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内心宁静去听道,持而守之。

(2022-07-19 02:42:27) 下一个

 

自古以来,得道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是心心相印。通过不言之教让对方直接开悟的。这样的方式非常少。所以很多师傅找徒弟用了一生,可能都没有找到真正的徒弟。包括庄子也只有一个弟子叫zhi且,庄子大宗师篇就讲到,得道的女偊如何去传道的。

她(他)传道给卜梁倚的方式就是持而守之,这个持而守之就是心法,是让卜梁倚能够静下来,只有先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心领神会,才能够从不言之教中顿悟。包括庄子达生篇,列子去问道关尹。关尹说:“居,予语汝”。这个“居”就是“渊乎其居也”。你的心一定要沉下来,一定要静下来,我才能给你说道说道。万法归心,归的就是那颗寂寞无为之心,当然这个持而守之,绝不是指的仅仅是就在那打坐,在那内守,传道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他不会拘泥于任何一种方式的,只要保持内心的宁静,那就叫持而守之。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时候,老子就对孔子说“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就是我们要心主神明,我们要制心一处。外无正而不行,那么这个“正”就是天地之正,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天无为地无为,人如果能够做到无为,那就是正,你就相当于是一个万能的接口,可以接应一切,庄子把这叫做“无方之传”。所以真正的静,并不仅仅指的是我们表面的身体一动不动,它是指的我们内心的安静。安其性命之情也,存可也,亡可也。只要你内心安定,动静皆自然。包括庄子说的“吉祥止止”第一个“止”,指的是我们内心的平静,第二个“止”就是指的与世偕行。

当你与世偕行的时候,与万物同行的时候,你就是静止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不忘动,不违时。在大宗师篇,女偊讲完了第一种传道的方式是心法,接着南伯子葵就问她:那你是怎么得道的呢?你有师傅教你吗?女偊说,我没有师傅,我是无师自通。她告诉南伯子葵,她是通过文字,通过副墨之子而慢慢地悟道的,接着不由自主地就想去“洛诵”,去吟诵它,接着就能够参悟到文字后面的深意,再接下来,就可以“循耳目内通,外于心知”。就可以达到心领和神会的境界了。

当心领神会以后,内在的觉知一旦被开启,女偊也觉得叹为观止,这叫“于讴”。所以有的人看书,他能够看得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甚至是手舞足蹈为之拍案叫绝。这是读书人的一种境界,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能沉下心来,你会发现它都是深不可测的,深不见底的,最后完全归于“无始之始”。完全归于这种虚无之中。大宗师篇把女偊给卜梁倚传道的过程以及自己得道的历程在一起表达,就是要告诉我们,传道不仅仅是不言之教,也可以通过文字来悟道、来体道。可能有人会疑惑,说好的“不立文字”呢,说好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呢,“教外别传”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所谓的“教外别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大道弘扬出去而已。

所谓的“不立文字”,我们往往认为不要著书立字,这种理解仍然是背离了它的原意的。所谓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指的不要留下文字。庄子也说“书不过于语,语有贵焉”。不要拘泥于文字的表面,那背后的语意才是珍贵的,所谓的不立文字传道,既可以通过文字去传道,也可以通过文字之外的方式去传道,这是不立文字的本意,我们不要误会了。包括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说话,道不可言,但是并不指的道不可语。

言和语是有区别的。言,是建立在我们的感化认知基础上的,而语,牙牙学语,就像婴儿的牙牙学语,那是没有成见和偏见的,庄子把它叫做“卮言”。卮言日出,何以天倪。卮言,指的是酒后之言。卮言日出,何以天倪。如果你没有那种成见和偏见而说出的话,那么句句都是上天的视角在发声的,是上天的传声筒。道家的无为绝不是不作为,而是不拘一格,无所不为。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不立文字,直接开悟;以文载道,也可以无师自通。”

https://www.ixigua.com/7121573607553270308?logTag=a61e54eb742e8ab7ffc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问:什么是他心通?

答:他心通就是学习五行八卦,然后以原始天尊为参照,从而判定出别人的所有属性,知道别人会怎么走,还是不了解可以去看看泪痕剑,卓东来用的就是他心通,他心通只是普通神通,准确的说叫周天算,普通人都能学会,只是运用会不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