,让我感触颇多的是,曾仕强老先生和南怀槿老先生是想当圣人的。

想当圣人是很神圣的一个信念。如果将来的社会是人人都争当圣人的世界,那就真达到大同世界初级阶段了。。

这也让我想起李荃说得那句话来“读遍圣贤书,却没有走过圣人的路”。之后李荃就“离家出走”古时中国的大好河山了。终于在一个隐秘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本天书《阴符经》。。如果这事是真实的,那一定是上天有意安排给他的一种“意外惊喜”。说到这里,让我想起郭伟胜先生里讲的庄子之道之一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上天就会给你匹配多大的能量”。可见,庄子的话不虚,打开心量后人的接受能量能力也随之变大了,与其说是上天给一个心量变大的人一种能量,还不如说,是这个人本身因为心量打开后,接收到了更大的能量。。也就是说,能量早晚都在那里,就看一个人如何去接收感应了。。这就是所谓电子科技方面讲的信号强弱的问题了。。信号强,自然接收到的信息更有宽度和广度。。不难想到,自身的脑电波变强后,自然会接受到很强的上天能量或是宇宙能量了。。老子,庄子,孔子,很多圣贤都能做到这种接受能量,有了思维结晶体,就是一种“智慧”之说法。。

更何况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这样的圣贤人物呢。。他们都是先知,他们是现代的先知们。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归自然,道法自然。大自然是无声的,好坏的上天给予都让大自然无言。只有春夏秋冬是它无言的有形存在方式。四季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足之处,但在一起的四季就是一个整体的完美诠释。完美因为各就其位,各尽其职,生生不息,循环不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